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希圣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陈峰 9787300188256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陶希圣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陈峰 9787300188256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峰 著
图书标签:
  • 陶希圣
  • 近代思想史
  • 中国近代思想家
  • 文化史
  • 哲学史
  • 陈峰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思想文化
  • 学术著作
  • 文库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朝远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88256
商品编码:2711087864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陶希圣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89.00元

作者:陈峰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30018825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集选收陶希圣1949年以前的论作87种,全面反映其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外交思想、经济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力图祛除长期以来意识形态偏见的笼罩,揭去 “”、“文人”等政治标签,还原一个近代思想史上真实的陶希圣。文集特别展示了陶希圣改组派时期的反正统思想、三十年代中前期的对日主战立场、与各政派的恩怨纠葛以及学术上的唯物史观取向等以往鲜为人知的事实。

目录


导言
1928年
民众组织的理论和方案(1928年6月)
国民党的革命方略(1928年8月)
中国社会到底是什么社会?(1928年10月)
立法政策与立法技术(1928年10月)
1929年
中国学校教育之史的观察
——学校教育之理想与实际(1929年3月)
社会科学讲座(1929年1—6月)
《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绪论
——研究中国社会史的必要和方法(1929年1月)
关于士大夫身分的几个问题
——对中国社会史的论争和质疑(1929年2月)
《中国封建社会史》绪论(1929年6月10日)
《中国封建社会史》综结(1929年6月10日)
《家族私有财产及国家之起源》序(1929年6月10日)
孔子学说之发展(1929年9月)
《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绪论
——如何观察中国社会(1929年10月5日)
中国问题解决之基点(1929年10月5日)
1930年
中国前代之革命(1930年1月)
中国之商人资本及地主与农民(1930年2月)
外国语言之崇拜(1930年6月)
流寇之发展及其前途(1930年7月、11月)
教育与官僚主义(1930年8月)
英雄与社会环境
——对中国作如是观之五(1930年10月)
怎样对付学校的风潮(1930年11月22日)
关于整顿学风
——几个问题(1930年12月20日)
1931年
中国经济及其复兴问题(1931年1月10日)
中国文化与火烧红莲寺(1931年3月)
过去中国之教育与行政(1931年4月11日)
《中国社会现象拾零》自序(1931年8月25日)
什么是儒教?(1931年8月25日)
中国之割据与统一(1931年8月25日)
日帝国主义与中国(1931年10月3日)
辛亥革命的意义(1931年10月10日)
之路(1931年10月14日)
1932年
国民战与国民代表大会(1932年4月1日)
为什么争言论集会自由?(1932年4月8日)
中国的蒂(1932年6月10日)
中国社会形式发达过程的新估定(1932年8月1日)
一个时代错误的意见
——评《时代公论》杨公达先生的主张(1932年10月2日)
1933年
中国社会史丛书刊行缘起(1933年6月5日)
中国历史上的集权与分权(1933年9月1日)
为还是有为?(1933年11月10日)
北大自己对自己的看法(1933年12月)
1934年
中国经济发达的一个趋势(1934年1月1日)
中国殖民地化的特征(1934年4月8、15日)
中国社会的进化(1934年8月5日)
读中国经济史研究专号上册以后(1934年10月1日)
中国固有的社会思想(1934年10月10日)
对于尊孔的意见(1934年11月5日)
宋代的各种(1934年11月)
《食货》创刊号编辑的话(1934年12月1日)
搜读地方志的提议(1934年12月16日)
1935年
民主与的争论(1935年1月20日)
历史教学的方针
——为中学史学教师作(1935年3月15日)
为什么否认现在的中国
——答胡适《试评所谓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35年4月
30日)
全国专家对于读经问题的意见陶希圣先生的意见(1935年
5月10日)
青年对于中国社会的态度
——在北平大学生问题讨论会讲(1935年5月15日)
经济史名著选译计划(1935年6月1日)
思想界的一个大弱点
——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彼此不相干的(1935年6月8日)
中国近之思想界(1935年9月15日)
对于《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宣言》的补充说明(1935年
5月21日)
中国今日的思想界(1935年10月11日)
1936年
国际均势与中国的生命(1936年1月5日)
非常时期的历史教学法(1936年2月)
再论分化与团结(1936年8月23日)
从旧书中找社会史料的方法(1936年9月5日)
由五四运动谈到通俗文化(1936年10月20日)
战难和更不易(1936年11月15日)
《食货》周刊创刊的意思(1936年12月6日)
研究中国社会史的方法和观点(1936年12月9日)
中国的出路与中日关系(1936年12月21日)
1937年
论开放党禁(1937年1月24日)
民族与民生(1937年2月15日)
残余的西班牙主义
——一个忠告(1937年5月8日)
青年思想之动向
——杨骥笔记(1937年5月15日)
民主政治的一解(1937年5月16日)
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1937年6月)
对于目前思想文化的意见(1937年6月)
1938年
抗战建国纲领的性质与精神(1938年5月10)
抗战中建国的三原则(1938年9月18日)
目前青年的思想,工作,与读书问题(1938年1月)
1939年
苏俄的外交政策(1939年7月4日)
怎样获得和平(1939年10月 23日)
1940年
“世界新秩序”试论(1940年10月30日)
1941年
与之平行的活动
——与专号序(1941年6月11日)
1943年
百年来两个潮流一条血路(1943年3月31日)
读《中国之命运》(1943年4月1日)
中国国民党组党的精神(1943年4月1)
1947年
论改组(1947年5月)
1948年
现阶段财经改革的检讨(1948年10月16日)
陶希圣年谱简编

