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著名作家、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郑重推出
2.七种备受欢迎的佳作,篇幅适中,是认识中华文化的上佳读本
3.精心设计,精心印制,宜于收藏,宜于馈赠
《中华文化读本》是著名作家、文化学者余秋雨的著作集,系统地解析了中华文化在时间、空间、人格、审美上的奥秘,开拓了“阅读中华”的高层门径。本书的引论《中华文化为何长寿?》,作者曾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演讲,引起巨大反响。
包含七种:《山河之书》《中国文脉》《北大授课》《君子之道》《文化之贞》《极0品美学》《写碑译典》。这些书文笔优美,富含历史、文化气息和时代、民族精神,故广受好评,读者众多。今重新排版,整体推出,以飨读者,亦以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扬波。
《山河之书》:相当于中国文脉的空间版本。作者在二十余年亲自踏访文化故地的历程中所写成的几部书籍,总发行量在千万册以上,畅销全球华文世界,并相继点燃了晋商文化热、清宫文化热、书院文化热、敦煌文化热、都江堰文化热、天阁文化热,并创造了“文化大散文”的代文体。本书是对那些书籍的精选、提升和增补。
《中国文脉》:部简要、宏观的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史,出版后应邀在联合国总部大厦开讲,并在纽约大学讲授,均获高度评价。如果说《山河之书》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空间剖面,那么《中国文脉》则呈现了中国文化的时间剖面。这是部以文化等级为标准的中国宏观文化史,在这本书中,中华文化的主脉得以凸显,重要的人物、事件、现象,也都得到了文化的审视和考量。
《北大授课》:本书是作者为北京大学各系科学生授课的课堂纪录,副题为“中华文化的四十八课堂”。与般学术著作不同的是,它由师生共同完成。课堂上北大学子的活跃、机敏、博识、快乐,体现了当代年轻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可程度,颇具学术测试价值。作者在课堂上的作用,是以文化哲学作整体引导。此书出版至今,已几度再版,在海峡两岸受到的欢迎程度,远超预计。
《君子之道》:切重大文化的核心机密,是集体人格。本书作者认为,中华文化在集体人格上的理想是君子之道。本书缕析了儒、道两家在君子之道上的九项要点和四大难题,作为打开中华文化核心机密的钥匙。同时,作者又系统分析了小人现象。其中部分内容,曾在美国华盛顿国会图书馆演讲。
《文化之贞》:由古代延伸到现代,本书描述了批在重重困厄中仍然保持文化忠贞的现代文化人,正是他们,延续了现代中国文化。例如巴金、黄佐临、谢晋、章培恒、白先勇、林怀民、余光中等。本书第二部分,则收集了作者在些重大国际场合发表的文化演讲,还包括了对文0革灾难所体现的“文化之痛”所作的系统分析。
《极0品美学》:作者早年曾受康德、黑格尔美学的深刻影响,但后来渐渐对他们过于庞大而抽象的构架产生疑惑,转而倾心于另位德国美学家莱辛的“极0品解析”方式,并认为这种方式更接近于中国传统美学。本书选取了很难被其他民族真正掌握的三个极0品美学标本——书法、昆曲、普洱茶,进行专业化解析,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了中国美学的独特魂魄。
《写碑译典》:收录了作者所写的些重大古迹的碑文和题额,以及用现代散文翻译的庄子《逍遥游》、屈原《离骚》、苏轼《赤壁赋》(前、后)和佛教《心经》,同时辅以作者的相关书法作品。
余秋雨
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早在“文0革”灾难时期,针对以“样板戏”为旗号的文化极端主义,勇敢地潜入外文书库建立了《世界戏剧学》的宏大构架。灾难方过,及时出版,至今三十余年仍是这领域的权0威教材。
在担任领导职务六年之后,连续二十三次的辞职终于成功,开始孤身人寻访中华文明被埋没的重要遗址。所写作品,往往发表就轰传社会各界,既大力推动了文化古迹保护,又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代文体,模仿者众多。
二十世纪末,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系列重要的文化遗址。他是迄今全球完成此举的人文学者,路上对当代世界文明作出了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他所写的大量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白先勇先生说:“余秋雨先生是获得全球华文读者欢迎而历久不衰的大陆作家”。在台湾,他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等等几乎全部文学大奖。
几十年来,他自外于作协、文联等社会团体和各种会议,不理会传媒间的杂音和喧闹,以独立知识分子的身份完成了“空间意义上的中国”、“时间意义上的中国”、“人格意义上的中国”、“审美意义上的中国”等重大专题的研究和著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北京大学等机构再为他颁奖,表彰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体”,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
自本世纪初年开始,赴美国国会图书馆、联合国总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处演讲中国文化,反响巨大。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秋雨书院”。现任上海图书馆理事长、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余秋雨无疑拓展了当今文学的天空,贡献巨大。这样的人才百年难得,历史将会敬重。
——贾平凹
北京有年青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
——金庸
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余光中
余秋雨先生每次到台湾演讲,都在社会上激发起新波的人文省思。海内外的中国人,都变成了余先生诠释中华文化的读者与听众。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荣誉教授 高希均
