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 痛並快樂著(新版)
作者: 白岩鬆
市場價: 39.8元
ISBN號: 9787535487162
齣版社: 長江文藝
齣版時間:2016-04-01
主編推薦 |
1、白岩鬆的個人隨筆集《痛並快樂著》,自2000年首次齣版、2010年修訂齣版至今,已纍計創下150萬冊的銷售奇跡,2016年進行瞭第三次修訂改版,必將引來新一輪的銷售狂潮。 |
媒體評論 |
新版1+1:全新版本+懷舊彆冊《我的娛記時代》 |
生命故事:彆問人生是什麼
我相信,在我的這本書中,生命這兩個字齣現的頻率一定很高,這並不是因為我的刻意,而是這兩個字每天都會莫名其妙地走進我的腦海裏幾次。
我的工作是和人打交道,尤其采訪“東方之子”,一句“濃縮人生精華”,更是要求自己必須像個看客,看一個又一個采訪者如何在生命的舞颱上觸目驚心地演齣著。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比生命更富於變化的。自己年輕時很單純,曾經以為對生命知之甚多,隨著自己的成長,隨著眼前彆人生命故事的接連上演,生命到底是什麼,已經越來越是個疑問。
雖是一個看客,看著彆人在舞颱上演各種各樣的生命故事,卻不會總是一味地鼓掌或嘆息,畢竟自己也是個演員,也在自己的生命舞颱上翻滾與掙紮。有些生命的故事是相通的,而有些又太過不同,但正是在這很多的不同之中,我們明白瞭生命的萬韆可能。
季羨林
住在北大朗潤園的季羨林老先生,作為學者寫成的那些專著,我們絕大多數連聽說都沒有聽說過,即使聽說過,打算拿來一讀怕也是讀不懂的。但這並不妨礙文化人會把季老當做一麵旗幟。因為讀不懂的是他的專著,而更深刻卻容易讀懂的是他生命中的無數故事和人生態度。
有一年北大開學,一個外地的新生入校,拿著大包小包,走進校園後,實在堅持不住瞭,便將行李放在路邊,正在為難之際,見前麵來一布衣老者,於是請求老者幫自己看一會兒行李,老人爽快地答應瞭。這位新生如釋重負地去辦各種手續,很長一段時間過後,新生迴來,老人仍在盡職盡責地看守著行李,謝過,兩人分彆。
又隔幾日,北大召開開學典禮,這位新生驚訝地發現,在主席颱上就座的北京大學副校長季羨林,正是那一天為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我一直不知道,那一瞬間,這名新生的感觸是什麼,但我想,對於季老來說,那件事已是很自然地忘記瞭吧?
多年以後,又有一個美麗的故事在季老和學生中間上演。
新學期,一群年輕的學子相約著在一個中午去朗潤園看望季老,到瞭門口,卻開始猶豫:正是中午時分,會打擾瞭老人的休息吧?於是左思右想,終於有瞭主意,眾多學子用一根樹枝,在季老傢門外的土地上,留下各自的問候話語,然後歡快地離去。
這是我在北大聽過的最美麗故事之一,而把這個故事上演給季老是一種後輩給前輩的尊敬。已經不太知道,年輕時的季羨林是一種怎樣的性格,但到瞭晚年,季老總是平靜的,即使在夫人和女兒相繼去世之後,我見到的季老,依然沒有把那份憂傷寫在臉上,平靜中有瞭一種對生命中酸甜苦辣滋味的超越。
但季老的內心真的是平靜的嗎?尤其在中國,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經曆瞭這個百年。
聽一位北大的朋友講,在北大百年那一個喧鬧的慶典之中,常常見到已是八十七歲的季老一個人在樹林中或是未名湖畔,一坐就是幾個鍾頭。
這個時候的季老是平靜的嗎?
啓功
我們都習慣於把啓功的全名理解成“愛新覺羅?啓功”,但他自己卻堅決不這樣認為:“有人給我寫信來,信封上寫著:愛新覺羅?啓功,那我瞧都不瞧。有的時候我告訴人說:查無此人。你要到公安部查全國的戶口,沒有一個叫愛新覺羅?啓功的。”
我們習慣把啓功先生理解為大書法傢,但他自己似乎並不這樣認為。
“一位老長親要我的畫,他第二句話就說:你彆落款,讓你的老師給落上款。這下子給我的刺激很大,我這字不行啊!他不要!這樣子我就發憤練字,乾嗎呢?就為在畫上能題上字好過得瞭關,及格。多年以後,……書法傢協會主席退瞭,我有事正在上海,協會缺席判決:讓啓功當主席,這下子又給我增加瞭一點兒虛名。事實上,我那字沒當上主席時還好點兒,現在當上這主席,大夥都要求給寫字,這一下子就成瞭大路貨瞭,都是僞劣産品。”你看,啓功老先生就是這樣,你說一他偏說二,以讓人接受的小惡作劇為樂,你指東他偏指西的一個被采訪者。按理說,這樣的被采訪者是最糟糕的,但啓功先生卻是我最喜歡的被采訪者,因為他正是通過幽默以及把人們看重的東西看淡來體現著一種深刻。
啓功老先生的幽默齣瞭名,路遇學子,人傢問他最近怎樣,他答:“不好,鳥呼瞭。”眾人不解,啓功老先生解釋:“一場大病,差一點烏呼瞭,鳥字不是烏字差一點嗎?”
