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第yi推动丛书》是国内zui早、zuiju影响力的引进版科普图书,出版至今已有25个年头。从zui初的八年选题酝酿,到随后这25年的坚守与更新,我们始终坚守着做一流精品的初心,给广大读者提供了一套影响深远的科普读物。
《第yi推动丛书》出版后,首先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著名学者龚育之说“这是一套给人以知识和思考的好书”。沈昌文先生评价:这套丛书属“高级科普”类读物,它所叙述的不是某种在现实生活中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而是一种科学精神,或曰“科学的原动力”。我们借用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哲学用语“第yi推动”,指出科学精神正是人类赖以发展的内在的“第yi推动”,这就是丛书冠名“第yi推动”的缘由。
丛书出版的25年间,得到了很多读者的厚爱和建议,本次再版推出,一方面是对其内容进行勘误,重新设计版式,改变整体面貌,以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另一方面是正值人工智能时代与第四次科技革命的伊始,本套丛书的全新推出是响应读者的需求,希望为科技的发展提供更多第yi推动力。
作者介绍:
本套丛书由多位有世界影响力的作者所著,包括史蒂芬·霍金、罗杰·彭罗斯、斯蒂芬·温伯格、基普·S.索恩、埃尔温·薛定谔、布莱恩·格林、弗朗西斯·克里克、杰拉尔德·埃德尔曼、弗兰克·维尔切克,等等。
史蒂芬·霍金,他出生于1942年,他的生日恰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忌日。他现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这一教席曾由艾萨克·牛顿所任)。他广被推崇为继爱因斯坦后zui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布莱恩?格林,毕业于哈佛大学,在牛津大学获博士学位,是罗德学者(Rhodes Scholars)。1990年,他来到康奈尔大学物理系,1995年被聘为教授,1996年到哥伦比亚大学任物理学和数学教授。他曾在20多个国家开过普及和专业讲座,公认在超弦理论中有过许多开拓性的发现。
基普·S.索恩,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费曼物理学教授,曾与J.惠勒合著《引力》,1994年获得美国物理学联合会(AIP)科学著作奖。近年担任了电影《星际穿越》的科学顾问。
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物理学家。1926年他提出了波动力学,是量子力学的标准形式之一。薛定谔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后来他的兴趣转向生命科学,1943年写的《生命是什么》,使薛定谔成为分子生物学的先驱。
丘成桐,当代zui伟大的数学大师之一,著名科学家,哈佛大学数学系系主任、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主任。他获得了菲尔兹奖、沃尔夫奖、克莱福特奖、美国国家科学奖等大奖,是美、俄、中、意四国科学院院士。
······
目录:
第yi推动丛书·宇宙系列
《时间简史》[英]史蒂芬·霍金 著
《时间简史续编》[英]史蒂芬·霍金 著
《黑洞与时间弯曲》[美]基普·S.索恩 著
《霍金讲演录》[英]史蒂芬·霍金 著
《时空本性》[英]史蒂芬·霍金[英]罗杰·彭罗斯 著
《果壳里的60年》[英]史蒂芬·霍金 等著
《时空的未来》[英]史蒂芬·霍金 等著
