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030541208 9787030496218
基本信息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设计与制造技术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安全分析与设计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9621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2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设计与制造技术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设计与制造技术》内容立足于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实际情况,从多个角度对动力电池的设计与制造进行了化的梳理和论述,可以用于指导企事业单位的方案论证、产品开发、技术研究、生产制造和售后服务等工作。《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设计与制造技术》共8章,包括动力电池技术发展综述、总体方案设计(设计)、结构与电连接设计、电池管理(BMS)设计、热管理设计、结构仿真分析、试验验证,以及生产制造技术,可以为读者提供丰富的工程实践参考。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安全分析与设计
总结行业发展的经验得失,集合行业多家企业的技术专家以及高校院所的人士,将动力电池安全分析与设计的原理、方法、流程、工具、测试、标准等内容整理成书,用以指导企事业单位的概念论证、产品开发、技术研究、售后服务,为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本书也可以用于部分大专院校的辅助教学用书,指导学生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产品和技术有更直观的认识。
目录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设计与制造技术
1章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技术发展综述 1
1.1 电动汽车发展史 2
1.1.1 电动汽车的*一个黄金时代 2
1.1.2 电动汽车的二个黄金时代 2
1.1.3 电动汽车的三个黄金时代 4
1.2 电动汽车Pack产品分类 5
1.2.1 动力储能电池的分类 6
1.2.2 动力电池的功能分类 10
1.2.3 动力电池在整车的安装位置 19
1.3 电动汽车Pack的关键技术 23
1.3.1 集成技术 24
1.3.2 电芯设计及选型 25
1.3.3 结构设计技术 27
1.3.4 电池包电子电气设计 28
1.3.5 电池包热设计 29
1.3.6 电池包安全设计 30
1.3.7 电池包仿真分析技术 32
1.3.8 电池包工艺设计 32
1.4 我国电动汽车Pack技术发展趋势 33
1.4.1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阶段 33
1.4.2 我国政府制定的2020年关键技术指标 34
1.4.3 技术挑战及发展趋势 35
参考文献 38
2章 动力电池总体方案设计 41
2.1 动力电池总体方案设计概述 42
2.1.1 动力电池总体方案设计流程 42
2.1.2 动力电池的总体需求分析 43
2.1.3 动力电池的基本性能参数 47
2.1.4 动力电池产品参数匹配性分析 48
2.2 单体电池的选型与设计 51
2.2.1 单体电池的选型与设计概述 51
2.2.2 单体电池的选型依据 51
2.2.3 单体电池容量选型设计 52
2.2.4 单体电池选型和容量设计示例 53
2.3 机械结构概念设计 57
2.3.1 机械结构总体设计概述 57
2.3.2 机械结构设计要求 58
2.3.3 电池包在整车上的布置 62
2.3.4 电池包总体布置方案设计 67
2.3.5 电池箱体和电池模组概念方案设计 69
2.4 电池管理概念设计 71
2.4.1 电池管理设计概述 71
2.4.2 电池管理基本功能 71
2.4.3 电池管理设计要求 72
2.4.4 电池管理概念设计方案 76
2.5 高压电气设计 77
2.5.1 高压电气设计概述 77
2.5.2 高压电气设计要求 78
2.5.3 高压电气概念设计方案 81
2.6 热管理设计 84
2.6.1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温度特性 84
2.6.2 热管理设计概述 85
2.6.3 热管理基本功能 86
2.6.4 热管理设计要求 86
2.6.5 热管理概念设计方案 86
参考文献 90
3章 动力电池结构与电连接设计 93
3.1 电池结构设计概述 94
3.2 模组结构设计 95
3.2.1 需求边界 95
3.2.2 模组的固定与连接 98
3.2.3 模组电连接设计 103
3.2.4 模组安全设计 107
3.2.5 模组尺寸标准化 108
3.3 电箱结构设计 109
... ...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安全分析与设计
这本书的内容给我带来了巨大的价值,它详细而全面地阐述了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安全分析和设计制造技术。在安全分析方面,作者深入剖析了电池在各种滥用条件下的失效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电池热管理系统(TMS)的设计与优化,包括如何有效地散热、如何防止温度过高或过低对电池造成损害,以及如何通过TMS来提高电池的性能和寿命。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清晰地认识到,电池的安全不仅仅是电芯本身的安全性,更是整个电池系统协同工作的结果。在电池设计与制造技术方面,书中对电池的化学组成、电极结构、电解液配方等关键要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我了解到,不同材料的选择和组合,以及精密的制造工艺,是决定电池性能的关键。书中还对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可靠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包括如何通过材料设计和工艺优化来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以及如何确保电池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性能。让我感到非常欣喜的是,书中还对电池回收和再利用的技术进行了介绍,这对于实现新能源汽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动力电池技术宝典,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和见解。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我一直对新能源汽车领域抱有极大的热情,尤其对动力电池的技术发展非常关注。这本书在动力电池安全分析方面,深入探讨了热失控的机理,包括热量产生、传递和累积的过程,以及不同电池体系在热失控过程中的行为差异。作者通过大量的仿真分析和实验数据,清晰地展现了电池内部微观层面发生的变化,让我对电池的“脾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安全设计层面,书中不仅介绍了传统的安全防护措施,还对一些前沿的被动安全设计理念进行了阐述,比如如何利用材料的阻燃特性、如何设计有效的泄压结构、如何实现多层级的安全冗余等。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在电池安全设计中的应用,这是一种非常系统和严谨的风险评估方法,能够帮助设计者提前识别潜在的安全隐患。在电池设计与制造技术方面,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电池材料的制备工艺,以及电芯制造过程中的关键参数控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电池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包括如何通过在线检测、离线抽检等方式来确保电池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此外,书中还探讨了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可靠性设计,以及如何通过先进的制造技术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动力电池技术殿堂的大门,让我对这个领域充满了更浓厚的兴趣。