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编年:两汉卷

中国学术编年:两汉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梅新林,俞樟华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两汉
  • 学术史
  • 编年体
  • 中国古代史
  • 史学
  • 文化
  • 文献
  • 学术研究
  • 汉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795125
版次:1
商品编码:1132888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学术编年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举中国一流史学、文献学专家之力,历时35载编撰,学术界首次以编年形式对中国通代学术发展史进行系统梳理,是一部兼具研究与检索双重功能的大型工具书。
  《编年》举中国一流史学、文献学专家之力,凡二十八载,全面、详实、系统、深入地对原有的学术史进行历史还原和重建,由此而在中国学术、中国学术史、中国学术史研究三个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关键环节上作出新的探索,取得新的突破。
  

内容简介

  《中国学术编年:两汉卷》是迄今为止学术界以编年的形式首次对中国历代学术发展史进行综合性的系统梳理、还原和重建,是一部力图站在21世纪新的学术制高点上全面综合与总结以往学术成果的集成性之作,同时也是一部兼具研究与检索双重功能的大型工具书。《编年》的出版不仅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的文化积累,它的编撰代表着一代学人的学术思考与总结,而且对21世纪国学的研究与复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学术编年》的出版,中国学术史的叙述,不再局限于中原文化的中心论、不再局限主流阶层的官方学,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思想史的眼界,不再局限于近代以来几成范型的哲学史的学术史模式。《编年》吸收了新的史学方法论的成果,明确提出,华夏文化孕育于中国文化之母体,受到多元民族与区域文化的滋养而走向独立与兴盛,并在不同时期呈现为不同的主流形态与演变轨迹。而中国学术之所以生生不息,与时俱进,也就在于其同时兼具自我更新与吸纳异质学术文化资源的双重能力,在纵横交汇、融合中吐故纳新,衰而复盛。因此,《编年》开辟了从文化-学术、传统-现代、本土-世界这样三个维度,重新审视中国学术史的历史进程与演变规律,大致重新划分为华夏之融合、东方之融合与世界之融合三个历史时段,并在这个背景下,梳理了中国学术史在这三个历史时段中的主导形态及其与世界的关系发生的依次变化,即分别从华夏之中国到东方之中国,再到世界之中国。这完全不同于其他所有的学术史的写作方式,是一种全新的历史叙述语言。以如此之眼界,《编年》终得以开拓出中国学术通史的新境界。

作者简介

  梅新林,浙江工业大学校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兼任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文学遗产》、浙江省社联副主席等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浙东学派编年史及相关文献整理与研究》等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著有《中国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红楼梦哲学精神》、《辛亥日志》等8部学术著作,主编《江南文化世家研究丛书》,在《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新华文摘》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与三等奖、国家新闻出版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图书奖各1项,浙江省人民政府社科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撰者宋清秀,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文献学博士。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女性别集叙录》,参与《吕祖谦全集》点校。

精彩书评

  ★《中国学术编年》是既有工具意义又有学术价值的大书。其优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它以编年的形式对传统中国的历代学术进行系统梳理,具有全面、综合与总结意义,同时是一部兼具研究与检索双重功能的大型工具书,这需要详细全面地爬梳史料,全书资料丰富详实,既注意采择历代正史、私史、实录、会要、起居注、方志、档案、文集、专著、类书、谱牒、笔记等文献,同时又注意博采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从本书内容看,编纂者确实做得相当细致,在资料方面超过了以往类似著作,不仅自身即具有资料价值,而且为研究者提供了按图索骥的方便。另一方面,体例相当完备。本书综合历代史书、学案、论述之长加以融通,设计了一种完备的编纂体例,既包括学术背景、学术活动、学术成果、学者生卒四大栏目,又在各栏目必要处加按语,进一步提供线索与判断,还每年重点记载外国重大学术实践,以裨中外互相参照,合为六大板块,这是对编年体学术史著作的创新。
  ——复旦大学 古代中国思想史教授 葛兆光

