基本信息
書名:緬北之戰
定價:23.00元
作者: 黃仁宇
齣版社:新星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4-01
ISBN:9787802252479
字數:
頁碼:24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681kg
編輯推薦
★黃仁宇先生的“非學術寫作”,部由學者寫成二戰中國戰場實錄,意義非同凡響;
★“緬北戰場”在大陸學界幾乎是一段被遺忘的曆史,而本書初版於1947年,後由於曆史原因,在大陸遂為絕版。
★經典重版,國內齣版界整理黃仁宇先生作品的又一成果。
這本書是黃仁宇先生的“非學術寫作”,是部由學者寫成的關於二戰時期中國戰場的戰爭實錄,意義非同凡響;“緬北戰場”在大陸學界幾乎是一段被遺忘的曆史,而本書初版於1947年,後由於曆史原因,在大陸遂為絕版。這次是經典重版,既是天下讀書人之福,也是國內齣版界整理黃仁宇先生作品的又一成果。
作者以“業餘新聞記者”身份撰寫的一組戰地通訊,多發在《大公報》上,1945年由上海大東書局結集齣版,成為黃仁宇的一本“著作”。他時任駐印軍新一軍軍長鄭洞國的上尉參謀(並不高級),還隻是個20多歲的青年人,距離後來的大史傢尚有不少年月。本書在齣版六十年後重新問世,可帶領我們進入黃仁宇心路曆程的齣發點。
內容提要
本書是曆史學傢黃仁宇在抗戰時期的戰地報告,是記錄中國抗日遠徵軍在緬北進行會戰的實錄,也是研究緬北戰爭的手曆史資料。
作者從中國部隊進入緬北地區保護“東京路”開始,以記事的方式描述瞭一幕幕感人的戰鬥場麵。作者親身經曆瞭這場戰爭,以切身的角度記下瞭這場戰爭的各種實況,非常珍貴。
目錄
序
更河上遊的序戰
緬北的戰鬥
孟關之捷
拉班追擊戰
隨車齣擊記
苦雨南高江
密芝那像個缺罐頭
加邁孟拱戰役
八月十四日
我所知道的八莫攻城戰
“這種敵人”
老臘戌和新臘戌
“業餘新聞記者”(代跋)
黃仁宇迴憶
作者介紹
黃仁宇,美籍華裔學者,曆史學傢,曾參與《劍橋中國史》的編寫。其代錶作《萬曆十五年》被《新周刊》和《書城》評為“改革開放20年來對中國影響大的20本書”之一,他的著作和曆史觀刷新瞭中國人曆史閱讀的精神麵貌,宣告中國大陸曆史書寫和閱讀的“黃仁宇時代”的到來。其每一本書在大陸都成為曆史類暢銷書,成為讀書人的案頭和閱讀時尚的象徵。
文摘
序言
《緬北之戰》是黃仁宇以“業餘新聞記者”身份撰寫的一組戰地通訊,多發在《大公報》上,1945年由上海大東書局結集齣版,成為成為黃仁宇的一本“著作”。他時任駐印軍新一軍軍長鄭洞國的上尉參謀(並不高級),還隻是個20多歲的青年人,距離後來的大史傢尚有不少年月。2007年5月,《緬北之戰》在齣版六十年後重新問世,正可帶領我們進入黃仁宇心路曆程的齣發點。
1942年上半年,日軍占領瞭緬甸全境,印度岌岌可危,一旦失守,日軍可以直趨中東,控製印度洋。緬甸的淪陷對中國戰場也産生瞭嚴重的影響,滇
……
讀完《緬北之戰》,我最大的感受是,曆史的進程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和精妙。黃仁宇先生以他獨特的“大曆史觀”,將我們帶入瞭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讓我們看到瞭在極端睏境下,一個民族的堅韌與抗爭。我在這本書中,看到瞭戰爭的殘酷,更看到瞭決策的艱難。黃先生並沒有簡單地將事件描述為英雄主義的史詩,而是深入分析瞭當時國民黨政府所麵臨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壓力。他通過詳實的資料,揭示瞭國內的派係鬥爭、財政的窘迫以及外部國際勢力的影響,是如何共同塑造瞭遠徵軍的戰略部署和作戰行動。這一點讓我對曆史的理解,多瞭一份理性,少瞭一份感性。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同盟國之間戰略協調的描寫。他清晰地展現瞭英美兩國在戰略上的分歧和各自的利益考量,以及中國在其中所扮演的微妙角色。這讓我明白,即使在共同抗擊法西斯的宏大背景下,國傢之間的利益博弈依然存在,而戰爭的進程,往往是在這種復雜博弈中艱難推進的。
評分黃仁宇先生的《緬北之戰》,帶給我的是一場關於曆史深度和廣度的思考。我在這本書中,看到的不僅僅是軍事行動的細節,更是宏觀曆史背景下,無數復雜因素交織的圖景。黃先生的“大曆史觀”讓我意識到,任何一場戰爭的發生,都並非偶然,而是由深層經濟、政治、社會因素所驅動。他對於國民黨政府當時所麵臨的睏境的詳盡分析,讓我理解到,在一個資源有限、內部不穩的國傢,進行一場大規模的對外戰爭是多麼的艱難。書中對當時國民黨政權的財政狀況、經濟壓力以及內部政治派係的鬥爭的描述,都為理解遠徵軍的戰略部署和行動提供瞭至關重要的背景。我尤為贊賞的是,黃先生對英美同盟國之間戰略分歧的剖析。他細緻地描繪瞭這些國傢在戰爭目標、資源分配和戰略重點上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對中國遠徵軍的作戰産生影響。這讓我看到瞭,即使是同盟國,其內部的博弈和利益權衡也從未停止。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事件的解釋,需要一種多維度的視角,去理解那些推動事件發展的復雜力量。
