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施密茨于2010年搬到上海。为了了解中国的新现实,罗布采访了一系列生活、工作在他身边的普通人群。他向店主、年轻的专业人士和数不尽的人们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困苦的过去和支撑着他们的希望。施密茨同生活在这座全中国*具活力的城市中的不同人群建立了深厚的关系,他们的故事通过一条横穿上海核心地带的马路连接在一起。 史明智著的《长乐路》阐述的正是生活在全中国*大城市里一条街道沿线普通中国人的梦想。繁杂的信息令西方世界对这个拥有***多人口的**充满了误解,施密茨用明确的文字让读者们了解21世纪中国个性鲜明的一代。书中每个令人难忘的人物故事都为现代中国增添了另一种质感。一幅幅肖像画同施密茨这个外国记者的发现在这部作品中**融合。它呈现了当代中国的样貌,没有自以为是的陈词滥调。
史明智著的《长乐路》介绍:长乐路长约3.2公 里。
在地图上,长乐路是一段很短的波浪线,位于上 海市中心地标人民广场的西南方。我的家在波浪线的 西端。从窗口向下望,树叶堆成的华盖常年都在两层 楼高处徘徊。
中国极少有这般绿树成荫的街道。19世纪中叶, 当欧美**瓜分这座城市、划界而治时,法国人在租 界里种下了这些梧桐。将近一个世纪后,法国人走了 ,树留了下来。日本人曾轰炸并占领过上海一段时间 ,但*终他们也从这座城市撤离,梧桐完好无损。随 后,共产党来了,经历了“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 ,很多人英年早逝。这些树依旧傲然挺立。
如今,长乐路上的餐厅、小店琳琅满目,极具小 资情调。当我漫步于人行道上,不禁想起这条路见证 的那些风起云涌。此处,一个帝国崛起、衰落、又再 次崛起。唯有树木恒立。
在长乐路上闲逛之所以让人如此心旷神怡,还要 多亏像CK这样的人,正是他们心中怀揣的理想和情怀 ,支撑起这条狭窄马路两边的各色小店和咖啡馆。这 些目光炯炯的外来者将各种梦想层层叠叠垒在一起, 希望有机会在大城市里将它们实现。
我想到在大理遇见的那些人心中的梦想,想到亨 利在街对面的高楼里分享的有关中国的梦想。我想到 了现下充满意味的“中国梦”。
我想到麦琪里的老康、“陈市长”和他的妻子。
他们的梦想很简单,只想在自己家里好好过平静安生 的日子。
我想到50年代王明一家的通信,想到60年代冯叔 和傅姨建设新疆的故事。当时谁又能想到,在50年后 的**,中国人还能肆意梦想、甚至拥有追梦的手段 和自由?
史明智(Rob Schmitz),美国**公共广播电台(NPR)、广播媒体Marketplace驻上海记者。1996年,他以“和平队”志愿者的身份**来到中国。2012年,因撰文批判美国知名广播节目This American Life对富士康工厂的不实报道,史明智获得了“调查记者与编辑奖”(IRE Awards)。他也曾荣获爱德华·莫罗奖(Edward R. Murrow Awards)和教育作者协会奖(EWA)。《长乐路》是他**出版的书。
1 CK与体制:长乐路810号
2 城市让生活*美好:麦琪里
3 热与闹:长乐路109号
4 再教育:长乐路169号
5 一盒信:长乐路682弄70号
6 傅姨的快速致富计划:长乐路169号
7 老婆本:长乐路109号
8 文艺青年:长乐路810号
9 夺梦:麦琪里
10 逃离:长乐路682弄70号
11 零风险:长乐路169号
12 乡村婚礼:长乐路109号
13 CK的修行:长乐路810号
14家
15中国梦想
致谢
参考资料
我通常对纪实文学的阅读速度较慢,但这本书却让我几乎是屏息凝神地一口气读完。它的魅力在于结构上的精巧布局,似乎每个章节之间都有着看不见的线索相互牵引,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在于,他能够将原本可能枯燥的口述历史转化为富有张力的文学文本。书中那些被访者的故事,每一个都独立成篇,却又共同指向一个时代的主旋律——变迁与坚守。有一段描写某位老匠人的坚守,那种对技艺近乎偏执的执着,与周围飞速发展的科技浪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张力处理得极具戏剧性。这不是一本让人轻松阅读的书,它需要你投入心神去体会那种在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浮沉,但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它带来的思考深度,远超我对同类题材的预期,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的佳作。
