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展示 |
| 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新民说 司法的细节 |
| 作 者: | 刘仁文 |
| 定价: | 48.00 |
| ISBN号: | 9787549576906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开本: | 32 |
| 装帧: | 平装 |
| 出版日期: | 2016-3-1 |
| 印刷日期: | 2016-3-1 |
| 编辑推荐 |
★ 既然个案可以改变中国,细节又何尝不能推动法治?正义恰恰就隐藏在细节之中。 ★ 正义往往隐藏在司法的细节中。仁文教授的这本书告诉我们,必须从完善每一个细节做起,才能充分发挥出法治在维护公平正义方面的作用。——江平 ★ 法治既是一种理念,一套原则,也包含制度上的种种细节。刘仁文教授由细节入手,向我们展示了法治在当下中国的具体情态,以及推动法治须要面对和解决的各种问题。——梁治平 |
| 内容介绍 |
| 《司法的细节》一书汇集了刘仁文教授多年来对中国司法现状和法律制度的观察与研究,围绕如何遏制公权之放纵,提高执法公信力;构筑制度之藩篱,防止冤假错案;审视现实之弊端,杜绝潜规则;思考未来之良法,推动司法改革;探讨正义之精髓,强调法律职业的使命与视野等诸多现实问题提出了深刻的洞见和评析,尤其针对废止劳教、改革收容教养、减少死刑等广受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提出了自己的判断与主张,体现了一个学者的良知与情怀。在具体事例和典型案件的背后,作者对那些zui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的细节深入挖掘、条分缕析,用一篇篇短小精悍却见微知著的文字揭示出:正义的实现不光要靠格式化的实体和程序,还要靠贯穿于整个司法中的种种细节;有时,正义恰恰就隐藏在细节之中。 |
| 作者介绍 |
| 刘仁文,湖南隆回人。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经济学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博士后(北京大学)。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刑法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2014-2015年曾挂职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副厅长。曾任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德国马普外国与国际刑法研究所等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访问学者或客座研究员,并曾任国际刑事法院检察长办公室法律顾问。独著、主编《死刑的全球视野与中国语境》、《刑法学的新发展》等十余部,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中外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学术著译之外,亦在《读书》、《财经》、《南方周末》等撰写随笔,并结集出版有《法律的灯绳》、《死刑的温度》、《远游与慎思》等。 |
| 目录 |
| 目录 001 ┃ 细节的力量(序) 001 ┃ 壹遏公权之放纵 003 // 反特权是当务之急 006 // 禁止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 010 // 法治的要义在于管住“一把手” 013 // 说情亦是犯罪 017 // 保持法院的中立地位 019 // 法院受审:该还是不该 021 // 法官办案如何少受干扰 023 // “公捕大会”的做法应当废止 026 // 怎么又见公判大会? 029 // 再谈“公判大会”当禁 032 // 如何给警察权“减负” 034 // 制度遏制刑讯逼供 036 // 从体制机制上提高执法公信力 042 // “暗中执法”不能再玩捉迷藏 044 // “身份不明”不能成为长期羁押的理由 047 // 鼓励一切适当的民意监督 ——就云南看守所躲猫猫事件答《新京报》记者赵继成 057 // 打击网谣与公权慎用 ——答《潇湘晨报》记者周喜丰 069 ┃ 贰筑制度之樊篱 071 // 冤案是如何酿成的 088 // 公诉环节如何防止冤假错案 093 // 错案该如何平反 ——答《新京报》记者高明勇 099 // “五个严禁”有利于塑造法官良好的人格 104 // 从“黑哨”案判决看法院变更罪名的是与非 107 // 定罪判刑如何避免“一统就死、一放就乱” 110 // 量刑改革:让自由裁量更阳光 113 // “线人”需要法律规范 116 // 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 119 // 反思刑法中的立功制度 123 // 警察要不要作证 