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閤動力汽車結構、原理與維修(第三版) |
| | 定價 | 69.00 |
| 齣版社 | 化學工業齣版社 |
| 版次 | 3 |
| 齣版時間 | 2017年03月 |
| 開本 | 32開 |
| 作者 | 張金柱 編 |
| 裝幀 | 平裝 |
| 頁數 | 517 |
| 字數 | 4650000 |
| ISBN編碼 | 9787122286796 |
第1章概述/1
1.1國內外混閤動力汽車/3
1.2混閤動力汽車的主要組成/7
1.3混閤動力汽車的分類/7
1.4混閤動力汽車的控製係統/12
第2章混閤動力汽車結構與工作原理/16
2.1典型混閤動力汽車結構/16
2.1.1串聯式混閤動力汽車/16
2.1.2並聯式混閤動力汽車/20
2.1.3混聯式混閤動力汽車/30
2.2混閤動力汽車的發動機/37
2.2.1汽油發動機/37
2.2.2柴油發動機/42
2.2.3發動機的控製目標/44
2.3混閤動力汽車的電動機/47
2.3.1直流電動機/50
2.3.2交流電動機/51
2.3.3永磁電動機/52
2.3.4開關磁阻電動機/61
2.3.5電動機的控製係統/66
2.4混閤動力汽車的蓄電池/75
2.4.1蓄電池的性能指標/77
2.4.2鉛酸蓄電池/80
2.4.3鎳-鎘(Ni-Cd)電池/82
2.4.4鎳-氫(Ni-MH)電池/84
2.4.5鋰離子電池/90
2.4.6蓄電池的管理係統/96
2.5可外接充電式混閤動力汽車/101
2.5.1PHEV的優勢/101
2.5.2PHEV的電池組工作模式/102
2.5.3PHEV的工作原理/103
2.5.4PHEV的應用/104
第3章普銳斯混閤動力汽車結構與工作原理/109
3.1普銳斯混閤動力汽車的技術特點/109
3.2豐田混閤動力係統/117
3.2.1豐田混閤動力係統的組成/117
3.2.2豐田混閤動力係統的工作原理/128
3.2.3混閤動力汽車控製係統/142
3.3普銳斯混閤動力汽車的發動機/159
3.3.1發動機特點/159
3.3.2發動機控製係統/162
3.3.3發動機冷卻係統/169
3.3.4發動機軟油箱/172
3.4普銳斯混閤動力汽車的電動機/173
3.5普銳斯混閤動力汽車的蓄電池/175
3.6普銳斯混閤動力汽車的底盤/181
3.6.1普銳斯混閤動力汽車的變速驅動橋/181
3.6.2普銳斯混閤動力汽車的製動控製係統/196
3.6.3普銳斯混閤動力汽車的電子動力轉嚮係統/209
3.7普銳斯混閤動力汽車的空調係統/215
第4章寶馬X6混閤動力汽車結構與工作原理/230
4.1寶馬X6混閤動力汽車簡介/230
4.1.1寶馬X6混閤動力汽車的電動機與雙模式主動變速箱/231
4.1.2寶馬X6混閤動力汽車的鎳-氫電池/232
4.1.3寶馬X6混閤動力汽車工作原理/232
4.2寶馬X6混閤動力汽車主動變速箱/234
4.2.1主動變速箱組成/234
4.2.2主動變速箱電路/236
4.2.3主動變速箱工作原理/238
4.2.4主動變速箱擋位/244
4.2.5機油供給係統/249
4.2.6主動變速箱主要部件/251
4.2.7混閤動力駐車鎖/254
4.2.8直接換擋模塊/255
4.3寶馬X6混閤動力汽車的高電壓蓄電池總成/257
4.3.1高電壓蓄電池總成組成/257
4.3.2高電壓蓄電池管理係統/268
4.4寶馬X6混閤動力汽車製動係統/274
4.4.1製動係統簡介/275
4.4.2製動係統主要部件/277
4.4.3製動係統功能/285
4.5寶馬X6混閤動力控製係統/289
4.5.1控製係統組成/289
4.5.2輔助電源模塊/291
4.5.3供電電控箱/295
4.5.4供電配電盒/298
4.5.5高電壓導綫/299
4.6寶馬X6混閤動力汽車供電係統/301
4.7寶馬X6混閤動力汽車顯示/309
4.7.1組閤儀錶內的顯示/309
4.7.2中央信息顯示屏內的顯示/312
第5章奧迪Q5混閤動力四驅車結構與工作原理/314
5.1奧迪Q5混閤動力四驅車簡介/314
5.2奧迪混閤動力係統工作原理/315
5.3奧迪Q5混閤動力四驅車發動機/319
5.4奧迪Q5混閤動力四驅車驅動電機/323
5.5奧迪Q5混閤動力四驅車混閤動力蓄電池總成/326
5.6奧迪Q5混閤動力四驅車12V車載供電網/341
5.6.1蓄電池安裝位置及電路/341
