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软法治理的规制研究:基于“”现象的考察和论证

我国地方软法治理的规制研究:基于“”现象的考察和论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段海风 著
图书标签:
  • 地方软法
  • 软法治理
  • 规制研究
  • 地方治理
  • 法治
  • 中国法制
  • 政策研究
  • 社会治理
  • 法律研究
  • 公共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碧海箫音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548276
商品编码:27698678166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我国地方软法治理的规制研究:基于“”现象的考察和论证

定价:39.00元

作者:段海风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154827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着重从法理学的视域,结合部门法理论,以地方“”为例,考虑软法治理的规制问题。首先通过比较中外各种定义,分析了软法与相关概念的关系,期望从法律现实主义的角度认识软法,评价软法治理。同时,从多个方面论证了对软法治理进行规制的必要,并具体论述如何规制。

本书采用了实证分析、比较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在视角和理念上均有创新之处,丰富和深化了学界对于软法问题的研究,于地方法治建设具有鲜明的启发意义。

内容提要


本书主体部分由6章构成。章提出问题,论析选题的研究价值;第2章比较中外有关定义,提倡中性意义上的软法界定;3、4两章,主要论述“为何规制”的问题;5、6两章在前两章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软法治理的总体规制目标。

目录


目?录

摘要

第 1 章?绪?论?…………………………………………………… 001

1.1?研究背景?……………………………………………………… 001

1.2?研究价值?……………………………………………………… 002

1.2.1?软法有关问题的研究价值?…………………………… 002

1.2.2?地方“”及其规制问题的研究价值?……… 005

1.3?有关研究综述?………………………………………………… 007

1.3.1?国外的软法研究?……………………………………… 007

1.3.2?的软法研究?……………………………………… 013

1.3.3?对于“”问题的研究?………………… 019

1.4?基本研究方法?………………………………………………… 023

1.4.1?实证分析方法?………………………………………… 023

1.4.2?规范分析方法?………………………………………… 023

1.4.3?比较分析方法?………………………………………… 024

1.4.4?文献整理方法?………………………………………… 024

1.5?寻求的创新之处?……………………………………………… 024

第 2 章?软法概说?………………………………………………… 027

2.1?何为软法?……………………………………………………… 027

2.1.1?软法的定义?…………………………………………… 027

2.1.2?软法概念的证成?……………………………………… 033

2.2??软法的性质?…………………………………………………… 036

2.2.1?准法律性??……………………………………………… 036

2.2.2?柔性?…………………………………………………… 038

2.2.3?灵活性?………………………………………………… 039

2.3??软法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040

2.3.1?软法与硬法?…………………………………………… 040

2.3.2?软法与“活法”等概念?……………………………… 044

2.3.3?软法与政策?…………………………………………… 046

2.4?软法的表现形式?……………………………………………… 046

2.4.1?国际法上的表现形式?………………………………… 047

2.4.2?的表现形式?……………………………………… 048

2.5?“”:中国特色的软法?…………………………… 050

2.5.1?“”的历史和内涵?………………………… 050

2.5.2?“”和“行政规定”、“其他规范性文件”的

?????关系?…………………………………………………… 051

2.5.3?“”的类型化?……………………………… 053

2.5.4?“”的特征?………………………………… 055

2.5.5?“”属于软法的范畴?……………………… 056

2.6??软法治理的发生机制?…………………………………… 057

2.6.1?软法治理的内涵?……………………………………… 057

2.6.2?软法治理的实现方式?…………………………… 059

第 3 章?软法治理的利弊衡量与规制必要?……………………… 063

3.1?从法律现实主义的视角认识软法及软法治理?………………………063

3.1.1?法律现实主义的有关理论及启发意义?……………… 064

3.1.2?由法律现实主义认识软法?…………………………… 066

3.1.3?立足法律现实主义评价及规范软法治理?…………… 069

3.2?软法治理的优势?……………………………………………… 071

3.2.1?弥补硬法的不足?……………………………………… 072

3.2.2?推动开放性的公共治理和善治的形成?……………… 073

3.2.3?实现对本土资源和法外资源的充分利用?…………… 074

3.2.4?更能满足、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 075

3.3?软法治理的不足?……………………………………………… 076

3.3.1?软法和硬法、法治在程度上存在冲突?………… 078