《千亿个太阳》[德]鲁道夫·基彭哈恩 著
《物理天文学前沿》[英] F.霍伊尔[印] J.纳里卡 著
《黑洞战争》[美]伦纳德·萨斯坎德 著
《宇宙传记》[美]约翰·格里宾 著
《大宇之形》[美]丘成桐[美]史蒂夫·纳迪斯 著
《宇宙的轮回》[英]罗杰·彭罗斯 著
《死亡黑洞》[美]尼尔·德格拉斯·泰森 著
《爱因斯坦的未完成交响曲》[美]玛西亚·芭楚莎 著
《大爆炸简史》[英]西蒙·辛格 著
第yi推动丛书·物理系列
《宇宙的琴弦》[美]布莱恩·格林 著
《宇宙的结构》[美]布莱恩·格林 著
《上帝与新物理学》[英]保罗·戴维斯 著
《时间之箭》[英]彼得·柯文尼[英]罗杰·海菲尔德 著
《终ji理论之梦》[美]斯蒂芬·温伯格 著
《时间、空间和万物》[英]B.K.里德雷 著
《亚原子粒子的发现》[美]斯蒂芬·温伯格 著
《存在之轻》[美]弗兰克·维尔切克 著
《不同的宇宙》[美]罗伯特·劳克林 著
《物理学的困惑》[美]L.斯莫林 著
《量子之谜》[美]布鲁斯·罗森布鲁姆[美]弗雷德·库特纳 著
《寻找希格斯粒子》[美]肖恩·卡罗尔 著
《完美理论》[英]佩德罗G.费雷拉 著
《原子中的幽灵》[英]保罗·戴维斯 著
第yi推动丛书·生命系列
《惊人的假说》[英]弗朗西斯·克里克 著
《生命是什么》[奥]埃尔温·薛定谔 著
《解码生命》[美]克雷格·文特尔 著
《第二自然》[美]杰拉尔德·埃德尔曼著
《比天空更宽广》[美]杰拉尔德·埃德尔曼 著
《生命的语言》[美]弗兰西斯·柯林斯 著
《我们为什么会生病》[美]R.M.尼斯[美] G. C.威廉斯 著
《脑中魅影》[美]V.S.拉马钱德兰 著
第yi推动丛书·综合系列
《皇帝新脑》[英]罗杰·彭罗斯 著
《四维旅行》[英]R.L.普瓦德万 著
《逻辑的引擎》[美]马丁·戴维斯 著
《真理与美》[美]S.钱德拉塞卡 著
《未来50年》[美]约翰·布罗克曼 编
《伽利略的手指》[英]彼得?阿特金斯 著
《实在终ji之问》[英]约翰·巴罗[英]保罗·戴维斯[英]小查尔斯·哈勃 编
《下一步是什么》[美]麦克斯·布罗克曼 编
《复杂》[美]梅拉妮·米歇尔 著
《数学的意义》[英]约翰·查尔顿·波金霍尔 编
《复杂的引擎》[美]约翰·E.梅菲尔德 著
内容简介:
出版《第yi推动丛书》的初衷是为了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对全民进行新的科学启蒙和科学教育,为中国的进步作一点推动。丛书精选世界一流科学家的一流科学名著,其内容是探讨宇宙的起源、生命的奥秘等,从科普的角度展示了科学家求解自然之谜的亲身经历和重大进展,以及遭遇的主要难题。反映科学家在揭示自然奥秘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和批判精神。
本次推出《第yi推动丛书》25新合集共计49册,包括宇宙系列、物理系列、生命系列、综合系列共计4个系列,这次重新设计成套推出,便于广大读者购买,更值得收藏。
试读样章:
再版序
一个坠落苹果的两面:极端智慧与极zhi想象
龚曙光 2017年9月8日凌晨于抱朴庐
连我们自己也很惊讶,《第yi推动丛书》已经出了25年。
或许,因为全神贯注于每一本书的编辑和出版细节,反倒忽视了这套丛书的出版历程,忽视了自己头上的黑发渐染霜雪,忽视了团队编辑的老退新替,忽视好些早年的读者,已经成长为多个领域的栋梁。
对于一套丛书的出版而言,25年的确是一段不短的历程;对于科学研究的进程而言,四分之一个世纪更是一部跨越式的历史。古人“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秋”的时间感,用来形容人类科学探求的速律,倒也恰当和准确。回头看看我们逐年出版的这些科普著作,许多当年的假设已经被证实,也有一些结论被证伪;许多当年的理论已经被孵化,也有一些发明被淘汰 ……
