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译丛001: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

理想国译丛001: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非] 德斯蒙德·图图 著,江红 译
图书标签:
  • 宽恕
  • 南非
  • 真相与和解委员会
  • 德斯蒙德·图图
  • 社会正义
  • 转型正义
  • 和解
  • 历史
  • 政治
  • 伦理
  • 人权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大正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54997
商品编码:2702955239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01)——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有熊培云专文导读,南非如何“修复未来”。
  1.转型社会如何面对历史的包袱?如何解决转型正义的两难困境?《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与纳尔逊·曼德拉《漫漫自由路:曼德拉自传》、奥比·萨克斯《断臂上的花朵》,合为南非“和解三部曲”,关注转型正义,为我们这个国家播撒一些面向未来的种子。
  2.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是南非一项伟大的政治创举,它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用全新的思维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功典范。“用特赦换取真相,用真相换取和解”,南非的创举不仅给灾难深重的南非卸下了历史的包袱,换取了外来;对于身在其中的个人,不论黑人或白人,不论施害者或受害者,也都获得了解脱和新生。
  3.《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诸多惨绝人寰的故事,催人泪下;同样,太多人性的闪光又特别感奋人心。

内容简介

  南非曾是一片种族隔离和种族压迫为深重的土地,是一个“黑白分明”的世界,黑人与白人之间堆叠了数百年的压迫、仇恨和冤冤相报的杀戮。幸运的是,南非不仅有曼德拉这样的伟人,还有改变了南非甚至也改变了世界的“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作为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主席,德斯蒙德·;图图大主教以他的深邃智慧和无畏的精神,向世界解答了南非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何以在“纽伦堡审判”和“全民遗忘”之外,选择了第三条道路,即以赦免换取罪恶真相的完全披露,实现加害者与受害者的和解,走出以血还血的漩涡,走出撕裂的历史。《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中有诸多怵目惊心的悲惨故事,以及因种族隔离制度造成的无处不在的不平等,但在揭露加害者的邪恶、凶残、麻木的同时,也展现了震撼人心的人性的闪光。
  修复未来,南非的创举,为全世界提供了一个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新思维。无论国家或是个人,勇于揭开历史的疮疤,挤出淤积其中的脓血,才能真正康复,真正迎接全新的未来。
  《理想国译丛001: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另配有14幅精选的图片。

作者简介

  德斯蒙德·图图(Desmond Tutu,1931— ),1986年当选圣公会开普敦大主教(南非圣公会负盛名的职位,是南非首位黑人大主教),1995年领导“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促成南非的转型正义与种族间的和解。图图被广泛认为是“南非的道德良心”,现为“国际长者会”成员,与一群世界领袖人物以他们的智慧、善良、正直和领导力在全球倡导人权。
  1984年,图图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2009年,获美国“总统自由勋章”(美国授予平民的高荣誉);2013年,获邓普顿奖。


  江红,国际口译员协会(AIIC)资深会员,曾在联合国任职多年,现于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系任教,译有《游移的湖》等多部作品。阎克文,现为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兼职教授,译有《韦伯政治著作选》、《经济与社会》等多部著作。两位曾合译沃尔特·李普曼的名著《公众舆论》。

精彩书评

  ★本套译丛关注转型正义,集中译介了图图大主教的《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萨克斯的《断臂上的花朵》以及曼德拉的《漫漫自由路》,且当是转型期南非的“和解三部曲”。……倘若读者能够静心阅读并体会个中精义,并让它们长存于心,这也算是译介者为这个国家播撒一些面向未来的种子,提供一个可供选择的宽阔前景。
  ——熊培云


  ★一个新政权诞生之时,有时会发生大清洗,通过流血与恐怖,使对手或反对派屈服。而在南非,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大清洗,是让每一个造恶者与受难者,都获得心灵上的洗礼。看起来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解,实质则是一个人与自己和解,征服自己内心中的魔性,恢复人性。通过当事人对真相的还原,通过忏悔与宽恕,使每一个人获得解脱与新生。“用特赦换取真相,用真相换取和解”,这就是南非伟大的政治创举。
  ——吴祚来


