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为什么会跑 汽车维修书籍 电动混合动力汽车维修保养书籍 新能源汽车修理技术书教程 汽车设计构

电动汽车为什么会跑 汽车维修书籍 电动混合动力汽车维修保养书籍 新能源汽车修理技术书教程 汽车设计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电动汽车
  • 新能源汽车
  • 汽车维修
  • 汽车保养
  • 汽车设计
  • 混合动力汽车
  • 汽车修理
  • 汽车技术
  • 汽车工程
  • 车辆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马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
ISBN:9787111532231
商品编码:27581060659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电动汽车为什么会跑
作者:   陈新亚 编著
市场价:    39.90
ISBN号:   9787111532231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商品类型:   图书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开本: 16   语种:中文
  印刷时间:2016-05   版次:1   页数:

  编辑推荐
随着电动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动汽车车主及从业人员,甚至一些普通的汽车爱好者也渴望掌握或了解一些基本的电动汽车知识。而以往的专业书籍理论性太强,为此,《电动汽车为什么会跑》将这些专业的知识科普化,用通俗的语言、精美的图片、新颖的视频呈现出来,让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快速掌握一些必要的电动汽车知识。也更快、更好地迎接电动汽车时代的到来!

  内容简介
 《电动汽车为什么会跑》以图解的方式,介绍了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以及燃料电池汽车的基本构造与原理,包括电机、动力电池、控制器、混动模块等总成的构造与工作原理。书中更以较大篇幅介绍了主流电动汽车的构造图解。另外,本书还介绍了电动汽车的购买、驾驶及养护知识。

《电动汽车为什么会跑》适合汽车行业从业人员、电动汽车车主、汽车编辑记者、汽车专业学生等阅读使用。
......

  目录

序 电动2020

前言 实用至上

第1章 电动汽车演义 1

第1节 谁发明了电动汽车 1

第2节 电动汽车都有哪些类型 2

第2章 电动机的奥秘 6

第1节 谁发明了电动机 6

第2节 电动机都有哪些类型 7

第3节 谁发明了交流电动机 8

第4节 交流电动机的构造是怎样的 9

第5节 交流异步电动机怎样产生动力 10

第6节 永磁同步电动机怎样产生动力 12

第7节 直流电动机是怎样工作的 14

第3章 电动机的控制 16

第1节 电动机有什么性能特点 16

第2节 为何电动机的初始转矩极大 17

第3节 谁来决定电动机的转速 18

第4节 怎样调节电动机的转速 19

第4章 动力电池 20

第1节 动力电池是怎样连接的 20

第2节 为什么电池需要管理系统 21

第3节 为什么要选用锂离子电池 22

第5章 纯电动汽车 24

第1节 纯电动汽车的构造是怎样的 24

第2节 电动汽车的构造更简单灵活 26

第3节 纯电动汽车是怎样传递动力的 27

第4节 纯电动汽车是怎样变速的 28

第5节 逆变器起什么作用 29

第6节 纯电动汽车是怎样回收能量的 30

第7节 纯电动汽车是怎样制动的 31

第8节 纯电动汽车怎样为车内提供冷风 32

第9节 纯电动汽车怎样为车内提供暖风 33

第10节 特斯拉 Model S纯电动汽车图解 34

第11节 奔驰B级纯电动汽车图解 36

第12节 宝马i3纯电动汽车图解 38

第13节 奥迪R8 e-tron纯电动超级跑车图解 40

第6章 混合动力汽车 44

第1节 混合动力汽车是咋“混”的 44

第2节 混合动力模块 49

第3节 丰田普锐斯混合动力汽车图解 53

第4节 奔驰S400 Hybrid混合动力汽车图解 56

第5节 雪佛兰迈锐宝混合动力汽车图解 58

第7章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60

第1节 谁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60

第2节 单电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62

第3节 双电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63

第4节 奥迪A3 e-tron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图解 64

第5节 宝马i8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图解 70

第6节 奔驰S500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图解 72

第7节 雪佛兰沃蓝达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图解 74

第8节 奥迪Q7 e-tron 2.0 TFSIquattro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图解 79

第8章 燃料电池汽车 82

第1节 谁是燃料电池汽车 82

第2节 燃料电池汽车的构造与原理 83

第3节 燃料电池是怎样发电的 84

第4节 丰田Mirai燃料电池汽车图解 86

第5节 奥迪A7 Sportback燃料电池汽车图解 88

第6节 奔驰B级燃料电池汽车图解 92

第9章 电动汽车驾驶与维护 94

第1节 怎样驾驶电动汽车 94

第2节 怎样为电动汽车充电 95

第3节 怎样维护保养电动汽车 97

第4节 怎样选购电动汽车 98

后记 电动时代还有多远 99

 

