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産品展示 |
| 基本信息 |
| 圖書名稱: | 新民說 司法的細節 |
| 作 者: | 劉仁文 |
| 定價: | 48.00 |
| ISBN號: | 9787549576906 |
| 齣版社: |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
| 開本: | 32 |
| 裝幀: | 平裝 |
| 齣版日期: | 2016-3-1 |
| 印刷日期: | 2016-3-1 |
| 編輯推薦 |
★ 既然個案可以改變中國,細節又何嘗不能推動法治?正義恰恰就隱藏在細節之中。 ★ 正義往往隱藏在司法的細節中。仁文教授的這本書告訴我們,必須從完善每一個細節做起,纔能充分發揮齣法治在維護公平正義方麵的作用。——江平 ★ 法治既是一種理念,一套原則,也包含製度上的種種細節。劉仁文教授由細節入手,嚮我們展示瞭法治在當下中國的具體情態,以及推動法治須要麵對和解決的各種問題。——梁治平 |
| 內容介紹 |
| 《司法的細節》一書匯集瞭劉仁文教授多年來對中國司法現狀和法律製度的觀察與研究,圍繞如何遏製公權之放縱,提高執法公信力;構築製度之藩籬,防止冤假錯案;審視現實之弊端,杜絕潛規則;思考未來之良法,推動司法改革;探討正義之精髓,強調法律職業的使命與視野等諸多現實問題提齣瞭深刻的洞見和評析,尤其針對廢止勞教、改革收容教養、減少死刑等廣受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提齣瞭自己的判斷與主張,體現瞭一個學者的良知與情懷。在具體事例和典型案件的背後,作者對那些zui容易被人們所忽略的細節深入挖掘、條分縷析,用一篇篇短小精悍卻見微知著的文字揭示齣:正義的實現不光要靠格式化的實體和程序,還要靠貫穿於整個司法中的種種細節;有時,正義恰恰就隱藏在細節之中。 |
| 作者介紹 |
| 劉仁文,湖南隆迴人。法學博士(中國政法大學),經濟學博士後(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博士後(北京大學)。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刑法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2014-2015年曾掛職人民檢察院公訴廳副廳長。曾任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德國馬普外國與國際刑法研究所等多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訪問學者或客座研究員,並曾任國際刑事法院檢察長辦公室法律顧問。獨著、主編《死刑的全球視野與中國語境》、《刑法學的新發展》等十餘部,在《法學研究》、《中國法學》等中外期刊上發錶論文百餘篇。學術著譯之外,亦在《讀書》、《財經》、《南方周末》等撰寫隨筆,並結集齣版有《法律的燈繩》、《死刑的溫度》、《遠遊與慎思》等。 |
| 目錄 |
| 目錄 001 ┃ 細節的力量(序) 001 ┃ 壹遏公權之放縱 003 // 反特權是當務之急 006 // 禁止領導乾部乾預司法活動 010 // 法治的要義在於管住“一把手” 013 // 說情亦是犯罪 017 // 保持法院的中立地位 019 // 法院受審:該還是不該 021 // 法官辦案如何少受乾擾 023 // “公捕大會”的做法應當廢止 026 // 怎麼又見公判大會? 029 // 再談“公判大會”當禁 032 // 如何給警察權“減負” 034 // 製度遏製刑訊逼供 036 // 從體製機製上提高執法公信力 042 // “暗中執法”不能再玩捉迷藏 044 // “身份不明”不能成為長期羈押的理由 047 // 鼓勵一切適當的民意監督 ——就雲南看守所躲貓貓事件答《新京報》記者趙繼成 057 // 打擊網謠與公權慎用 ——答《瀟湘晨報》記者周喜豐 069 ┃ 貳築製度之樊籬 071 // 冤案是如何釀成的 088 // 公訴環節如何防止冤假錯案 093 // 錯案該如何平反 ——答《新京報》記者高明勇 099 // “五個嚴禁”有利於塑造法官良好的人格 104 // 從“黑哨”案判決看法院變更罪名的是與非 107 // 定罪判刑如何避免“一統就死、一放就亂” 110 // 量刑改革:讓自由裁量更陽光 113 // “綫人”需要法律規範 116 // 完善人民陪審員製度 119 // 反思刑法中的立功製度 123 // 警察要不要作證 125 // 防止刑訊逼供光把羈押場所劃歸司法部還不夠 128 // 看守所和拘留所:法治不應遺忘的地方 131 // 通過預防增強反腐敗的主動性 134 // 監獄防腐要找準四個原因 138 // 用製度建設取代“暗箱操作” 141 // 建立減刑、假釋的長效監督機製 144 // 收容教養製度需要改革 147 ┃ 叁察現實之病弊 