5.6.212V輔助起動機、跨接啓動螺栓/342
5.6.3電子點火開關/343
5.7奧迪Q5混閤動力四驅車電驅動功率和控製電子係統/344
5.7.1電驅動功率和控製電子係統組成/344
5.7.2電驅動功率和控製電子裝置安裝位置、結構及原理/346
5.8奧迪Q5混閤動力四驅車高壓係統/347
5.8.1高壓綫、高壓插頭/347
5.8.2功率控製電子裝置的連接/350
5.9奧迪Q5混閤動力四驅車的底盤/351
5.10混閤動力電氣係統管理/352
5.10.1混閤動力電氣係統功能/352
5.10.2混閤動力模式時的顯示和操縱單元/354
第6章奔馳S400混閤動力汽車結構與工作原理/360
6.1奔馳S400 HYBRID簡介/360
6.1.1驅動係統組成/360
6.1.2工作模式的顯示/362
6.1.3發動機/364
6.2S400 HYBRID電動機、自動變速箱和電動製冷劑壓縮機/365
6.2.1電動機/365
6.2.2自動變速箱/366
6.2.3電動製冷劑壓縮機/367
6.3S400 HYBRID電力電子模塊、DC-DC轉換器模塊和高壓蓄電池模塊/368
6.3.1電力電子模塊與DC-DC轉換器模塊/368
6.3.2高壓蓄電池模塊/370
6.4S400 HYBRID製動係統/372
6.4.1製動踏闆/372
6.4.2製動助力器/373
6.4.3電動真空泵/374
6.5S400 HYBRID工作策略/375
6.5.1驅動模式/375
6.5.2轉矩協調/377
6.5.3發動機自動停機與自動啓動/379
6.5.4能量管理/382
6.5.5減速模式/383
6.5.6再生製動/386
6.5.7點火接通、關閉和啓動/388
6.6S400 HYBRID車載電氣係統/390
6.6.1控製單元的位置/390
6.6.2組成元件/391
6.6.3發動機罩接觸開關/392
第7章混閤動力汽車的維修/394
7.1混閤動力控製係統的維修/394
7.1.1混閤動力控製係統維修注意事項/394
7.1.2混閤動力控製係統簡介/396
7.1.3混閤動力係統的檢查/402
7.1.4混閤動力控製係統的故障診斷/407
7.1.5混閤動力控製係統故障診斷實例/413
7.1.6混閤動力係統的拆裝/427
7.2普銳斯混閤動力發動機控製係統維修/436
7.2.1發動機維修注意事項/436
7.2.2發動機控製係統簡介/436
7.2.3發動機控製係統的檢查/439
7.2.4發動機控製係統故障診斷/444
7.2.5DATA LIST/ACTIVE TEST(數據錶/動態測試)/451
7.2.6發動機控製係統故障診斷實例/456
7.3普銳斯混閤動力電池係統維修/466
7.3.1混閤動力電池係統簡介/466
7.3.2混閤動力電池係統檢查/470
7.3.3蓄電池係統自診斷係統/474
7.3.4蓄電池係統故障診斷實例/480
7.4普銳斯混閤動力汽車底盤的維修/483
7.4.1混閤動力變速驅動橋維修/483
7.4.2混閤動力製動控製係統維修/499
7.4.3混閤動力汽車的電動轉嚮係統維修/508
7.5寶馬X6混閤動力汽車高壓係統的維修/510
7.5.1拆卸和安裝/510
7.5.2充電和啓動輔助/511
7.5.3安全進行高電壓係統方麵的工作/513
7.5.4絕緣故障/515
參考文獻/517
本書主要闡述混閤動力汽車的工作原理、結構特點、使用要點以及故障診斷和維修方法等,麵嚮具有—般汽車專業知識的普通技術人員和相關人員,是—本瞭解混閤汽車動力結構,掌握混閤動力汽車故障診斷和維修技術的入門書籍。
本書主要以典型的混閤動力汽車,如豐田普銳斯、寶馬X6、奧迪Q5和奔馳S400等為例,用簡潔的語言、豐富的圖片闡述混閤動力汽車的結構,原理與維修技術。
適讀人群 :本書可作為學習和掌握混閤動力汽車結構、工作原理和維修的入門書。適閤從事汽車維修、銷售和技術管理等工作的工人和技術人員閱讀。 以典型的混閤動力汽車,如豐田普銳斯、寶馬X6、奧迪Q5和奔馳S400等為例,用簡潔的語言、豐富的圖片闡述混閤動力汽車的結構,原理與維修技術。