作者介绍


陶希圣(1899—1988),湖北黄冈人。1922年北京大学法科毕业。1924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1927年初,任中央军事学校武汉分校教官,参加北伐革命军工作。1929年后在复旦大学、中央大学、北京大学任教。1934年创办《食货》半月刊并任主编。1937年挟笔从政,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后随汪精卫出走,任伪中央宣传部部长。1940年与高宗武赴香港,披露汪日密约。1942年到重庆任侍从室第五组组长,后任《中央日报》总主笔。1947年兼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949年赴台湾后,历任国民党总裁办公室第五组组长、国民党中央常委、《中央日报》董事长、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等职。

文摘


序言



思想的激荡与时代的潮涌:一位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肖像 本书并非对某一本具体著作的解读,而是旨在勾勒出一位在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思想家之精神轮廓。他,是那个时代无数睿智灵魂中的一员,在国家命运的十字路口,以其独特的思想光芒,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也留下了值得后人深思的议题。 时代的烙印:变革洪流中的先行者 我们所描摹的这位思想家,其人生轨迹与中国近代史的跌宕起伏紧密相连。他出生于一个旧秩序逐渐崩塌的时代,亲历了晚清的衰败、辛亥革命的曙光、民国初年的探索,以及随后国家在内忧外患中挣扎前行的艰难岁月。这样的时代背景,塑造了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也激发了他改造中国的决心。 在那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西方思潮如潮水般涌入,冲击着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从器物、制度到思想文化,一切都在接受拷问与重塑。这位思想家,并非被动地接受新知,而是以一种审慎而批判的态度,去梳理、去辨析、去融合。他既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也敏锐捕捉西方文明的长处,致力于在古今中西之间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他的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大潮中,经历着一次次激荡与升华。 思想的脉络:宏观视野与微观洞察的结合 尽管本书不涉及具体篇章,但我们能够从历史的缝隙中,窥见他思想的宏观框架和微观洞察。 在宏观层面,他关注的无疑是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整体走向。他必然要思考:如何建立一个稳定而强大的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何在?社会结构如何优化?教育如何才能真正培养出建设国家所需的人才?他不会局限于某个孤立的领域,而是将眼光投向整个社会肌体,试图通过系统性的思考,找到解决中国根本性问题的钥匙。 在微观层面,他同样展现出对个体命运与社会细胞的关注。他可能深入探讨国民性的改造,认识到仅有制度的变革是不够的,更需要国民精神的觉醒与提升。他对知识分子的角色与责任有着深刻的认知,认为他们应当是时代的先锋,承担起启蒙与引领的重任。他对教育的重视,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思想的启迪。他所关注的,是构成国家肌体的每一个“细胞”的健康与活力。 价值的取向:理性、独立与对民族未来的责任 理解一位思想家的核心,离不开对其价值取向的把握。我们可以推断,这位思想家必然是一位高度崇尚理性与独立思考的人。在那个信息爆炸、观点林立的年代,他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逻辑为支撑,去探寻真理。他不会轻易被空洞的口号所迷惑,也不会被既定的意识形态所束缚。 他的思想,可能贯穿着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但这种情怀并非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建立在对民族文化深厚情感基础上的,对国家独立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殷切期盼。这种责任感,促使他不断地反思、探索、建言献策,即使面临重重困难和误解,也从未动摇。 思想的遗产:启迪与挑战的并存 任何一位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其留下的遗产都是复杂而多维的。他可能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近代中国社会问题的深刻视角,为我们打开了理解那个时代复杂矛盾的窗口。他提出的某些观点、分析框架,即使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然而,思想的遗产并非总是完美的。由于时代局限性,他的一些判断、解决方案,可能存在片面性,甚至可能与我们当下的认知产生冲突。正是这种挑战性,使得他的思想依然富有生命力,能够激发我们去进一步的辩驳、反思和超越。阅读他的思想,就像与一位古代智者对话,既能获得智慧的启迪,也能感受到智者与我们之间,因时代变迁而产生的思想张力。 思想家的精神图谱:非凡的洞察力与不懈的求索 勾勒出这位思想家的精神图谱,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独立思考、肩负责任的身影。他可能没有留下洋洋洒洒的著作集,但他的思想,如同珍珠一般,散落在历史的各个角落,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去串联。 他可能以文章、演讲、书信、学术论述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他的思想,可能触及政治体制的改革、经济发展的模式、教育制度的完善、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乃至国民精神的塑造等方方面面。他不是一个孤立的学者,而是积极参与到社会变革的洪流中,用思想的力量,去影响和塑造他所处的时代。 他的洞察力,体现在他能够穿透表象,直击问题的本质。他可能对社会发展的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能够预见某些趋势的出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他的求索精神,体现在他从未停止对真理的追寻,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理想的执着。 总结:一部思想史的缩影 本书所描绘的思想家,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中国近代思想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他的思想,是那个时代无数先驱者思想碰撞、激荡融合的一个缩影。通过理解他,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认识一位杰出的知识分子,更能触摸到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脉搏,理解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所经历的精神挣扎与思想探索。他的精神,如同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回望历史,反思当下,并以更广阔的视野,去迎接未来的挑战。他的思想遗产,值得我们反复咀嚼,从中汲取力量,并以更成熟的姿态,去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最近手头上的这本关于民国时期思想流变的书,真是感慨万千。它并没有直接聚焦于某一特定的个体,而是像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细致描摹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知识分子们在传统与现代、救亡与启蒙的十字路口所经历的精神挣扎与思想嬗变。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尤其是在论述不同学派之间的张力时,那种你来我往的辩论和思想的碰撞,读起来让人仿佛置身于当年的沙龙之中,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香气和变革的渴望。我特别欣赏它没有采取简单的褒贬态度,而是力求还原历史语境下的复杂性。比如,对于某些被后世简单归为“保守”的观点,书中也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对时代弊病的深刻洞察,让人不禁反思,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不是也在无意中轻视了某些同样重要的价值。全书的行文风格沉稳而富有学者的克制,却又不失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怀,读完后留下的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一种对“何以为人,何以为国”的持续追问。

