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如何安心如何空-第二版
定价:58元
作者:杨海鹰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511717610
字数:217000
页码:25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如何安心如何空》是作者皈依佛门二十年修证经验的提炼,从实践的角度探讨佛法的修证,体现了宗教与科学结合的精神, 可作为不同层次的实修者自我研修的参考资料,也可为研究者提供与身心相关的另一类知识或信息。
内容提要
《如何安心如何空》是一部探讨修行的普及读物。作者是一位科技人员,工作之余以自己身心修证的实验为基础,长期致力于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禅,并因因缘际会次第获得殊胜成就,使与他一同修学的人分饮菩提恩泽。
目录
作者介绍
杨海鹰,1961年11月生,浙江宁海人;1987年10月于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获工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院工作。曾任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工程师,分析化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色谱学会常务理事,《色谱》、《分析测试学报》和《现代科学仪器》杂志的编委。
文摘
序言
《如何安心如何空》一书出版至今已五年了。五年来,因这本书的缘分结识了一些新的朋友,并因朋友们的要求,有了两次针对此书未尽言内容的交流讲座,还推出了一个以帮助读者实修为主要目的的《实修世界》(.shixiushijie.)网站。在与读者的交流互动中,也了解到了一些大家在分享作者成果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以及希望进一步丰富相关内容的诉求。这一次借再版的机会,决定在不影响整体性的基础上,对原书个别内容进行适当增减,以便读者阅读时能更好地把握相关内容。具体修订情况如下:
1.删去了版中篇的后一节,而将书中所用一些专有名词的定义汇编补充了进来。希望对读者准确理解本书的内容提供一些帮助。
2.将《实修世界》网站首页所发的一篇介绍本禅修方法的文章收入附录。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比较清晰地了解作者所介绍的修行方法的大致因缘。
3.将同修李凌己收集、整理的作者近年在不同场合交流时关于实修方面的一些认识,也作为附录收了进来。这些认识,可作为对书中核心内容的补充和点评,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认识。
4.同样的理由,以同修张长岩整理的作者在广西中医学院交流内容为基础,经作者修改、选编的相关文字材料,在本次出版时,也收入了附录。
5.后,为了便于读者具体练习时参考方便,将同修杨博喻整理汇编的作者关于形而下练习的陈述、问答,也列入了附录。
另外,本书所介绍的外圆功、内圆功等相关功法练习的动画示意,现已在《实修世界》网站上推出。
我想这些新增的内容,对各位有缘读者了解和学习本书介绍的相关内容,应该是很有助益的。同时,我也要借此机会,对所有为本书再版新增内容付出过努力或提供支持的朋友说声谢谢!
真诚地感谢你们为大家所做的一切!
杨海鹰
2013年2月15日于北京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别致,那种深沉的蓝色调搭配着烫金的书名,立刻就给人一种沉静而又富有深意的感觉。拿到手里掂了掂,分量适中,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翻阅起来手感很舒服,这让我在阅读之前就对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常常在想,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如此之快,每个人都在追求着“拥有”和“更快”,反而让心灵深处的那份安宁变得越来越奢侈。因此,我非常渴望能在文字中寻找到一种对抗这种喧嚣的力量。这本书的装帧和初步印象,成功地建立了一种让人愿意沉下心来细细品味的氛围,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追求视觉上的冲击力,而是内敛地散发着一种知识分子的气质,暗示着里面承载的或许是经过时间沉淀后的深刻思考,而非浮光掠影的口号式建议。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避风港,一个让我暂时放下外界纷扰,专注于内在对话的空间。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是基于它可能带来的“实践性”——但请注意,我指的“实践”并非指强制性的生活习惯改变,而是思维方式的迁移。许多关于“空”与“安”的探讨,往往停留在概念的阐释上,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落脚点在哪里?比如,当我面对突如其来的工作变动,或者人际关系中的巨大不确定性时,书中的理念能否立刻在我脑海中形成一个稳定的锚点,让我不会轻易被情绪的浪潮卷走?我非常关注书中有没有关于如何将抽象的理论智慧,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琐碎的细节中去。比如,如何在家务劳动中体悟到“空”的意义,或在等待红灯的短短几十秒内,重建起内心的秩序。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巧妙的视角转换,让我能以更宽广的、非评判性的目光看待生活中的“不完美”,那它就真正地实现了其价值。
评分我最近读了几本偏向“正向心理学”的书籍,它们大多强调积极的力量和感恩的重要性,这当然是好的,但有时候,过于强调“正向”反而会让人产生一种“不被允许消极”的压力,反而加剧了内心的矛盾。我真心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完整、更具包容性的视角,即“安宁”并非意味着永远阳光灿烂,而是能够接纳和安放那些阴影、犹豫和未解决的问题。那种真正的强大,是能够坦然承认自己的脆弱,并允许自己有“空”的时刻,而不是急于用新的信息或活动填满每一个缝隙。我期待的是一种“全面接受”的智慧,一种不排斥生活本来的复杂性、充满慈悲的理解。如果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与自己内心的“不完美”和平共处,而不是迫使我去“战胜”或“消除”它们,那无疑将是一次里程碑式的阅读体验。
评分我是一个对哲学和心理学书籍有长期兴趣的读者,市面上关于“如何找到内心平静”的书籍汗牛充栋,但很多都流于表面,无非是教你做几次深呼吸,或者尝试正念冥想的几个步骤,读完后感觉像喝了一杯加了糖的白水,好喝,但不解渴。我更看重的是对“不安”这种状态的深层剖析——它究竟源于何处?是社会结构性的压力,是个体认知模式的偏差,还是我们对“存在”本身的误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那种简单的操作指南,真正深入到探究人类心智运作的复杂性中去。如果它能提供一套连贯且逻辑严密的理论框架,帮助我理解那些难以名状的焦虑和空虚是如何构建起来的,那才算得上是一本有价值的“工具书”。那种感觉就像是,一个高明的医生,不只是给你开止痛药,而是帮你找出病灶的根源,这才是真正的疗愈。
评分说实话,我买书的标准非常挑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背景和写作风格。如果作者的文字显得过于说教或矫揉造作,我通常读不了几页就会放弃。我更欣赏那种带着真诚的、近乎散文诗般的叙事方式,它应该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在温暖的壁炉旁,用一种近乎耳语的方式与你探讨生命中最沉重也最轻盈的话题。我希望这本书的行文是流畅自然的,而不是生硬的学术报告堆砌。那种需要反复查阅字典、理解晦涩术语的阅读体验,往往会打断思维的连贯性,让人感到挫败。我期待的是,那些深奥的洞见,能够通过优美、精准的中文表达出来,让复杂的概念变得清晰可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间完成了心性的转化。如果文字本身就能带来一种美学上的愉悦,那么内容的价值便会倍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