【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概論】 本書全麵解析智能網聯汽車的核心技術、發展趨勢與實踐應用,是汽車工程、計算機科學、通信工程及相關領域從業者和研究人員的必備參考。 內容概述: 智能網聯汽車,作為新一代汽車産業革命的核心驅動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著交通齣行方式與汽車産業格局。本書深入剖析瞭智能網聯汽車的構成要素、關鍵技術、運行機理、産業生態以及未來發展方嚮,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係統、全麵、前瞻性的認知框架。 第一部分:智能網聯汽車基礎理論與技術體係 本部分從宏觀視角齣發,界定瞭智能網聯汽車的概念、特徵與發展曆程。我們將追溯其從早期輔助駕駛係統到如今高度集成化的自動駕駛與車聯網的演進脈絡。 1.1 智能網聯汽車的定義、特徵與發展階段: 詳細闡述智能網聯汽車的“智能化”與“網聯化”雙重屬性,解析其在感知、決策、執行、通信等方麵的核心能力。區分自動駕駛的不同級彆(L0-L5),以及車聯網(V2X)的通信模式(V2V, V2I, V2P, V2N)與功能。 1.2 智能網聯汽車的關鍵技術模塊: 1.2.1 感知係統(Perception System): 深入介紹構成感知係統的各類傳感器,包括但不限於: 攝像頭(Camera): 分析其成像原理、光學特性、不同類型(單目、雙目、廣角、魚眼等)的應用場景,以及在目標識彆、車道綫檢測、交通標誌識彆等方麵的作用。 雷達(Radar): 講解毫米波雷達(FMCW、脈衝雷達)的工作原理、抗乾擾能力、探測距離與精度,以及在障礙物檢測、自適應巡航、盲點監測等功能中的核心地位。 激光雷達(LiDAR): 詳細闡述激光雷達的三維點雲生成原理、不同類型(機械式、固態式)的優劣勢,以及其在高精度地圖構建、障礙物三維建模、避障等方麵的獨特優勢。 超聲波傳感器(Ultrasonic Sensor): 介紹其基於聲波反射的探測原理,以及在泊車輔助、近距離障礙物檢測等方麵的應用。 慣性測量單元(IMU)與GPS/GNSS: 講解IMU(加速度計、陀螺儀)在車輛姿態估計、運動跟蹤中的作用,以及GPS/GNSS(全球導航衛星係統)在精確定位、路徑規劃中的基礎性貢獻。 傳感器融閤(Sensor Fusion): 重點闡述如何通過多傳感器信息融閤,剋服單一傳感器的局限性,提高感知數據的可靠性、魯棒性和準確性,包括卡爾曼濾波、粒子濾波、貝葉斯推斷等常用算法。 1.2.2 決策與規劃係統(Decision & Planning System): 剖析車輛如何基於感知信息做齣智能決策並規劃行車路徑。 高精地圖(HD Map): 講解高精地圖的構成要素(靜態信息如道路幾何、交通標誌;動態信息如實時交通流),以及其在輔助駕駛、自動駕駛中的關鍵作用。 定位與建圖(Localization & Mapping): 闡述車輛如何實時確定自身在地圖中的精確位置(SLAM - 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 路徑規劃(Path Planning): 介紹全局路徑規劃(A算法、Dijkstra算法)和局部路徑規劃(MPC -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RRT - Rapidly-exploring Random Tree)等方法。 行為決策(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分析車輛在復雜交通場景下(如換道、超車、避讓、會車)的決策邏輯,包括基於規則、基於模型、基於學習(強化學習)等方法。 1.2.3 控製執行係統(Control Execution System): 講解車輛如何根據決策指令精確控製執行機構。 縱嚮控製(Longitudinal Control): 包括自適應巡航控製(ACC)、碰撞預警(FCW)、自動緊急製動(AEB)等。 橫嚮控製(Lateral Control): 包括車道保持輔助(LKA)、自動泊車(APA)等。 綫控技術(X-by-Wire): 介紹電子油門、電子轉嚮、電子製動等綫控技術的原理與優勢。 1.2.4 通信與網絡(Communication & Networking): 聚焦車聯網通信技術。 車內通信(In-Vehicle Communication): CAN、LIN、Ethernet等總綫技術。 車外通信(External Communication): 4G/5G蜂窩網絡、DSRC(專用短程通信)、C-V2X(蜂窩車聯網)等。 通信協議與安全: TCP/IP、MQTT、TLS/SSL等協議,以及網絡安全防護策略。 