评分

这本书在处理思想史的宏大主题时,展现出一种令人赞叹的精准度,尤其是在考察思想如何应对“内忧外患”这一根本命题时。它不仅仅是对前人观点的罗列,更像是一次深入骨髓的“精神考古”。作者没有满足于描述“他们说了什么”,而是更深入地探究了“他们为什么那样说”,以及这些话语在特定历史情境下产生的实际效应。我个人对于其中对“知识分子责任边界”的探讨特别有共鸣。在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常常被要求扮演救世主的角色,这种沉重的期待本身就构成了思想的巨大枷锁。书中细致地剖析了这种期待如何塑造了某些理论的倾向性,以及最终如何影响了社会变革的方向。这种对“思想背后的权力与责任”的关注,使得全书的厚度大大增加,不再只是停留在文本的解读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对历史主体性的反思高度。

评分

坦白说,起初我对这类专注于近代思想史的著作抱持着一丝敬畏,生怕充斥着过多陌生的术语和繁复的理论推导。然而,这本书的文字是如此的通透和富有穿透力,即便是对于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地跟随作者的思路。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成功地将抽象的哲学思辨与鲜活的社会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在书斋里酝酿的理论,转化为影响了无数社会行动的推力。书中对不同思想流派的比较分析,尤其精彩,没有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而是清晰地勾勒出它们之间的继承、分化与相互渗透。这让我明白,思想的发展从来都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充满张力、不断自我修正的复杂过程。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默默回味作者提出的某个精辟的概括,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阅读优秀学术著作独有的乐趣。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精妙,它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反而像是在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只是这个故事的主角是“思潮”本身。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切入角度,它没有从宏大的政治叙事入手,而是通过几位重要学者的私人通信、日记片段,来侧面烘托出当时思想界微妙的生态。那种在战火纷飞中,依旧坚持在昏暗灯光下校对文稿、与友人书信往来的画面感极强,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知识分子的那份坚韧与孤独。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文化传承与现代性融合”这一主题的探讨,作者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将各种尝试和失败并置,让读者自己去品味其中滋味的苦涩与甜美。这种开放式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思考,迫使我跳出现有的认知框架,去重新审视我们今天对“进步”的定义。整体来看,结构清晰,论证层层递进,读起来酣畅淋漓,收获远超预期。

评分

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特定人物或学派的专著,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思想生态学”的精妙报告。作者构建了一个立体的知识场域,让人清晰地看到,不同的思想观点是如何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中生根发芽,又是如何相互竞争、相互影响,最终共同塑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述史料时的那种审慎和尊重,既不夸大其词,也不轻易否定。例如,对于某些被认为是“过时”的理论,书中也展示了它们在特定历史节点上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提醒我们历史评价需要时间和更宽广的视角。这本书的论述逻辑严密,即便涉及到复杂的哲学议题,也总能用清晰流畅的语言将其阐释清楚,读起来非常酣畅。它成功地做到了学术的深度与可读性的完美平衡,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常读常新的佳作,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理解广度和深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