149 // 中國人為何信訪而不信法 153 // 潛規則盛行與社會的“法格分裂” 156 // 對“律師僞證罪”的深層次思考 160 // 我會對許霆案作無罪判決 ——答《經濟觀察報》記者劉波 167 // “公益上書”之改進 172 // 屍體為何三年未能火化 175 // 餘振東案與“刑法麵前人人平等” 178 // 證據三題 182 // 技術偵查獲得的材料應提交法庭質證 184 // 刑法該如何麵對民事僞證行為? ——答《檢察日報》記者張建升 190 // 如何強化證人齣庭作證 192 // 從現場觀摩看證人齣庭工作的不足 ——在“第九屆尚權刑辯論壇”上的發言 195 // 《刑法修正案(九)》的感悟與思考 ——在“第六屆博和法律論壇”上的發言 202 // 如何理解和推進“以審判為中心” 207 ┃ 肆思未來之良法 209 // 人身傷亡的精神損害賠償 213 // 我眼中的刑事政策變遷 216 // 以“寬”濟“嚴”是寬嚴相濟的時代內容 219 // 立法不要迴避現實問題 222 // “法庭之友”:司法吸納民意的製度化 228 // 剝奪人身自由的處罰都應納入刑法 232 // 廢止勞教的具體辦法及其後續措施 236 // 後功教時代的法治再齣發 243 // 勞教廢止助推“大刑法”格局的形成 247 // 類似勞教的製度也有待改革 251 // 取保候審公開聽證好 253 // 刑法應平等保護公有和非公有經濟 258 // 刑法應慎重介入公民言論 260 // 刑法解釋不應一概溯及既往 263 // 賄賂犯罪中的“財物”應改為“不正當好處” 266 // 善待律師就是善待法治 270 // 法庭會見應從“破例”走嚮常態 272 // 陳久霖何以當庭纔收監 275 // “兩個基本” 不宜繼續沿用 279 // 強製隔離戒毒工作存在的問題及改進 285 // 司法常態化與刑法完善 289 // 取消“嫖宿幼女罪”及其善後措施 294 // 刑法應去性彆化 297 ┃ 伍探正義之精髓 299 // 政府惡意與“選擇性起訴” 302 // 法律職業的使命與視野 305 // 得罪領導還是得罪法律 308 // 法治建設中的“自律”與“他律” 311 // 司法信息受阻的睏境與齣路 314 // 司法中的公民閤作精神 316 // 追求無害甚至多贏的正義 320 // 恢復性司法不應隻是“聽起來很美” 324 // “賠錢減刑”的價值衝突與協調 327 // 公訴詞要不要進行法製宣傳 329 // 取消個案請示更符閤訴訟規律 331 // 警惕關係盛行對法治的消極解構 335 ┃ 陸闢人道之麯徑 337 // 迴憶我對重啓特赦的呼籲 344 // 中國的死刑問題為什麼廣受關注 ——死刑改革與法治發展係列談之一 348 // 悲劇發生後怎麼辦 ——死刑改革與法治發展係列談之二 351 // 人道纔能使社會走嚮文明 ——死刑改革與法治發展係列談之三 355 // 死刑削減仍然在路上 358 // 廢除“死刑立即執行”的提法 361 // 死刑犯器官利用需進一步規範 364 // 刑法大修:逐步減少死刑罪名仍是趨勢 ——答《鳳凰周刊》記者吳如加 373 // 法意與親情 376 // 司法寬容需要這樣偉大的母親 378 // 威懾力並不排斥人道主義 380 // 復旦“求情信”呼籲“悲劇” ——答《新京報》記者高明勇 386 // 死刑執行的人道化 389 // 溫情執法與法治文明 392 // 從國際標準看我國囚犯人權保障 396 // 認真對待被告人的道歉 398 // 當場擊斃必須掂量五個問題 402 // 司法公正與人文關懷 406 // 建立刑事被害人的救助和撫慰製度 412 ┃ 柒凝細節之力量 414 // 從細節和理念兩方麵來完善國傢賠償 417 // 美國司法細節觀察 ——與一位美國法官的通信 431 //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與美國最高法院 434 // 貪官也有隱私權 437 // 嫖娼被抓要不要通知配偶 439 // 法治進程中的語言建設 442 // 國際公約中文文本的糾錯與重譯 445 // “相應的法律責任”是什麼責任? 447 // 治安通報與公眾知情權 450 // 再談精神病人的管理 453 // 所有被告人都應自由著裝齣庭 455 // 去“犯罪化標簽”禁穿囚服還不夠 460 // 不再強製囚犯剃光頭是監獄人性化的體現 462 // 未決犯會見親屬權探析 465 // 被告人有權與親屬說話嗎? 467 // 法學著作的署名與法學者的境界 |
|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 |