3.3.2?责任制度不规范或不明确?…………………………… 080

3.3.3?可能侵占道德及私人空间?…………………………… 080

3.3.4?不易获得司法救济?…………………………………… 081

3.4?软法治理的总体评价?………………………………………… 082

3.4.1?程度上具备实质合理性,但缺形式合理性?… 082

3.4.2?大体适合社会的需要,具有独特的价值?…………… 085

3.4.3?存在不少现实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加以规制?……… 086

3.4.4?“软硬兼施”的混合治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088

第 4 章?软法治理利弊在地方“”上的体现?……………… 091

4.1?我国地方“”的积极功能?………………………… 091

4.1.1?减少法律及政策的缺失?……………………………… 091

4.1.2?缓解中央、地方利益的固有矛盾?…………………… 096

4.1.3?化解地方无立法权或立法成本较高的困局?………… 097

4.2?地方“”盛行滋生的问题?………………………… 099

4.2.1?消解法律或政策的和效力?……………………… 099

4.2.2?内容和程序不规范、科学?………………………… 102

4.2.3?扭曲市场规则?………………………………………… 103

4.2.4?轻视民众权益的有效保护?…………………………… 104

4.2.5?承诺之后难以兑现?…………………………………… 105

4.2.6?法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105

4.2.7?“”产生上述弊端的原因?………………… 107

4.3?地方经济类“”的特殊性?………………………… 109

4.3.1?总体上表现出较强的立法试验创新色彩?…………… 109

4.3.3?容易造成“良性违宪”或“良性违法”?…………… 112

4.3.4?浙江土地流转改革中的“”例析?………… 114

小?结?……………………………………………………………… 120

第 5 章?对于我国软法治理的总体规制目标?…………………… 121

5.1?保证法制统一?………………………………………………… 121

5.1.1?维护法律尊严?………………………………………… 121

5.1.2?逐步健全和细化法律?………………………………… 124

5.1.3?进行必要的司法审查?………………………………… 125

5.1.4?实现软、硬法的协调互补?…………………………… 127

5.2?促进民主协商?………………………………………………… 128

5.2.1?沟通、协商的模式?…………………………………… 128

5.3?创新社会治理?………………………………………………… 130

5.3.1?增进居民自治是我国社会治理方式改革的目标?…… 130

5.3.2?减少公权力性软法对社会的干预?…………………… 131

5.3.4?公权力机构在社会治理中应多采用柔性手段?……… 132

小?结?……………………………………………………………… 133

第 6 章?对于地方“”类软法的规制方法?…………… 135

6.1?由主管部门审查,保障其合法、合理性?…………………… 135

6.1.1?审查对象?……………………………………………… 136

6.1.2?审查内容?……………………………………………… 139

6.1.3?审查程序的完善和审查主体的拓宽?………………… 141

6.2?引入交流式立法,增进制定过程民主化?…………………… 144

6.2.1?交流式立法的意义?…………………………………… 144

6.2.2?国外代表性的交流式立法实践?……………………… 146

6.2.3?交流式立法对我国规范性文件的制定要求?………… 147

6.3?凭借司法审查,形成刚性规制?……………………………… 149

6.3.1?对“”进行司法审查的原因?……………… 149

6.3.2?国外对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司法审查的方式?……… 150

6.3.3?我国对“”进行司法审查的依据?………… 151

6.3.4?我国对“”进行司法审查的具体方式?…… 153

6.3.5?我国地方“”可诉性的强化?……………… 154

6.4?健全清理机制,实现及时废止?……………………………… 155

6.4.1?健全清理机制在我国当前的迫切性?………………… 155

6.4.2?我国政策对健全清理机制的要求?…………………… 156

6.4.3?我国“”清理机制的健全之策?…………… 157

小?结?……………………………………………………………… 159

第 7 章?结?语?…………………………………………………… 161

参考文献……………………………………………………………… 165

后?记………………………………………………………………… 179

作者介绍


段海风,男,生于河南信阳。2001 年河北大学经济法专业本科毕业,2005-2008年于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学理论专业硕士学位,2011-2014 年于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攻读法学理论专业博士学位。2012 年赴台湾访学。2001-2011 年在广西师大出版社从事编辑、法务工作,2010年获评副高职称。2014 年 7 月转广西师大法学院任教。主要关注领域为地方法治建设与评估、知识产权、企业治理等。先后公开发表文章三十余篇,参编著作四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广西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等,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各级科研项目多项,现任广西地方法制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办公室主任,负责广西法治建设与评估网(含数据库)的创建。

