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 自由在高处(增订版) | 开本: | 32 |
| 作者: | 熊培云 著 | 页数: | |
| 定价: | 42 | 出版时间: | 2015-01-01 |
| ISBN号: | 9787513317139 | 印刷时间: | 2015-01-01 |
| 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 版次印次: | 1,1 |
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
即使在*困厄的年代,也要保持内心的明亮与自由,不与黑暗同沉
为了一个善果累累的未来,我们先要在这片土地上种下属于自己的那粒自由与宽恕的种子
内容本书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自由与自救,是本书的方向与重点。出版四年来,累计加印三十余次。本次增订,加入新作六万余字,特别增加“历史与心灵”一辑,并对自由与责任、中国人的自由传统等内容作了必要增补。
作者简介熊培云,评论家,时代观察者。1973年生于江西农村,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曾任《南风窗》杂志主笔、驻欧洲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现任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目录增订版序 我愿此生辽阔高远1
自序 因为无力,所以执着 17
辑一 面包与玫瑰
国家与玫瑰 41
挡得住德军,挡不住生活45
老教授与小王子 49
梭罗的树林 53
为情侣求饶 60
今夜,谁在搜捕圣诞老人? 64
好色关乎心灵 69
铺路石下是海滩 74
诙谐社会,政治如何玩赏? 77
赘肉政治学 81
第六种自由 85
为什么自由先于平等? 89
洛克如何理解超女?94
看电影,还是哭电影? 97
绑架为什么流行? 101
能养政府,为什么不能养猪?105
开公司,还是开法院? 108
不要活在新闻里 111
一个中国人的不高兴114
地图知识分子 119
“火星文”入侵 123
背着国家去旅行 127
国破山河在 130
辑二 自救与自由
集中营是用来干什么的?135
人质为什么爱上绑匪? 146
奖励你,控制你 152
不自由的秩序如何杀人?165
屋顶上的矿难 171
公民膝下有黄金 178
没什么鸟可以代表一个国家 182
谁来同情“体制内弱者”? 186
守住良心的“一厘米主权” 190
柏林墙上有多少根稻草?195
救故乡,救公共精神199
每个村庄都是一座圆明园203
从魏珍怎样到郝思嘉? 207
杀鸡儆猴,猴为什么鼓掌? 211
“网瘾”是如何被发明出来的? 214
二等于多少? 218
人是什么单位? 226
条件即逆境 230
预言的囚徒 233
人类为什么迷醉于暴力?238
哪里有混乱,哪里就一定有不自由 243
虽自由无以言说 247
艾氏9·11 254
床上爱国主义 260
国界与自由 264
辑三 历史与心灵
以河为界的正义 271
假如我改《西游记》274
死刑是个笑话 280
曼德拉的光辉岁月 285
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294
英雄为何救美 301
被误读的《死亡笔记》 310
天堂五分钟 318
光荣背叛325
为自由而担责 338
辑四 演讲与独白
每个人都有权有势 359
中国人的自由传统 360
自由在高处 376
识时务者为俊杰 399
日报七年,我的文字心灵419
把一生当作自己的远大前程 429
后记 相信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 435
增订版后记 小心,你想要的时代一定会到来 446