无论这些著作阐释的学科和学说,属于以上所说的哪种状况,都本质地呈现了科学探索的旨趣与真相:科学永远是一个求真的过程,所谓的真理,都只是这一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论证被想象讪笑,结论被假设挑衅,人类以其zuiyou越的物种秉赋 ——智慧,让锐利无比的理性之刃,和绚烂无比的想象之花相克相生,相否相成。在形形色色的生活中,似乎没有哪一个领域如同科学探索一样,既是一次次伟大的理性历险,又是一次次极zhi的感性审美。科学家们穷其毕生所奉献的,不仅仅是我们无法发现的科学结论,还是我们无法展开的绚丽想象。在我们难以感知的极小与极大世界中,没有他们记历这些伟大历险和极zhi审美的科普著作,我们不但永远无法洞悉我们赖以生存世界的各种奥秘,无法领略我们难以抵达世界的各种美丽,更无法认知人类在找到真理和遭遇美景时的心路历程。在这个意义上,科普是人类极端智慧和极zhi审美的结晶,是物种独有的精神文本,是人类任何其他创造 ——神学、哲学、文学和艺术无法替代的文明载体。
在神学家给出“我是谁”的结论后,整个人类,不仅仅是科学家,包括庸常生活中的我们,都企图突破宗教教义的铁窗,自由探求世界的本质。于是,时间、物质和本源,成为了人类共同的终ji探寻之地,成为了人类突破慵懒、挣脱琐碎、拒绝因袭的历险之旅。这一旅程中,引ling着我们艰难而快乐前行的,是那一代又一代zui伟大的科学家。他们是极端的智者和极zhi的幻想家,是真理的先知和审美的天使。
我曾有幸采访《时间简史》的作者史蒂芬·霍金,他痛苦地斜躺在轮椅上,用特制的语音器和我交谈。聆听着由他按击出的极其单调的金属般的音符,我确信,那个只留下萎缩的躯干和游丝一般生命气息的智者就是先知,就是上帝遣派给人类的孤独使者。倘若不是亲眼所见,你根本无法相信,那些深奥到极zhi而又浅白到极zhi,简练到极zhi而又美丽到极zhi的天书,竟是他蜷缩在轮椅上,用唯yi能够动弹的手指,一个语音一个语音按击出来的。如果不是为了引导人类,你想象不出他人生此行还能有其他的目的。
无怪《时间简史》如此畅销!自出版始,每年都在中文图书的畅销榜上。其实何止《时间简史》,霍金的其他著作,《第yi推动丛书》所遴选的其他作者著作,25年来都在热销。据此我们相信,这些著作不仅属于某一代人,甚至不仅属于20世纪。只要人类仍在为时间、物质乃至本源的命题所困扰,只要人类仍在为求真与审美的本能所驱动,丛书中的著作,便是永不过时的启蒙读本,永不熄灭的引ling之光。
虽然著作中的某些假说会被否定,某些理论会被超yue,但科学家们探求真理的精神,思考宇宙的智慧,感悟时空的审美,必将与日月同辉,成为人类进化中永不腐朽的历史界碑。
因而在25年这一时间节点上,我们合集再版这套丛书,便不只是为了纪念出版行为本身,更多的则是为了彰显这些著作的不朽,为了向新的时代和新的读者告白:21世纪不仅需要科学的功利,而且需要科学的审美。
当然,我们深知,并非所有的发现都为人类带来福祉,并非所有的创造都为世界带来安宁。在科学仍在为政治集团和经济集团所利用,甚至垄断的时代,初衷与结果悖反、无辜与有罪并存的科学公案屡见不鲜。对于科学可能带来的负能量,只能由了解科技的公民用群体的意愿抑制和抵消:选择推进人类进化的科学方向,选择造福人类生存的科学发现,是每个现代公民对自己,也是对物种应当肩负的一份责任、应该表达的一种诉求!在这一理解上,我们将科普阅读不仅视为一种个人爱好,而且视为一种公共使命!
牛顿站在苹果树下,在苹果坠落的那一刹那,他的顿悟一定不只包含了对于地心引力的推断,而且包含了对于苹果与地球、地球与行星、行星与未知宇宙奇妙关系的想象。我相信,那不仅仅是一次枯燥之极的理性推演,而且是一次瑰丽之极的感性审美 ……
如果说,求真与审美,是这套丛书难以评估的价值,那么,极端的智慧与极zhi的想象,则是这套丛书无法穷尽的魅力!
《大宇之形》摘录 丘成桐
第1章 想象边缘的宇宙(部分)
对数学家而言,
维度指的是一种“自由度”,
也就是在空间中运动的独立程度。
在我们头上飞来飞去的苍蝇可以向任何方向自由移动,
只要没有碰到障碍,
它就拥有三个自由度。
但维度是不是就只有那么多?
