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注释本) 作 者:康德 | ||||||||
| ||||||||
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李秋零主编、主译的《康德著作全集》(9卷本),以普鲁士王家科学院本(通称“科学院版”)为底本,全部直接从德文译出,原文为拉丁文的则直接从拉丁文译出。科学院版《全集》包含了康德生前公开发表的所有著作和文章,并且经过了德文编辑者的详细校勘。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已有的各种译本,同时也对一些名词、术语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中译者以其在西方哲学、宗教学、语言学方面的深厚学养,以及十年如一日的苦心孤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信、可读的康德著作文本,对康德翻译与研究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
其前期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主要是《一般自然史与天体理论》(1755),其中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后期的哲学研究成果主要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三大批判”构成了一个完整而严密的先验唯心论体系,给哲学界带来了一场天翻地覆的“哥白尼革命”(又称“开普勒改革”)。
李秋零,河南唐河人,1957年生,哲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专职研究员,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等。
主要研究领域为基督教哲学、德国古典哲学。著有《上帝·宇宙·人》、《德国哲人视野中的历史》、《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等多部专著。译有《康德著作全集》(9卷本),《康德书信百封》、《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社会科学方法论》、《从黑格尔到尼采》、《不合时宜的沉思》、《神学与哲学》等三十余部西方学术名著。在中外学刊发表《中世纪神秘主义神学的难题与出路》、《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与中国老庄哲学》、《康德论人性根本恶及人的改恶向善》、《康德何以步安瑟尔谟的后尘?》、《神学与文化的互动》、《古希腊哲学解神话的过程及其结果》、《基督教理论化的起因及其结果》、《汉语神学的历史反思》等数十篇论文。
目录
科学院版编者导言001
前言00
预先的提醒:论一切形而上学知识的特点0
《导论》的总问题:形而上学在某个地方是可能的吗?0
《导论》的总问题:出自纯粹理性的知识是如何可能的?0
先验的主要问题0
第一章纯粹数学是如何可能的?0
附释一0
附释二0
附释三0
第二章纯粹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0
第三章一般形而上学是如何可能的?0
一、心理学的理念0
二、宇宙论的理念0
三、神学的理念0
关于先验理念的总附释0
关于纯粹理性的界限规定的结论0
《导论》总问题的解决: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如何可能?
附录:论为使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成为现实所能够做的事情
在研究之前对《批判》下判断的实例
建议先研究《批判》,然后才能对它下判断
前言
我很少看到一本哲学著作能把“注释”做得如此精彩,简直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我猜测,如果去掉那些详尽的脚注和附录中的深入探讨,这本书的理解门槛恐怕会直线飙升。这些注释不仅仅是对专业术语的解释,更多的是作者与哲学史上的巨匠们进行的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们像是一条条隐形的线索,将书中看似孤立的论点,巧妙地串联到了更宏大的哲学体系之中。尤其是一些对经典文本的引用和批判性分析,看得我大呼过瘾。它们像是一个个精确的工具箱,帮助读者拆解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理论堡垒。我甚至发现自己开始沉迷于阅读那些小字部分,有时甚至觉得,那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精髓所在,是那些在正文里需要被克制和精炼的野性思想的奔放展示。可以说,没有这些详尽的注释,这本书的厚度和深度将大打折扣,它将从一本引人入胜的入门到深刻的学术力作,退化成一本平庸的教科书。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彻底刷新了我对“可能性”边界的认知。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一种令人敬畏的洞察力,他似乎拥有预知未来科学突破和哲学范式转移的能力。书中对于“非人类智能体的本体论地位”的探讨,尤其发人深省。它不是那种科幻小说式的浪漫想象,而是基于严密逻辑推导出的可能性边界。我以前总认为,哲学是关于“已然”的思考,但这本书却坚定地指向了“或将是”的领域。它迫使我们将那些目前还不存在、甚至难以想象的概念,放入我们现有的认知框架中进行审视和推演。这种面向未来的、带有前瞻性的思维训练,对任何一个身处快速变化时代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它让人感到,思考本身也是一种具有强大创造力的行为,能够塑造我们即将面对的现实,而不是被现实推着走。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拿到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光是“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这个标题就让人浮想联翩,仿佛一下子被拉进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思想迷宫。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哲学著作,但翻开扉页后才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更具启发性。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概念,用一种既严谨又充满生活气息的方式娓娓道来。比如,关于“存在”的定义,他没有简单地堆砌复杂的术语,而是从我们日常感知出发,层层递进地探讨了意识与物质的边界。我尤其欣赏其中对“时间”这一古老命题的重新审视,它不再是线性的、单向的河流,而更像一个多维度的、可以被重塑的结构。这本书迫使我去重新审视自己对世界的既有认知,那种被挑战和拓展的感觉,非常过瘾。它不仅仅是在阐述理论,更像是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质疑和构建自己的世界观。每一次读完一章,我都感觉自己的思维被拉伸到了一个新的维度,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也变得更加立体和丰满了。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如同攀登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过程是艰辛的,但登顶后的视野却是无与伦比的。它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前半部分似乎是铺陈基石,引人入胜地介绍了形而上学的历史脉络和核心议题,文笔流畅且富有节奏感,让人不知不觉地沉浸其中。然而,进入到后半部分,当探讨转向更前沿的“未来”概念时,那种思想的密度陡然增加,像是在阅读一份来自未来世界的哲学蓝图。我不得不时常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句子,甚至需要借助一些辅助性的资料来理清作者构建的复杂逻辑网络。这种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是一种奢侈的折磨——既享受那种智力被充分调动的快感,又时常为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而感到挫败。但这正是它的价值所在,它将“导论”二字做到了极致,既照顾了初学者,又为资深思考者提供了足够的深度去挖掘。它不是一本能让你轻松翻完的书,而是一本需要你投入时间、精力和心智去“征服”的智力伙伴。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具有一种独特的、近乎诗意的精准性。它不像很多哲学著作那样,为了追求绝对的客观和冷静而显得干巴巴,反而充满了对“终极问题”的深切关怀和敬畏之心。作者在构建复杂的元物理模型时,总能穿插一些富有画面感的比喻,这些比喻既不失学术的严谨性,又极大地增强了概念的可理解性和感染力。比如,他对“无限性”的描述,仿佛让人看到了一片无边无际的星空,每一个闪烁的点都代表着一个未解的哲学命题。这种将冰冷的逻辑与炽热的求知欲完美融合的笔触,使得阅读过程成为一种近乎宗教般的体验——充满探索的激情和对真理的向往。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像是一种精密的工具,它雕刻着读者的心智,使其能够更好地去洞察世界深层的结构与意义。我强烈推荐给所有不满足于表面世界,渴望触及事物本质的探索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