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洛陽老君山地處洛陽市欒川縣,是洛陽市有名的道教名勝。自2011年起,本書主編組織清華大學同學前往老君山文化景區進行人文調研,連續調研五年,編寫成本書——《洛陽老君山文化誌》。全書分為兩部分: 上編是集體編寫的“洛陽老君山文化誌”,下編是本書主編獨自撰寫的“洛陽老君山道傢道教的文化解讀”,在知識性與文化性方麵達到瞭較高水平。作為文化誌,它填補瞭老君山誌書編撰的空白,對洛陽市地域文化的研究有一定參考價值。本書圖片豐富,文筆流暢可讀,有助於一般讀者包括旅遊者理解老君山的道傢道教文化內涵。 程鋼 主編 著作 張學成,男,1972年生,山東臨沂人。臨沂大學教授,文學博士,臨沂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史記研究會會員,中國李清照、辛棄疾研究會會員,山東孫子研究會理事。主要從事唐前文學與文化、沂濛文化及旅遊文化研究;主持並完成省級課題3項,市廳級課題多項;在各級期刊發錶論文40餘篇;齣版著作3部。 第三章神像誌參考文獻見:從中可以明顯感受到作者在資料搜集上的紮實程度和學術上的審慎態度。盡管這本書的風格偏嚮普及和文化推廣,但其背後支撐的史料根基是相當穩固的。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一些關鍵的曆史事件或文獻記載時,往往會附帶簡短的注釋或齣處說明(雖然篇幅控製得很好,不影響整體流暢性),這錶明作者在寫作過程中並非憑空臆斷,而是基於大量的田野調查和文獻梳理。尤其是在處理那些年代久遠、信息模糊的傳說故事時,作者的處理方式非常成熟,他不會武斷地下結論,而是采取“存疑並陳”的態度,將不同版本的說法並列呈現,留給讀者思考的空間。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使得這本書在展現文化魅力的同時,也具備瞭相當的參考價值,讓人對其所描述的一切産生高度的信任感,而非僅僅是停留在“優美散文”的層麵。
評分我一直是個對地方文史資料抱有極大好奇心的人,但很多這類書籍往往陷入瞭資料堆砌的窠臼,枯燥乏味得讓人望而卻步。然而,這本書在敘事手法上展現齣瞭令人驚喜的靈活性。它似乎懂得如何將那些堅硬的史料“軟化”。比如,在講述某位曆史名人與此山相關的軼事時,作者沒有采用生硬的傳記式記述,而是巧妙地融入瞭當地的民間傳說和口頭流傳的故事,使得人物形象一下子變得立體、鮮活起來。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祭祀活動和傳統節日的描寫段落,那些繁復的儀式流程,在作者的筆下不再是僵硬的步驟羅列,而是被賦予瞭濃厚的生活氣息和人文關懷。語言的轉換非常自然,時而慷慨激昂,如同在描述山巒的壯闊;時而又細膩婉轉,如同在描摹山間百姓的日常勞作與祈願。這種敘述的張弛有度,讓原本可能晦澀的文化符號,變得可觸摸、可感知,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趣味性和代入感,真正做到瞭“以小見大,寓教於樂”。
評分讀完閤上書捲時,我的腦海中浮現的不再是僵硬的知識點,而是一幅流動的、有生命力的畫麵:清晨的薄霧繚繞在山腰,古老的石階上苔痕斑駁,山頂的道觀裏傳來悠遠的鍾聲,而山下的村落裏,人們正按照世代相傳的習俗準備著一天的生活。這本書成功地將“山之形”與“人之文”緊密地焊接在瞭一起。它不僅僅是在記錄一個地理實體或一段曆史,更是在描繪一種生活哲學、一種與自然共生的智慧。這種氣質是獨特的,它讓你在瞭解瞭曆史脈絡和文化符號之後,會油然而生地産生一種去“朝聖”的衝動,想要親身去體驗那種被厚重文化浸潤過的山川氣息。如果說很多地方誌是客觀的陳述,那麼這本書更像是一封飽含深情的情書,寫給那片孕育瞭韆年道傢精神的土地,讓人讀後久久不能忘懷,心馳神往。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那簡直就是一幅濃縮的古典山水畫捲,初見便覺氣韻生動,色彩的運用既有水墨的淡雅,又不失洛陽地區特有的那種厚重與曆史感。裝幀工藝看得齣是下足瞭功夫的,紙張的質地細膩而有韌性,拿在手中沉甸甸的,很有分量,這立刻給人一種“這不是一本普通的讀物”的心理暗示。我特意留意瞭排版,字體選擇非常考究,古樸又不失現代讀者的易讀性,行距和字距處理得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憊。初翻幾頁,那些關於山脈走嚮、地質變遷的描述,雖然專業性不強,但作者的筆觸卻充滿瞭對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仿佛帶著我穿梭迴瞭韆百年前,親眼目睹瞭那巍峨山體的形成。尤其是序言部分,那幾段對“道傢源起”的溯源論述,雖未深入到具體典籍的考據,卻將老君山的文化脈絡勾勒得十分清晰,引人入勝,讓人迫不及待想深入瞭解其文化底蘊。整體而言,光是這份對書籍本身的敬畏感和美學追求,就足以讓人在書架上為它留齣一個顯眼的位置。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布局,我個人覺得是其成功的關鍵之一。它沒有拘泥於單一的綫性敘事,而是采用瞭多維度的、螺鏇上升的結構來構建老君山文化的整體圖景。開篇的宏觀地理環境介紹之後,很快便切入瞭核心的文化闆塊,但這個核心闆塊的處理非常巧妙——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文化符號,而是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深入。例如,它在談及宗教文化時,並沒有停留在道教的基本教義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不同曆史時期,道教思想如何與本地的自然崇拜、祖先祭祀等本土信仰發生碰撞、融閤,最終沉澱齣具有地域特色的精神內核。這種多層麵的剖析,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文化”二字的理解,它不隻是廟宇和經文,更是山水、人情、習俗的綜閤體。這種編排方式極大地滿足瞭不同層次讀者的需求:初讀者能快速建立起對該地的文化認知框架,而有一定基礎的研究者,也能從中找到深入探討的切入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