媒体评论新浪中国好书榜十大好书
南国书香节*具现实主义精神获奖图书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增订版序 我愿此生辽阔高远
《自由在高处》出版后,几年间加印了三十余次。读者之中,有的青春年少,有的白发苍苍;有的久居故土,有的远渡重洋。对作者而言,一本小书能够受此礼遇,不去妄想有何功德,至少是苦有所值,让我感恩了。
考虑到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本次修订特别增加了“历史与心灵”一辑,同时对自由与责任、中国人的自由传统等内容作了补充。除此之外,借撰写修订版序言之机,我想就*近的一些思考向读者做一个简要的说明。
一
近几年,除了在南开教书,我依旧忙于下乡和出国。国外的访问,主要集中于美国和日本。
两次访问美国给了我不少收获。先是于2012年底受卡特中心邀请观摩美国大选,它让我具体入微地了解到美国选举中的一些细节,比如在选举总统的时候,各地还同时要选出验尸官,这是我以前一无所知的。但验尸官的确很重要,因为他是让法律成为公正的*后一道防线的*关键因素。回国两个月后,我又自费重返新大陆,这次是着重寻找美国社会变革中的精神资源,包括独立战争与制宪会议期间美国国父们的言行,以及近百年来美国非暴力社会运动中的思想资源。我还特意选择在阿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市孤身一人度过了自己四十岁的生日,算是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一点纪念吧。相比占领华尔街等占街运动,我更欣赏的是发生于阿拉巴马州的这场黑人联合罢乘公交车运动。大规模的占街运动一旦旷日持久,就必须面对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让民主诉求不伤害自由;二是何时结束,在什么条件下结束。而在1955年的蒙哥马利,每一位黑人都用脚投票,对自己的良心负责,没有谁强迫谁,也不必和谁讨价还价,而历史真的被这种“脚踏实地”改写了。
回想两次美国之行,让我触动*深的还是对富兰克林的了解。美国制宪会议被后世写成了英雄史诗,然而整个过程不可不谓风雨飘摇。1787年,在经过几个月的讨论和争辩后,各州代表因为各执己见几乎要分道扬镳,正是富兰克林的一番话在*后时刻打破僵局,凝聚人心——当时富兰克林白发飘飘,已有八十高龄,是**一位坐着轿子到费城来开会的,而华盛顿将军当时也不过五十多岁。
主席先生,首先我必须承认,对于这部宪法的部分内容,目前为止我并不尽然同意。可是我也不敢说,我永远都不会赞成,我的岁数这么大了,不乏原以为自己眼光正确,可是后来经过深入了解、周详考虑,却不得不改变看法的经验,甚至有许多我一度以为正确的重大事件,事后却发现大谬不然。因此,我的年纪越大,反而越不信任自己的判断,愈发看重别人的判断。就像许多宗教上的宗派一样,许多人总以为自己的一派拥有全部的真理,只要别人的意见和自己不一样,就一定都是错的?6?8?6?8很多平民也老以为自己**无误,就像他们总觉得自己的宗派一定是对的一样?6?8?6?8
先生们,就是带着这些感悟,我愿意接受这部宪法,包括所有谬误在内——如果其中确有的话?6?8?6?8先生们,我之所以同意这部宪法,是因为我觉得恐怕再也找不到比它更好的了。我愿意为了公众福祉,牺牲我认为宪法中存有的看法?6?8?6?8希望大会中每一位仍然持有反对意见的人士,在此都能和我一起,对自己的**无误不要那么有把握——并为表明我们的意见一致,在这份文件上签上大名。①
费城制宪会议有两个灵魂人物,一是华盛顿,整个会议他几乎一言不发——有人甚至想要拥立他做国王,但是他的存在稳住了那些对制宪会议将信将疑的人,让他们觉得自己正在参与一件即将改天换地的大事。其次就是富兰克林,正是这位被后世誉为“从天空抓住闪电,从君主手中夺回民权”的时代巨子,让与会代表们学会互相妥协并通过宪法草案,而不是“在会场上割破彼此的喉咙”。富兰克林能有此觉悟和能力,和他追求真理的态度分不开。早年他在费城办了一个叫皮围裙俱乐部(JUNTO)的读书会。其中有一条章程是,如果你用肯定的语气说自己“**对”,或者别人“**错”,那么你就是在宣示自己真理在握。这样的时候,你就该缴纳罚款了。