望远镜的发明以及随后多年以来的不断改良,帮助我们确认了一项事实:宇宙比我们能看到的还要浩瀚、广大。事实上,目前所能得到的zuijia证据显示,宇宙将近四分之三是以一种神秘、看不见的形式存在,称为“暗能量”(dark energy),其余大部分则是“暗物质”(dark matter),再剩下来构成一般物质(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只占百分之四。而且物如其名,暗能量和暗物质在各方面都是“暗的”:既看不见,也难以测度。
我们所能看见的这一小部分的宇宙,构成了一个半径大约137亿光年的球体。这一球体有时被称为“哈勃体”(Hubble volume),但是没人相信宇宙的整体范围只有如此而已。根据目前所得的zuijia数据,宇宙似乎是无穷延伸的——不管我们向哪个方向看去,如果你画一条直线,真的可以从这里一直延伸到永恒。
不过,宇宙仍有可能是弯曲而且有界限的。但即使如此,可能的曲率也会非常微小,以至于根据某些分析显示,宇宙必然至少有上千个哈勃体那么大。
zui近发射的普朗克太空望远镜,或许会在几年内揭露宇宙可能比一百万个哈勃体还大,而我们所在的哈勃体只是其中之一而已。我相信天文物理学家的这一说法,也了解有些人可能会对上面引述的数字有不同意见,但无论如何,有个事实是不容辩驳的:我们目前所见到的,不过是冰山一角。
而在另一个极端,显微镜、粒子加速器以及各种显影仪器持续揭露宇宙在微小尺度上的面貌,显现了人类原先无法触及的世界,像细胞、分子、原子,以及更小的物体。如今我们不再对这一切感到惊讶,完全可以期待望远镜会向宇宙的更深处探索。另一方面,显微镜和其他仪器则会把更多不可见之物转为可见,呈现在我们眼前。
zui近几十年间,由于理论物理学的发展,再加上一些我有幸参与的几何学进展,带来了一些更令人惊讶的观点:宇宙不仅超出我们所能看见的范围,而且可能还有更多的维度,比我们所熟悉的三个空间维度还要多一些。
当然,这是个令人难以接受的命题。因为关于我们这个世界,假如有件事是我们确知的,假如有件事是从人类开始有知觉时就知道,是从开始探索世界时就晓得的,那就是空间维度的数目。这个数目是三。不是大约等于三,而是恰恰就是三。至少长久以来我们是这样认定的。但也许,只是也许,会不会还有其他维度的空间存在,只不过因为它太小,以至于我们无法察觉呢?而且尽管它很小,却可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只是从人们习以为常的三维视野无法体认到这些罢了!
这个想法虽然令人难以接受,但从过去一个世纪的历史得知,一旦离开日常经验的领域,我们的直觉就不管用了。如果运动速度非常快,狭义相对论告诉我们,时间就会变慢,这可不是凭直觉可以察觉到的。另外,如果我们把一个东西弄得非常非常小,根据量子力学,我们就无法确知它的位置。如果做实验来判定它在甲门或者乙门的后面,我们会发现它既不在这儿也不在那儿,因此它没有绝对的位置,有时它甚至可能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换言之,怪事可能发生,而且必将发生。微小、隐藏的维度可能就是怪事之一。
如果这种想法成真,那么可能会有一种边缘性的宇宙,一处卷折3 在宇宙侧边之外的地域,超出我们的感官知觉,而这会在两方面具有革命意义:单仅是更多维度的存在 ——这已经是科幻小说一百多年来的注册商标 ——这件事本身就够令人惊讶,足以列入物理学史上的zui重大发现了。而且这样的发现将会是科学研究的另一起点,而非终点。这就好像站在山丘或高塔上的将军,得益于新增加的垂直向度,而能把战场上的局势看得更清楚。当从更高维的视点观看时,我们的 物理定律也可能变得更明晰,因而也更容易理解。
从苍蝇的世界看维度的意义
我们都很熟悉三个基本方向上的移动:东西、南北、上下(或者也可以说是左右、前后、上下)。不管我们去哪里 ——不论是开车上杂货店或是飞到大溪地 ——我们的运动都是这三个独立方向的某种基本组合。我们对这三个维度太过熟悉,以至于要设想另一个维度,并且指明它确切指向哪里,似乎是不可能的。长久以来,似乎我们所见的即是宇宙的一切。事实上,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论天》( On the Heavens)中就论称:“可在一个方向上分割的量,称为线;如果可在两个方向上分割的量,称为面;如果可在三个方向上分割的量,则称为体。除此之外,再无其他量。因为维度只有三个。”公元150年时,天文学家、数学家托勒密尝试证明不可能有四个维度,坚持认为不可能画出四条相互垂直的直线。他主张,第四条垂直线“根本无法量度,也无法描述”。然而,与其说他的论点是严格的证明,还不如说是反映了人们没有能力看到并描绘四维空间的事实。
对数学家而言,维度指的是一种“自由度”(degree of freedom),也就是在空间中运动的独立程度。在我们头上飞来飞去的苍蝇可以向任何方向自由移动,只要没有碰到障碍,它就拥有三个自由度。现在假设这只苍蝇降落到一个停车场,而被一小块新鲜柏油黏住。当它动弹不得时,这只苍蝇只有零个自由度,实质上被限制在单一点上,亦即身处于一个零维的世界。但这小东西努力不懈,经过一番奋斗后从柏油中挣脱出来,只可惜不幸翅膀受了点伤。不能飞翔之后,它拥有两个自由度,可以在停车场的地面上随意漫步。然后,我们的主角察觉到有掠食者(或许是一只食虫的青蛙),因此逃进一根丢弃在停车场的生锈排气管,苍蝇此时只有一个自由度,暂时陷入这根细长管子的一维,亦即线状的世界。