  ★我对把过去扫入角落视而不见的做法是否合适表示怀疑。过去的从来就没有过去。它们有种怪异的力量,能够重现并长久萦绕在我们心头。我们在南非就有这种感受。
  他们宽恕罪恶、放弃复仇的意愿实在令人敬佩。他们把自己从受害者的状态下解放出来,不再心怀怨言、死抱住创伤不放,从而开创出崭新的人际关系。他们给予罪行的制造者以机会,从内心的愧疚、愤怒和耻辱中解脱出来。这样便形成了双赢的局面。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做法,像中东所发生的冲突正是这样极具破坏性。这样做和平和安全不可能真正到来。复仇和暴力只能生发出更多的复仇和暴力。


  ★中国如果能够妥善处理往昔的痛苦,就会成为一个更加伟大的国家。没有宽恕,真的就没有未来。
  ——德斯蒙德·图图


  ★真相与和解委员会把我们所有人都放到了聚光灯下。在那些听证会上,德斯蒙德·图图表达了我们共同的痛苦和悲伤,也传递出我们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图图大主教是一个用语言和胆识鼓舞整个国家的人,他使人民在黑暗的时刻重新燃烧起了希望的火焰。
  ——纳尔逊·曼德拉

目录

【导读:修复未来】/ 熊培云

【中文版自序:过去的从来就没有过去】/ 德斯蒙德·图图

第1章:转折点

第二章:纽伦堡还是全民遗忘?——第三条道路

第三章:时机已到

第四章:何谓正义?

第五章:开始行动

第六章:受害者,抑或幸存者的国度?

第七章:“我们确想宽恕,但不知宽恕谁”

第八章:“我感到如重见光明一般”

第九章:我为什么做这份吃力不讨好的工作?

第十章:“我们原来不知道”

