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论证是一门学问 | 作者 | (英)韦斯顿 ,卿松竹 |
| 定价 | 28.00元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 ISBN | 9787501194759 | 出版日期 | 2011-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281Kg |
| 内容简介 | |
| 章至第六章讨论如何构建和评估简要论证。简要论证只是简单地提出理由和证据,通常只有几句话或一个段落。我们从简要论证开始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它们很常见:实际上它们极其常见,是人们日常对话的一部分。其次,较长的论证通常是对简要论证的详细说明。或者是将一系列简要论证连在一起。如果你首先学习书写和评估简要论证,那么你就能够把这项技能加以扩展,处理议论文或口头陈述中的详细论证。 …… 第七章带你从整体到局部地研究详细论证,同时你需要思考反对意见和其他可能性。第八章带你从上一步进入议论文写作。然后,第九章补充一些针对口头陈述的规则。同样,所有这些章节都以前六章为基础,因为像这样的详细论证本质上是对前六章讨论的简要论证进行组合和详细说明。…… 本书结尾有两个附录。附录一列举了各种谬误:这些使人产生误解的论证是如此地迷惑人、如此地常见,它们甚至有自己的名字。附录二提供了构建和评估定义的三个规则。在需要使用它们的时候就请使用吧!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前言 导论 章 简要论证:一些基本规则 规则1 确定前提和结论 规则2 理顺你的思路 规则3 从可靠的前提出发 规则4 具体、简明 规则5 依靠实际内容,而非过激言论 规则6 措辞前后一致 第二章 概括 规则7 不要只举一个例子 规则8 使用有代表性的例子 规则9 事件发生的概率或许至关重要 规则10 慎重对待统计数字 规则11 考虑反例证 第三章 类比论证 规则12 类比中的例证必须在本质上相似 第四章 信息来源 规则13 列出信息来源 规则14 寻找可靠的消息人士 规则15 寻找公正的信息来源 规则16 从多方面核实信息来源 规则17 慎用网络 第五章 因果论证 规则18 因果论证始于关联 规则19 一种关联可能有多种解释 规则20 向着可能性大的解释努力 规则21 情况有时很复杂 第六章 演绎论证 规则22 肯定前件式(Modus ponens) 规则23 否定后件式(Modus tollens) 规则24 假言三段论(Hypothetical syllogism) 规则25 选言三段论(DiSjuive syllogism) 规则26 二难推理(Dilemma) 规则27 归谬法(Reductio ad absurdum) 规则28 多步骤演绎论证 第七章 详细论证 规则29 研究话题 规则30 把基本观点按照论证的形式写出来 规则31 对基本前提进行专门的论证 规则32 考虑反对意见 规则33 考虑其他解决方法 第八章 议论文 规则34 开门见山 规则35 提出明确的主张或建议 规则36 你的论证就是你的提纲 规则37 详细介绍反对意见,设法反驳 规则38 搜集和利用反馈信息 规则39 请你谦虚点 第九章 口头论证 规则40 打动你的听众 规则41 使自己充满现场感 规则42 给你的论证设置路标 规则43 说话要积极 规则44 少用视觉辅助 规则45 结尾要有气派 附录一 一些常见的谬误 附录二 定义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抛开严谨的逻辑结构不谈,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对“真诚沟通”的潜在呼唤。韦斯顿似乎在用这本书告诉我,论证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击败”对手,而是为了共同逼近更清晰的理解。很多时候,我们陷入争论,并非因为观点不同,而是因为双方使用的“证据标准”和“推理路径”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和一套公认的检验标准,使得原本剑拔弩张的对话,有机会转化为建设性的智力交流。我特别欣赏书中反复强调的“可证伪性”和“证据充分性”原则,它们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那些喜欢用模糊、夸张或纯粹个人感受来支撑观点的论述方式。当我开始尝试在自己的写作和交流中应用这些原则时,我发现自己变得更加耐心地去搜集和呈现支撑自己观点的材料,同时也更愿意主动承认自己论证中的薄弱环节。这种内省式的学习效果,远超我阅读许多纯粹的“如何说服人”的技巧书籍。