文摘


序言



权力边界与治理边界:一种法律社会学的考察 本书聚焦于法律与社会互动的前沿地带,深入剖析了国家权力在具体社会场域中如何被协商、形塑和约束的复杂过程。我们摒弃了传统的、将法律视为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封闭系统的观点,转而采用一种更具动态性和批判性的法律社会学视角,以理解法律秩序的实际运作及其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全书的核心关切在于“治理的边界”——即国家正式的法律文本与非正式的社会实践、地方性知识和权力关系之间所产生的张力与融合。我们认为,现代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往往并非仅仅依赖于自上而下的强制力,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成功地嵌入、理解并回应特定社会群体的行动逻辑和规范体系。 第一部分:从文本到场域:法律有效性的在地化 本部分首先确立了理论基础,批判性地回顾了法律实证主义和法律自然主义的局限性,提出“法律场域”的概念。法律场域被界定为一个由法律专业人士、行政机构、社会主体、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符号共同构成的互动空间。 我们通过对具体案例的细致考察,展示了宏观法律规范在被地方化、情境化时所经历的“意义漂移”和“功能重塑”。例如,在涉及资源分配和环境监管的案例中,中央颁布的抽象原则是如何被地方的经济利益网络和既有的社会等级制度所“过滤”和“吸收”的。这种吸收过程,并非简单的执行偏差,而是一种规范与现实的“共谋式”重构。 重点探讨了“解释的权力”:谁拥有对法律文本进行权威性解释的权力?我们分析了不同层级政府、司法机构、行业协会以及民间组织在这一解释链条中的角色,揭示了在缺乏明确外部监督的情况下,解释权如何被转化为实际的治理资源。 第二部分:非正式规范的制度性渗透:法律的“影子结构” 本章深入研究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具有约束力的非正式规范体系——包括习俗、行业惯例、道德共识乃至地域性的“潜规则”——是如何渗透到正式法律体系的执行和形成过程中的。我们关注的是这些“影子结构”如何成为法律实施的润滑剂,抑或是阻碍力量。 通过对特定行业(如建筑、小额信贷或土地使用权交易)的案例分析,我们展示了正式的法律合同或行政许可如何依赖于一系列高度信任的非正式担保机制才能有效运作。当正式法律的执行成本过高或过于僵化时,社会主体会自然地转向这些更具适应性和灵活性、但缺乏国家强制力的替代性规范。 更具批判性的是,我们探讨了国家权力如何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借用”和“内化”这些非正式规范。当国家未能有效建立起制度化的监督机制时,它往往会默许或授权某些具有地方影响力的社会精英(如宗族长老、行业领袖)来充当“准法律执行者”,从而形成了“委托代理链”中的权力失衡。这种“借用”虽然在短期内提高了治理效率,却极大地模糊了公权力与私权力之间的界限。 第三部分:治理的张力:地方性权力与中央性合法性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中央政府所追求的统一性、标准化治理目标与地方实践之间产生的结构性张力。我们探讨了地方政府在面对来自中央的绩效考核压力时,其行为选择如何偏离了法律文本的初衷。 研究发现,在追求短期可见的“治理成效”时,地方行动往往表现出“目的理性”的倾向,即为了达成特定指标(如经济增长、群体稳定),可以对程序正义或实体公平作出妥协。这种行为并非完全是地方官僚的腐败,而是在一个激励结构不完善的制度设计下,理性行动者对资源稀缺性的回应。 我们引入了“合法性溢价”的概念,用以描述地方政府如何通过强调其行动的“必要性”和“唯一性”,来为其超越或规避正式法律程序的行为争取社会和政治上的认可。这种合法性溢价的获取,依赖于地方精英对公共话语空间的有效控制,以及对风险叙事的精准操纵。 第四部分:规制失效的制度根源:对权责清晰度的反思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转向了对制度设计本身的批判性反思。我们认为,许多治理中的“不清晰”并非偶然的疏忽,而是结构性模糊的结果,这种模糊性被精心设计或默许存在,目的是为不同层级的权力主体保留回旋余地。 我们分析了权责划分的“灰色地带”,即法律明确规定了目标,却刻意模糊了实现目标的主体和承担后果的机制。这种模糊性使得问责成为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治理出现问题时,责任可以轻易地在不同层级或部门之间转移。 我们总结道,有效的法律规制不仅需要清晰的规范,更需要清晰的“规制边界”:即明确谁有权做什么、谁必须服从什么、以及当规则被打破时,谁将承担最终的后果。本书呼吁通过提高制度的透明度和问责机制的硬度,来压缩权力在治理场域中进行非正式协商和利益交换的空间,最终实现更具韧性和正当性的法律治理。 本书的贡献在于,它超越了对法律条文的表面分析,深入到法律与社会结构交织的“肌理”之中,为理解现代治理的复杂性,特别是权力在微观层面的运作逻辑,提供了扎实的经验基础和严谨的理论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看来,一本真正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应当能够填补学术空白,或者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颖的观点。这本书的题目,特别是“软法治理”和“规制研究”这两个核心概念的结合,让我觉得它可能触及到了一个正在兴起且亟待深入探讨的领域。我好奇的是,作者如何界定“软法”?在我国具体的地方治理实践中,有哪些典型的“软法”形式?这些“软法”在运行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挑战和问题?而“规制”又是指什么?是法律上的规范,还是制度上的设计,亦或是政策上的引导?