第十一章:没有宽恕,真的没有未来

【致谢】

【后记:吸尘器与洗碗机】

【译名对照表】


前言/序言

  【中文版自序:过去的从来就没有过去】 / 德斯蒙德·图图
  上世纪80年代末我访问伟大的中国时,就被中国人民的勤劳刻苦深深地打动了。譬如为了工作,工人们到晚上还在探照灯下忙碌于建设工地上。更使我感动的是中国人民的慷慨大方,这从我和妻子得到惠赠的礼物上就可以感受得到。但我在其他方面也体会到了这种大度。我了解到日本人曾经在南京犯下的残暴罪行,然而向我描述那些恐怖事件的人却并未心怀怨毒和仇恨。我还耳闻了在所谓的“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骇人暴行。但那些身受其害的当事人却再次让我惊讶万分,他们在叙述往事的时候并未表现出怨恨或报复的情绪,尽管他们曾无端遭受过来自同胞的无法言传的伤害。我要向他们的宽容大度表达我的敬意。
  但我却不能肯定,在的意义上这就是迈向未来的好途径。我对把过去扫入角落视而不见的做法是否合适表示怀疑。过去的从来就没有过去。它们有种怪异的力量,能够重现并长久萦绕在我们心头。我们在南非就有这种感受。英国人和布尔人曾试图欺骗自己,在上上个世纪之交的布尔战争中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而当时英国人把很多布尔人妇女和儿童都送进了他们发明的集中营。双方后裔表面上友善相处,然而不断发生的事端却表明,这种友好只是一种假象。一位年轻的布尔人小伙子告诉我,无论何时听他祖母讲述那场战争,他都义愤填膺,随时准备再打一次布尔战争。他们需要有一天通过恰当的途径与这段历史告别。
  我们在自己国土上的经历令人宽慰。人们表现出真正高尚的宽宏大度。他们宽恕罪恶、放弃复仇的意愿实在令人敬佩。他们把自己从受害者的状态下解放出来,不再心怀怨言、死抱住创伤不放,从而开创出崭新的人际关系。他们给予罪行的制造者以机会,从内心的愧疚、愤怒和耻辱中解脱出来。这样便形成了双赢的局面。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做法,就像中东所发生的冲突,是如此的具有破坏性。这样做,和平与安全不可能真正到来。复仇和暴力只能生发出更多的复仇和暴力。
  我理解中国人出于传统文化中保护面子的需要,对道歉可能感到为难。但是,夫妇之间发生争吵时会出现什么情形呢?难道他们不会和好吗?难道道歉的一方会有失面子吗?如果他们不这样做,他们的关系就不妙了。愿意道歉和宽恕的人是坚强而非软弱的人。纳尔逊·曼德拉是软弱或无足轻重的人吗?
  中国如果能够妥善处理往昔的痛苦,就会成为一个更加伟大的国家。没有宽恕,真的就没有未来。
  (鲁刚 译)
  导 读 修复未来
  熊培云
  每个国家在其转型过程中都会有些灵魂式的人物。南非何其幸运!1991年,白人作家纳丁?戈迪默女士因为反种族隔离作品《七月的人民》获诺贝尔文学奖。1993年,黑白双星曼德拉和他的政治对手德克勒克作为促进族群和解的典范,一起走上诺贝尔和平奖领奖台。而在此前近十年的1984年,本书作者图图因为反对种族隔离而成为南非首位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并于次年成为南非开普敦首位黑人大主教。
  几年前我在台湾旅行,在书店里偶然读到图图大主教的《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No Future Without Forgiveness),一时感慨万千。我一直以为,中国缺的不是公民教育,而是人的教育—它包括生命意义、自我价值、自尊、爱与同情、信仰,它主要涉及的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即你要把自己带到哪里去。当然它也包括我们如何在宽恕他人的基础上保全自己。人的教育面对的不是几个简单的群己权界的概念,但它们是所有权利观念的起点。好社会同样不会从天而降,它需要有针对人与制度的双重建设。而我有幸在图图大主教的书里看到了这种双重努力。
  《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着重探讨了“真相与和解委员会”(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的历史使命。这同时是一本悲欣交集的书,很多细节在我读后一直难以释怀。
  书中讲到一个悲哀至极的故事,并由此质问—为什么那个开普敦年轻人被处死并就地焚烧后,杀害他的四个人竟然能够一边翻动火堆里的尸体,一边坐在旁边心安理得地吃烧烤?他们如何回到家里拥抱自己的妻子,参加孩子的生日聚会?
  至于喜极而泣的故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图图大主教第1次去古古乐图参与投票时的情景:
