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书籍 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第2版)

正版书籍 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鲍勃·麦卡锡Bob McCarthy 著
图书标签:
  • 音响系统
  • 音频工程
  • 声学
  • 设计
  • 优化
  • 电子工程
  • 专业音响
  • 第二版
  • 图书
  • 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金渊清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37495
商品编码:27943936599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第2版)
作者 鲍勃·麦卡锡(Bob McCarthy)
定价 229.00元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 9787115437495
出版日期 2017-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大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对利用现代的技术和工具对音响系统的设计和调校这一当前扩声领域热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述和分析。 本书由3篇,共13章构成。 第1篇讲“音响系统”,其目的是探究声音传输系统、人耳听觉和扬声器的相互作用。该部分全面地讲解了信号的传输流程、途经可能遇到的一些因素以及终端如何接受信号。第2篇讲“设计”,它应用了第1篇所讲的知识去设计一个音响系统。其目的是广泛地理解和创建一个成功的传输/接受模型设计所需要的工具和技术。第3篇介绍“优化”,其重点是对设计和安装的测量,以及空间中的检证和校准。 本次更新的第2版,在理念上作了一定的改变,将第1版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的修订和整合,使其更富逻辑性和系统性,增加了3章内容,其中第13章是全新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实际扩声系统的案例进行分析。

   作者简介
鲍勃·麦卡锡(Bob McCarthy)目前是专门提供音响系统优化与设计方面服务的Alignment & Design 公司的总裁。他是音响系统优化领域教学培训的开拓者和佼佼者,在过去的20 多年间,他在全球各地开设了此方面的培训课程。Bob的客户包括Cirque Du Soleil(索拉奇艺坊,加拿大娱乐演出公司,是全球第1大的戏剧制作公司之一)和WaltDisney Entertainmen( 迪士尼娱乐公司), 以及众多全球知名音响设计专家( 包括Jonathan Deans, Tony Meola, Andrew Bruce 和Tom Clark 等设计大师)。