书中是否会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来支撑其理论分析?我尤其期待看到作者对于“现象”的细致观察和深入解读,这个“现象”可能是某种普遍存在的治理模式,也可能是一些地方出现的创新性尝试,抑或是一些潜在的风险点。这本书能否为理解和完善我国地方治理体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这是我最关心的。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有“现象”这个关键词,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一个现象的深入考察和论证,通常意味着作者在现实世界中发现了某种值得关注的趋势或问题,并试图通过理论分析去解释它。而“我国地方软法治理的规制研究”这个核心主题,则指向了地方政府在治理过程中,除了传统的法律手段之外,所运用的那些非强制性的、更具柔性、更贴近民情的治理方式。我个人认为,在当下中国,地方治理的活力和创新往往体现在这些“软法”之中。比如,如何通过倡导、示范、榜样力量来引导民众的环保行为,如何通过社区自治来解决邻里纠纷,如何通过行业协会的自律来规范市场秩序等等。这些“软法”的运用,虽然不像刑法、民法那样具有强制力,但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这些“软法”进行“规制研究”,探讨其如何被有效引导和管理,避免其走向失范,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通过具体的案例,揭示这些“软法”背后的逻辑,并提出前瞻性的规制思路。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社会治理的创新性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在法律框架日益完善的同时,如何通过非强制性的、更具弹性的方式来引导和规范社会行为,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智慧。书名中的“软法治理”恰恰触及了这一点,它不同于传统的“硬法”强制,更侧重于通过激励、引导、协商等方式实现社会秩序。而“规制研究”则表明,作者并非只是描绘现状,而是要探讨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制度来约束和引导这些软法的应用,使其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避免其可能带来的随意性或不公平。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软法”在地方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例如行业协会的自律规范、社区的公约、志愿者的倡议等等,以及这些“软法”是如何在地方层面发挥作用的。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就这些“软法”的产生机制、运行模式、以及可能存在的弊端进行细致的考察和论证,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制建议,这对于理解和完善我国的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书名《我国地方软法治理的规制研究:基于“”现象的考察和论证》一下子就吸引了我。虽然我并非法律专业的科班出身,但“软法治理”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想象空间,再加上“规制研究”和“现象的考察与论证”,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法律条文堆砌,而更像是一次深入社会肌理的探索。我特别好奇书中提到的“现象”究竟是什么,它如何与地方软法治理相结合,又将产生怎样的“规制”效果?我期待作者能够用生动、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法律理论和实践案例娓娓道来,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窥见我国地方治理的智慧与挑战。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地方层面的创新治理方式层出不穷,如何有效地引导和规范这些“软实力”的运用,防止其失范,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本书的出现,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名字,我立刻联想到了一些地方政府在治理过程中,除了发布强制性的法律法规之外,还会采取一些“柔性”的措施来引导社会行为,比如一些倡议、公约、甚至是地方特色的文化宣传等。书名中的“软法治理”似乎就涵盖了这些内容,而“规制研究”则表明作者不仅仅是描述这些现象,而是要深入分析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引导。我个人觉得,这种研究方向非常有价值,因为“软法”在地方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能够更灵活地适应地方的实际情况,更贴近民情,也更能激发社会主体的参与性。但与此同时,“软法”也可能存在随意性、缺乏透明度、甚至被滥用的风险。因此,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规制”,确保其健康发展,是摆在所有治理者面前的难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尤其是在“现象”的考察和论证部分,期待作者能够分享一些具体的案例和分析,让我能更直观地理解“软法治理”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