  期盼已久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我折好手中的选票,投进了票箱。啊!我忍不住叫了出来:“好啊!”我感到晕眩,如同堕入情网的一刹那,天空变得更蓝更美了。我看到人人都焕然一新,如同脱胎换骨一般。我自己也脱胎换骨了。简直像梦境一样。我们真担心会被从梦境中唤醒,睁开眼时又回到了种族隔离的严酷现实中……
  这是一种令人欢笑又禁不住流泪的感觉,它让我们欢欣雀跃,手舞足蹈,又让我们不敢相信这一切真的发生了,害怕这一切会烟消云散。这可能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彻底打败纳粹和日本人后胜利者在欧洲胜利日和抗日胜利日的感受,人们从村庄、乡镇、城市冲上街头,和互不相识的陌生人拥抱、亲吻。这就是我们的感受。(第3—5页)
  南非民主化与种族隔离政策的废除让被压迫的黑人实现了政治上的“南非梦”。然而,对于这个国家来说接下来紧要的是文化和心理上的重建,即如何促成族群之间、受害者与加害者之间的宽恕与和解,让南非从种族隔离的伤害中复原而不是冤冤相报。图图大主教深刻地认识到潜在的危险,他担心新生的南非因为受害者对加害者的清算重新倒在废墟里。如果仇恨和清算注定只能将新南非变成一座新的废墟,那么宽恕与和解就不仅不是软弱,而且是另有广阔前途。
  图图大主教的这种忧虑及其远见,与曼德拉不谋而合。曼德拉后来在他的自传《漫漫自由路》中,也特别回忆到自己走出监狱并当选南非首位黑人总统后的心路历程—南非绝不能撕裂,重演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战争。你若真心热爱自由,就必须在拯救受害者的同时,也拯救加害者。因为在一种罪恶的制度下,加害者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囚徒。
  “人们只记得恨是爱的邻居,却忘记了爱也是恨的邻居”—后德克勒克时代的南非精英打破了这古老的诅咒,他们弃绝了冤冤相报,而是选择了宽恕与和解。在这个已然千疮百孔的国家,他们试图以修复未来的明辨是非取代你死我活的黑白分明。经过漫长的讨论,南非没有选择纽伦堡审判的模式,也没有选择全民遗忘,而是走了第三条道路。依据1995年《促进民族团结与和解法案》,南非成立了真相与和解委员会。
  “以真相换自由”让南非因此“避免了纽伦堡审判和一揽子大赦(或全民遗忘)的两个极端”。从1996年开始,在图图大主教的主持下,真相与和解委员会通过当事各方提供证言,就1960—1994年期间南非人权状况还原历史真相,既揭露了种族主义政权虐待黑人的罪恶,也不回避非国大等黑人解放组织的暴力活动曾经迫害反对派、侵犯人权的问题。每个参与迫害行动的人都必须单独提出申请,并接受一个独立小组的审查,由它决定申请人是否符合获得赦免的苛刻条件。这第三条道路就是赦免具体个人的罪责,以换取对与赦免相关的罪行的完全披露。用图图的话说,这也是一个“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以可能获得自由之胡萝卜换取真相,而大棒则是已捉拿归案的将面临长期监禁,仍逍遥法外的则面临着被捕、起诉和牢狱。(第34页)
  种种质疑也随之而来。一个恶人仅仅因为坦白了自己的罪行就可以溜之大吉?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成立是否道德?大赦是否有违正义?这些也都是作者在《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一书中着重探讨的问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图图在书中特别对比了两种司法的区别:
  在惩罚性司法(Punitive justice)中,毫无人情味的国家在施行惩罚时几乎不为受害者着想,更不要说为罪犯着想。与此相比,在非洲的传统法学中还有一种恢复性司法(Restorative justice)。后者关注的重点不在报复或惩罚,而是本着乌班图精神(Ubuntu),努力疗治创伤、恢复平衡、复原破裂的关系。这种司法力图救助的不仅有受害者,也有罪犯,他们应该得到机会重新融入因其行为而被伤害的社会中。
  在图图看来,乌班图精神是非洲传统文化的精髓。一个有乌班图精神的人,必定慷慨、好客、友善、关怀他人且常有怜悯之心。在乌班图精神的感召下,人们相信即使种族隔离的支持者,也是其实施和狂热支持的制度的受害者;相信无论加害者愿意与否,他在实施加害时也必然失去了人性。
  而真相同样是重要的。宽恕并非不问是非。促成南非族群和解的另一位关键性人物是大法官萨克斯。有关他“温柔的复仇”的故事,可以较好地说明这一切。
  萨克斯是犹太裔南非白人,他曾经因为反对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而付出巨大的代价。1988年4月7日,早在他流亡国外的时候,被南非政府派出的恐怖人员设置的汽车炸弹夺去了一条胳膊和一只眼睛。尽管如此,在就任南非大法官后,他仍是宽恕与和解工作的重要推动者。条件是,作恶者必须说出真相。