   目录
第1篇 音响系统

第1章 声音的传输 3

节 声音传输的目的 3

第二节 声频信号传输的定义 4

1.2.1 时间与频率 4

1.2.2 波长 5

1.2.3 波形 8

第三节 传输的量化 10

1.3.1 分贝 10

1.3.2 功率 16

1.3.3 频率响应 17

1.3.4 极性 19

1.3.5 反应时间 19

第四节 模拟声频的传输 19

1.4.1 线路电平设备 20

1.4.2 线路电平的互连 30

1.4.3 扬声器电平设备——功率放大器 33

1.4.4 扬声器电平的互连——扬声器电缆 37

第五节 数字声频的传输 38

1.5.1 数字声频设备 38

1.5.2 数字声频的互连 40

第六节 声学传输 41

1.6.1 声能、声压和表面积 41

1.6.2 环境的影响:湿度与温度 43

1.6.3 声发射器:扬声器 44

第七节 总结 59

本章参考文献 59

第2章 声波的叠加 60

节 引言 60

第二节 声波叠加的属性 61

2.2.1 声波叠加的定义 61

2.2.2 叠加的条件 61

2.2.3 叠加的数量 63

2.2.4 电叠加与声叠加的比较 63

2.2.5 声源的指向性 64

2.2.6 叠加的数学表达 64

2.2.7 叠加的幅度 65

2.2.8 叠加的相位 66

第三节 响应的波纹 69

2.3.1 叠加区域 70

2.3.2 梳状滤波器效应:线性与对数 75

2.3.3 叠加几何学 77

第四节 声学交叠 85

2.4.1 声学交叠的定义 85

2.4.2 分频器的分类 86

2.4.3 频谱的划分和频谱分频器 88

2.4.4 空间分割器和空间声学交叠 97

第五节 扬声器阵列 106

2.5.1 引言 106

2.5.2 扬声器阵列的类型 106

2.5.3 耦合阵列 107

2.5.4 非耦合阵列 123

第六节 扬声器/空间叠加 139

2.6.1 模拟函数 140

2.6.2 扬声器/空间叠加类型 142

2.6.3 吸声的影响 149

2.6.4 环境的影响 149

2.6.5 总结 150

第3章 接收 151

节 引言 151

第二节 响度 152

3.2.1 响度与dB SPL 152

3.2.2 等响曲线 153

第三节 定位 154

3.3.1 引言 154

3.3.2 声像 155

3.3.3 垂直方向的定位 156

3.3.4 前/后定位 159

3.3.5 水平定位 159

第四节 音调、空间感和回声的感知 166

3.4.1 引言 166

3.4.2 音调的感知 167

3.4.3 回声的感知 169

3.4.4 空间感的感知 170

3.4.5 感知区域的检测 171

第五节 立体声的接收 172

3.5.1 引言 172

3.5.2 声像区 172

3.5.3 立体声的度量 174

3.5.4 立体声的副作用 177

第六节 放大声音的检测 177

3.6.1 失真 178

3.6.2 压缩 178

3.6.3 频率响应的染色 178

3.6.4 准透视关系 178

第七节 传声器的接收 180

3.7.1 引言 180

3.7.2 传声器与人耳的比较 180

3.7.3 测量传声器 181

本章参考文献 183

第2篇 设计

第4章 评估 187

节 引言 187

第二节 自然声音与放大声音 188

4.2.1 辐射、传输和接收模型的对比 189

4.2.2 传输通道的差异 190

第三节 声学专家与声频工程师的关系 195

4.3.1 目标的比较 195

4.3.2 折中方案 201

第四节 发展趋势 205

本章参考文献 210

第5章 预测 211

节 引言 211

第二节 制图 212

5.2.1 2D图类型 212

5.2.2 3D图类型 213

5.2.3 3D世界的2D图纸表示 213

5.2.4 比例尺度 217

第三节 声学建模程序 218

5.3.1 引言 218

5.3.2 简史 218

5.3.3 扬声器数据文件 219

5.3.4 声学传输属性 225