 

  作者简介

 


《机械的律动:解析内燃机汽车的奥秘》 一、引言:机械巨兽的澎湃之心 自十九世纪末,以内燃机为核心的汽车便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它们轰鸣着穿越城市,驰骋于乡野,承载着人类对自由、速度与便捷出行的无限渴望。虽然新能源汽车的崛起预示着汽车工业的未来图景,但内燃机汽车作为这个时代的主流,其复杂精妙的机械原理、卓越的工程设计以及历经百年沉淀的维修保养体系,至今仍是汽车爱好者、专业技师以及对工业史感兴趣的读者不可忽视的宝贵财富。 本书《机械的律动:解析内燃机汽车的奥秘》并非专注于电动化浪潮中的新兴技术,而是深入挖掘并细致剖析那些驱动着无数车辆奔腾不息的经典内燃机技术。我们将一同踏上一段探索机械奇迹的旅程,从最基础的部件到最复杂的系统,拨开层层迷雾,揭示内燃机汽车之所以能够如此强大、如此可靠地工作的内在逻辑。它是一部献给那些依旧为汽油、柴油燃烧所激发的澎湃动力而着迷的读者的作品,是对那个以机械智慧为脊梁的汽车时代的深度致敬。 二、内燃机的核心:燃烧与动力转换的艺术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聚焦于内燃机汽车的“心脏”——发动机。这里并非探究电池、电机或电控单元的工作原理,而是回归到最原始、最核心的能量转化过程。 1. 活塞往复运动的奥秘: 我们将从最基本的“气缸、活塞、连杆、曲轴”这一套核心运动机构入手。深入讲解四冲程(进气、压缩、做功、排气)或两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循环,详细阐述每个冲程中活塞、气门、火花塞(汽油机)或喷油嘴(柴油机)的精密配合。我们将通过生动的图示和详尽的文字,让读者理解能量如何在燃烧室中被释放,并转化为推动活塞上下运动的线性动力。 2. 燃料的舞蹈: 无论是汽油还是柴油,它们都是这场机械舞蹈的“燃料”。我们将深入剖析不同类型燃料的化学特性,以及它们如何在发动机中与空气充分混合,并在特定的点火时机下,产生高效而可控的爆炸。内容将涵盖化油器时代与电喷时代的区别,解析燃油供给系统(油箱、油泵、滤清器、喷油嘴)的运作机制,以及不同喷射方式(缸外喷射、缸内直喷)的技术优势。 3. 点火与燃烧的精确控制: 对于汽油机而言,火花塞是点燃混合气的关键。我们将详细介绍点火系统的演变,从传统的触点式分电器到现代的电子点火系统,解析点火提前角、点火顺序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发动机的性能和效率。对于柴油机,我们将探讨压燃式工作原理,高压燃油喷射如何实现自燃,以及预热塞在寒冷启动中的作用。 4. 进排气系统的智慧: 发动机的“呼吸”同样至关重要。我们将详细讲解进气歧管、空气滤清器、节气门、进气门与排气门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如何优化气缸内的进气量和换气效率。同时,我们将深入研究排气系统,包括排气歧管、催化转化器(了解其作用而非深入其化学反应)、消音器等,探讨它们在降低噪音、净化尾气方面的设计考量。 5. 冷却与润滑的守护: 高温与摩擦是发动机工作的两大敌人。本书将详细介绍发动机冷却系统(水冷系统中的水泵、散热器、节温器、冷却风扇)的工作原理,确保发动机在最佳温度范围内运行。同时,润滑系统(机油泵、油底壳、机油滤清器、油道)的重要性也将在书中得到充分阐释,讲解机油的作用(润滑、冷却、清洁、密封),以及不同机油粘度的选择意义。 三、传递动力:传动系统的工作原理 发动机产生的动力,需要通过一系列传动装置才能传递到车轮,驱动汽车前进。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一复杂而精密的机械链路。 1. 离合器的角色: 作为发动机与变速箱之间的“连接与断开”的桥梁,我们将详细解析离合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从手动挡汽车中的摩擦片式离合器,到自动挡汽车中液力变矩器的作用,理解它们如何在换挡或起步时,实现动力平顺的传递或暂时隔离。 2. 变速箱的奥秘: 变速箱是汽车的“速度指挥官”。我们将详细讲解手动变速箱的齿轮组啮合原理,分析不同挡位的速比变化如何影响汽车的驱动力和速度。对于自动变速箱,我们将探索行星齿轮组、液力变矩器(再次强调其在自动挡中的核心作用)、液压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理解它们如何实现自动换挡。本书将重点放在机械结构的分析,而非电子控制单元的详细代码。 3. 驱动桥与差速器: 动力最终通过驱动桥传递到车轮。我们将讲解驱动桥的结构,以及差速器在转弯时的关键作用。分析差速器如何实现左右驱动轮的不同转速,确保车辆平稳过弯,避免轮胎打滑。 四、行走的力量:底盘系统详解 汽车的行驶稳定性、操控性与舒适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底盘系统。本书将重点分析其机械结构。 1. 悬架系统的减震艺术: 悬架系统是连接车身与车轮的枢纽,它不仅承担着支撑车身重量的任务,更承担着吸收路面颠簸、提供乘坐舒适性的重任。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悬架系统,如麦弗逊式、双叉臂式、多连杆式等,解析弹簧、减震器、摆臂等关键部件的工作方式,理解它们如何协同作用,过滤路面不平。 2. 转向系统的精准控制: 驾驶员通过方向盘,控制车辆的行驶方向。我们将深入剖析转向系统,从机械转向到液压助力转向,解析齿轮齿条、转向拉杆、转向臂等部件的运动传递过程。重点在于机械传动的逻辑,而非电子助力转向的控制算法。 3. 制动系统的安全保障: 制动系统是保障行车安全的核心。我们将详细讲解盘式制动器和鼓式制动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分析制动总泵、分泵、制动片、制动盘(或制动鼓)如何通过液压系统协同作用,产生强大的制动力。本书将侧重于基础液压与机械制动原理的阐述。 五、汽车的“体表”:车身结构与设计 虽然本书不侧重于空气动力学或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材料,但车身作为承载所有机械部件的“躯壳”,其结构强度、安全设计以及基本的空气动力学考量,仍然是理解内燃机汽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 承载式车身与非承载式车身: 解析两种主要的汽车车身结构形式,理解它们各自的优势与适用场景。 