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 转身·经年·辈子 |
| 作者 | 洛艺嘉 著 |
| 市场价 | 38.00元 |
| ISBN号 | 9787510824104 |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3年12月 |
| 页码 | 264页 |
| 她是个不安于现状的人,个不甘于平庸的人。1个人,11年,111个国家,“追寻”是她的信仰,她是国内个以自助游身份走遍非洲的女行者。旅行就像人生,前方总是有未知的路等我们去走,不可预测,但也充满惊喜。就这样毫无顾忌的走下去,转身,经年,辈子。 |
| 作者从2002年开始自己的旅行生活,她是国内自助游走遍非洲的人。书中也介绍了许多她行走在北非、南非的有趣小事。个人,游历了11年,在不同的国度为我们呈现了她眼中的风景和自我,每天奔波在忙碌中的人们是不是敢忠于这样的自我?来次这样的行走? |
| 洛艺嘉,个行者,女作家。喜欢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生命的经纬,随时出发,永远在路上。1999年开始著书,出版《同居的男人要离开》《中国病人》《资本爱情现在时》《别跟猪打架》、《满目春光》后,突然放弃优裕舒闲的生活,开始个人的世界游。11年时间,游遍五大洲111国。是国内以自助游身份走遍非洲的人。是中国大陆真正意义上周游世界的人。 |
| 序言 走吧,去远方 我的巴别塔 错过飞机的结果 遇抢劫,却被验明正身 被人用枪顶着,是什么感觉? 日本的祈愿文化 战火中的古尔邦节 别急,先来杯咖啡 宵禁中的婚礼 为星战而来 给大使上菜 五分钟之内,两人请我喝咖啡 用百头牛求婚 战时恋曲 把生活装进行囊 三宝在手,出门就走 正气凛然,别谦卑 自己的利益,必须争取 马拉喀什,玫瑰般的迷失 东非淘宝 五洲淘画记 夏日啤酒记忆 次性用具、纸包装 旧居中的观望 音乐家墓地 到达的方式 旅伴 我的游居生活 3个月,土耳其闲居 春节,和俄罗斯家回忆中国 巴林小记 后记 |
| 走吧,去远方 2002年2月,我揣上护照,带上相机,个人就这样上了飞机。 我的站选在了巴黎,个人逛完了东西南北。之后的伦敦、马德里、希腊……我不紧不慢、悠闲游走,等把欧洲整个逛了个遍,就想起从小对于辽阔神秘的非洲大地的向往。怎么办,那就继续走吧! 初来乍到,对切都是新鲜的。比如法国和荷兰,店铺门脸的大小是和纳税成比例的。我就奇怪,那么小的门,家具等如何能进去呢?自然的觉得它们都是宜家那种能拆装的类型。错了。他们的家具,都是从窗口进的。比如英国,理所当然的以为他们的邮局、邮筒也是绿色的,因为咱中国是绿色的,因为绿色是畅通的意思。结果呢?他们的邮筒是红色的。 外国的球迷也和中国的不同。中国球迷很内敛。我在马德里贝纳乌斯看过皇马的比赛。球迷很疯,很多姑娘,高兴得都快把衣服脱了。 我在塞内加尔参加过球迷的狂欢。亨利?卡马拉的粒金球,将北欧劲旅瑞典队淘汰出局。首都达喀尔都沸腾了。满街的车都插上了国旗,辆车里挤恨不得七八个人。小货车后门都不关,小伙子们就站着。仿佛瞬间,大家都成了朋友,问候、拥抱。 这是表面的;让自己兴奋、惊异,甚至不解的,是这些异邦人的生活、风俗,远致种族间的战争。比如意大利,有漫长的午休。很多人要回家吃饭,午觉,下午4点才上班。比如非洲中部的卢旺达,1994年,100天内死了100万人;不是现代的电子战,甚至枪都少用,是用大刀生生砍死的,就在从前相亲相爱的两个部族间。 这样的时候,大脑里都是这些新鲜、陌生的人与事所产生的激荡,是想不到自己的。虽然本质上,这些东西,是在自己,这世上不与任何人相同的脑袋里,和自己从前的经历、经验、知识、想象所叠加、化合,产生的反应。 沙漠,落日,草地,我点点去领略这片土地带给我的美丽震撼。我不跟旅游团,也不跟任何组织,个人走,也没什么缜密计划,更因为不受行程所限,喜欢的地方,我会住下来。多则三五个月。在这些渐渐熟悉,开始又沦为“日常”的生活里,我开始想到自己。我是谁?为什么要到这里来?在卡萨布兰卡,我在个当地人的家里住过三个月。下午,当庭院飘满阿拉伯人浓郁的香气;黄昏,当全城响起诵经声,我经常会有微昏似梦的感觉:怎么会在这里?会不会是个梦呢? 