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呂著中國通史
定價:34.80元
作者:呂思勉
齣版社: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5-12-01
ISBN:9787561708446
字數:
頁碼:509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81kg
編輯推薦
呂先生一生治學嚴謹,勤於著述,其對中國文化史的研究,在當時得風氣之先,《呂著中國通史》堪稱他在這方麵的代錶作。《呂著中國通史》原上冊為文化史,其中敘述瞭中國社會經濟政治製度與文化學術的曆史發展狀況、互相關係及特點,範圍廣博,取精用宏,多獨到之見,足資當今學人藉鑒;下冊為政治史,敘述簡明精當,脈絡流貫,議論風發,對一般讀者熟悉中國曆史大有裨益。《呂著中國通史》具有很高的價值,是廣大史學愛好者必藏珍品!
內容提要
這部《呂著中國通史》是呂思勉先生史學論著的一種。呂先生先後曾著作兩部中國通史:前一部稱為《白話本國史》,1923 年9 月由商務印書館齣版;這部《呂著中國通史》是抗日戰爭時期上海成為“孤島”的時候,適應當時大學教學的需要而編寫的。由於當時齣版條件的艱難,上冊於1940 年由開明書店齣版,下冊拖延到1944 年纔由開明書店齣版。全書分上下兩冊,上冊分門彆類地、有係統地敘述瞭社會經濟製度、政治製度和文化學術的發展情況;下冊分章按時代順序有條理地敘述瞭政治曆史的變革。當時作者編寫此書,不僅是為瞭大學教學上的需要,還有個明顯的目標,就是想從中總結齣一些曆史的經驗,用來指導我們今後的行動。他說:“頗希望讀瞭的人對於中國曆史上重要文化現象,略有所知,因而知現狀的所以然,對於前途可以預加推測,因而對於我們的行為可以有所啓示。”
這部書針對當時上海大學文科學生學習上的需要,沒有采用一般通史的體例。全書分上下兩冊,上冊分門彆類地、有係統地敘述瞭社會經濟製度、政治製度和文化學術的發展情況;下冊分章按時代順序有條理地敘述瞭政治曆史的變革。作者認為當時上海流行的通史著作,雖然在敘述理亂興亡的過程中,夾敘一些典章製度,但是往往缺乏條理係統,上下不夠連貫,使初學者摸不清頭緒,不能構成係統的曆史知識。特彆是大學文科的學生,他們正需要有係統的曆史知識,以求進一步的鑽研,因此就有采用這樣特殊體例來編寫通史的必要。在今天看來,這種體例的中國通史,對於初學者還是有一定用處的,它對幫助讀者初步掌握中國曆史的各個方麵,特彆是社會經濟、政治製度以及學術文化等係統的曆史知識有很大的好處。
目錄
作者介紹
呂思勉(1884—1957),中國近代史學傢,字誠之,江蘇武進人。曾任上海光華大學教授、曆史係主任。新中國成立後,任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呂先生一生緻力於中國古代史研究,1923年齣版《白話本國史》四冊,是較早的一部有係統的中國通史,對當時史學界很有影響,後又著成《呂著中國通史》兩冊。晚年從事斷代史研究,先後齣版有《先秦史》、《秦漢史》、《魏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著作,還著有《中國民族史》、《史通評》等書。
文摘
語雲:“敗軍之氣,纍世而不復”,這話亦不盡然。“睏獸猶鬥”,反敗為勝的事情,決不是沒有的,隻看奮鬥的精神如何罷瞭。宋朝當南渡時,並沒有什麼完整的軍隊,而且群盜如毛,境內的治安,且岌岌不可保,似乎一時間決談不到恢復之計。然以中國的廣大,金朝人能有多大的兵力去占據為宋朝計,是時理宜退守一個可守的據點,練兵籌餉,撫恤人民。被敵兵之區,則奬勵、指導其人民,使之團結自守,而用相當的正式軍隊,為之聲援。如此相持,曆時稍久,金人的氣焰必漸摺,恢復之謀,就可從此開展瞭。苦於當時並沒有這種眼光遠大的戰略傢。而且當此情勢,做首領的,必須是一個文武兼資之纔,既有作戰的策略,又能統馭諸將,使其不敢驕橫,遇敵不敢退縮,對內不敢乾政,纔能夠悉力對外。而這時候,又沒有這樣一個長於統率的人物。金兵既退,宗澤招降群盜,以守汴京。高宗既不能聽他的話還蹕,又不能駐守關中或南陽,而南走揚州。公元一一二九年,金宗翰、宗望會師濮州,在今山東濮縣。分遣婁室人陝西。其正兵南下,前鋒直打到揚州。高宗奔杭州。今浙江杭縣。明年,金宗弼渡江,自獨鬆關人。在今安徽廣德縣東。高宗奔明州。今浙江鄞縣。金兵再進迫,高宗逃人海。金兵亦人海追之,不及乃還。自此以後,金人亦以“士馬疲敝,糧儲未豐”,宗弼語。不能再行進取瞭。其西北一路,則宋朝任張浚為宣撫使,以拒婁室,而宗弼自江南還,亦往助婁室。浚戰敗於富平,今陝西興平縣。陝西遂陷。但浚能任趙開以理財,用劉子羽、吳玠、吳璘等為將,卒能保守全蜀。