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实在太细致了,简直是一本“宝典”。我一直对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技术充满好奇,但又觉得有些高深莫测,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将复杂的电池安全和制造技术娓娓道来。在安全分析方面,书中对不同类型的电池在热失控、短路、过充、过放等极端情况下的表现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并提供了大量的仿真数据和实验结果作为支撑。我之前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有些电动汽车会出现自燃,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了解到,电池的安全性是一个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材料本身的稳定性、电芯的设计、模组的结构、BMS的控制策略等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书中对这些问题的分析非常透彻,让我能够从更全面的角度去审视电池的安全性。在设计与制造技术方面,书中对电池的构成要素,如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进行了非常详细的介绍,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特性和对电池性能的影响。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电池包设计的部分,作者不仅介绍了如何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还强调了如何通过优化结构设计来提升电池的散热性能和抗冲击能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经历了一次从原材料到成品电池的完整旅程,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入了解。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给我带来了非常大的启发,它不仅仅是关于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安全和制造,更是对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的深度洞察。在安全分析方面,书中对电池在极端工况下的安全性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比如在高温、低温、高湿等环境下,电池的性能衰减和安全风险。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电池材料的安全性评价,以及如何通过材料设计来提高电池的固有安全性。作者还分析了电池在不同使用场景下的安全需求,比如乘用车、商用车、储能系统等,以及如何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定制化的安全设计。在设计与制造技术方面,书中对当前主流的动力电池技术路线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我了解到,电池技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迭代和创新的过程,从材料体系的革新到制造工艺的改进,都在持续推动着电池性能的提升。书中对智能制造在电池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比如如何利用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如何通过大数据分析来优化生产参数,以及如何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追溯。我深切感受到,未来动力电池的竞争不仅仅是技术的竞争,更是制造能力的竞争。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动力电池技术,让我对这个领域充满了无限的憧憬。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内容让我感到非常震撼。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和严谨的方式,深入剖析了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安全分析和设计制造技术。在安全分析方面,书中对电池在不同滥用条件下的行为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包括热失控的触发机制、发展过程以及能量释放规律。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电池内部短路机制的分析所吸引,这让我深刻理解了电池内部结构的脆弱性以及潜在的风险。作者还对电池的安全监测和预警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如何通过BMS来实时监测电池的状态,如何提前识别潜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如何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在电池设计与制造技术方面,书中对电池的材料选择、电极设计、电解液配方、隔膜性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分析了这些因素对电池性能和安全性的影响。我了解到,电池的性能不仅仅取决于材料本身的特性,更取决于材料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及精密的制造工艺。书中还对电池的结构设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包括如何优化电池的单体结构、模组结构和电池包结构,以达到最佳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热管理性能。作者还对电池的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一致性管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对于确保电池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而深入的动力电池技术知识体系,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评分我被这本书的深度和专业性深深吸引。在动力电池安全分析的部分,作者不仅阐述了电池热失控的机理,还对不同安全标准和法规进行了详细解读,这对于理解当前电动汽车行业的安全监管至关重要。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电池在碰撞场景下的安全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电池包的结构设计如何承受碰撞载荷,以及如何防止碰撞引起的内部短路和热失控。这让我对电动汽车的碰撞安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在电池设计与制造技术方面,书中对电池材料的性能表征和测试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比如如何通过电化学测试、机械性能测试、热性能测试等来评价电池材料的优劣。我了解到,电池材料的性能直接关系到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因此材料的开发和优化是动力电池技术的核心。书中还对电池的结构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比如如何优化电池的单体结构、模组结构和电池包结构,以达到最佳的性能和安全性。作者还提到了电池在不同环境下的可靠性设计,比如防水、防尘、耐腐蚀等,这些细节对于确保电池在各种复杂环境下都能正常工作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动力电池技术知识体系,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次深入的行业探索。在安全分析方面,书中对当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面临的主要安全挑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包括热失控、短路、过充、过放等,并详细阐述了这些挑战的根源和潜在的风险。