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教育心理学 | 出版社: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1-01 |
| 作者:廖世承 | 译者: | 开本: 16开 |
| 定价: 84.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64822019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别致的,封面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拿在手里挺有分量的,不像有些教材那么轻飘飘的。我特地选了一个周末的下午,泡了壶浓茶,打算好好啃啃。刚翻开的时候,最先吸引我的是它排版的用心程度,字体选择非常清晰,行间距也把握得恰到好处,读起来眼睛不容易疲劳。不过,说实话,一开始我对书里的某些章节标题感到有些晦涩,比如那个关于“认知图式重构”的章节,初看之下,感觉像是直接从学术会议论文里搬过来的术语堆砌,愣是让我花了不少时间在查阅背景资料上,才能大致摸清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但一旦跨过这道理解的门槛,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就顺畅多了。特别是书中穿插的那些历史案例,虽然篇幅不长,但描绘得极为生动,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的课堂之中,感受到了教育思潮变迁的脉络。总的来说,这本书在视觉和阅读舒适度上是下了功夫的,尽管初期内容深度略显陡峭。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带给我的核心感受,那大概是“深度重构”——它不是简单地告诉我“应该怎么教”,而是让我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对“学习”和“认知”的旧有理解。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巧妙地平衡了理论的普适性和实践的特殊性。它没有提供万能的“教学秘籍”,但它提供了一套强大的思维工具箱,让你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和情境,自己去“打磨”出合适的教学策略。比如,书中关于“元认知监控”的章节,让我深刻意识到,过去我可能过度关注了知识的传授效率,却忽略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才是长久之计。这种从宏观到微观,再回到自我反思的阅读路径,是很多同类书籍所不具备的。唯一的槽点是,书中的一些插图质量,尤其是那些年代久远的示意图,清晰度有待提高,在高清屏幕上看,总觉得有些颗粒感,略微影响了视觉体验的完美性。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参考资料的引用上做得极为扎实,几乎每一页的页脚都有细致的标注,这让我在进行进一步的学术追溯时省去了大量的麻烦。但这种严谨性也带来了一点阅读上的“负担”。在某些章节,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统计图表密集出现,虽然它们是支撑论点的基石,但对于非专业出身的读者而言,要快速消化这些信息,确实需要消耗不少精力。我曾经试图在通勤的地铁上阅读关于“工作记忆容量限制”的那一章,结果发现,在一个颠簸的环境中,试图同时处理文字、图表和复杂逻辑,简直是一场灾难,最后不得不放弃,转而选择更轻松的读物。这本书更适合在一个安静、不受打扰的环境中,配合笔记本和高亮笔,进行“精读”。它更像是一部工具书或深度参考资料,而不是一本可以轻松翻阅的入门读物,这一点需要潜在读者有清醒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初读时会让人觉得略微有些“学院派”,用词精准,逻辑链条严密到几乎找不到可以被反驳的缝隙。但随着阅读的深入,尤其是在讨论到“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那部分时,我发现作者的笔锋开始变得柔和且富有人文关怀。它不再仅仅关注数据和实验结果,而是开始探讨学习者内心的挣扎、焦虑和自我效能感的建立。这对我这样一个经常需要面对教学反馈的实践者来说,提供了极大的情感共鸣。比如,书中分析了“习得性无助”现象时,不仅仅停留在解释其成因,更着重笔墨去描绘了教师如何通过细微的、持续性的积极反馈来帮助学生“重建归因模式”。那种细腻的心理描摹,远超出了教科书的范畴,更像是一本优秀的心理辅导读本。不过,话说回来,对于追求快速获取结论的人来说,这种层层递进、需要耐心咀嚼的叙事方式,可能会让他们感到有些拖沓。
评分读完大半后,我开始注意书中对不同学习理论流派的处理方式。坦白讲,我对那些僵硬的、非黑即白的说教式论述非常反感,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平衡。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在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中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不是简单地罗列“行为主义怎么样,人本主义怎么样”,而是通过对比不同流派对“动机”这个核心概念的不同解读,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对比的框架。我特别欣赏它对于“建构主义”的阐述,没有停留在表面上的小组合作,而是深入挖掘了知识在个体和社会互动中“生成”的过程,这对我理解日常教学中的“知识传递”困境非常有启发。有一处地方,作者用了一个非常生活化的比喻来解释“脚手架效应”,一下子就让那个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我甚至在想,如果我能早点看到这个比喻,可能我大学时期的某门课程就不会挂科了。唯一的遗憾是,某些针对特定年龄段(比如青春期)的干预策略,感觉篇幅有些单薄,更像是一个引子,而不是深入的指导手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