5.3.5 吸声材料属性 231

5.3.6 特性总结 231

5.3.7 应用 233

第四节 结论 236

第6章 变量 238

节 引言 238

第二节 小变化理论 240

6.2.1 变化的定义 240

6.2.2 变化的原因和标准变化进程 241

6.2.3 小变化与大声压级的关系 249

第三节 扬声器/房间链路:透视比 250

6.3.1 量角器和比萨饼 250

6.3.2 大可接受变化量 251

6.3.3 非对称覆盖的考虑 251

6.3.4 覆盖弓方法 251

6.3.5 前向的透视比 252

第四节 距离比 252

第五节 小声级变化 254

 单只扬声器 255

第六节 总结 259

第7章 组合 260

节 引言 260

7.1.1 耦合的扬声器阵列 261

7.1.2 非耦合扬声器阵列 269

第二节 组合系统的频谱变化 275

7.2.1 透视比、波束宽度和扬声器阶次间的关系 275

7.2.2 扬声器阵列方法 285

第三节 结论 315

7.3.1 扬声器阶次和波束宽度 315

7.3.2 大功率与小变化量的关系 315

7.3.3 小变化量覆盖形状 316

第8章 抵消 318

节 引言 318

第二节 抵消的定义 318

第三节 重低音扬声器阵列 319

8.3.1 耦合和非耦合线声源 321

8.3.2 耦合和非耦合点声源 324

8.3.3 端射型 325

8.3.4 双单元直线排列技术 328

8.3.5 反转式扬声器组 328

第四节 结论 329

第9章 技术指标 331

节 引言 331

第二节 技术指标的原则 331

9.2.1 技术指标的定义 331

9.2.2 折中的处理原则 332

第三节 通道/系统类型 333

9.3.1 单声道 333

9.3.2 双声道立体声 333

9.3.3 多声道环绕声 334

9.3.4 声源效果 335

第四节 系统的细分 335

第五节 子系统类型 336

9.5.1 主系统 338

9.5.2 侧向补声 338

9.5.3 内补声 338

9.5.4 下补声 338

9.5.5 前区补声 339

9.5.6 延时 339

第六节 挑台战争 339

第七节 缩尺设计 342

9.7.1 功率的缩放比例 342

9.7.2 功率的叠加 343

9.7.3 形状的缩放比例 343

第八节 阵列设计程序 344

9.8.1 主系统设计 344

9.8.2 对称耦合点声源 344

9.8.3 非对称耦合点声源 346

9.8.4 非对称复合耦合点声源 351

9.8.5 对称非耦合线声源 356

9.8.6 非对称非耦合线声源 357

9.8.7 对称非耦合点声源 358

9.8.8 非对称非耦合点声源 360

9.8.9 对称非耦合点目标源 360

9.8.10 非对称非耦合点目标源 360

第九节 多声道环绕声 360

第3篇 优化

第10章 检验 365

节 检验的定义 365

第二节 物理测量工具 366

10.2.1 倾角罗盘 366

10.2.2 量角器 366

10.2.3 定角卡片 367

10.2.4 激光笔 367

10.2.5 温度计 368

10.2.6 湿度计 368

第三节 简单的声频测量工具 368

10.3.1 伏特/欧姆表(VOM) 369

10.3.2 极性测量仪 369

10.3.3 监听小盒 369

10.3.4 阻抗测量仪 370

10.3.5 示波器 370

10.3.6 声级计 370

10.3.7 实时分析仪(RAT) 370

第四节 复杂的声频测量工具 372

10.4.1 傅里叶变换 373

10.4.2 分析仪基础 373

10.4.3 信号的平均 380

10.4.4 单通道频谱的应用 383

10.4.5 转移函数的测量 385

第五节 其他复杂的信号分析仪 410

第六节 分析系统 412

参考文献 413

第11章 验证 414

节 引言 414

第二节 测试工作的构成 414

11.2.1 测试阶段 415

11.2.2 测试观测点 416

11.2.3 测量的设置 417