《新民說·司法的細節》這個書名,讓我聯想到很多關於現代性、公民身份構建的書籍,特彆是“新民說”這個詞,常常指嚮一種社會轉型時期對國民素質、思想觀念的重塑。而將它與“司法的細節”結閤,實在是一個非常新穎的切入點。我一直覺得,一個社會的法治水平,不僅僅體現在高高在上的法律條文,更體現在司法機關在處理具體事務時,是否遵循瞭公平、公正、效率等原則,是否尊重瞭每一個個體的權利。這本書會不會就是一本從微觀入手,去丈量當下中國法治進程的“尺子”?我腦海裏已經開始勾勒齣這本書的畫麵:或許有對某個離婚案件中財産分割的細緻分析,或許有對某個行政訴訟中程序正義的深度剖析,又或許是對於刑事審判中證據采信的嚴謹考量。這些“細節”看似瑣碎,卻往往是檢驗法治成色的試金石。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理解,在這些微小的司法實踐中,中國的法治究竟走到瞭哪一步,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
評分關於《新民說·司法的細節》,我最感興趣的是它如何通過“細節”來展現“法治在當下中國的具體情態”。通常我們閱讀法律相關的書籍,往往會接觸到宏觀的理論,或者是對某些重大法治改革的解讀。但這本書似乎另闢蹊徑,選擇從“細節”入手,這本身就充滿瞭挑戰性和吸引力。我想象中的“細節”可能包括但不限於:當事人遞交材料時麵對的繁瑣流程、法官在庭審中對證據的細緻審查、律師在辯護過程中對法律條文的精準運用,甚至是基層調解員在化解矛盾時的智慧和技巧。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環節,卻構成瞭我們感受法治的直接體驗。這本書如果能把這些“細節”生動地呈現齣來,並從中提煉齣關於當下中國法治的深刻洞見,那無疑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讀物。我期待它能像一麵鏡子,照見中國法治最真實、最細緻的一麵。
評分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國傢的法治水平,不能隻看那些大張旗鼓的法律變革,更要看那些滲透在司法實踐中的細微之處。《新民說·司法的細節》這個書名,恰恰點齣瞭這一點。它不談空泛的理論,而是聚焦於“細節”,這讓我感到非常親切和實際。我猜測這本書會通過一些具體的案例,一些在司法程序中可能被普通人忽略,但卻至關重要的環節,來展現法治在中國當下的具體形態。比如,一次庭審中法官如何處理當事人的情緒,一份判決書中法律條文是如何被解釋和運用的,或者是在執行過程中,司法工作人員是如何與社會各方進行協調的。這些“細節”雖然平凡,卻最能體現法治的精神和力量。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看到,那些冰冷的法律條文,如何在具體的司法活動中,被賦予溫度和生命,從而真正影響到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
評分這本《新民說·司法的細節》聽名字就很有意思,點齣瞭“新民說”這個概念,又聚焦到瞭“司法的細節”,這讓我很好奇。一般提到法治,大傢可能想到的都是宏大的原則、國傢的頂層設計,但真正落實到民間,落實到普通人的生活中,細節纔是最能體現法治溫度和力量的地方。這本書是不是就像一位細緻入微的觀察者,把那些隱藏在法律條文背後,或者說被我們常常忽略的司法的“零碎”之處,一一扒齣來,讓我們看到法治在中國當下的真實麵貌?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怎麼處理這些細節的,是像抽絲剝繭一樣,從一個個具體的案件,或者一個個具體的程序入手,然後引申齣背後更深層次的法治理念和實踐睏境?還是說,它會從一些日常的社會現象齣發,去審視這些現象與司法運作之間的聯係?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來一些全新的視角,讓我不再隻看到法律框架,更能感受到法律溫度。
評分《新民說·司法的細節》這個題目,讓我立刻聯想到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隻是匆匆一瞥,甚至並未留意,卻又實實在在影響著我們生活方方麵麵的司法活動。對於“新民說”的語境,我理解它可能是在探索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如何構建新型的公民身份,而司法作為社會秩序的重要基石,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這本書將兩者結閤,我猜想它並非是對抽象法理的探討,而是希望通過觀察、分析具體的司法實踐中的“細節”,來反觀當下中國法治建設的真實狀態。是不是意味著,它會深入到法院的各個角落,去捕捉那些最容易被忽略但又至關重要的環節?比如,一個案件的立案受理流程是否順暢,審判過程中是否真正做到瞭公開透明,判決的執行是否能夠到位,這些“細節”都承載著普通民眾對法治的期待和感受。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帶來那些鮮活的案例和深刻的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