眾人皆樂。
我采訪完先生之後,啓功老問:“什麼族?”我答:“濛古族。父親濛古族,母親漢族。”啓功老一樂,接著雙手舉上頭頂,手指卻耷拉著,我不解,啓功老又一樂:“咱倆一樣,純種狼狗耳朵都立著,不純的耳朵纔耷拉著。”
於是我們開始一起樂。
但是也有啓功先生樂著說,我卻怎麼也樂不起來的事兒。
有一天半夜,啓功先生突然胸口發悶,憋醒瞭,以為是心髒病,這下子壞瞭:“還有什麼重要的事呢?我想要有就寫下來點兒,假定叫遺囑吧!總得有點兒內容有點兒題目,想一想,也沒什麼事,這樣就睡著瞭!”
啓功老是睡著瞭,但他講過的這件事卻讓我睡不著,加在啓功先生身上的盛名實在是太多瞭,但夫人多年前就已去世,加上沒有子女,於是讓一個國寶夜半時分醒來一個人孤獨地想後事,這種感覺實在不好,幽默有的時候是喜劇,有的時候未必。在每天快快樂樂的啓功先生麵前,我總是覺得:笑容有時和嚴肅離得很近。正如他的好朋友張中行先生所說:“如果僅僅看到(他的)幽默就會上當,他風趣的後麵更多的是嚴肅。”
張岱年
采訪張岱年老先生之前,他年輕時的為人與處世方式給我留下瞭狂傲的印象。
初中畢業時就寫下瞭終生誌願:“強中國,改造社會,成或敗,退隱山林。”
十九歲考上清華大學,因不願意軍事訓練而退學,後又上北師大,喜自學,不愛聽課。
二十多歲時,鬍適在中國文化界可謂一棵參天大樹,但張岱年先生敢於對鬍適先生的某些觀點提齣全麵批判,讓人看齣後生的勇氣來。
帶著這些年輕張岱年留給我的印象,我走近瞭老先生。他的傢中麵積很小,書占去瞭大部分空間,物品擺放雜亂無章,傢具陳舊而不講究,中鞦時的月餅時至寒鼕還在傢中放著。由於傢中無洗澡設備,因此必須去公共浴室,但年已過八旬,腿腳不便,洗澡成瞭他們老倆口最擔心的大事。
而坐在我麵前的老先生早已不是當年後生可畏的張岱年,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曆盡坎坷,性格早已外圓內方。
有時老先生一句話要重復個兩三遍,對人的態度多少有些謙恭,早年的那個張岱年是不見瞭。麵對這種變化,我的心不停地下沉,因為我知道,變化的原因不是年齡,而是一次又一次的運動對他的衝擊和洗禮。
1957年他被打成右派,一些熟人見麵如同不相識。
文革中住房被換成小的,不敢違抗,於是賣掉四平闆車的書,又賣掉一個書桌。
1958年被下放勞動,農民對他錶示同情,讓他感慨萬韆,同時反思:自己遭受厄運是自己狂傲不慎所緻。
文革中參加勞動,由於喝水不易,養成早飯後喝一杯水,午飯前一大杯,午休後一大杯,晚飯前一大杯,其餘時間不喝水的習慣。
年輕時希望自己成為學術大傢的希望也終於破滅,開始得過且過。
……
改革瞭,開放瞭,張岱年如同經曆瞭漫長的鼕眠,終於開始慢慢地復蘇,重新走上學術之路。但年輕時的那份傲氣卻在歲月的衝刷之下蕩然無存,誰還能夠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采訪結束,老先生和夫人(馮友蘭先生的堂妹)下樓來送我們,張老腳踏布鞋,身上穿件藍呢大衣,這是他1955年置下的傢私,但我仔細觀察後發現,上麵隻剩下一粒扣子。
我說瞭一聲“保重”,然後與老人分彆,至今未再見麵,不知洗澡問題有沒有好好地解決。
楊振寜
一個科學傢該是一種什麼樣的形象,這不太好下結論。但與楊振寜交談,卻很容易找到一種麵對大師的感覺。這恐怕是楊先生所關注的問題和好多有關他的故事,都已超越瞭科學的範疇。
不太肯下定論,但相信以下這句話是齣自楊先生之口:“物理研究到瞭盡頭就是哲學,而哲學研究到瞭盡頭就是宗教。”我想能擁有這份感悟的科學傢,關注點當然不會隻在科學本身。
1977年1月30日晚,在以楊振寜先生為會長的全美華人協會和美中協會舉辦的歡迎鄧小平副總理的晚宴上,楊振寜以一個政治傢的眼光說道:“鄧副總理的訪問是近代史上一個具有分水嶺性質的發展,*從此開始新紀元。”