序言
上 編
緒論
章 婚姻
第二章 族製
第三章 政體
第四章 階級
第五章 財産
第六章 官製
第七章 選舉
第八章 賦稅
第九章 兵製
第十章 刑法
第十一章 實業
第十二章 貨幣
第十三章 衣食
第十四章 住行
第十五章 教育
第十六章 語文
第十七章 學術
第十八章 宗教
下 編
第十九章 中國民族的由來
第二十章 中國史的年代
第二十一章 古代的開化
第二十二章 夏殷西周的事跡
第二十三章 春鞦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
第二十四章 古代對於異族的同化
第二十五章 古代社會的綜述
第二十六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第二十七章 秦漢間封建政體的
第二十八章 漢武帝的內政外交
第二十九章 前漢的衰亡
第三十章 新室的興亡
第三十一章 後漢的盛衰
第三十二章 後漢的分裂和三國
第三十三章 晉初的形勢
第三十四章 五鬍之亂(上)
第三十五章 五鬍之亂(下)
第三十六章 南北朝的始末
第三十七章 南北朝隋唐間塞外的形勢
第三十八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第三十九章 唐朝的中衰
第四十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
第四十一章 五代十國的興亡和契丹的侵入
第四十二章 唐宋時代中國文化的轉變
第四十三章 北宋的積弱
第四十四章 南宋恢復的無成
第四十五章 濛古大帝國的盛衰
第四十六章 漢族的光復事業
第四十七章 明朝的盛衰
第四十八章 明清的興亡
第四十九章 清代的盛衰
第五十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
第五十一章 漢族的光復運動
第五十二章 清朝的衰亂
第五十三章 清朝的覆亡
第五十四章 革命途中的中國
後記
總而言之,《呂著中國通史》是一部值得反復閱讀的經典之作。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發現和感悟。呂先生以其卓越的學識和深刻的洞察力,為我們描繪瞭一幅波瀾壯闊的中國曆史畫捲。他不僅梳理瞭曆史的脈絡,更揭示瞭曆史的靈魂。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中國曆史的讀者來說,這套書都將是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我尤其欣賞他對中國古代外交史的敘述,對朝貢體係的分析,以及對不同時期對外關係的演變,都為我們理解當今中國的國際地位提供瞭重要的曆史參照。
評分《呂著中國通史》最讓我感到驚嘆的是其史料的運用和考證的嚴謹。呂先生在寫作過程中,顯然花費瞭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查閱古籍,他的論述都建立在紮實的史料基礎之上。他對於史料的辨析和取捨,也展現瞭他高超的學術功力。讀到關於宋朝經濟繁榮的章節,他對當時商品經濟的發展,以及市民階層的興起,都有詳實的論述,這讓我對中國古代經濟史有瞭更立體的認識。
評分《呂著中國通史》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在於其宏大的敘事結構和嚴謹的學術態度。呂先生在梳理中國曆史的進程時,能夠兼顧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視角,避免瞭以往一些通史著作中可能存在的“大一統”視角下的片麵性。他對於中國古代民族關係的演變,如漢族與匈奴、鮮卑、契丹、女真等民族的互動,都進行瞭細緻的分析,展現瞭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形成過程。這種包容的視角,讓我對中國曆史的認識更加全麵和客觀。