余秋雨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功不可没。他三次来美国演讲,无论是在联合国的国际舞台,还是在华美人文学会、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纽约大学或国会图书馆的学术舞台,都为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搭建了新的桥梁。他当之无愧是读者泛舟世界文明长河的引路人。
——联合国中文组组长 何勇
秋雨先生的作品,优美、典雅、确切,兼具哲思和文献价值。他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正用得上李义山的诗:“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
——纽约人文学会共同主席 汪班
这套书的价值,绝非仅限于提供信息或知识点,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理解自身的独特视角。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太容易被碎片化的碎片信息裹挟,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而这套书恰恰提供了一个“慢下来”的契机。作者对传统文化中那些被忽略的细微之处的洞察力,令人拍案叫绝。他总能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述中,抛出一个极具穿透力的观点,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比如,他对“器物精神”的阐释,让我重新审视起自己日常使用的每一个物件,理解了它们背后所承载的工匠精神和时间印记。这种深度的反思,是碎片阅读无法给予的。它强迫你调动起你所有的联想和积累,去参与到这场思想的构建之中,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看世界的“分辨率”都提高了。
评分坦白讲,我原本对“经典重读”这类书籍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担心它们不过是故纸堆里翻出的陈词滥调,缺乏新意。然而,这套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作者的笔触虽然立足于传统,但其思考内核却是面向未来的。他并非简单地歌颂过去的美好,而是更着眼于如何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下,激活和重塑这些古老智慧的生命力。尤其是在探讨当代社会焦虑与传统哲学如何对话的那几篇,观点犀利而富有建设性,让人看到了文化传承的真正意义——不是复古,而是创新性的继承。读完后,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仿佛找到了一个坚实的锚点,能够让我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生活中,保持一份内心的从容与定力。这是一套能陪伴人成长的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太有品味了,初见便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尽显档次。那米白色的纸张,散发着一种温润的书卷气,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而且,字体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考究,疏密得当,读起来行云流水,让人心旷神怡。我尤其欣赏封面上的那一抹留白处理,简约却不失厚重感,隐约透出中华文化那种内敛而深沉的气韵。翻开扉页,那印章似的纹饰,更是匠心独运,仿佛穿越回了古代文人墨客的雅集现场。作为一名对实体书有执念的读者,我必须说,这套书的制作水平,绝对是近年来我淘到的精品中的精品。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光是摆在书架上,都能为整个房间增添几分书香雅致。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人感受到出版方对文化传承的敬畏之心。
评分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检索和索引系统做得相当到位。虽然内容博大精深,但得益于清晰的章节划分和完善的脚注,即便是涉及到一些生僻的典故或典籍出处,读者也能够迅速查阅到相关背景资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性和学习效率。我特别关注了注释部分,发现编者在考证细节上花费了大量心血,引用的资料来源权威且多样化,这对于我们这些希望进行更深层次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既能满足大众读者的入门需求,也为专业人士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这种平衡学术严谨性与可读性之间的拿捏分寸,体现了出版机构的专业水准和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实话说,很少有文化普及读物能做到这一点。
评分阅读的过程,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心灵洗礼。我原以为“文化读本”可能会有些枯燥或过于学术化,但作者的叙事功力实在太高超了。他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口吻,而是像一位老友般娓娓道来,将那些宏大的历史概念,拆解成了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同身受的生活片段。我尤其喜欢他探讨地域文化差异的那几章,那种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分析,既有宏观的史学视野,又不失对个体情感的细腻捕捉。比如,他讲到某个南方水乡的饮食习惯与哲学思想之间的微妙联系时,我仿佛真的闻到了那湿润的空气和食物的香气。这种将“大历史”融入“小生活”的叙事手法,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文本的距离,让原本有些遥不可及的“文化”变得鲜活、可触摸,读罢让人意犹未尽,迫不及待想去亲自探访那些文字中描绘的角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