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传(平)—历代帝王传记 9787010137360

刘秀传(平)—历代帝王传记 978701013736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留珠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人物
  • 刘秀
  • 汉朝
  • 帝王传记
  • 历史小说
  • 历史故事
  • 正史
  • 传记
  • 古代史
  • 人物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联文化传媒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37360
商品编码:2702100178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刘秀传(平)—历代帝王传记

定价:28.00元

作者:黄留珠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010137360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刘秀(公元前5年—公元57年3月29日),东汉王朝开国皇帝,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家、军事家。新莽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实现了“光武中兴”。刘秀在位三十三年,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美、儒学盛”的时代。刘秀是少年时代失去双亲的孤儿,何以成为东汉的光武皇帝呢他是如何在西汉末年的大动荡中脱颖而出的他又是如何治理国家的?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文笔,向读者提示了其中的奥秘。

目录


序章 中兴之君定鼎帝王章 彬彬儒生 节 九世皇孙 一、少年孤儿 二、太学生活 三、避吏新野 第二节 新莽风云 一、王莽代汉 二、托古改制 三、绿林赤眉 四、图谶定谋第二章 初试锋芒 节 舂陵起兵 一、“伯升杀我” 二、骑牛将军 三、沘水大捷 第二节 昆阳大战 一、战前形势 二、突围求救 三、“见大敌勇”第三章 独立发展 节 持节北渡 一、引过韬晦 二、汉宫威仪 三、虎出牢笼 第二节 平灭王郎 一、义拒刘林 二、风云骤变 三、传檄讨王 四、规复邯郸 第三节 贰于更始 一、受封萧王 二、割据河北第四章 称帝定都 节 部南践位 一、西进北击 二、劝进献符 第二节 定都洛阳 一、赤眉入关 二、朱鲔归降 三、火德尚赤第五章 初定天下 节 收降赤眉 一、以冯代邓 二、“犹有三善” 三、成阳 第二节 悉平山东 一、南向进剿 二、东线征伐(上) 三、东线征伐(下) 四、北方讨逆第六章 实现统一 节 平定陇右 一、隗嚣其人 二、决心反刘 三、陇右争战 四、隗氏覆亡 第二节 巴蜀归汉 一、成家天子 二、两帝之争 三、公孙族灭 四、统一余音第七章 柔道为治 节 偃武修文 一、厌倦武事 二、礼贤敬贤 三、兴学讲经 四、恭行俭约 第二节 明慎政体 一、宽刑赦囚 二、简政减租 三、释放奴婢 四、任用能者第八章 强化皇权 节 总揽权纲 一、制御功臣 二、事归台阁 三、罢郡国兵 四、抑制贵戚 第二节 度田事件 一、帝城帝乡 二、高压生变第九章 经略周边 节 北方边事 一、匈奴内附 二、西域自在 三、乌桓鲜卑 第二节 东夷西羌 一、诸夷朝贡 二、护羌校尉 第三节 南边各族 一、略定南蛮 二、平西南夷第十章 晚际岁月 节 马援事件 一、偏听则暗 二、冤案真相 第二节 宣布图谶 一、泰山封禅 二、外贬桓谭 第三节 驾崩南宫 一、自谦无德 二、死可瞑目 三、盖棺再论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不包含《刘秀传(平)—历代帝王传记 9787010137360》内容的图书简介: --- 《江山风云录:从春秋到唐末的权力更迭与英雄群像》 书籍概述: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肇始,历经秦汉雄风,直至唐末风云变幻的漫长岁月中,那些塑造了华夏版图和民族性格的关键人物与重大历史转折点。这并非仅仅是一部帝王年谱,而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着重描摹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治国理念的演进,以及在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挣扎与辉煌。我们聚焦于那些影响了时代走向的军事家、改革者、开国君主以及末代王朝的执政者,探讨他们如何应对内忧外患,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最终将自己的功过刻入史册。 核心内容与章节精要: 第一部:乱世之始——从分封走向兼并的哲学(春秋战国卷) 本部分细致考察了周王室衰微后,礼乐崩坏、诸侯争霸的复杂局面。重点并非只在于战争的胜负,更在于权力基础的转移。 “春秋五霸”的权谋艺术: 探讨了如晋文公重耳、楚庄王等如何在列国竞争中,通过外交手腕、军事改革和内部整顿,实现霸业的短暂辉煌。重点分析了他们如何利用“尊王攘夷”的口号,在旧秩序的废墟上建立新的影响力体系。 战国七雄的变法图强: 详尽对比了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改革措施的内在逻辑及其对国家力量的实质性影响。分析了法家思想在当时社会转型期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困境,以及变法者如李悝、申不害等人的历史定位。 思想的角力场: 论述了百家争鸣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性,重点解析了儒家、道家、墨家思想在诸侯国政治实践中的不同体现,以及它们如何为后来的大一统帝国提供了思想资源和潜在的结构性矛盾。 第二部:大一统的代价与结构(秦汉卷) 秦朝的短命与汉朝的强盛,构成了一体两面的历史课题。本书力求超越简单的褒贬,深入挖掘统一政体初建时的制度压力与文化融合的挑战。 秦的制度创新与过度刚性: 分析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等措施的革命性意义,同时也剖析了严刑峻法和急遽的工程建设如何透支了国家的财政与民力,导致政权迅速瓦解。 汉承秦制与文景之治: 重点阐述了汉初统治者如何从秦亡的教训中吸取经验,采取“休养生息”的柔性政策。对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了辩证分析,考察了儒家思想如何被制度化,成为维护中央集权的意识形态基础。 地方豪强的崛起与制衡: 探讨了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问题如何加剧了社会矛盾,以及外戚、宦官干政的结构性原因,这些问题最终为东汉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裂的循环与融合(三国至隋唐卷) 本部分聚焦于魏晋南北朝长期的分裂格局,以及隋唐盛世的再造辉煌。着重展现了民族大融合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 三国鼎立的军事地理学: 不仅仅叙述战争,更侧重于分析曹魏、蜀汉、东吴在战略资源、地理优势和人才储备上的差异。对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意图和后勤极限进行了详尽的推演。 士族的兴衰与玄学的兴起: 考察了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如何通过门第和清谈,掌握了政治资源,以及这种精英文化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影响。分析了玄学作为一种精神出路的时代价值。 隋唐的制度重塑: 详尽描绘了隋朝在开创性地建立科举制、完善三省六部制方面的功绩,并分析了隋朝如何因过度劳役和对外战争而速亡。唐太宗的“贞观之治”被置于与周边民族关系的宏观背景下考察,突出了其开放包容的国际战略。 第四部:盛世的背影与帝国的黄昏(中晚唐卷) 本书的收尾部分探讨了安史之乱如何成为中国历史的巨大分水岭,以及唐朝在内部结构性矛盾和外部藩镇割据下的艰难维系。 藩镇割据的制度化困境: 分析了唐玄宗后期,地方节度使权力膨胀的必然性,以及中央集权在军事力量分散后面临的无可挽回的衰退。 晚唐的财政危机与宦官专权: 剖析了晚唐皇帝如何在宦官和文官集团之间进行痛苦的权力平衡,以及严峻的财政压力如何迫使统治者采取激进的税收政策,最终激化了民怨。 黄巢起义的社会动因: 深入探究了黄巢之乱背后,不仅仅是农民的贫困,更是地方士绅、盐铁垄断以及吏治腐败共同作用的结果,预示着旧有统治秩序的彻底崩塌。 本书特色: 本书力求突破传统的“帝王传”叙事模式,采用“权力结构分析+关键人物侧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我们关注权力如何生成、如何被运用,以及在特定制度下,个人选择如何被环境所限制或放大。语言力求典雅而不晦涩,叙事严谨却不乏引人入胜的细节,旨在为广大历史爱好者提供一个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中国古代权力史参照系。阅读本书,将使读者对中国历史的连续性与断裂性有更深刻的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精妙,它不像传统的年谱体那样刻板,而是采用了更具现代叙事感的结构。每一章的过渡都衔接到恰到好处,常常在故事的高潮处留下一笔悬念,让人忍不住要一口气读下去,完全停不下来。我发现自己最近晚上看书的时间越来越长,就是因为这本书的魔力。更让我惊喜的是,它没有将这位开国之君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瑕的“神祇”。作者大胆地揭示了其性格中复杂和矛盾的一面,他既有“吾当用壮士”的豪迈,也有身处乱世时的审时度势,甚至包括早期决策上的失误和后期的某些权衡。这种真实感,恰恰是很多歌功颂德的传记所缺乏的。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智慧也有局限的政治家形象,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历史解读。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我经常发现市面上很多历史传记,要么为了追求趣味性而过度“小说化”,要么又过于拘谨,读起来索然无味。而这本《刘秀传》似乎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它保持了应有的学术严谨性,大量参考了正史和地方志的记载,确保了史实的可靠性,但同时,它又拥有极佳的可读性。比如,在论述光武中兴的诸多策略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政策,而是通过分析当时各方势力的博弈,将这些决策的“艺术性”展现出来。我尤其喜欢它对人物群像的塑造,那些辅佐他的谋士、那些曾经的政敌,都被赋予了各自的逻辑和动机,让整个故事的维度立刻丰富起来。读完其中几章后,我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自己也参与了那场波澜壮阔的角逐之中,为每一个艰难的抉择而揪心。