在肯尼亚的香奈河边,看着姑娘们汲完水,爬那么高的山,我会想,如果我在这里,会不会是村里笨的女人?对我来说,这太吃力了。在亚的斯亚贝巴的antoto山,赤脚的妇人,背那么重那么重的柴;山边小路上练习长跑的,很多成为世界长跑冠军。如果我生在这里,世界三穷的国家,长跑冠军的王国,又会是哪个呢? 很长段时间,我住在地中海岸边,个小岛的岬角上。美丽、纯净的地中海,天个颜色。很多时候,它是七彩的。冬天,漫山的野花就开了。春天,金合欢开满树的黄花。夏天,木槿、蜀葵、扶郎花……我之所以浪费笔墨回忆这里的花,是因为这仙境般的海边花园,我常常是散步个多小时,都看不到个人。而我想做的,是让我的亲人、朋友,起来分享这切。这基本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各自奔忙在自己的生活里,不可能集体“出逃”。要是集体,又和熟悉的人起,那也就不再是出逃了。逃出习惯生活的沉闷,逃出这社会成熟却模式化的羁绊。不可能“集体”的因素还有,每个人的远方不同。远是方面,方向还是方面。于我,它可能简单得就是个带前缀的名字。比如,柏拉图笔下消失的古文明国,世界上大的野生动物园,葡萄酒的故乡。它甚至可以更简单,就是个名字,比如,巴黎,罗马,卡萨布兰卡。 被人用枪顶着,是什么感觉? “我对南非,直是矛盾的心情。我喜欢这里的自然景观,欧美样的公共设施。却不喜欢这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种族隔离时,黑人被踩在脚下;现在呢,‘新种族歧视’,歧视白人。”梅森说。他是津巴布韦籍的英国人。他的好朋友尼尔是我高中好友二米的丈夫。每年,他会从津巴布韦来南非。 我和梅森去撒恩顿城的旅游用品专卖店,买出行所需的装备。我们4人准备去布莱德峡谷。二米和尼尔做其他准备,我和梅森去买新睡袋。 因为无所有吧,所以梅森不像其他白人那样,上街,跟作贼般。 梅森是能看透别人内心的人。他看了我眼,笑了:“不是因为什么都没有了,我才不怕黑人。我相信命中注定。我的生命结束在哪里,那也是有定数的,所以我不怕。” 我更不怕。我走遍非洲,所到之处,尽受欢迎,理所当然地认为中非友谊源远流长,黑人皆我兄弟姐妹。而直到被人用枪顶上,我才知二米的谨慎确有道理。也直到这时,方才相信约堡为什么会游人少得断了航。 那硬硬的枪刚顶上我,我就觉得头皮发麻,手脚冰凉;心往上跳,仿佛要冲出喉咙。我曾经的勇敢哪里去了? 舍生可以取义时,咱当然取义。可没义可取时,咱完全可以舍钱留命。我掏出手机和钱:“都给你们。” “你的钱!”3个黑人中的个,用枪把怼了怼梅森的脑袋,骂道,“白鬼。” 梅森没掏腰包。虽然对抗会有血腥的结果,但那仍旧是男人,尤其是梅森这样的男人喜欢的方式。但是,他们人多,手里又有枪。我和梅森,又很快被枪顶上了。街上人流熙攘,各走各的,好像什么都没发生。 我喜欢安静优雅的死亡,厌恶这样暴毙街头。我终于要为自己的勇敢无畏付出代价了。黑人是能这么结果我们的,他们都能在五星级酒店的大堂开枪!那是因为和白人在起,我才有这样的命运。他虽送我心爱的礼物,却不是我想与之同生死的人。个人的思维,怎么会这般丰富,甚至在紧逼的死亡面前?! 然而梅森和我,我们同属于命运的宠儿。突然,有人在路边喊了句土语,然后,3个人,3个持枪的劫匪,瞬间都跑开了。 …… |
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对于“人性”这一主题的捕捉与呈现。旅行中最动人的往往不是宏伟的景观,而是那些不期而遇的善意与冲突。这本书在这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它没有刻意去美化异国他乡的一切,而是坦诚地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复杂性——有令人落泪的无私帮助,也有令人警醒的偏见与隔阂。作者的笔触是克制的,不煽情,但正是这种克制,让那些真实的情感片段穿透纸面,直击人心。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会停下来,去回味自己过往在旅途中遇到的那些“陌生人”,引发了对“家”与“远方”的重新定义。这种对人与人之间微弱连接的敏感捕捉,让这本书的厚度远远超越了一般的游记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共情”的田野调查记录。