評分作為一個對中國古代哲學和思想史頗感興趣的讀者,我在《呂著中國通史》中找到瞭極大的滿足。呂先生在講述各個曆史時期時,總是能夠將政治、經濟與思想文化緊密結閤,他並非孤立地看待某個思想流派,而是將其置於當時的社會背景之下,分析其産生的原因、發展及其影響。例如,在論述漢朝時期,他對董仲舒“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分析,不僅僅停留在政治層麵,更深入地探討瞭儒傢思想如何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成為後世中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這種觀點的深度和廣度,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呂著中國通史》的價值,遠不止於知識的傳授,更在於其思維方式的啓發。呂先生在論述中,常常會提齣一些引人深思的問題,引導讀者去獨立思考曆史的意義。他對於曆史人物的評價,也並非簡單的褒貶,而是力求還原其所處的曆史環境,理解其行為的閤理性與局限性。我特彆贊賞他對明清時期思想文化轉變的探討,他分析瞭宋明理學如何深刻影響瞭中國社會,以及後來西學東漸所帶來的衝擊,這種對思想史的梳理,讓我對中國近代的轉型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評分《呂著中國通史》中的許多觀點,都具有前瞻性和啓發性,即使在今天讀來,依然充滿智慧。呂先生在分析古代社會經濟結構時,對土地製度、賦稅製度的演變,以及這些製度對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影響,都有著深刻的見解。他對於中國古代商業的興起與衰落,以及對民間手工業的描述,都展現瞭他對社會經濟史的深刻把握。尤其是在論述明清時期的資本主義萌芽時,他的分析細緻入微,讓我對中國近代轉型中的經濟因素有瞭更深入的理解。
評分對於我來說,《呂著中國通史》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讀物,更是一部關於中華民族精神的史詩。呂先生在敘述中,常常流露齣對中華文明的深厚情感和自豪感,但他又不是盲目的贊美,而是以一種冷靜、客觀的態度,揭示瞭中國曆史發展中的麯摺與挑戰。他對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的梳理,如四大發明,以及在天文學、醫學等領域的貢獻,都讓我對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充滿瞭敬意。同時,他也毫不迴避曆史中的黑暗麵,如農民起義的反復齣現,以及封建王朝的腐敗,這些真實的記錄,反而讓整部作品更具說服力。
評分在閱讀《呂著中國通史》的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曆史的長河之中,與古人一同呼吸,一同感受時代的脈搏。呂先生在敘述中,並非一味地強調政治製度或軍事鬥爭,而是將目光投嚮瞭社會生活、經濟發展、文化思想等多個維度,展現瞭一個立體而鮮活的中國。他對社會結構的變遷,比如士族門閥製度的形成與瓦解,對普通民眾生活的影響,都進行瞭細緻的描繪。讀到關於唐朝盛世的章節,我被書中描繪的開放包容的社會氛圍所吸引,從絲綢之路的繁榮到各國文化的交流,無不展現齣那個時代的魅力。而當我讀到王朝衰落的篇章時,又為曆史的無常而感慨,深刻體會到“分久必閤,閤久必分”的循環。
評分作為一個深度曆史愛好者,我最近有幸拜讀瞭呂思勉先生的《中國通史》,這套書簡直是一座寶庫,讓我對中國悠久的曆史有瞭全新的、更為深刻的理解。初拿到這套書時,就被其厚重感和嚴謹的排版所吸引,翻開第一頁,便被呂先生那深邃而富有洞察力的文字所摺服。他不像許多通史類著作那樣,僅僅是羅列史實,而是將曆史置於宏大的時空框架下,細緻地剖析每一個時代、每一次變革背後的深層動因。我尤其欣賞他對中國文明發展脈絡的梳理,從遠古的濛昧走嚮文明的曙光,再到各個朝代的興衰更迭,他都能抓住核心的脈絡,將錯綜復雜的曆史事件有機地串聯起來,形成一條清晰而有邏輯的河流。
評分閱讀《呂著中國通史》的過程,本身就是一次精神的洗禮。呂先生的文筆洗練而優美,即使是在講述枯燥的曆史事實時,也能寫得引人入勝。他善於運用比喻和類比,將復雜的曆史概念變得通俗易懂。我特彆喜歡他對於中國古代政治製度的分析,比如科舉製度的演變,以及其對社會階層流動的影響,他的分析不僅僅停留在製度本身,更是探討瞭製度背後的社會邏輯和文化影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