相信熟悉他的人不會為他講齣這番有穿透力的言語感到驚奇,因為早在1971年,中美關係剛剛解凍,楊振寜先生就成瞭來華探親的第一位美籍華人。爭得這個第一,從某種角度來說,是一種夾雜著曆史分析後的勇氣。
在這個世界上,在自己研究的領域取得傑齣成就的科學傢非常多,但如楊振寜般遠遠超越科學達到另一個高度的大師並不多。也許話還可以反過來說,也許正是視綫超越瞭科學的範疇,楊先生纔在自己的本專業上獲得瞭那麼大的成功。
和楊振寜有關的故事中,最讓我難以忘懷的還是他和鄧稼先的故事。鄧稼先是我國的兩彈先驅,他和楊振寜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朋友,但各自的道路卻迥然不同。
七十年代初,當鄧稼先告訴楊振寜,中國原子彈和氫彈的研究沒有一個外國人參加時,楊振寜激動得熱淚盈眶,不得不去洗手間整理麵容。
當我采訪楊振寜先生時,鄧稼先已經去世很久,我陪著楊先生和夫人去八寶山為鄧稼先掃墓,當然所謂的掃墓隻是把骨灰盒從架子上拿下來,然後拂去上麵的浮土,但楊振寜先生卻做得極其認真,當骨灰盒上的浮士被他細心拂去後,我覺得,拂去的還有曆史在他們兩人友誼之間製造的距離。
如此密切的一對朋友,卻有著兩條迥異的人生道路,而贏得的尊敬卻是一樣的。隻不過,楊先生一生都在麵對鮮花和掌聲,而鄧稼先卻更多的時候是默默地做事,在人生終瞭之後纔麵對永遠的尊敬。
不過對於他們兩人來說,真正永恒的是友誼。
……
目錄 |
地平綫斷想(代序) 1 |
精彩內容 |
幾句開場白:沒當成“娛記”,遺憾嗎? |
內容簡介 |
中央電視颱著名主持人、資深新聞評論員白岩鬆將16年前齣版、6年前再版,並已纍計創下150萬冊銷售奇跡的個人隨筆集《痛並快樂著》第三次修訂改版。書中全新收入數萬字此前從未公開過的係列深度訪談。采訪對象大多是90年代一批重量級的音樂人,今天看來,實為不可再現的珍貴記錄。 |
作者簡介 |
白岩鬆,央視資深新聞人,主持《新聞周刊》《新聞1+1》欄目。曾齣版作品《痛並快樂著》《幸福瞭嗎》《白說》等。 |
編輯推薦
《痛並快樂著》:中央電視颱著名主持人、資深新聞評論員白岩鬆最新隨筆集《幸福瞭嗎》上市三個月創下50萬冊銷售佳績。與之一脈相承,白岩鬆十年前齣版、並創下67萬冊銷售奇跡的首部個人隨筆集《痛並快樂著》再次喚起眾多讀者的集體迴憶。因此,白岩鬆親自創意設計,將《痛並快樂著》重新改版,加入全新後記《十年後的記》並附贈超值DVD一張,其中收入作者自選兩萬餘字對社會及行業産生深遠影響的論文精品,以及對季羨林、啓功、丁聰等世紀老人的絕版采訪實錄,作為對這部作品的修訂和完善。 書中照片和文字在維持原有風格的前提下,在開本、印製質量、版式方麵進行瞭全麵修訂。外部裝幀以打造正在熱銷的《幸福瞭嗎》“姊妹篇”為原則,增加瞭與時俱進的時代元素。
白岩鬆,42歲,中央電視颱《新聞1+1》《中國周刊》節目主持人,曾主持《焦點訪談》、《新聞周刊》、《新聞會客廳》《感動中國》等節目,齣版作品有《幸福瞭嗎》《痛並快樂著》、《岩鬆看美國》、《岩鬆看日本》。
----- ----- ----- ----- -----
翻開《痛並快樂著》,我仿佛置身於一個曆史的洪流中,而白岩鬆就是那個站在潮頭、冷靜觀察、偶爾被浪花拍打的記錄者。他用一種近乎沉思的筆觸,描繪瞭他作為一名新聞人十年間的起伏跌宕。我特彆喜歡他對於“快樂”的解讀,它並非簡單的成就感或名譽的獲得,而是一種源於責任、源於探索、源於對真相的追尋所帶來的內在滿足。即使是在最艱難的時刻,那些不為人知的采訪經曆,那些關於社會事件的深度挖掘,那些與普通人對話的溫暖瞬間,都構成瞭他職業生涯中閃光的碎片。這本書讓我看到,新聞工作並非隻是冷冰冰的事件堆砌,而是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和復雜的情感。他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社會的關懷,對個體命運的尊重,以及在迷茫中尋找方嚮的勇氣,都深深觸動瞭我。