我在*近两年的演讲中经常谈到富兰克林的这段经历,称其为“追求真理,但不强加于人”,或者说“我的真理以你不接受为边界”。而这种包容与自信,恰恰是中国人一直或缺的。回望这个时代的“真理病”,于官于民,于国家于社会,可谓等量齐观。人们只愿接受自己想看到和想听到的事情,要么赞成,要么反对。即使一个“韩寒事件”,也能将中国社会撕成两半,原因只是你和我对韩寒的态度不一样。具体到中国未来的走向,极左和极右都令我畏惧。两种激进主义在逻辑上*终必定走到一起,而中间意见阶层则成为两派共同的敌人。
*近几年,我常常遇到两种人,一种骂我不爱国,另一种骂我不爱自由。我想说的是,这两种东西,我都爱。如果你非要我爱你爱的国,我希望你也尊重我爱的国。如果你非要我爱你想要的自由,我希望你也尊重我想要的自由。国家和个人有边界,你和我也有边界。在公域,我们因互相妥协而保全社会;在私域,我们因互不干涉而保全自己。
二
上苍赐予我们眼睛,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彼此看见。但正如圣·埃克絮佩里在《小王子》里所写的,有些东西只用眼睛是看不见的,所以还要用心灵看。接下来,我想借着两种常常被人视而不见的动物——大象和大猩猩,来解释我们的眼睛出了什么问题。
在英文里,“房间里的大象”(The elephant in the room)指的是那些触目惊心地存在却被明目张胆地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实或感受。类似的场面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实在太过熟悉。有的出于恐惧,有的出于羞愧。比如说今年年初,我曾在大学校园中看到两个醉醺醺的男人在餐馆里殴打一对情侣,餐馆半边的餐具都被砸烂,可是坐在另一边的几桌人还在安心地吃着饭。真的是大象进了瓷器店他们也看不到。原因很简单,那不是他们家的瓷器店,也不是他们家的大象。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正义只在五米之内”①。
除了房间里的大象,还有一种视而不见是“看不见的大猩猩”(The invisible gorilla)。它来自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乌尔里克·奈瑟进行的一个实验,这个实验在哈佛大学的心理课上亦有精彩呈现。哈佛的试验者首先完成了一个一分钟的小短片。短片中有两队球员,分别穿着黑色和白色队服,所有球员都在不断移动并互相抛接篮球。短片拍好后,试验者开始在哈佛大学内招募志愿者。志愿者需要观看影片并计算白衣球员的传球次数(无论是空中传球还是击地传球都被算做传球),同时可以完全忽略黑衣球员的传球次数。一分钟后,志愿者被提问是否算清了传球次数。*后的答案大同小异,不过这不是试验者的目的。试验者接下来要问的是,刚才在舞台上走过一只大猩猩,大家是否注意到了。很不幸,有一半看过短片的人都忽略了这个细节。因此,我们不仅要看到房间里的大象,还要看见舞台上的大猩猩。
人们总是相信眼见为实,却忘了提取意义时存在的视觉盲区。心理学将上述实验所呈现的问题称为无意视盲。当人们把自己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个区域或物体时,他们会忽略那些他们不需要看到的东西。这个心理试验让我们看到了“专心致志”所具有的某种危险倾向。当我们带着某种观点和目的专注于讨论某个问题时,有几个人会注意到有一只大猩猩曾经走过,并且停下来和你挥手扮鬼脸呢?这样的情形下,如果我们带着百分之百的把握和别人说“刚才**没有大猩猩”,甚至还要动用蛮力,“再说有大猩猩我把你和你的思想抓起来”,这该是怎样的双重滑稽呢?