第三节 程序 421

11.3.1 噪声与频率的关系 421

11.3.2 总谐波失真 噪声(THD N) 422

11.3.3 大输入/输出能力与频率的关系 425

11.3.4 反应时间 428

11.3.5 极性 430

11.3.6 频率响应 431

11.3.7 相频响应 433

11.3.8 压缩 435

第四节 传声器检验 436

11.4.1 传声器的匹配 437

11.4.2 传声器响应 438

第五节 后期校准的检验 439

第六节 其他考虑的因素 443

第12章 校准 444

节 校准的定义 444

12.1.1 目标 445

12.1.2 挑战 445

12.1.3 策略 445

12.1.4 技术 446

第二节 校准的方案 446

12.2.1 校准的“无状态”性 446

12.2.2 校准的“君主制度”性 447

12.2.3 校准的“资本主义”性 447

12.2.4 “民主制度”的校准 447

12.2.5 TANSTAAFL和排序筛选 448

第三节 信息的获取 448

12.3.1 校准的细分 448

12.3.2 物理信息的获取 450

12.3.3 电信息的获取 450

12.3.4 声学信息的获取 453

第四节 程序 478

12.4.1 声学评估 478

12.4.2 声级设定 479

12.4.3 扬声器位置调整 482

12.4.4 均衡 485

12.4.5 延时设定 490

第五节 操作步骤 496

第六节 实际应用 501

第七节 后的处理 502

 审听 502

第八节 优化 503

12.8.1 利用节目素材做声源 503

12.8.2 有观众的情形 504

12.8.3 温度与湿度 504

12.8.4 舞台的声泄漏 505

12.8.5 舞台传声器的叠加 505

12.8.6 反馈 506

12.8.7 多声道节目素材 506

12.8.8 演出时传声器的位置 507

12.8.9 作为节目声道的重低音 508

12.8.10 结语 508

第13章 音响系统应用案例 510

节 引言 510

第二节 剧场 510

13.2.1 简介 510

13.2.2 舞台中央位置扬声器的垂直覆盖区域 510

13.2.3 两侧扬声器的垂直覆盖 514

13.2.4 补声系统 517

13.2.5 中央位置扬声器的水平覆盖 520

13.2.6 两侧扬声器的水平覆盖 524

第三节 音乐厅 527

13.3.1 简介 527

13.3.2 水平覆盖 531

第四节 在体育馆内有舞台的演出 533

13.4.1 简介 533

13.4.2 垂直覆盖 533

13.4.3 水平覆盖 535

13.4.4 重低音 537

第五节 带有中央记分板的体育馆 539

13.5.1 简介 539

13.5.2 垂直覆盖 539

13.5.3 水平覆盖 541

第六节 教堂 542

13.6.1 简介 542

13.6.2 水平覆盖 542

后记 545

参考文献 547

词汇表 548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为志在成为音响系统优化领域专业人才的读者而专门撰写的,它是全球首部对音响系统优化这一新兴领域中采用的现代工具和技术进行系统阐述的专著。本书为读者正确掌握该领域应用的大量实用工具提供了专业化的指导。这些工具包括:◎ 双通道FFT 分析仪◎ 声学预测程序◎ 现代扬声器阵列◎ 数字信号处理器全书采用大量清晰的彩色插图、截屏图和图表,用便于读者阅读的指南式论述形式来指导大家在做扩声系统和优化设计时能够更加完美。阅读此次更新的这部获奖专著的新版本,读者将可以掌握以下技能:◎ 精通利用双通道FFT 分析仪进行设计与优化这一令人兴奋不已的新技术。◎ 在增补的音响系统应用案例这一全新章节中,读者可以全面掌握现代扬声器阵列构建的理论与应用。◎ 通过理解观众对扩声重放声的感知机理,有助于制定并确立更佳的设计与优化决策。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序言
暂无相关内容