但维度是不是就只有那么多?一只苍蝇在天上飞,被柏油黏住,在地上爬,逃进一根管子里 ——这是否就囊括了一切可能性?亚里士多德或托勒密应该会回答“是”,对一只没有高度冒险精神的苍蝇而言,或许也确是如此,但是对当代数学家来说,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因为他们通常不认为有什么明显理由只停留在三个维度。我们反而相信,想要真正理解几何学的观念,像是曲率或距离,需要从所有可能的维度,从零维到 n维来理解它(其中n可以是非常大的数)。如果只停留在三维,我们对这个概念的掌握就不算完整,理由是:比起只在某些特定情境才适用的断言,如果大自然的定律或法则在任何维度的空间中都有效,那么它的理论威力更大,也可能更基本。
甚至即使你所要对付的问题仅限于二维或三维,也可能借由在各种维度中研究该问题而得到有利的线索。再回到我们那只在三维空间里嗡嗡飞的苍蝇,它可以在三个方向移动,亦即具有三个自由度。然而,假设还有另一只苍蝇在同一空间里自由移动;它同样也有三个自由度,整个系统就突然从三维变成六维的系统,具有六个独立的移动方向。随着更多的苍蝇在空间里穿梭,每一只都独立飞行而不与他者相关,那么系统的复杂度及其维度,也随之增加。
窥探更高的维度
研究高维度系统的好处之一是,可以发现一些无法从简单场景里看出的模式。例如在下一章,我们将讨论:在一个被巨大海洋覆盖的球形行星上,洋流不可能在任何点都朝同一个方向流动(例如全部从西流向东)。事实上一定会发生的是:一定存在着某些点,海水是静止不动的。虽然这条规则适用于二维曲面,但我们只有从更高维的系统观察,也就是考虑水分子在曲面上所有可能运动的情况,才能导出这个规则。这是为何我们不断向更高维度推进的原因,希望看看这样能把我们带到什么方向并学习到什么。
很自然的,考虑更高维度的结果之一是更大的复杂度。例如所谓“拓扑学”(Topology)是一门将物体依zui广义的形状加以分类的学问。根据拓扑学,一维空间只有两种:直线(或两端无端点的曲线)和圆圈(没有端点的封闭曲线),此外再无其他可能性。你或许会说,线也可以是弯弯曲曲的,或者封闭曲线也可能是长方形的,但这些是几何学的问题,不属于拓扑学的范畴。说到几何学和拓扑学的差别,前者就像拿着放大镜研究地球表面,而后者则像搭上太空船,从外太空观察整个地球。选择何者,要视底下的问题而定:你是坚持要知道所有细节,比方说地表上的每一峰脊、起伏和沟壑,抑或只要大致的全貌(“一个巨大圆球”)便已足够?几何学家所关切的通常是物体精确的形状和曲率,而拓扑学家只在乎整体形貌。就这层意义而言,拓扑学是一门整体性的学问,这和数学的其他领域恰恰形成明显对比,因为后者的进展,通常是借由把复杂的物件分割成较小较简单的部分而达成。
也许你会问:这些和维度的讨论有何关系?如上所述,拓扑学中只有两种基本的一维图形,但直线和歪歪扭扭的线是“相同”的,正圆也和任何你想象得出的“闭圈”,不论是如何弯的,多边形、长方形,乃至于正方形都是相同的。
二维空间同样也只有两种基本形态:不是球面就是甜甜圈面。拓扑学家把任何没有洞的二维曲面都视为球面,这包括常见的几何形体,像立方体、角柱、角锥的表面,甚至形状像西瓜的椭球面。在此,一切的差别就在于甜甜圈有洞,而球面没有洞:无论你怎样把球面扭曲变形(当然不包括在它中间剪洞),都不可能弄出一个甜甜圈来,反之亦然。换句话说,如果不改变物体的拓扑形态,你就无法在它上面产生新的洞或是撕裂它。反过来说,假如一个形体借由挤压或拉扯,但非撕裂(假设它是由玩具黏土做成的),变成另一个形体,拓扑学家就把这两个形体看成是相同的。
只有一个洞的甜甜圈,术语称为“环面”(torus),但是一般甜甜圈可以有任意数目的洞。“紧致”(compact,封闭且范围有限)且“可赋向”(orientable,有内外两面)的二维曲面可以依洞的数目来分类,6/7这个数目称为“亏格”(genus)。外观回异的二维物体,如果亏格相同,在拓扑上被视为是相同的。
先前提到二维形体只有球面与洞数不同的甜甜圈面两大类,这只有在可赋向曲面的情况才成立,本书所讨论的通常都是可赋向曲面。比方说,海滩球有两个面,即里面和外面,轮胎的内胎也有两个面。然而,对于比较复杂的情况,例如单面或“不可赋向”的曲面如 “克莱因瓶”(Klein bottle)和“莫比乌斯带”(Mbius strip),上述说法并不成立。
《达尔文的恐惧:进化与人类的未来》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关于人类进化和未来走向的全新视角。作者罗伯特·赖特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达尔文进化论的阐述,而是将其与哲学、伦理学以及社会学相结合,探讨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潜在的未来。我被书中对“自然选择”的深刻解读所吸引,它不仅仅是适者生存,更是一种复杂的、充满偶然性的过程。他解释了为什么人类的某些行为,比如合作、利他,以及我们对道德的追求,都可能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性特征。书中对于“基因”和“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们并非完全由基因决定,文化也能够反过来影响我们的基因表达和进化方向。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的进化是否会加速?