评分语言风格上,这本书展现出了一种令人惊喜的文学性,完全摒弃了网络游记中常见的口语化和碎片化表达。作者的遣词造句考究而精准,即便描写复杂的文化冲突或紧张的突发状况,也能保持一种冷静的、诗意的距离感。例如,书中对于自然景色的描写,绝非简单的色彩堆砌,而是融入了历史的沉淀和哲学的思考,仿佛每一片雪花、每一道光影背后都有其深远的象征意义。这种经过千锤百炼的文字,读起来不仅流畅,更像是在品味上好的陈年佳酿,需要细细咀嚼才能体会到其复杂的回甘。对于追求文字美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提升了“阅读旅行”的体验层次,让读者在跟随作者脚步的同时,也领略了一场文字的盛宴。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封面图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那种带着岁月沉淀感的色调和字体选择,透着一股不张扬的深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文字的留白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时感觉非常舒适,不会有那种信息密集带来的压迫感。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它绝非那种轻飘飘的快餐读物,更像是一本精心打磨的旅行日志,连纸张的触感都带着一种温暖和厚重。书脊上的烫金工艺在光线下低调地闪烁,显示出出版方的诚意。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放在书架上反复翻阅,甚至可以作为伴手礼送给热爱生活和远方的朋友的好书。光是看着它静静地待在那里,就能感受到里面蕴藏着的丰富故事和深刻感悟,光是这份仪式感,就足以让人期待接下来的阅读体验了。它在视觉和触觉上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已经成功地跨越了普通旅游随笔的门槛,进入了艺术品的范畴。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其老道,完全不像是一个业余作者的随性记录。作者似乎深谙“张弛有度”的叙事之道,高潮迭起的冒险经历与内心沉静的哲学思考穿插得毫无违和感。我发现自己常常是沉浸在某个特定场景的细腻描摹中,比如某个异国清晨市场的喧嚣,或是某个偏远小镇黄昏的寂静,然后笔锋一转,立刻又被卷入到突发的危机或意想不到的转折里。这种叙事上的弹性处理,使得长篇阅读过程丝毫没有冗余感,反而让人像坐在一趟精心规划的环球列车上,窗外的风景不断变化,但车厢内的氛围始终引人入胜。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发生了什么,更是在“引导”读者去感受那种时间流逝带来的心境转变,这种高阶的叙事技巧,着实令人叹服。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产生强烈共鸣的是它所透露出的那种“内向的探索精神”。很多人旅行是为了逃离,但作者的笔触明显指向一种“向内求索”的过程。长达十余年的独自上路,必然伴随着无数的自我对话和心性的重塑。我能感受到,每一次跨越地理的界限,都是一次对自身局限的突破。书中对于孤独的描绘尤其深刻,它不是一种凄清的负面情绪,而更像是一种必要的“容器”,用以装载和消化那些汹涌而至的外部信息和内心波澜。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似乎也进行了一次微型的“心理重置”,对于日常生活的琐碎压力有了一种全新的看待角度——如果一个人能独自穿越那些惊涛骇浪,那么眼前的这点挑战,似乎也变得可以从容应对了。这种由他人的经历所激发的内在力量,是这本书最宝贵的馈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