目录

汉高祖刘邦元年 乙未前206年
汉高祖二年 丙申前205年
汉高祖三年 丁酉前204年
汉高祖四年 戊戌前203年
汉高祖五年 己亥前202年
汉高祖六年 庚子前201年
汉高祖七年 辛丑前200年
汉高祖八年 壬寅前199年
汉高祖九年 癸卯前198年
汉高祖十年 甲辰前197年
汉高祖十一年 乙巳前196年
汉高祖十二年 丙午前195年
汉惠帝刘盈元年 丁未前194年
汉惠帝二年 戊申 前193年
汉惠帝三年 己酉前192年
汉惠帝四年 庚戌前191年
汉惠帝五年 辛亥前190年
汉惠帝六年 壬子前189年
汉惠帝七年 癸丑前188年
高后吕雉元年 甲寅前187年
高后二年 乙卯前186年
高后三年 丙辰前185年
高后四年 丁巳前184年
高后五年 戊午前183年
高后六年 己未前182年
高后七年 庚申 前181年
高后八年 辛酉前180年
汉文帝刘恒元年 壬戌前179年
汉文帝二年 癸亥前178年
汉文帝三年 甲子前177年
汉文帝四年 乙丑前176年
汉文帝五年 丙寅前175年
汉文帝六年 丁卯前174年
汉文帝七年 戊辰前173年
汉文帝八年 己巳前172年
汉文帝九年 庚午前171年
汉文帝十年 辛未前170年
汉文帝十一年 壬申 前169年
汉文帝十二年 癸酉前168年
汉文帝十三年 甲戌前167年
汉文帝十四年 乙亥前166年
汉文帝十五年 丙子前165年
汉文帝十六年 丁丑前164年
汉文帝后元元年 戊寅前163年
汉文帝后元二年 己卯前162年
汉文帝后元三年 庚辰前161年
汉文帝后元四年 辛巳前160年
汉文帝后元五年 壬午前159年
汉文帝后元六年 癸未前158年
汉文帝后元七年 甲申 前157年
汉景帝刘启元年 乙酉前156年
汉景帝二年 丙戌前155年
汉景帝三年 丁亥前154年
汉景帝四年 戊子前153年
汉景帝五年 己丑前152年
汉景帝六年 庚寅前151年
汉景帝七年 辛卯前150年
汉景帝中元元年 壬辰前149年
汉景帝中元二年 癸巳前148年
汉景帝中元三年 甲午前147年
汉景帝中元四年 甲午前146年
汉景帝中元五年 丙申前145年
汉景帝中元六年 丁酉前144年
汉景帝后元元年 戊戌前143年
汉景帝后元二年 己亥前142年
汉景帝后元三年 庚子前141年
汉武帝刘彻建元元年 辛丑前140年
汉武帝建元二年 壬寅前139年
汉武帝建元三年 癸卯前138年
汉武帝建元四年 甲辰前137年
汉武帝建元五年 乙卯前136年
……

精彩书摘

  《中国学术编年:两汉卷》:
  再按: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五《累世经学》日:“古人习一业,则累世相传,数十百年不坠。盖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所谓世业也。工艺且然,况于学士大夫之术业乎!今案周秦以来,世以儒术著者,自以孔圣之后为第一。伯鱼、子思后,子上生求。求生箕。箕生穿。穿生顺,为魏相。顺生鲋,为陈涉博士。鲋弟子襄,汉惠帝时为博士,历长沙太傅。襄生忠。忠生武及安国。武生延年。安国、延年皆以治《尚书》,武帝时为博士,安国至临淮太守。延年生霸,亦治《尚书》,昭帝时为博士,宣帝时为大中大夫,授皇太子经,元帝即位,赐爵关内侯,号褒成君。霸生光,尤明经学,历成、哀、平三帝,官御史大夫、丞相、太傅、太师、博山侯,犹会门下生讲问疑难(《孔光传》)。霸曾孙奋,少从刘歆受《春秋左氏》,歆称之曰:‘吾已从君鱼(奋字)受道矣!’(《奋传》)安国后世传《古文尚书》、《毛诗》,有名子建者,不仕王莽。元和中,子建曾孙僖,受爵褒成侯。其子长彦好章句学,季彦亦守家学(《僖传》)。霸七世孙昱,少习家学,征拜议郎。自霸至昱,卿相牧守五十三人,列侯七人(《孔昱传》)。计自孔圣后,历战国、秦及两汉,无代不以经义为业,见于《前》、《后汉书》,此儒学之最久者也。其次则伏氏。自伏胜以《尚书》教授,其后有名理者,为当世名儒。其子湛,少传家学,教授常数百人。湛弟黯,明《齐诗》,改定《章句》。湛兄子恭,传黯学,减省黯《章句》为二十万言。湛子翕。翕子光。光子晨。晨子无忌。亦皆传家学。顺帝时,无忌奉诏与议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桓帝时,又与崔寔等共撰《汉记》。又自采集古今删著事要,号曰《伏侯注》。伏氏自伏生以后,世传经学,清静无竞,东州号为‘伏不斗’云。此一家历两汉四百年,亦儒学之最久者也(《伏湛传》)。又次则桓荣,以宿学授明帝经,封关内侯。帝即位,亲行养老礼,以荣为五更(长老),备极尊崇。其子郁,当章帝为太子时,又入授经。及和帝即位,以年少宜习经学,郁又侍讲禁中,凡教授二帝。先是荣受朱普章句四十万言,荣减为二十三万言,郁又删省成十二万言,由是有桓君大、小太常章句。郁中子焉,又以明经笃行,授安帝经。顺帝为太子时,又为少傅授经,亦教授二帝。焉兄孙彬,亦以文学与蔡邕齐名(各本传)。计桓氏经学,著于东汉一朝,视孔、伏二家稍逊其久。然一家三代,皆以明经为帝王师,且至于五帝,则又孔、伏二氏所不及也。”
  司马迁约卒(前145-)。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司马谈子。初任郎中,奉使巴蜀以南,以还报命。元封三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太初元年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后为李陵辩解,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史记》130篇。另有《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及书信佚文2篇传世。事迹见《史记》卷一三○、《汉书》卷六二。
  ……