评分

光是冲着这厚重的装帧和泛着古韵的纸张,我就知道这套书绝非等闲之辈。初次翻开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的尘埃感,仿佛能让人瞬间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帝王人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想探究他们成功的秘诀,也想了解他们在权力巅峰时内心的挣扎与抉择。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它没有陷入繁琐的官僚记录堆砌中,而是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细腻的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特别是对关键历史节点的描绘,那种紧张感和命运的不可逆转性,读来让人心潮澎湃。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去考据的,每一个引用的典故,每一处对当时社会风貌的刻画,都显得有理有据,让人信服。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这位被历史冠以“光武”之名的雄主,他是如何从乱世中脱颖而出,最终建立起延续四百年的东汉基业的。这种对历史人物的深度挖掘,远比教科书上的简单罗列要精彩得多。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赞叹。它摒弃了那种冷冰冰的史学腔调,转而采用了一种近乎于散文诗般的笔触来叙述帝王的一生。读起来丝滑流畅,即使是对于不太熟悉那个时代背景的读者,也能迅速被带入情境。最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比如,在描述权力斗争的残酷性时,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人性的洞察,那种对“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深刻反思,让人在拍案叫绝的同时,也感到一丝沉重。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这对于这个人意味着什么”。那种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捕捉,比如一次重要的朝会,一场关键的战役前的将领部署,甚至是某个关键人物的一个眼神变化,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历史人物“还魂”,让他们重新站在我们的面前,鲜活而立体。

评分

翻阅这本书时,我深刻感受到了一种对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的敬畏之心。从开篇对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的铺陈,到对光武帝如何重塑儒家理想与现实政治相结合的探讨,整本书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密的思想框架。它不只是讲述了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在探讨一个时代如何通过一个杰出人物的努力得以“中兴”。我特别留意了关于王莽新朝覆灭原因的分析,那一段写得鞭辟入里,让人对“天命”与“人谋”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字体大小适中,排版疏密有致,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这绝对是那种值得反复研读,每次都能品出新滋味的经典之作,它无疑为当代历史传记树立了一个很高的标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