評分《緬北之戰》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觸動是多方麵的,它不僅僅是一次閱讀體驗,更像是一次深入曆史肌理的探索。黃仁宇先生的寫作風格,我一直都很欣賞,他總能以一種宏觀的視野,將復雜的曆史事件梳理得井井有條,同時又不失細節的生動性。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被帶入到那個充滿挑戰的時代,親眼目睹瞭中國遠徵軍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為瞭民族的存亡而浴血奮戰。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戰役的描寫,不僅僅局限於軍事層麵的對抗,而是深入到瞭政治、經濟、社會等多個維度。黃先生擅長分析宏觀經濟和財政狀況對戰爭的影響,他會讓你明白,一場戰爭的勝敗,往往不僅僅取決於戰場上的勇猛,更取決於其背後強大的國力支撐。書中對國民黨政府當時麵臨的內外睏境有著深刻的剖析,那種在戰亂年代維持國傢運轉的艱難,以及其對遠徵軍的戰略部署所産生的製約,都得到瞭詳細的闡述。此外,他對於國際關係,尤其是英美同盟國之間的博弈的描寫,也極具深度。讓我看到瞭當時國際政治格局的復雜性,以及中國在其中所扮演的微妙角色。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許多曆史事件,不再僅僅是簡單的英雄主義敘事,而是看到更多元的因素在起作用。
評分《緬北之戰》這本書,讓我對曆史的理解達到瞭一個新的高度。黃仁宇先生的“大曆史觀”確實非同凡響,他總能將看似孤立的事件,串聯成一幅幅宏大的曆史畫捲。這本書讓我看到的,不僅僅是戰場上的硝煙彌漫,更是戰爭背後錯綜復雜的政治和經濟博弈。我尤其被書中對於國民黨政府當時所麵臨的睏境的細緻刻畫所打動。那種在內憂外患、資源匱乏的情況下,依然要堅持抗戰的決心和不易,讓我對那個時代的中國有瞭更深的理解。黃先生並沒有迴避曆史的復雜性,他詳細地分析瞭國民黨政府在戰略部署上的考量,以及這些考量如何受到國內政治派係鬥爭和國際壓力的影響。同時,書中對英美同盟國之間戰略分歧的描寫也十分精彩,讓我看到,即使是共同抗擊法西斯,國傢之間的利益和戰略考量依然存在著微妙的衝突。這使得中國遠徵軍的作戰,往往是在多重限製和壓力之下進行的。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的進程是極其復雜的,任何一個簡單的結論都可能掩蓋瞭其背後真實的動態。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進行一場深入的智力挑戰,不斷地去理解和分析那些推動曆史前進的深層力量。
評分細讀《緬北之戰》,我深深地被黃仁宇先生的敘事力量所摺服。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場戰役的記錄,更是一次關於曆史邏輯和戰略智慧的深刻解讀。黃先生的筆觸,總能穿透錶象,直達曆史的本質。在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遙遠的戰場,感受著戰爭的殘酷,也體味著決策者的艱難。讓我尤為贊嘆的是,書中對戰役背後復雜政治格局的描繪。他並沒有簡單地將戰爭視為軍事行動,而是將其置於當時中國國內政治的動蕩以及國際局勢的演變之中去審視。國民黨政府在抗戰初期的睏境,以及其資源和力量的局限性,都成為瞭影響遠徵軍行動的關鍵因素。我從書中看到瞭,在資源有限、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決策者們是如何在多重壓力下做齣取捨的。這一點,讓我在理解曆史事件時,多瞭一份同情和理解,少瞭一份簡單化的評判。此外,黃先生對同盟國之間戰略協調的分析也十分到位,他揭示瞭英美兩國在戰略目標和利益上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影響瞭遠徵軍的作戰部署和後勤保障。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一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是無數復雜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它不僅僅是軍事上的較量,更是政治、經濟、外交等多方麵的博弈。
評分讀完《緬北之戰》,我心中的波瀾至今未能平息。黃仁宇先生用他一貫的宏大視角和深刻洞察,將我們帶迴瞭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這本書與其說是一部簡單的軍事史,不如說是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其中交織著政治的博弈、戰略的考量、人性的掙紮,以及無數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命運。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我深刻感受到的是那種曆史的厚重感和事件的復雜性。書中對戰役的描寫,並非僅僅停留在兵力、戰術的層麵,而是深入剖析瞭其背後錯綜復雜的國際關係和國內政治格局。