我们是否能够通过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手段,主动地改变我们的进化方向?这种对人类未来的大胆猜想,让我感到兴奋,也让我开始审视我们当下所做的选择,可能对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评分作为一名对宇宙和生命奥秘充满好奇的读者,我最近终于读完了《时间简史》(霍金版)。这本书简直是科学普及的典范,霍金用他那极具穿透力的笔触,将那些宏大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宇宙概念,比如黑洞、时空扭曲、宇宙的起源与终结,用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在我们面前。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宇宙大爆炸的论述,它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更像是一场跨越百亿年的宏伟史诗的开端。读到这里,我仿佛能看到宇宙从一个极小的奇点,以一种难以想象的速度膨胀开来,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浩瀚星辰。书中对黑洞的描绘也让我印象深刻,那种“一旦进入,永不复返”的神秘感,加上霍金的理论推导,使得黑洞不再仅仅是科幻小说中的道具,而是真正存在于宇宙深处的,拥有着强大引力的“吞噬者”。虽然有些部分对于没有物理学基础的我来说,确实需要反复咀嚼,甚至借助一些辅助材料来理解,但正是这种挑战,让我感觉自己每一次的理解都像是在攻克一座科学的高峰,每一次的豁然开朗都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它让我学会了如何用更宏观、更抽象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所处的宇宙,也让我意识到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与伟大并存。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宇宙的广袤和神秘,以及人类探索的脚步,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评分《黑天鹅》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偶然性”和“风险”的看法。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黑天鹅”理论,指的是那些极度罕见、一旦发生就产生巨大影响,并且事后我们总能找到理由来解释其发生的事件。我被书中对“反脆弱”概念的阐述深深吸引,他认为,我们不应该仅仅追求“鲁棒性”(能够承受冲击),更应该拥抱“反脆弱”,即能够从冲击中获益。他通过大量的案例,比如金融市场的崩溃、科技的突破、历史事件的转折等等,来阐述“黑天鹅”事件的普遍性和不可预测性。我曾经习惯于相信各种统计模型和预测,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那些“极端事件”才是真正塑造世界的关键,而我们对它们的预测能力却微乎其微。塔勒布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充满了思辨性和批判性,他质疑了大量被我们习以为常的“理性”和“确定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未来不再那么确定,但与此同时,我也学会了更加警惕那些隐藏的风险,并且开始思考如何在这种不确定性中生存和发展。它让我明白,与其试图预测未来,不如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能够应对那些未知的挑战。
评分《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为我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不均的深层原因,其论证逻辑之严谨,视角之宏大,让我叹为观止。贾雷德·戴蒙德并没有将人类历史简单地归结为民族或文化的优劣,而是从地理、环境、动植物驯化等客观因素出发,解释了为什么有些文明能够蓬勃发展,而另一些则停滞不前。我特别被书中关于“驯化”的论述所吸引。为什么世界上只有少数几种大型哺乳动物能够被驯化,而这些被驯化的动植物,却为欧亚大陆的文明带来了巨大的优势,例如更稳定的食物来源、更强大的生产力以及更方便的交通运输。书中对于“病菌”在征服新大陆中所扮演的角色,更是让我印象深刻。那些欧洲人带来的、他们早已适应的疾病,对于美洲原住民来说却是致命的,这成为了殖民者能够迅速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历史的认知,让我明白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世界上各种社会形态的差异,并非源于某种先天的“命运”,而是多种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让我更加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更加珍视人类文明的来之不易。
