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经典、名师编写
双色印刷、上下分册
知识点面广而全,紧握考试命脉
适用于基础阶段
张志凤
留美学者、教授,北京会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常务理事。拥有二十几年财会培训经验,是会计培训界领袖级人物。编著的“轻松过关”系列图书连续畅销19年。
这本书的配套服务体验,简直是雪上加霜。宣传册里大肆鼓吹的“在线答疑”和“视频解析”,在我实际使用过程中,几乎是形同虚设。我曾经针对一个在书中反复出现的、我始终无法理解的递延所得税处理问题,提交了咨询。等待了整整四天才收到一个非常官方化、像是复制粘贴模板的回复,那回复内容基本上就是让我“重新阅读教材第X章”,这根本没有解决我的疑问,反而让我觉得这个“服务”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吸引人购买的噱头。至于所谓的视频解析,点进去发现很多章节的链接都是失效的,或者指向的是非常老旧的、可能已经过时的课程内容,根本无法对应上这本书的最新版本内容。这种软性服务的缺失,让这本书的整体价值大打折扣。我花钱购买的不仅仅是纸质内容,还包括了学习过程中可能需要的支持和指导。当这些附加价值无法兑现时,剩下的就只有这本厚重、印刷质量一般的纸质书,以及我不断上涨的挫败感了。
评分关于《中级会计实务》这部分内容,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显得过于保守和“安全”。它似乎非常害怕自己提供的任何信息与未来的政策变动产生冲突,所以它在阐述每一个重要概念时,都写得极其谨慎,充满了各种限定条件和“以最新规定为准”的免责声明。坦白说,对于一个在2018年出版的书籍,这种谨慎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一个正在备考的考生来说,我需要的是一个清晰、坚定的学习路径。当涉及到一些存在争议的会计处理方法时,它往往选择并列呈现,然后将选择权完全推回给读者,美其名曰“了解不同观点”,但实际上这让我更加迷茫——在考试中,我到底该写哪一个?这种“中立”的态度在需要果断决策的考试中是致命的。我更希望看到作者能够结合当时最新的财会准则解读,给出一个明确的、最有可能是考点的倾向性判断,哪怕这个判断有风险,也比这种模棱两可的叙述要强得多。它像是一个百科全书,知识点全面,但缺乏考试导向的“倾向性”解读。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一场灾难,简直让人怀疑是不是印刷厂随便拿了几张纸糊弄出来的。我本来是抱着极大的期望,觉得东奥出品,质量总该有保证,毕竟价格也不算便宜。结果呢?拿到手沉甸甸的,感觉内容应该很充实,但一翻开,那字体大小和行间距,简直是挑战我的视力极限。有时候一个知识点讲到一半,突然就换了个小得几乎看不清的字体,美其名曰“重点提示”,我看是想把我的眼睛彻底“重点提示”出毛病来。更别提那些表格了,本来会计科目和分录就够烧脑了,他们非要把那些关键数据挤在一个比邮票大不了多少的空间里,看得我得捏着鼻子凑近屏幕,生怕一呼气就把那密密麻麻的数字给吹跑了。做模拟测试的时候更是抓狂,题干和选项之间那挤牙膏一样的间距,让人根本无法快速定位,做一套题的时间,至少有三分之一花在了努力辨认“这个是选项A还是B”上。我理解教材需要承载大量信息,但这种完全不顾读者阅读体验的设计,简直是在浪费我们的时间,甚至可以说是对我们备考者的不尊重。希望未来的版本能请一个靠谱的排版设计师入驻,别再让这些宝贵的知识点被糟糕的视觉体验给埋没了。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应试指导”部分,感觉像是从某个官方大纲里东拼西凑、生硬剪切粘贴过来的,缺乏真正的灵魂和实战指导性。它罗列了大量的章节考点,但对于这些考点在实际考试中是如何变化、如何设陷阱,讲解得极其表面。比如讲到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它给了一堆定义和区分,但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判断情境,它只是简单地重复教材上的结论,根本没有提供任何“过来人”的经验或者解题技巧的心得分享。我真正需要的是那种能把我从理论的泥潭里拉出来的实操心法,比如“遇到这种情况,首先看什么,然后用哪个公式快速锁定答案”。这本书里全篇都是“应当”和“必须”,听起来很权威,但对于我这个需要冲击高分的选手来说,这些规范性的语言毫无帮助,它们没能帮我分辨出ABC四个选项中,哪个是阅卷老师最想看到的那个“标准答案”。感觉作者是站在一个“你应该都已经会了”的角度来写这份指导的,而不是站在一个“我来帮你攻克难点”的积极姿态。如果我只需要复习教材,我直接看教材不就完了吗?我要的是提炼和升华,这本书提供的是重复和堆砌。
评分《轻松过关1》这个名字取得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一点也不轻松,反而让我焦虑感倍增。它的模拟测试题,数量上是挺足的,但质量的参差不齐简直令人发指。有些题目设计得还算巧妙,能触及到一些平时容易忽略的边角料知识点,让我有种“幸亏做了这套题”的感觉。然而,更多的是那种明显脱离实际考试难度的“怪题”和“偏题”。比如,一道综合题,居然把三个完全不相关的知识点硬生生地捆绑在一起,中间还夹杂着一些在历年真题中从未出现过的、非常晦涩的法规条款。做完一套题,我花大量时间去查阅那些我甚至不确定是否需要掌握的冷门知识点,结果回头一看考试大纲,发现这些内容占比微乎其微,甚至根本不考。这就像是教练让你去打一个完全不存在的、虚构的对手,练了半天,等到真正上场的时候,才发现真正要面对的对手的打法完全不同。这种无效的、浪费精力的练习,只会消磨掉我宝贵的复习时间,让我对自己的判断力产生怀疑,而不是增强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