评分那本关于城市变迁的书简直让人爱不释手。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像是在用镜头捕捉光影,每一个街角、每一扇老旧的窗户背后似乎都藏着无数个被时间遗忘的故事。我特别欣赏他如何将宏大的历史叙事巧妙地融入到个体的生命体验中去。比如,他描述某条老街拆迁时,那种夹杂着不舍与无奈的情感,读来让人感同身受,仿佛自己也站在那片即将消失的土地上,感受着泥土的温度和记忆的重量。这本书绝非简单的怀旧录,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时间如何雕刻空间”的深度人类学研究。作者没有刻意去歌颂过去的美好,而是冷静地呈现了城市发展带来的阵痛与新生,那种平衡感处理得极佳,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反思自己与脚下这片土地的关系。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合上书,抬头看看窗外熟悉的街景,那些原本习以为常的建筑突然间变得陌生而富有深意。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观察城市的全新视角,值得所有对城市生活、历史变迁有兴趣的人细细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读起来有一种强烈的沉浸感,仿佛被作者牵着手,走进了那些尘封已久的生活场景。最吸引我的是它那种近乎“在场”的纪录感,文字没有丝毫矫饰,直击人心。它不是那种掉书袋、堆砌理论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了人间烟火气的生命实录。我尤其喜欢其中几段对于普通市民日常对话的描摹,那种带着地方口音和生活智慧的交流,鲜活得仿佛能听见声音。作者的观察力惊人,能从最微小的细节中提炼出时代的精神底色。比如对一家老式杂货铺的描写,从柜台上布满灰尘的算盘到店主手上常年沾染的墨渍,这些细枝末节共同构建了一个时代的剪影。它让我想起许多已经消失的邻里关系和生活方式,是一种对“逝去的美好”的温柔缅怀,但缅怀的方式是记录,而非感伤。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珍贵的、难以复刻的瞬间,是当之无愧的时代侧影。
评分从文学性上讲,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成熟老练,它成功地避开了纪实文学常见的平铺直叙的弊端,充满了文学的韵味和诗意,但这种诗意并非空中楼阁,而是牢牢扎根于现实土壤之上的。作者对场景的描绘尤其出色,光是阅读他描述旧城区里湿漉漉的青石板路,或是清晨菜市场里烟火气升腾的景象,就让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的味道,听到嘈杂的人声。这种感官的调动能力,使得阅读体验变得极其丰富和立体。同时,书中对于人物命运的刻画,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即使只是寥寥数语的侧面描写,也能让人对人物的性格和境遇有一个清晰且深刻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兼具社会价值与文学美感的作品,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一位高明的叙事大师的精彩展现。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其对“记忆”这个主题的探讨深度。作者似乎在质疑,究竟是什么构成了我们对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是那些宏伟的地标建筑,还是散落在街头巷尾的、被遗忘的民间传说和无名英雄的事迹?通过对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年龄段人物的访谈,作者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记忆迷宫。每一个受访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历史,而这些零散的碎片最终被作者拼合成了一幅复杂而真实的社会图景。我特别欣赏它对“失去”这一主题的处理,那种对失去的坦然接受,以及在新的起点上寻找意义的韧性,读来令人动容。它不仅仅是在记录一个地理空间的历史,更是在记录人心灵深处对于“归属感”的不断追寻。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让你意识到,历史从来不是单一面向的叙述,而是无数个个体生命经验的叠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