评分《自私的基因》这本书,颠覆了我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道金斯以一种极其巧妙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将“基因”这个微小的单位,提升到了生物演化的核心地位。他并没有将基因拟人化,而是将它比作一个冷酷的、只知道自我复制的“程序”,而我们人类以及所有生物,都只是基因为了实现其复制目的而创造的“生存机器”。读到这里,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我们所谓的“爱”、“ altruism (利他行为)”甚至“道德”,在基因的逻辑里,都可能只是为了最大化基因传播的策略。书中对“觅母”(meme)的概念的引入,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将文化传播的模式类比于基因的复制和传播,让我们看到了文化演化中同样存在的“生存竞争”和“适应性”。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合作”和“冲突”的探讨,道金斯解释了为什么即使是看似“利他”的行为,其背后也可能隐藏着基因的“自私”计算。这本书虽然读起来有些烧脑,需要反复琢磨,但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生命和行为的本质。它让我对“我”这个概念产生了更深的怀疑,我们真的只是独立的个体吗?还是我们只是基因在漫长演化史中的载体?这种对自我认知的挑战,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我对《基因传:众生之源》这本书的喜爱,源于它将复杂得如同天书般的遗传学知识,以一种充满人文关怀和叙事性的方式呈现出来。作者西达多·穆克吉不仅仅是一位科学家,更像是一位充满智慧的故事讲述者,他将人类从对基因的懵懂认知,到如今深入基因编辑的飞跃,这条漫长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探索之路,娓娓道来。我被书中对孟德尔的生平及其实验的描写深深吸引,一个虔诚的僧侣,却在菜园里发现了支配遗传的规律,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随后,书中详细讲述了DNA的发现过程,沃森、克里克、富兰克林等科学家的合作与竞争,以及那举世闻名的双螺旋结构,仿佛一部精彩的推理小说,让我对科学的严谨与偶然性有了更深的体会。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基因结构的介绍,而是深入探讨了基因与疾病、基因与人类进化、甚至基因与社会伦理的关系。关于癌症的章节,我读得尤为仔细,了解了癌细胞的变异机制,以及人类如何一步步试图“驯服”这些失控的基因,让我对现代医学的进步感到惊叹,同时也对未来基因治疗的可能性充满希望。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生命”这个概念,它不再仅仅是生理机能的集合,而是由无数的基因代码编织而成,承载着家族的传承,也塑造着个体的命运。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
评分《血疫:SARS病毒的秘密》这本书,以一种近乎惊悚的叙事方式,将读者带入了2003年SARS病毒在中国爆发的真实场景。作者劳里·加勒特通过细致入微的调查和采访,还原了病毒的传播过程,以及医护人员、科学家和普通民众在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危机时的挣扎与抗争。我被书中对病毒基因序列的分析、对传播链条的追踪以及对疫苗研发的努力的描写所吸引,它让我看到了科学在对抗疫情中的力量,也看到了其中存在的挑战和局限。书中对早期信息不透明、沟通不畅以及应对迟缓的描述,让我深刻体会到信息公开和协同合作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重要性。我尤为敬佩那些在疫情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守护着生命的希望,他们的勇气和牺牲精神让我感动不已。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病毒的书,它更是一次关于人类集体智慧和勇气面对未知挑战的记录。它让我对传染病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更加重视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评分《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和流派,通过一个叫做苏菲的少女收到的一系列神秘信件,巧妙地串联起来。