比如,國民黨政府當時所麵臨的內憂外患,既有來自共産黨的強大壓力,也有來自國際社會,尤其是美國對其政策的微妙影響。而遠徵軍的組建和作戰,正是這種復雜博弈下的産物。黃仁宇先生並沒有簡單地去評判誰對誰錯,而是以一種近乎客觀的姿態,展現瞭當時決策者們在信息不對稱、資源匱乏、目標多重的情況下所做齣的艱難選擇。這一點尤為可貴,它讓讀者能夠站在曆史的高度,去理解那些看似“錯誤”的決策,以及它們所帶來的深遠影響。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同盟國之間閤作與摩擦的描寫印象深刻,英美在戰略上的分歧,中國遠徵軍所麵臨的裝備和補給的不足,以及如何在這樣不利的條件下依舊能夠堅持戰鬥,這些都展現瞭戰爭的殘酷與無奈。這不僅僅是一場地域性的衝突,更是全球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個縮影,其中的經驗教訓,對於今天的我們,依然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評分《緬北之戰》這本書,我讀得可謂是心潮澎湃,腦海中不斷迴放著那些曆史畫麵。黃仁宇先生以其“大曆史觀”的獨特視角,將一場發生在遙遠地理區域的戰爭,置於一個更為宏大的曆史坐標係中去審視。我體會到,這本書並非僅僅聚焦於戰場上的炮火連天,而是更加側重於戰爭背後的深層原因和長遠影響。他似乎在告訴你,任何一場戰爭的發生,都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曆史、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書中對於國民黨政府當時所處的睏境有著細緻入微的描繪,那種內外交睏、疲於奔命的局麵,讓讀者能夠深刻理解為何遠徵軍的行動會充滿艱辛。同時,黃先生對同盟國之間復雜關係的分析也極為精彩,英美之間在戰略上的考量和利益的衝突,以及中國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都得到瞭淋灕盡緻的展現。我個人尤其對書中關於戰略決策的剖析感到震撼,那些看似簡單的戰役部署背後,往往隱藏著無數的權衡和取捨,以及對未來局勢的復雜預測。他引導我去思考,在那個信息不發達、通訊不暢的時代,決策者們是如何在重重迷霧中做齣判斷的。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事件往往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得多,而那些被簡化或片麵化的敘述,往往會忽略掉關鍵的細節。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與曆史人物一同經曆他們的決策,一同承受他們的壓力,一同體味戰爭的沉重。
評分每次讀黃仁宇先生的書,都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在《緬北之戰》這本書中,我再次感受到瞭他那獨樹一幟的史學魅力。他並沒有將重點放在戰術細節的堆砌,而是從更宏觀的視角,去解讀這場戰爭的必然性、復雜性及其長遠影響。這本書讓我看到,軍事衝突的背後,往往是深刻的政治和經濟邏輯在支撐。他對國民黨政府當時所麵臨的嚴峻形勢的分析,讓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在資源匱乏、內部分裂的情況下,支撐一場大規模的對外戰爭是多麼的艱難。黃先生對細節的把握同樣令人稱道,他會通過具體的經濟數據、財政狀況來分析戰爭的可能性和持續性,這一點讓我覺得他寫齣的曆史,是有血有肉,有根有據的。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英美在戰略上的分歧和中國在其中的斡鏇的描繪。它讓我看到,在二戰這樣一個全球性的衝突中,各個國傢之間的利益考量是多麼的微妙和復雜。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並非是一條直綫,而是一個充滿麯摺和博弈的復雜過程。它引導我去思考,在不同的曆史節點上,不同的決策者是如何在有限的信息和壓力下做齣選擇的。
評分《緬北之戰》這本書,讓我對黃仁宇先生的“大曆史觀”有瞭更深刻的體會。他不僅僅在講述一個故事,更是在揭示曆史的運行規律。我在這本書中看到,一場戰役的發生,其根源往往是深植於政治、經濟、社會等多個層麵的。書中對於國民黨政府在當時所處睏境的細緻描寫,讓我深刻理解到,在內外交睏的局麵下,支撐一場遠徵並非易事。黃先生並沒有迴避曆史的復雜性,他通過分析當時的經濟狀況、財政能力,以及國內政治派係的博弈,來解釋為何遠徵軍的行動會充滿艱辛。這讓我意識到,對曆史事件的評價,不能僅僅停留在錶麵的軍事對抗,而要深入到其背後運作的機製。讓我特彆感興趣的是,書中對同盟國之間戰略協調的描寫。他揭示瞭英美兩國在戰爭目標和戰略上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對中國遠徵軍的作戰造成瞭影響。這讓我看到瞭,即使在共同的敵人麵前,國傢之間的利益和考量依然是復雜而微妙的。這本書讓我明白,理解曆史,需要一種更廣闊的視野和更深刻的洞察力,去把握那些推動曆史前進的深層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