  当年意图谋害他的特务亨利在取消种族隔离政策后,曾经失魂落魄地找到萨克斯。两人虽谈了许多,但萨克斯对亨利说:“除非你到真相委员会说出一切,否则我不会与你握手。”事隔多日,两人在一次宴会上偶遇。当亨利表示自己已经前往真相委员会坦白一切,并希望能有机会与萨克斯握手时,萨克斯便立即答应了他。
  这是一个暗含隐喻的姿势—萨克斯没有用幸存的胳膊为失去的胳膊复仇,而是用它握住敌人的手。据说,亨利离开宴会回家后痛哭了两个星期。这个细节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回到图图对人性与道德的理解—这个世界是有道德存在的,尽管所有证据显示出的,可能是个相反的世界,但邪恶、不公、压迫和谎言,绝不会是世界的归宿。
  萨克斯同样注重修复的价值。在《断臂上的花朵》一书中记录了阿扎尼亚人民组织案,回答真相与和解委员会是否违宪的问题。南非宪法法院否决了阿扎尼亚人民组织的质疑,相关结语明确指出应对那些作恶者提供全面性特赦,以换取他们提供有关过去的真相。另一方面,制宪者的选择是为了让国会能够促进“社会的重建”,其过程中有个重要的概念叫做“修复”。为了达到修复的目的,国家在思考各个冲突的利益的同时,也会考虑那些在过去非常时期中,基本人权受到侵害的受害者与家属的“被忽视的痛”。
  事实上,宽恕加害者也并不意味着对受害者的完全忽视。图图认为宽恕在要求受害者放弃向罪犯讨还血债的同时,也有可能解放受害者。所以,“真正的宽恕要了结过去,了结全部的过去,使未来成为可能。我们不能以无法再代表自己说话的人们的名义,冤冤相报”。如果一个人死抱着仇恨不放,他的一生就成了仇恨的奴隶。这种精神上的持久的加害,有时并不亚于他曾经受到的伤害。就像我在解读影片《天堂五分钟》时所揭示的,复仇者未必能获得大仇得报时的“五分钟天堂”的快感,却严严实实地将自己的一生推进了挤满仇恨的地狱。在此意义上,没有宽恕何止是没有未来,连现在也不会有。
  同样需要看到的是,南非的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着力推进的是全社会政治和解,是对一个错误和悲伤的时代的纠错,而不是对日常刑事案件的是非不分。它要求申请大赦者的行为在特定期间内(请求予以大赦的行为,必须发生在1960年沙佩维尔大屠杀和1994年曼德拉当选为南非第1任民主选举的国家首脑之间),并且必须具有政治动机。大赦条款是为特定目的进行的临时性安排。南非的司法不会永远照此办理。它只适用于有限时期的特定目的。那些出于个人贪婪而杀人的罪犯没有资格申请大赦。如果行为是执行或代表一个政治组织的命令,则罪犯有资格提出申请。条件是必须如实披露所有与寻求大赦行为相关的事实,并遵守适配原则。这不是说要宽恕一切罪恶,而是对坏制度下人的一种宽恕与救济。
  南非的这场“真相与和解”运动,有时候难免会让人觉得它过于浪漫和天真,仿佛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所有旧的罪恶也自动清零、一笔勾销了。受害者出于感情因素对此不能理解,情有可原。另一方面,从理性的角度来看,这种“由清算转为清零”的模式也让那些处于转型期国家的人们心怀忧惧—不是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吗?这个可被宽恕的前景会不会鼓励那些带有政治目的的人,借着这种“政治宽恕”进一步胡作非为?
  对此忧虑,当然人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加以反驳:假如加害者与被害者没有和解的可能,假如德克勒克放下权力的那一刻即意味着要将自己和同僚送进地狱,他们将如何计算自己的利害,这个国家的历史又将在冤冤相报中倒退与徘徊多少年?
  我必须承认,有时候我也会从上述角度来理解“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如果承认制度与文化相关,而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观念,就应该看到没有宽容的观念,绝不会产生可以安放人心的宽容的社会制度。即使这个国家完成政治上的转型,如果没有宽恕与和解来医治社会长年累月的创伤,即使自由已经得到,也将消失在新的漫长的冤冤相报之中。
  本套译丛关注转型正义,集中译介了图图大主教的《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萨克斯的《断臂上的花朵》以及曼德拉的《漫漫自由路》,且当是转型期南非的“和解三部曲”。其他相关内容,我还会在另两本书的序言中加以补充。倘若读者能够静心阅读并体会个中精义,并让它们长存于心,这也算是译介者为这个国家播撒一些面向未来的种子,提供一个可供选择的宽阔前景。