2. 车身骨架与安全: 讲解车身框架的受力分析,以及溃缩区、高强度钢等在碰撞安全设计中的初步应用,这些都是内燃机汽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成就。 六、总结:经典的力量,永恒的价值 《机械的律动:解析内燃机汽车的奥秘》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聚焦于传统内燃机技术的知识体系。它不是一本关于电动汽车的入门读物,也非一本关于未来能源汽车的展望。本书所呈现的一切,都围绕着那个以机械为核心、以燃烧为动力的汽车时代。 通过对内燃机、传动系统、底盘系统以及车身结构等核心部件和系统的详尽解析,本书希望能够唤醒读者对汽车机械工程之美的认知,理解那些“跑起来”的汽车背后蕴含的智慧与匠心。它适合那些希望深入了解汽车工作原理,特别是对经典内燃机技术充满好奇的爱好者,也为汽车维修专业学生或从业者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今天,理解并掌握内燃机汽车的精髓,不仅是对汽车工业发展史的尊重,更是对机械工程原理的深刻洞察。本书是一份献给所有热爱机械、敬畏工程的人们的礼物,它将带领您一同感受那份属于内燃机汽车的,永恒的机械律动。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非常欣赏这本书在介绍电动汽车智能化和网联化方面的论述,虽然它不涉及汽车的设计构架,但这些前沿技术让我对未来汽车充满了遐想。作者详细阐述了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自动驾驶辅助系统(ADAS)、以及车联网(V2X)技术是如何逐步渗透到电动汽车的各个方面。他解释了ADAS系统是如何通过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等传感器感知周围环境,并通过复杂的算法进行决策,从而实现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自动泊车等功能。我特别对文中关于V2X通信的介绍感到兴奋,它能够让车辆与车辆(V2V)、车辆与基础设施(V2I)之间进行信息交互,从而提升行车安全,优化交通流,甚至实现远程诊断和OTA(空中下载)升级。虽然这本书没有直接谈论汽车的设计构架,但它通过对智能化和网联化的深入探讨,让我意识到,未来的汽车将不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集成了通信、计算、娱乐功能的移动智能终端。这部分内容让我对电动汽车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科技如何改变我们的出行方式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对电动汽车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的讲解,可谓是面面俱到,而且逻辑层次分明。我之前对“三电系统”这个概念只是有所耳闻,但具体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一直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本书里,作者首先分别对电池系统、电机系统和电控系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然后再深入阐述它们之间是如何通过复杂的通信协议和控制算法进行协调配合,共同完成车辆的驱动、能量管理以及安全保护等功能。我尤其对文章里关于“电池管理系统”(BMS)的介绍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监测电池的状态,还负责均衡充电、防止过充过放,以及进行热管理等,可以说是一个电动汽车的“管家”。作者还通过图示展示了CAN总线在“三电系统”通信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各种传感器是如何采集信息并反馈给控制单元的。虽然本书没有详细提及汽车设计构架,但它对“三电系统”的深度解析,让我对电动汽车的“心脏”和“大脑”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也让我对这些核心技术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对电动汽车的车身轻量化技术进行了相当有深度的探讨,虽然它不是专门讲汽车设计构架的书籍,但这些技术确实是影响汽车性能的关键。作者详细介绍了当前汽车行业普遍采用的轻量化材料,如高强度钢、铝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等,以及它们在车身结构、底盘以及其他部件上的应用。他解释了为什么轻量化对于电动汽车尤为重要,因为减轻车身重量能够直接降低能耗,提升续航里程,同时还能改善车辆的操控性和加速性能。我尤其对文中关于不同材料的力学性能、加工工艺以及成本效益的对比分析印象深刻。他还提到了如何通过优化车身结构设计,比如采用承载式车身、一体式冲压件等,来进一步减轻车身重量,同时保证车身的刚性和安全性。虽然本书没有专门的篇幅来介绍汽车的设计构架,但它通过对车身轻量化技术的阐述,让我意识到,除了动力系统,车身材料和结构的创新同样是推动汽车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也让我对未来汽车的制造工艺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在介绍电动汽车的空调系统和热管理系统时,真是做到了细致入微,让我对车辆的舒适性和效率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空调就是吹冷风吹热风,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电动汽车的空调系统远比我想象的复杂,而且它与车辆的续航里程息息相关。