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电池安全标准和法规的解读,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当前电动汽车行业的安全要求。在电池设计与制造技术方面,书中对电池的各个组成部分,如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等,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性能特点和对电池整体性能的影响。我了解到,电池技术的进步是材料科学、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成果。书中还对电池的封装技术和模组化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包括如何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如何实现高效的热管理,以及如何确保电池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可靠性。作者还对电池的生产过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自动化生产线的建设、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以及如何利用智能化技术来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这本书让我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这个行业充满潜力的未来。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实在太扎实了,完全超出我的预期。我一直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安全性非常感兴趣,特别是最近几年的电动汽车自燃事件频发,更是让我对电池的安全性能产生了深深的忧虑。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希望能够从专业的角度了解电池在各种极端情况下的表现,比如高温、低温、挤压、穿刺等,以及这些极端情况是如何影响电池的安全性的。书中对这些方面的分析极其细致,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引用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案例分析,让我对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热失控机理有了非常清晰的认知。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的电池(如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在安全性能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我之前一直以为这些电池的技术参数都是固定的,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即使是同一种类型的电池,通过不同的设计和制造工艺,其安全性能也会有天壤之别。书中还深入剖析了电池管理系统(BMS)在电池安全中的关键作用,包括如何监测电池的状态、如何进行均衡管理、如何及时预警和干预,这些内容对于理解整个电池系统的安全性至关重要。作者的专业性和严谨性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比如对材料选择的考量、对热管理方案的论述、对防水防尘设计的讲解,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底。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电池热失控预防和抑制策略的章节,这部分内容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让我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能对实际的电池设计产生更深刻的理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不再是雾里看花,而是有了一套系统而深刻的认识。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电池安全的入门读物,更像是一本深入探讨电池技术背后原理的百科全书。我原本是抱着学习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的目的来阅读的,但书中涉及的许多前沿技术和研究方向,让我感到了莫大的启发。例如,在电池安全分析的部分,作者不仅仅局限于现有的技术,还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了预判,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固态电池”的安全性探讨部分很感兴趣,这是一种被寄予厚望的新型电池技术,但其在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前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书中对这些挑战的分析非常到位,也让我对这项技术有了更客观的认识。另外,在电池设计与制造方面,作者也触及了许多前沿的制造工艺,比如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智能化质量检测体系的建立,以及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优化生产流程,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未来动力电池制造的趋势。我之前一直认为电池的性能主要取决于材料本身,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制造工艺和管理系统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从原材料的选择到电池的报废回收,每一个环节都贯穿着安全理念,这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合理,从宏观的原理到微观的细节,层层递进,让读者能够逐步深入地理解复杂的电池技术。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关于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设计与制造技术的部分,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一些认知。我一直以为动力电池的制造是一个高度标准化的流程,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其中的复杂性和精细化程度。书中详细介绍了从电芯的材料选择、配方设计,到电极的涂布、制片,再到电解液的灌注、封装,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技术挑战和工艺要求。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正负极材料性能提升的探讨,作者不仅列举了当前主流的材料体系,还深入分析了新一代材料的研发方向和技术瓶颈,比如高镍三元材料的稳定性问题、硅碳负极的体积膨胀问题等等。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对电池的结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比如如何优化电池模组的结构,如何实现高效的热管理,如何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以及如何确保电池在碰撞等意外情况下的安全性。我之前对电池的“PACK”设计了解不多,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电池模组设计中的诸多学问,比如隔热材料的选择、连接方式的优化、防水防尘等级的设定等等。作者的讲解非常生动,即使是一些复杂的工程概念,也能通过清晰的图表和案例分析变得易于理解。读完这本书,我对动力电池制造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为什么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动力电池在性能和成本上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组装,而是一个集材料科学、化学工程、机械设计、电子技术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