1.2.5 計算平颱與軟件架構(Computing Platform & Software Architecture): 車載計算平颱: 分析高性能計算芯片(CPU, GPU, NPU),異構計算架構,以及信息處理能力要求。 操作係統與中間件: ROS(Robot Operating System)、AUTOSAR(Automotive Open System Architecture)等在智能網聯汽車軟件開發中的作用。 軟件開發流程與驗證: 強調敏捷開發、DevOps、仿真測試、實車測試等。 第二部分:智能網聯汽車的典型應用與場景 本部分將重點介紹智能網聯汽車在實際生活中的具體應用,以及這些應用所帶來的變革。 2.1 自動駕駛技術與發展: 詳細介紹不同級彆自動駕駛係統的功能、性能邊界,以及其在提升駕駛安全、改善交通效率、解放駕駛員方麵的潛力。討論 L2+、L3 級彆的落地挑戰與 L4/L5 級彆的技術瓶頸。 2.2 車聯網(V2X)與智慧交通: 闡述 V2X 技術如何實現車輛與基礎設施、其他車輛、行人、網絡的實時信息交互,從而提升交通安全(如交叉路口碰撞預警、前方擁堵預警)、優化交通流量(如信號燈協同、路徑引導)、提供豐富的齣行服務。 2.3 智能座艙與人機交互(HMI): 探討如何通過語音識彆、手勢控製、增強現實(AR)抬頭顯示、個性化信息服務等,打造更安全、更舒適、更智能的駕乘體驗。 2.4 共享齣行與齣行即服務(MaaS): 分析智能網聯汽車如何賦能共享齣行模式(如自動駕駛齣租車),以及如何整閤多種交通方式,構建全新的齣行即服務生態。 2.5 車輛健康管理與遠程診斷: 介紹如何通過車聯網技術實現車輛的遠程監控、故障診斷、預測性維護,提升車輛可靠性和用戶體驗。 第三部分:智能網聯汽車的挑戰、機遇與未來展望 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本部分將深入探討其麵臨的挑戰,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嚮。 3.1 技術挑戰: 感知魯棒性: 惡劣天氣(雨、雪、霧)、復雜光照條件下的感知可靠性。 決策的不可預測性: 應對突發狀況、長尾場景的決策能力。 網絡安全: 防止黑客攻擊,保護數據隱私。 高精度地圖的更新與維護: 實時、準確的地圖數據。 算力與功耗: 滿足復雜計算需求的硬件成本與能耗。 3.2 法律法規與倫理問題: 責任界定: 交通事故中的責任歸屬。 數據隱私與所有權: 用戶數據的收集、使用與保護。 算法的公平性與透明性: 避免偏見,保障決策的可解釋性。 3.3 産業生態與商業模式: 跨界閤作: 汽車製造商、科技公司、通信運營商、地圖服務商等。 新的商業模式: 基於服務的收費、數據變現等。 3.4 未來發展趨勢: 更高級彆的自動駕駛: L4/L5 級彆的逐步普及。 車路協同(V2X)的深度融閤: 智能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 軟件定義汽車(SDV): 軟件在汽車功能和價值中的主導地位。 人工智能(AI)的持續賦能: 更智能的感知、決策與交互。 可持續發展: 智能網聯與新能源、共享齣行的協同。 本書特色: 體係化、結構化: 全麵覆蓋智能網聯汽車的各個技術層麵,構建清晰的學習路徑。 技術深度與廣度兼備: 既有對核心技術的深入剖析,也涵蓋瞭前沿應用與産業趨勢。 理論與實踐結閤: 引用大量實際案例與技術細節,便於讀者理解理論知識的應用。 前瞻性視角: 關注未來發展方嚮,為讀者提供思考與創新的空間。 語言通俗易懂: 避免過度專業術語,力求清晰、準確地傳達信息。 目標讀者: 汽車工程、電子工程、計算機科學、通信工程等專業的學生。 從事汽車研發、設計、製造、測試、銷售、服務的工程師與技術人員。 對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感興趣的 IT 行業從業者、創業者。 關注汽車産業變革的投資者、政策製定者及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 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將能深刻理解智能網聯汽車的技術內涵,把握行業發展脈搏,為未來的學習、工作和創新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