①熊培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新星出版社,2011年,第330页。
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冷峻的美感,它不煽情,不刻意堆砌辞藻,但每一个词语的选取都像是经过精密计算的,精准地落在了需要被击中的那个点上。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他似乎只是冷静地叙述着观察到的现象和思考的结果,但其内在蕴含的批判力度却足以震撼人心。尤其是探讨个体与集体边界的部分,作者展现了一种令人敬佩的勇气,敢于直面那些多数人选择回避或粉饰太平的角落。阅读过程中,我的情绪波动不大,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共鸣和思想上的被激活。它更像是一面高度抛光的镜子,清晰地反射出我们这个时代光鲜外表下的某种结构性困境。合上书页时,脑海中回荡的不是某个具体的段落,而是一种更高远的、关于存在的追问,关于如何在这个日益同质化的世界中,捍卫自己心灵的最后一片净土。这本书带来的,是一种持久的、内生性的力量,而非短暂的阅读快感。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散文那样线性铺陈,而是像碎片化的记忆和哲思的闪回,每一章之间看似跳跃,实则暗藏着一条清晰的内在逻辑线索,需要读者主动去连接和构建。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宏大概念时,总能巧妙地穿插一些非常生活化、接地气的观察和感悟。比如,他能从清晨街角的一声吆喝中,联想到某种集体无意识的运作方式,这种由微观推及宏观的笔法,使得原本可能显得高冷的议题,变得触手可及,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但这种流畅感背后,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力。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用眼睛看文字,更要用心灵去感受文字背后的张力。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一位智慧的长者进行一场没有预设终点的对话,他总是能提出那个我一直想问却又不知如何开口的问题,让人在恍然大悟的同时,又为自己的迟钝感到一丝赧然。这绝非一本可以速成的读物,它需要时间的沉淀,也需要读者愿意放下既有的偏见,去接纳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的角度。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里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就让人觉得这是一本有料的家伙。封面设计简洁又不失力量感,一看就知道作者在文字的选择上是下了功夫的。我个人对那些能够触及时代脉搏、引发深刻思考的作品总是抱有极大的兴趣,而这本书的题目和作者的声名,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它不仅仅是一堆印刷的纸张,更像是一扇通往更广阔思想世界的窗口。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看完,过程中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内容晦涩,而是因为某些观点像惊雷一样击中了我,让我不得不反复咀嚼,思考它与我自身经历的关联。尤其是在探讨个体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保持独立思考和精神完整性那一部分,简直是字字珠玑,让人拍案叫绝。它没有提供廉价的答案,而是引导你去构建自己的逻辑体系,这种启发性远比直接说教来得更有价值。那种在字里行间流淌出的对理想主义的坚守,在充斥着功利主义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和稀缺,读完后,感觉像是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长途跋涉,虽然有些疲惫,但灵魂却得到了极大的洗涤和滋养,对未来也多了一份清醒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对我个人生活态度的影响是微妙而深远的。它不像那种励志书那样给你打鸡血,而是提供了一种更坚实的心灵支架。我发现自己开始以一种更抽离的、更审慎的态度去看待日常工作和社交中的许多“潜规则”。作者对于“意义”的追寻和对“庸常生活”的反思,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生活的优先级。我开始更加珍视那些看似无用但却能滋养精神的活动,比如阅读经典、深度思考,而不是被无穷无尽的即时信息流裹挟着前进。这本书成功地构建了一种知识分子式的“在场感”,让你既能身处现实洪流之中,又能保持一份必要的距离去观察和评判。它没有提供逃离现实的秘方,而是教导我们如何在泥泞中保持优雅和清醒,这比任何空泛的逃离口号都来得实际和可贵。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深呼吸,暂时摆脱了日常琐碎的喧嚣,重新找回了与自我内心对话的节奏和勇气。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有些章节需要反复阅读,初读时可能会被其庞杂的引用和深邃的比喻略微阻碍,但这恰恰是它魅力所在。它绝不迎合大众的阅读习惯,不试图用简单的口号来取悦读者,而是坚持一种知识分子式的严谨和求真精神。在我看来,一本真正有分量的著作,必然是需要读者投入努力去消化的。这本书成功地将历史的纵深感与现实的紧迫性结合在一起,它让你在阅读当下事件时,能够立刻联想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相似困境与挣扎。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也让我对“当下”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不是孤立的。书中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强调,不是流于表面的口号,而是通过具体的案例和逻辑推演,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去质疑、去拆解那些看似不可撼动的既定观念,这对于任何一个渴望独立思考的个体来说,都是无价的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