作者详细介绍了电动汽车专用的热泵空调系统,以及它如何利用电池产生的废热来为车内供暖,从而大大降低了对电池能量的消耗。他还深入阐述了车辆的整体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系统以及空调系统之间的热量分配和循环利用。我尤其对文中关于如何平衡车内舒适性与电池续航里程的挑战感到好奇。作者提到,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都会消耗大量的电池能量,而高效的热管理系统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这种消耗,从而提升车辆的实际续航里程。虽然本书没有详细提及汽车的设计构架,但通过对空调和热管理系统的深入解析,我更加理解了电动汽车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运行特点,也对工程师在实现舒适性和续航里程之间的权衡所做的努力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里关于电机工作原理的讲解。之前我总是把电机简单地理解成一个转动的装置,但具体是怎么通过电能产生动能的,我一直觉得很模糊。这本书里,作者用非常直观的方式解释了电磁感应和洛伦兹力是如何在电机内部协同作用,从而产生旋转力矩的。他从最基础的永磁体和线圈讲起,一步步引入了电流、磁场、受力等概念,并用大量的插图展示了不同类型电机(如永磁同步电机、异步电机)的内部结构和工作过程。我尤其对文章描述电机的“三相交流电”如何驱动转子旋转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将复杂的电场变化和磁场相互作用的过程,用动态的图示一步步演示,仿佛我真的能看到电流如何在定子线圈中流动,产生旋转的磁场,然后又如何与转子上的磁场相互作用,推动转子不停地转动。而且,他还介绍了不同电机在效率、功率密度、成本等方面的权衡,以及为什么电动汽车会选择特定类型的电机。这部分内容对于想要深入了解电动汽车“大脑”的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虽然书中没有涉及汽车的设计构架,但这部分关于电机技术的详细阐述,已经让我对电动汽车的动力传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甚至让我思考未来电机技术的发展方向,比如如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及集成化设计等。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关于电池技术那一章节,讲得特别透彻。我之前对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总觉得是个神秘的黑匣子,只知道它能储存能量,但具体是怎么储存、又是怎么释放能量驱动汽车的,一直没个清晰的概念。这本书里,作者用了大量形象的比喻和图示,把复杂的化学反应和物理原理掰开了揉碎了讲。比如,他把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过程比作海绵吸水吐水,把电解质的作用比作水流通道,虽然只是比喻,但一下子就让原理清晰了很多。而且,他还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锂电池的优缺点,比如三元锂电池的能量密度高,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性更好,以及固态电池的未来前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不仅仅是陈述事实,还会深入分析为什么某种技术在当时会成为主流,又是什么推动了新技术的研发。例如,他提到早期电动汽车电池能量密度不高,续航里程受限,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而正是为了突破这个瓶颈,科学家们才不断探索更高能量密度的材料和更优化的结构。读完这一部分,我对电动汽车的“心脏”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也更加理解了为什么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在不断提升,也对未来的电池技术充满了期待。这本书没有涉及汽车的设计构架,这点我有些许失望,但关于电池的深入讲解,还是弥补了我心中的一部分遗憾,让我对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对于电动汽车的充电技术讲解得相当到位,特别是关于直流快充和交流慢充的差异化阐述,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充电速度的差异感到好奇,为什么在充电桩上,有的时候充得飞快,有的时候却要等很久。这本书里,作者不仅解释了直流快充是通过车载充电机直接将高压直流电充入电池,而交流慢充则是通过车载充电机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再充入电池,而且还深入分析了其中的功率传输、热管理以及电池管理系统(BMS)在整个充电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不同充电协议(如CCS、CHAdeMO、GB/T)的介绍,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充电设施的兼容性问题。他还提到了充电桩的功率等级、电池的热管理对快充速度的影响,以及为什么过度依赖快充可能会对电池寿命造成一定的影响。虽然书中没有涉及汽车设计构架,但对于我这种对电动汽车“加油”方式很关注的读者来说,这部分内容无疑是干货满满,让我对充电体验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也让我对未来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判断。