前言/序言



《中国学术编年:两汉卷》是一部旨在梳理和呈现中国两汉时期学术发展脉络的宏大著作。本书并非对某一学科的孤立研究,而是从宏观视角出发,系统性地考察了在两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这一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各种学术思想如何产生、发展、碰撞与融合,以及它们对当时社会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全书以编年体的形式,将浩如烟海的两汉学术文献置于历史的时间长河中进行考察。它不仅关注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的官方确立与世俗传播,还深入探讨了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思想的遗存与演变。同时,本书也将目光投向了新兴的佛教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与本土思想的初步互动。 《中国学术编年:两汉卷》的编写,着力于考证史料的真伪与传承,梳理学术谱系的源流与分支。编纂者穷尽心力,搜集整理了大量与两汉学术相关的传世文献、出土简帛、碑刻铭文等第一手资料,并通过严谨的考据,对这些材料进行辨析和解读。本书旨在揭示不同学派之间的思想联系与论辩,呈现学者们的学术主张及其时代背景。 具体而言,本书的研究重点包括: 儒学在两汉的地位与发展: 重点梳理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形成及其对汉代政治、教育、文化的影响,阐释儒学如何从一家之学上升为统治思想,以及这一过程中的理论建构与学术争鸣。本书将考察汉代经学的特点,如《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的传注与解释,以及不同学派在经学诠释上的分歧。 诸子思想的延续与创新: 尽管儒学占据主导地位,但诸子百家的思想并未完全消失。本书将追溯老子、庄子等道家思想在两汉的流变,探讨其在养生、玄学等方面的体现。同时,也将考察法家思想在行政管理、法律制度方面的实际运用,以及墨家思想的残余影响。 史学与文学的发展: 两汉时期是中国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本书将重点介绍司马迁《史记》的开创性贡献,以及班固《汉书》在断代史编纂上的成就,分析其史学思想与方法。在文学方面,本书将考察汉赋的繁荣及其艺术特征,探讨乐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赋、诗、骚等文学体裁的发展演变。 科学技术与方术的考察: 《中国学术编年:两汉卷》还将关注两汉时期的自然科学与技术发展,如天文学、数学、医学、农学等领域的进步。同时,对当时流行的方术、占卜、谶纬之学等现象,也将进行审慎的梳理和辨析,力求呈现一个更为立体的两汉学术图景。 佛教的早期传入与影响: 汉代是中国佛教传入的重要时期。本书将考察佛教经籍在中国的早期记载,分析佛教思想与中国本土思想的初步接触与融合,及其对社会文化产生的早期影响。 《中国学术编年:两汉卷》力求以客观、严谨的态度,为读者展现两汉时期波澜壮阔的学术画卷。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学术史研究者必备的参考工具,也能帮助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思想文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建立起对两汉学术的系统认知。通过对这一时期的深入考察,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根基,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后世的文化传统。本书旨在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人们能够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审视两汉学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中华文明的奠基性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中国学术编年:两汉卷》的时候,并没有立刻投入阅读,而是先将其放在书架上,让它静静地“酝酿”了几天。我总觉得,对于这样一部厚重的学术著作,需要一种“仪式感”来开启。终于在周末,我找了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壶茶,伴随着窗外偶尔掠过的飞鸟,我郑重地翻开了第一页。书的开篇,没有立刻抛出复杂的理论,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将我引入了汉初的学术图景。从先秦遗风的延续,到诸子百家的余韵,再到儒学如何一步步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心,整个过程的勾勒显得尤为细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不同学派之间错综复杂的渊源关系时所展现出的清晰逻辑。书中对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阐述,以及其如何将儒学与阴阳五行相结合,从而为大一统的政治秩序提供理论支撑,这一部分的分析让我印象深刻。此外,对于汉代史学的发展,如《史记》与《汉书》的对比,以及司马迁和班固的治史理念,书中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何在那个时代,史学研究能够达到如此的高度,它背后有着怎样的学术动力和时代需求。我期待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那些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学术思潮,以及它们如何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中生长、演变,并最终塑造了后世的文化基因。