評分我對於《痛並快樂著》的期待,是希望能夠通過白岩鬆的視角,去理解中國新聞行業在過去十年裏的成長與蛻變。讀完之後,我發現這本書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沒有停留在單純的敘事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新聞工作者在時代變遷中的角色定位,以及他們所麵臨的倫理睏境。他對於“痛”的描述,不僅僅是個人的體驗,更是對整個行業生態的反思。那些在新聞背後,不為人知的艱辛與付齣,通過他的筆觸被一一展現。我感受到瞭他對於專業性的堅持,對於真相的不懈追求,以及在麵對壓力時所錶現齣的堅韌。而“快樂”的維度,則體現在他對社會進步的期盼,對普通人故事的關注,以及在每一次成功報道後,那種能夠傳遞信息、引發思考的價值實現。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震撼在於它展現瞭一個新聞人所要付齣的巨大代價,以及他所能獲得的精神慰藉。白岩鬆在《痛並快樂著》中,並沒有選擇刻意去放大痛苦,也沒有沉溺於個人的委屈,而是以一種近乎平靜的姿態,敘述著他十年新聞生涯中的點點滴滴。他所經曆的“痛”,是信息不透明時的焦灼,是采訪受阻時的無奈,是公眾輿論的壓力,更是個人理想與現實碰撞的矛盾。然而,正是這些“痛”,磨礪瞭他的意誌,也讓他更加珍視那些“快樂”的時刻。那些“快樂”,並非物質上的富足,而是源於對真相的挖掘,對社會問題的關注,以及在報道能夠引發思考和改變時的成就感。他用真誠的文字,讓我們看到瞭新聞工作者光鮮背後,那份沉甸甸的責任感和對職業的熱愛。
評分這本《痛並快樂著》與其說是白岩鬆個人經曆的流水賬,不如說是一次對中國新聞行業變遷的深刻剖析。讀這本書,我最深的感受是,他所經曆的“痛”,不僅僅是個人的職業倦怠或生活瑣事,而是那個時代新聞工作者集體背負的壓力、選擇的艱難以及理想與現實的碰撞。那些他筆下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讓我窺見瞭新聞報道光鮮亮麗背後,是無數個日夜的奔波、信息的搜集、觀點的權衡,甚至是與各種力量的博弈。他並沒有迴避其中的辛酸,比如在新聞事件發生時,信息不透明的窘境,采訪受阻的無奈,以及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新聞人如何堅守職業道德和人文關懷的掙紮。這種坦誠,讓讀者能夠更加真實地理解新聞工作的復雜性,也更能體會到,在“痛”中,那些堅持的意義所在。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新聞的價值,以及每一個新聞工作者所付齣的努力。
評分《痛並快樂著》帶給我的,是一場關於新聞人內心世界的深度對話。白岩鬆以一種非常個人化的敘事方式,展現瞭他在職業生涯中那些不為人知的掙紮與喜悅。我驚訝於他對細節的捕捉能力,以及他對情感的細膩描繪。那些在媒體報道中,我們看到的隻是冰山一角,而這本書則讓我們看到瞭水麵下的暗流湧動。他講述的新聞背後的故事,不僅僅是事件的經過,更是他作為一個觀察者,在事件發生時的內心活動,他對人物的理解,以及他對社會議題的思考。他並沒有迴避其中的痛苦,比如采訪中的阻礙,信息獲取的難度,以及在公眾關注下所承受的壓力。但與此同時,他也在那些“痛”中尋找到瞭“快樂”的根源,那是一種對職業的認同,對社會責任的擔當,以及對真相的不懈追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