125 // 防止刑讯逼供光把羁押场所划归司法部还不够 128 // 看守所和拘留所:法治不应遗忘的地方 131 // 通过预防增强反腐败的主动性 134 // 监狱防腐要找准四个原因 138 // 用制度建设取代“暗箱操作” 141 // 建立减刑、假释的长效监督机制 144 // 收容教养制度需要改革 147 ┃ 叁察现实之病弊 149 // 中国人为何信访而不信法 153 // 潜规则盛行与社会的“法格分裂” 156 // 对“律师伪证罪”的深层次思考 160 // 我会对许霆案作无罪判决 ——答《经济观察报》记者刘波 167 // “公益上书”之改进 172 // 尸体为何三年未能火化 175 // 余振东案与“刑法面前人人平等” 178 // 证据三题 182 // 技术侦查获得的材料应提交法庭质证 184 // 刑法该如何面对民事伪证行为? ——答《检察日报》记者张建升 190 // 如何强化证人出庭作证 192 // 从现场观摩看证人出庭工作的不足 ——在“第九届尚权刑辩论坛”上的发言 195 // 《刑法修正案(九)》的感悟与思考 ——在“第六届博和法律论坛”上的发言 202 // 如何理解和推进“以审判为中心” 207 ┃ 肆思未来之良法 209 // 人身伤亡的精神损害赔偿 213 // 我眼中的刑事政策变迁 216 // 以“宽”济“严”是宽严相济的时代内容 219 // 立法不要回避现实问题 222 // “法庭之友”:司法吸纳民意的制度化 228 // 剥夺人身自由的处罚都应纳入刑法 232 // 废止劳教的具体办法及其后续措施 236 // 后功教时代的法治再出发 243 // 劳教废止助推“大刑法”格局的形成 247 // 类似劳教的制度也有待改革 251 // 取保候审公开听证好 253 // 刑法应平等保护公有和非公有经济 258 // 刑法应慎重介入公民言论 260 // 刑法解释不应一概溯及既往 263 // 贿赂犯罪中的“财物”应改为“不正当好处” 266 // 善待律师就是善待法治 270 // 法庭会见应从“破例”走向常态 272 // 陈久霖何以当庭才收监 275 // “两个基本” 不宜继续沿用 279 // 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285 // 司法常态化与刑法完善 289 // 取消“嫖宿幼女罪”及其善后措施 294 // 刑法应去性别化 297 ┃ 伍探正义之精髓 299 // 政府恶意与“选择性起诉” 302 // 法律职业的使命与视野 305 // 得罪领导还是得罪法律 308 // 法治建设中的“自律”与“他律” 311 // 司法信息受阻的困境与出路 314 // 司法中的公民合作精神 316 // 追求无害甚至多赢的正义 320 // 恢复性司法不应只是“听起来很美” 324 // “赔钱减刑”的价值冲突与协调 327 // 公诉词要不要进行法制宣传 329 // 取消个案请示更符合诉讼规律 331 // 警惕关系盛行对法治的消极解构 335 ┃ 陆辟人道之曲径 337 // 回忆我对重启特赦的呼吁 344 // 中国的死刑问题为什么广受关注 ——死刑改革与法治发展系列谈之一 348 // 悲剧发生后怎么办 ——死刑改革与法治发展系列谈之二 351 // 人道才能使社会走向文明 ——死刑改革与法治发展系列谈之三 355 // 死刑削减仍然在路上 358 // 废除“死刑立即执行”的提法 361 // 死刑犯器官利用需进一步规范 364 // 刑法大修:逐步减少死刑罪名仍是趋势 ——答《凤凰周刊》记者吴如加 373 // 法意与亲情 376 // 司法宽容需要这样伟大的母亲 378 // 威慑力并不排斥人道主义 380 // 复旦“求情信”呼吁“悲剧” ——答《新京报》记者高明勇 386 // 死刑执行的人道化 389 // 温情执法与法治文明 392 // 从国际标准看我国囚犯人权保障 396 // 认真对待被告人的道歉 398 // 当场击毙必须掂量五个问题 402 // 司法公正与人文关怀 406 // 建立刑事被害人的救助和抚慰制度 412 ┃ 柒凝细节之力量 414 // 从细节和理念两方面来完善国家赔偿 417 // 美国司法细节观察 ——与一位美国法官的通信 431 //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与美国最高法院 434 // 贪官也有隐私权 437 // 嫖娼被抓要不要通知配偶 439 // 法治进程中的语言建设 442 // 国际公约中文文本的纠错与重译 445 // “相应的法律责任”是什么责任? 447 // 治安通报与公众知情权 450 // 再谈精神病人的管理 453 // 所有被告人都应自由着装出庭 455 // 去“犯罪化标签”禁穿囚服还不够 460 // 不再强制囚犯剃光头是监狱人性化的体现 462 // 未决犯会见亲属权探析 465 // 被告人有权与亲属说话吗? 467 // 法学著作的署名与法学者的境界 |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不能只看那些大张旗鼓的法律变革,更要看那些渗透在司法实践中的细微之处。《新民说·司法的细节》这个书名,恰恰点出了这一点。它不谈空泛的理论,而是聚焦于“细节”,这让我感到非常亲切和实际。