评分这本书的翻译质量,即卿松竹先生的译本,着实值得大书特书一番。通常翻译哲学或逻辑类的书籍,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在保持原著严谨性的同时,确保中文的流畅和易读性。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很多原本在英文中可能略显晦涩的术语,在译者的笔下变得恰到好处,既保留了学术的精度,又避免了晦涩难懂的“翻译腔”。阅读过程中,我几乎没有遇到需要反复琢磨才能理解的语句障碍,这极大地保证了阅读的沉浸感。更值得称赞的是,译者似乎不仅仅是在“转述”韦斯顿的文字,更是在用一种尊重读者的姿态,引导我们进入这个论证的世界。比如,对于一些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的论证实例,译者或许在脚注或译注中进行了微妙的调整或解释,使得我们这些非西方文化背景的读者也能迅速领会其核心要义。可以说,优秀的翻译是连接作者智慧与读者理解的桥梁,而卿松竹先生搭建的这座桥梁,坚固且宽敞,让这段知识的“远足”变得异常愉快。
评分这本书的版式设计和排版也为阅读体验增色不少。新华出版社的出品一向在质量上有保障,而这本《论证是一门学问》的内页设计更是体现了对阅读体验的深思熟虑。纸张的触感舒适,油墨的清晰度极高,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关键的是,书中对关键概念和论证结构的视觉化处理非常到位。清晰的小标题、加粗的关键词汇,以及适时的图表和框架总结,都有效地帮助读者梳理复杂的逻辑脉络。在学习论证这样一个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学科时,良好的物理载体是不可或缺的辅助。有些教科书为了塞入太多内容而显得拥挤不堪,但这本书在空间分配上显得十分从容,留白得当,使得每条论证规则或每个例子的呈现都显得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这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本身的尊重,也间接提升了我们作为读者学习的效率。
评分这本《论证是一门学问》的作者韦斯顿,以及引进和翻译的卿松竹,给我的阅读体验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初拿到书时,我对这个书名持有一种谨慎的期待,毕竟“论证”这个词汇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学术性和枯燥感。然而,一旦翻开第一页,我立刻被书中清晰、层层递进的逻辑结构所吸引。作者并非只是罗列规则,而是将论证的艺术视为一种可以学习、可以精进的技能。书中对论证谬误的剖析尤为精彩,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思维陷阱,被一一拆解得体无完肤,让人在恍然大悟的同时,也深感警醒。特别是关于“稻草人谬误”和“诉诸情感”的章节,作者的论述充满了洞察力,不仅限于理论层面,还提供了大量贴近生活的实例,使得复杂的逻辑概念变得触手可及。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为自己的思维装上了一副精密的过滤器,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接收到的所有信息,无论是新闻报道、网络辩论,还是日常对话。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构建一个无懈可击的论点,更重要的是如何以一种更负责任、更审慎的态度去对待“真理”本身。这种能力的提升,对于提升一个人的批判性思维和决策质量来说,是无价的。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带给我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一本关于“如何正确思考”的指南。它更像是一份思维的“工具箱”和一份对理性对话的“宣言”。我曾以为自己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逻辑能力,但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很多时候只是在进行“习惯性的判断”,而非真正的“有根据的推理”。韦斯顿的叙述方式,既有学术的严谨,又饱含着对读者智力成长的期许。它不空谈高深的理论,而是脚踏实地地教你如何辨别论据的有效性,如何评估假设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在面对对立观点时保持开放和审慎的态度。这本书的阅读周期对我来说是循序渐进的,第一遍是建立框架,第二遍是查漏补缺,现在我常常会把它当作案头的参考书,随时翻阅那些关于“隐藏前提”或“循环论证”的章节,进行自我校准。它无疑是我这些年读过的,对我的日常思维习惯产生最为持久和积极影响的一部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