《无辜者的证词:历史的伤痕与和解之路》 这是一部深刻反思历史、探究人性、并最终指向希望的著作。它并非简单的历史陈述,而是通过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故事,带领读者穿越那些被暴力、仇恨与遗忘所笼罩的暗影,去聆听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压抑的声音,去理解那些难以愈合的伤痛。 本书以宏大的视角,审视了二十世纪以来人类社会中出现的各种冲突与苦难,从战争的创伤到种族灭绝的深渊,从政治迫害的阴影到社会不公的烙印。然而,作者并非沉溺于展现悲剧的细节,而是将笔触聚焦于那些幸存者身上所展现出的惊人韧性与对尊严的坚守。他们中的许多人,即便经历了难以想象的磨难,依然选择以自己的方式为曾经的苦难作证,不让历史被轻易掩盖,不让受害者被无声无息地遗忘。 作者巧妙地穿插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不同经历的个体故事。有在二战集中营中幸存下来的老人,他们以颤抖的手写下回忆,只为让后人了解真相;有在内战中失去家园的年轻一代,他们用艺术和文字记录下破碎的记忆,试图重建被撕裂的社群;有遭受不公待遇的少数族裔,他们通过建立纪念馆、讲述家族历史,来对抗被抹去的身份。这些故事,每一个都饱含着辛酸与痛苦,但同时也闪烁着人性中最耀眼的光芒:对真相的渴望,对公正的期盼,以及对生而为人的基本尊严的捍卫。 《无辜者的证词》并非仅仅是对历史悲剧的客观梳理,它更是一次对“宽恕”这一复杂概念的深入探索。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宽恕视为一种道德义务,而是审慎地探讨了它在历史语境下的多重含义。它不是遗忘,更不是对施暴者的纵容。相反,真正的宽恕,源于对真相的彻底揭露,对受害者的充分承认,以及对责任的清晰界定。它是一种艰难的选择,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深沉的智慧。 本书所呈现的,是宽恕的必要性,是它在治愈创伤、重建信任、防止历史重演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作者通过分析那些成功的和解案例,揭示了宽恕的路径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需要制度化的保障,更需要个体心灵的转变。它是一场漫长而艰巨的旅程,需要时间、耐心与不懈的努力。 《无辜者的证词》也探讨了“未来”的可能性。在经历了无尽的苦难之后,希望从何而来?作者认为,希望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建立在对过去深刻的反思之上,建立在对受害者尊严的尊重之上,更建立在对未来共同责任的承担之上。当社会能够正视并承认过去的错误,当幸存者的声音能够被倾听并被珍视,当公正的原则能够得到伸张,当人们能够学会以理解和同情取代仇恨和恐惧,那么,一个“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的真正未来,才有可能得以开启。 这本书的语言朴实而有力,情感真挚而深沉。它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笔调,描绘了人类在黑暗中挣扎求生的画面,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往光明与和解的道路。它不仅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性的书,一本关于希望的书。读罢此书,你会被那些无辜者的证词所震撼,会被他们所展现出的生命力所感动,更会被书中蕴含的对未来社会的深刻思考所启迪。它将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历史,重新理解人性,并最终思考我们作为个体,在构建一个更公正、更和平的未来中所应承担的责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动容的部分,在于它所传递的韧性与希望。作者坦承,宽恕并非易事,它需要巨大的勇气,常常伴随着痛苦的回忆和对过去的重新审视。然而,正是这种不畏艰难的尝试,才有可能为下一代铺就一条更加光明的大道。他笔下那些曾经饱受苦难,却最终选择走向和解的人物和群体,他们的故事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它们证明了,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也能够绽放出燎原的火种。这种对人类精神力量的肯定,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即使前路依然坎坷。