评分

我是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读者,《中国学术编年:两汉卷》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的阅读兴趣。两汉时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奠基的重要时期,无数重要的思想、制度、典籍都在这个时期产生或确立。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究竟是哪些学术思想,塑造了后来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儒家思想如何成为正统,并对其进行“汉化”改造的过程。这其中的政治考量、学术演变,以及对社会伦理的影响,都是我想要深入了解的。同时,我也想知道,在儒学独尊的表象之下,其他的学术流派是如何继续存在的,它们的生存方式和对后世的潜在影响。例如,道家思想在民间和文人心目中扮演的角色,佛教的初步传播及其对中国思想的最初冲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出,两汉时期学术发展的复杂图景,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根源。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思想史颇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中国学术编年:两汉卷》是我近期最期待阅读的一本书。我一直觉得,两汉时期是中国学术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它奠定了后世几千年学术的基本格局。而“编年”这一视角,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叙事会更加严谨和有条理。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清晰地看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哪些学术思想是主流,哪些是边缘,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又如何为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服务。比如,我一直对汉代独尊儒术的形成过程感到好奇,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博弈和整合。书中是如何细致地展现这一过程的?是对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重点的分析?我同样希望了解,在儒学独尊的背景下,其他学派是如何生存和发展的。是否有学者在默默地继承和发展老庄思想?是否有对法家思想的重新解读?这些“地下”的学术流动,往往更能体现一个时代的学术活力。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更详实的历史证据和更深入的学术分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两汉时期学术发展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评分

初次翻开《中国学术编年:两汉卷》,内心是带着一丝敬畏与好奇的。汉代,一个承载着帝国辉煌与文化奠基的时代,其学术的脉络究竟是如何延展、分化、又最终汇聚成那奔腾不息的历史洪流?我迫不及待地想在这本书中寻找答案。从书名本身,我便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它并非是泛泛而谈的通史,而是聚焦于“编年”这一严谨的时间维度,试图梳理出两汉时期学术思想发展的清晰脉络。这种“编年”的视角,在我看来,是理解学术演进最直观也是最有力的方式之一。它意味着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名家大师,而是要将他们的思想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考察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所处的学术流派、与其他学者的思想碰撞,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具体影响。这需要极其扎实的史料考据功底和对汉代社会文化的深刻洞察。我尤其期待书中如何处理那些零散、晦涩的史料,如何从中提炼出学术思想的闪光点,并将其有机地串联起来。毕竟,两汉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儒学独尊的确立,谶纬学的兴盛,玄学的萌芽,这些重大的学术事件,都将在这本书中如何被细致地呈现,我充满期待。是否能感受到那股文人墨客在宫廷、书院、田野间激辩的氛围?是否能窥见到那些士大夫在浩瀚的书卷中探索真理的孤独与执着?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不仅仅是“读”到历史,更是“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以及学术生命力的跃动。

评分

我一直对汉代时期那种包容万象、兼容并蓄的学术风气感到着迷。《中国学术编年:两汉卷》恰好满足了我对这种学术盛宴的渴望。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不同学派之间交流与融合的描述。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后,如何在两汉时期逐渐扎根,并与中国本土的哲学思想发生碰撞,这是一个极其引人入胜的话题。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梳理佛教思想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路径、接触到的群体,以及它如何被中国士人所理解和接受。这不仅仅是一个宗教史的问题,更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生动案例。同样,道家思想在两汉时期的发展,从庄子、老子的哲学思辨,到方术、养生之学的兴起,其在民间和士人心目中的地位变化,也值得深入探究。书中是如何将这些分散的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学术图景的?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两汉时期学术的多元化与创新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儒学的强调上。我对那些“杂家”的著作,以及那些在学术边缘探索的学者们也同样感兴趣,他们或许是推动学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只是他们的声音常常被主流的叙事所淹没。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更加充满活力的两汉学术世界。