我一开始被故事吸引,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自己被卷入了一个关于“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的哲学追问之中。书中从古希腊的哲学开端,一直讲到现代哲学,几乎涵盖了西方哲学的主要脉络。我特别喜欢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的解读,他们对于“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区分,以及对于“理性”的推崇,都让我对思考本身产生了新的认识。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更是让我对自由和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曾经常常陷入对生命意义的迷茫,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意识到,哲学并不是一套冰冷的理论,而是关于我们自身、关于我们所处世界最根本的追问。它鼓励我独立思考,质疑一切,并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本书没有给我明确的答案,但它给了我提问的勇气,和探索真理的动力。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对世界充满困惑的旁观者,而是开始主动地去探寻存在的意义。
评分《万物简史》这本书,就像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旅程,带领我从宇宙大爆炸开始,穿越了时间和空间,直到人类文明的出现。作者比尔·布莱森以他特有的幽默感和宏大的视野,将科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到了生动有趣的叙述之中。我最喜欢的是他对于地球形成和生命演化的部分。从一颗炽热的熔岩球,到孕育出生命的蔚蓝星球,这个过程充满了奇迹与艰辛。书中对于恐龙时代、冰河时期以及人类早期祖先的描绘,都让我感觉身临其境。他并没有枯燥地罗列数据和理论,而是将科学发现背后的故事、科学家的趣闻轶事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都一一呈现。例如,他讲述了为什么地球会如此适合生命存在,从适宜的温度、液态水的存在,到保护我们的磁场和大气层,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令人惊叹的巧合。我也很喜欢他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梳理,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再到信息时代,每一步的跨越都伴随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中漫步,每一次翻页都能发现新的惊喜。它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更让我感受到了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智慧。
评分《寂静的春天》这本书,我只能用“振聋发聩”来形容。它不是一本普通的科普读物,而是一声对人类活动敲响的警钟,一曲对大自然哀歌的吟唱。蕾切尔·卡森用她充满诗意又无比犀利的笔触,揭露了化学农药,特别是DDT,对环境造成的毁灭性打击。她没有空泛地指责,而是用大量的科学事实和生动的案例,描绘了一个因过度使用化学品而逐渐失去生机的世界。书中关于鸟类数量锐减、鱼类死亡、土壤板结、甚至人类健康受到威胁的描写,都让我感到心惊肉跳。我尤其难以忘怀关于“无声的春天”的描述,那种万物凋零,生命寂静的景象,仿佛是世界末日的预演。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人类并非自然界的主宰,而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我们的每一个行为,尤其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又大规模实施的行为,都可能对整个生态链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它迫使我反思,我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进步”,是否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对自然资源的索取,是否已经远远超出了地球的承载能力?《寂静的春天》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次关于责任的唤醒,一次关于敬畏的教育。它让我开始更加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也让我更加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自然之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