评分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理论著作,更像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将书中的论述与当下社会的热点事件联系起来。那些关于族群冲突、历史恩怨、政治对立的新闻报道,在读完这本书后,似乎都多了一层理解的维度。作者关于“宽恕是打破循环的关键”这一观点,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看似难以调和的矛盾,并思考是否存在一种超越短期利益的、更具长远眼光的解决之道。这是一种既令人警醒又充满启发的阅读体验。

评分

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了“集体记忆”与“集体遗忘”的辩证关系。他认为,一个社会如果选择性地遗忘历史,特别是那些痛苦的记忆,那么这些记忆就会以另一种形式潜藏在集体潜意识中,并在未来以更具破坏力的方式爆发。而真正的和解,则需要正视和承认这些历史,并在承认的基础上,选择宽恕,从而实现记忆的转化,而非简单的压抑或抹去。这种对集体心理的深刻洞察,让这本书的论证更加立体和具有说服力。

评分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创伤”与“治愈”的论述。作者深刻地指出,无论是对于个体还是集体,历史的创伤都可能以各种隐蔽而持久的方式存在,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而宽恕,正是实现创伤治愈的关键一步。他描绘了一个充满力量的画面:当加害者能够真诚地承认过错,当受害者能够选择放下怨恨,当社会能够建立起公正的追责与和解机制,那么,被撕裂的社会肌体便有可能重新愈合。这种关于“治愈”的论述,充满了人性的温暖与对未来的乐观期待,尽管作者并未回避宽恕过程的艰辛与复杂。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逻辑严谨,丝丝入扣。作者并非空泛地鼓吹宽恕,而是深入剖析了“宽恕”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他区分了宽恕与遗忘、宽恕与纵容,指出真正的宽恕并非对错误的掩盖或无视,而是在承认和正视历史真相的基础上,选择放下复仇的冲动,并积极寻求弥合创伤的途径。他列举了大量真实的历史案例,有的关于国家间的和解,有的关于群体内部的民族融合,有的甚至涉及个体层面的情感修复。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细致解读,作者展示了宽恕在不同情境下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也揭示了实现宽恕所需要的勇气、智慧和长远的眼光。这种基于事实的论证,让“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这一论点,显得尤为掷地有声。

评分

初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其叙事的宏大尺度所震撼。作者并没有将目光局限于某一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地域,而是以一种近乎全景的视角,审视了人类文明进程中无数次轮回的暴力与创伤。从古老的部落冲突,到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所伴随的血与泪,再到当今世界依然存在的各种形式的歧视与压迫,作者用一种冷静而又不失力量的笔触,描绘了宽恕的重要性。他反复强调,仇恨的链条一旦形成,便会代代相传,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沉重枷锁。只有通过有意识的、甚至是痛苦的宽恕行为,才能打破这种恶性循环。这种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揭示,让我不禁思考,我们当下所面临的许多社会问题,是否也正是因为缺乏足够的宽恕,而陷入了僵局?

评分

从一个历史研究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审视视角。过去,我们更多地关注冲突的起因、战争的进程、政治的博弈。而这本书则将焦点放在了冲突之后的“选择”上——是选择继续仇恨,还是选择走向宽恕?作者认为,这一选择往往比任何其他因素更能决定一个社会的长远命运。他探讨了不同文化、不同文明在面对历史遗留问题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并从中提炼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教训。这对于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的复杂局势,以及探索构建和平秩序的道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总而言之,《理想国译丛001: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这本书,是一部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作品。它以一种宏大的视角,探讨了人类社会最核心的命题之一:如何在历史的伤痕中找到通往未来的道路。作者的论证严谨,案例丰富,充满人性的温暖与对希望的追求。它不仅仅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更是一种实践的指南,一种对未来社会构建的真诚呼唤。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关心社会发展、关注人类命运的读者,相信它会带给你深刻的思考和不一样的视角。

评分

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也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作者通过分析历史上的冲突与和解,间接揭示了个人内心面对创伤时的挣扎与选择。宽恕,不仅是社会层面的议题,更是个体心灵成长的必经之路。放下对过往的执念,原谅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并非是要否定自己曾经的痛苦,而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更自由地向前走,不再被过去的阴影所束缚。这种将宏大历史议题与个体内心世界相连接的解读,让这本书更具普适性。

评分

这本《理想国译丛001: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的书名,甫一映入眼帘,便勾勒出一幅宏大而深刻的图景。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书名,更像是一句振聋发聩的哲学命题,直指人类社会最核心的矛盾与困境。作为一名对社会议题和历史进程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曾无数次在思考,那些历史的伤痕、族群的对立、人际的隔阂,究竟该如何才能真正走向和解与新生?“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这句话如同黑夜中的灯塔,指引着一条或许艰难但充满希望的出路。它暗示着,只有当个体与集体能够跨越仇恨的藩篱,放下过去的恩怨,才有可能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这不仅仅是一个道德层面的呼唤,更可能是一种现实主义的策略,一种基于对人性深刻洞察的实践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