评分

我是一位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都颇有兴趣的读者,而《中国学术编年:两汉卷》似乎是一本能够连接这两者之间的桥梁。在我看来,学术思想的发展与文学创作是息息相关的。两汉时期,文赋的兴盛,乐府诗的创作,以及散文的发展,都与当时的学术思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儒家思想对文学创作有哪些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例如,对“兴、观、群、怨”的文学功能理解,是否在两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和发展?我同样期待书中能够探讨,道家思想对文学作品的意境营造和审美情趣产生的启示。那些描绘隐逸生活、山水田园的诗文,是否受到了道家哲学的影响?此外,我也对汉代史书的文学性以及散文的发展有浓厚的兴趣,书中是否会从学术的角度来分析这些文学体裁的起源、发展和成熟过程?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两汉时期文学作品背后的学术支撑,从而提升我对这些文学经典的鉴赏能力,让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和深入。

评分

我是一名历史系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的学习有着执着的追求。《中国学术编年:两汉卷》这本书,从书名上就透着一股严谨和专业的气息。作为学生,我最看重的是书籍的史料支撑和学术分析的深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在我理解两汉时期学术演进的过程中,提供坚实的学术基础。书中是如何处理那些不同来源的史料的?是否能够清晰地辨析史料的真伪,并对其进行恰当的解读?我尤其期待书中对那些学术争议问题的处理。例如,在儒家内部的争论,或者不同学派之间的思想辩驳,书中是否能够清晰地呈现双方的观点,并给出作者相对客观的评判?作为学生,我需要的是能够启发思考、锻炼批判性思维的读物,而不是简单地接受一个既定的结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对两汉时期学术发展的系统性认识,并为我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方向和方法。我对书中可能涉及的学术史研究方法,以及作者的学术立场也颇感兴趣,期待从中学习到严谨的治学之道。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必须深入其学术思想。《中国学术编年:两汉卷》这本书,以“编年”的方式梳理两汉学术,这本身就吸引了我。我所期待的,不仅仅是了解名家大儒的思想,更是希望能够窥见那个时代学术的“生态”。比如,学术的传播方式在当时是怎样的?是主要依靠口耳相传,还是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抄写、校勘和传播体系?书中是否会提及当时的教育机构,如太学,以及它们在学术传承中的作用?我特别关注书中对那些“小人物”学术活动的描述,例如民间传说、地方上的学术流派,以及那些不被主流认可但具有创新性的思想。这些“点滴”的学术火花,往往更能展现一个时代的学术活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两汉时期的学术,并非是脱离现实的象牙塔,而是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政治制度、甚至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史料和生动的细节,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学术的温度和生命力。

评分

当我看到《中国学术编年:两汉卷》这本书时,我立刻联想到了许多历史画卷:雄心勃勃的皇帝,运筹帷幄的谋士,以及那些在书斋里苦苦思索的学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将这些画面串联起来,让我看到学术思想是如何与政治、社会紧密结合的。我尤其关注书中如何描述学术与政治的互动。例如,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的决策,背后有着怎样的学术论证和政治策略?书中是否会分析那些重要的学术人物,如何利用他们的思想来影响政治决策,或者如何因政治原因而改变他们的学术方向?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学术并非是孤立的,而是深深地植根于当时的社会土壤之中。它会受到权力、利益、社会思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理解,两汉时期学术发展的背后,隐藏着怎样复杂的社会力量和历史脉络。它不仅仅是学者的思想史,更是那个伟大时代社会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

评分

读《中国学术编年:两汉卷》,我期待的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学术对话。我不是学者,但对历史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个奠定中国文化基石的时代。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两汉的学术殿堂。我不太关心枯燥的年代序列,我更关注的是那些思想火花的碰撞。书中是如何描绘诸子百家思想在两汉时期的演变与融合的?比如,法家思想在秦朝覆灭后,是如何被扬弃又被吸纳的?道家思想如何在汉代发展出新的形态?我尤其对谶纬之学在两汉时期的盛行及其对社会政治的影响感到好奇,书中是否会对此进行深入的剖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学术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是否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风骨,他们的困惑、追求和智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不仅仅是“知道”两汉时期有哪些学术流派,更能“理解”它们为何会形成,又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