评分

这本书对电动汽车的制动系统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讲解,虽然它不涉及汽车设计构架,但这些细节让我对车辆的安全性能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不仅介绍了传统的液压制动系统,还重点阐述了电动汽车中更为先进的电子助力制动系统(EHB)和线控制动系统(Brake-by-wire)。他详细解释了这些系统是如何通过电子信号来控制制动卡钳的,以及它们相比传统制动系统在响应速度、制动力的精确控制以及与能量回收系统的协同工作方面的优势。我尤其对文中关于EHB和线控制动系统如何实现更精细的制动分配,以及如何提高制动踏板的脚感和响应性感到惊讶。他还提到,这些先进的制动系统为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奠定了基础,因为它们能够提供更快速、更精确的制动指令。虽然本书没有详细介绍汽车的设计构架,但通过对制动系统的深入分析,我更加理解了车辆安全性能的重要性,也对这些默默工作的“安全卫士”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讲解电动汽车的能量回收系统时,真的是做到了详略得当,而且逻辑清晰。我一直觉得刹车时能把能量“收回来”这个概念很神奇,但具体是怎么实现的,我总是有点犯迷糊。这本书里,作者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动的插图,把能量回收的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他解释了电机的双向性,既能作为驱动单元,也能作为发电机。当驾驶员松开油门或者轻踩刹车时,电机就变成了发电机,将车辆的动能转化为电能,再储存在电池里。我尤其对文中描述的“制动能量回收”的强度和驾驶模式之间的关系很感兴趣。作者提到,不同的驾驶模式,比如经济模式、运动模式,甚至还有专门的“B”挡,都有不同的能量回收强度,这会对驾驶体验产生明显的影响。他还详细介绍了能量回收系统的控制逻辑,以及如何与传统的液压制动系统协同工作,既保证了安全,又最大化地实现了能量的再利用。这本书没有涉及汽车设计构架,这一点我还是略感遗憾,但对于能量回收这一关键的电动汽车技术,作者的讲解让我茅塞顿开,对提升续航里程和降低能耗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我更懂得如何在日常驾驶中更有效地利用能量回收功能。

评分

我最喜欢这本书里关于电动汽车的底盘结构和悬挂系统的描述,虽然它侧重于动力部分,但对底盘的分析也相当专业。以往我看汽车介绍,总觉得底盘就是四个轮子加一堆管子,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底盘的精妙之处。它详细介绍了电动汽车为了适应电池组的布局,在底盘结构上做出的独特设计,例如电池包是如何集成在底盘中央,以及它对车身配重和操控性的影响。作者还深入剖析了不同类型的悬挂系统,比如麦弗逊式、多连杆式等,以及它们在提供舒适性和操控性方面的优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低重心”对电动汽车操控性的积极影响的论述印象深刻。它解释了电池组的重力集中在车辆的中心低处,可以有效地降低车辆的重心,从而提升车辆在过弯时的稳定性和操控精度。此外,他还提到了电动汽车因为没有传统的发动机和传动轴,所以在底盘设计上有更大的自由度,这使得工程师可以设计出更优化的空间布局,以及集成度更高的底盘组件。虽然这本书没有专门的篇幅来详细介绍汽车的设计构架,但它通过对底盘的侧重分析,让我对电动汽车的机械结构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体会到,除了动力系统,底盘的优化同样是影响驾驶体验的重要因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