我猜测这本书会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一些在司法程序中可能被普通人忽略,但却至关重要的环节,来展现法治在中国当下的具体形态。比如,一次庭审中法官如何处理当事人的情绪,一份判决书中法律条文是如何被解释和运用的,或者是在执行过程中,司法工作人员是如何与社会各方进行协调的。这些“细节”虽然平凡,却最能体现法治的精神和力量。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那些冰冷的法律条文,如何在具体的司法活动中,被赋予温度和生命,从而真正影响到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评分《新民说·司法的细节》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很多关于现代性、公民身份构建的书籍,特别是“新民说”这个词,常常指向一种社会转型时期对国民素质、思想观念的重塑。而将它与“司法的细节”结合,实在是一个非常新颖的切入点。我一直觉得,一个社会的法治水平,不仅仅体现在高高在上的法律条文,更体现在司法机关在处理具体事务时,是否遵循了公平、公正、效率等原则,是否尊重了每一个个体的权利。这本书会不会就是一本从微观入手,去丈量当下中国法治进程的“尺子”?我脑海里已经开始勾勒出这本书的画面:或许有对某个离婚案件中财产分割的细致分析,或许有对某个行政诉讼中程序正义的深度剖析,又或许是对于刑事审判中证据采信的严谨考量。这些“细节”看似琐碎,却往往是检验法治成色的试金石。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在这些微小的司法实践中,中国的法治究竟走到了哪一步,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评分《新民说·司法的细节》这个题目,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只是匆匆一瞥,甚至并未留意,却又实实在在影响着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司法活动。对于“新民说”的语境,我理解它可能是在探索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构建新型的公民身份,而司法作为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石,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本书将两者结合,我猜想它并非是对抽象法理的探讨,而是希望通过观察、分析具体的司法实践中的“细节”,来反观当下中国法治建设的真实状态。是不是意味着,它会深入到法院的各个角落,去捕捉那些最容易被忽略但又至关重要的环节?比如,一个案件的立案受理流程是否顺畅,审判过程中是否真正做到了公开透明,判决的执行是否能够到位,这些“细节”都承载着普通民众对法治的期待和感受。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来那些鲜活的案例和深刻的思考。
评分关于《新民说·司法的细节》,我最感兴趣的是它如何通过“细节”来展现“法治在当下中国的具体情态”。通常我们阅读法律相关的书籍,往往会接触到宏观的理论,或者是对某些重大法治改革的解读。但这本书似乎另辟蹊径,选择从“细节”入手,这本身就充满了挑战性和吸引力。我想象中的“细节”可能包括但不限于:当事人递交材料时面对的繁琐流程、法官在庭审中对证据的细致审查、律师在辩护过程中对法律条文的精准运用,甚至是基层调解员在化解矛盾时的智慧和技巧。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环节,却构成了我们感受法治的直接体验。这本书如果能把这些“细节”生动地呈现出来,并从中提炼出关于当下中国法治的深刻洞见,那无疑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读物。我期待它能像一面镜子,照见中国法治最真实、最细致的一面。
评分这本《新民说·司法的细节》听名字就很有意思,点出了“新民说”这个概念,又聚焦到了“司法的细节”,这让我很好奇。一般提到法治,大家可能想到的都是宏大的原则、国家的顶层设计,但真正落实到民间,落实到普通人的生活中,细节才是最能体现法治温度和力量的地方。这本书是不是就像一位细致入微的观察者,把那些隐藏在法律条文背后,或者说被我们常常忽略的司法的“零碎”之处,一一扒出来,让我们看到法治在中国当下的真实面貌?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怎么处理这些细节的,是像抽丝剥茧一样,从一个个具体的案件,或者一个个具体的程序入手,然后引申出背后更深层次的法治理念和实践困境?还是说,它会从一些日常的社会现象出发,去审视这些现象与司法运作之间的联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来一些全新的视角,让我不再只看到法律框架,更能感受到法律温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