《音频空间声学与信号处理:理论、仿真与实践》 内容概述 本书旨在为音频工程、声学、音乐技术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和学生提供一套全面、深入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南。我们从音频系统设计的根本——声学环境的理解出发,逐步深入到信号处理的核心技术,最终聚焦于如何在复杂的听音空间中实现最优的音频系统性能。全书内容严谨,逻辑清晰,融合了前沿的声学理论、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算法以及实用的工程应用案例,力求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坚实的桥梁。 第一部分:声学基础与空间声学 本部分将从最基础的声学原理讲起,为读者构建坚实的声学知识体系。 第一章:声音的本质与传播 声音的物理特性: 详细阐述声波的产生、传播机制,包括声压、声强、声功率等基本概念。我们将深入探讨频率、振幅、相位等构成声音信息的关键要素,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听到的声音。 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 分析不同介质(空气、水、固体)对声波传播的影响,包括声速、声阻抗等参数。我们将考察温度、湿度、气压等环境因素如何微调声音的传播速度和衰减特性。 听觉感知: 介绍人耳的听觉生理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包括频率选择性、响度感知、掩蔽效应等。我们将探讨声音的感知心理学,如音色感知、空间定位感、以及听觉疲劳等现象,这些都是理解音频系统设计中“好听”的关键。 声波的反射、折射与衍射: 深入解析声波在遇到障碍物时的行为,包括全反射、部分反射、不同材料的吸声与反射特性。我们将详细讲解声波如何在复杂几何形状的房间中传播,以及这些物理现象对听音空间声场的影响。 第二章:室内声学基础 房间的声学参数: 引入并详细解释室内声学设计的核心指标,如混响时间(RT60)及其不同频率下的变化,清晰度(C50, C80),早期反射声,晚期反射声。我们将探讨这些参数与房间体积、表面材料吸声系数、房间形状之间的定量关系。 驻波与房间模式: 深入分析低频声音在房间内部的驻波现象,即不同频率的声音如何在特定尺寸的房间中形成共振。我们将详细讲解房间模式(包括轴向模式、切向模式、斜向模式)的计算方法,以及它们如何导致某些频率的能量增强或减弱,形成“房间的音染”。 扩散与吸收: 讲解声扩散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房间的几何形状和表面材质来增强声扩散,使声场更均匀。同时,详细介绍各种吸声材料的特性,包括吸声系数、降噪系数(NRC),并讨论它们在不同频率下的应用场景。 房间模式的控制与优化: 基于对驻波和房间模式的理解,提出针对性的控制策略。这包括房间尺寸的合理选择、低频陷阱的设计与应用、以及吸声材料的优化布局。我们将提供具体的计算方法和设计指导,帮助读者避免或减弱房间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章:音频系统中的空间声学 听音空间的角色: 强调听音空间(如录音棚、音乐厅、家庭影院、监听室)作为音频系统“最后环节”的重要性。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听音空间的声学特性及其对音频回放效果的决定性影响。 早期反射声与声像定位: 详细阐述早期反射声(first-order reflections)对声像定位、声音清晰度和空间感的影响。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声学处理来控制早期反射声,例如,通过吸声处理墙面,或者使用扩散体,从而获得更精确的立体声像。 混响的影响与控制: 区分自然混响与人为混响,并深入分析混响时间(RT60)对音乐、语言回放效果的适宜性。我们将探讨如何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如音乐厅、录音棚)设定和实现理想的混响特性。 驻波与房间共振的实际影响: 具体分析房间共振在实际听音环境中的表现,例如某些低频的“肥厚”或“失踪”。我们将结合实际测量数据,说明如何通过对房间声学结构的调整来改善低频响应的均匀性。 声学测量技术简介: 介绍用于评估听音空间声学特性的基本测量方法,包括麦克风、声学测量软件(如REW, ARTA)的应用,以及如何解读测量结果,如频率响应曲线、瀑布图(waterfall plot)、冲击响应(impulse response)等。 第二部分:数字信号处理在音频系统中的应用 本部分将聚焦于数字信号处理(DSP)在音频系统中的核心作用,介绍关键算法及其在音频设计与优化中的应用。 第四章:数字信号处理基础 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 介绍采样定理,将连续时间信号转换为离散时间信号的原理,包括采样率、量化误差等。我们将探讨数字信号的表示方式,以及数字滤波器的工作原理。 傅里叶变换及其在音频中的应用: 深入讲解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的核心思想,以及如何利用它们将时域信号分解为频域成分。我们将展示FFT在频谱分析、均衡、噪声分析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滤波器设计基础: 介绍各种数字滤波器类型,如FIR(有限脉冲响应)滤波器和IIR(无限脉冲响应)滤波器。我们将阐述它们的结构、设计方法、以及在音频处理中的优势与劣势,例如,如何设计低通、高通、带通、带阻滤波器,以及全通滤波器。 第五章:音频信号处理算法 均衡(Equalization): 详细介绍各种均衡技术,包括图形均衡、参数均衡、动态均衡。我们将分析不同均衡器在校正频率响应、塑造音色、消除房间共振中的作用,并探讨它们的设计参数(频率、增益、Q值)。 动态范围处理: 深入解析压缩器(compressor)、限制器(limiter)、扩展器(expander)、门限器(gate)等动态范围处理器的原理。我们将探讨它们在控制信号动态范围、防止削波、增加响度、改善信噪比等方面的应用。 混响(Reverb)与延迟(Delay): 讲解数字混响的生成原理,包括早期反射声模拟、晚期混响模拟。我们将介绍各种混响参数(如混响时间、预延迟、扩散度)的含义及影响。同时,分析延迟算法在创造回声、合唱、杜普勒效果等方面的应用。 噪声控制与信号增强: 介绍各种降噪算法,如谱减法、维纳滤波等,以及它们在消除背景噪声、直流偏置、哼声等方面的效果。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信号增强技术提升音频信号的清晰度和可懂度。 高级信号处理技术: 介绍一些更复杂的音频处理技术,如自适应滤波、多通道信号处理(Dolby Atmos, DTS:X),以及在音频信号分离(source separation)中的应用。 第六章:音频系统的数字信号处理实现 DSP处理器架构: 概述常见的DSP芯片架构(如TI C6000系列,ARM Cortex-M系列),以及它们在音频设备中的应用。 硬件平台与软件工具: 介绍用于音频DSP开发的硬件平台(如FPGA, DSP开发板)和软件开发环境(如MATLAB/Simulink, C/C++编译器)。 实时音频处理: 讨论实时音频处理面临的挑战,如低延迟要求、计算资源限制,以及如何优化算法和硬件设计来实现高效的实时处理。 嵌入式音频系统设计: 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如何将DSP算法集成到嵌入式音频设备中,例如功放、多媒体播放器、数字音响。 第三部分:音频系统设计与优化实践 本部分将整合前两部分的理论知识,聚焦于音频系统的整体设计理念和具体的优化策略,涵盖从扬声器选择到系统集成和声学调整的各个环节。 第七章:扬声器系统设计与选择 扬声器单元的类型与特性: 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扬声器单元,如低音单元(woofer)、中音单元(midrange)、高音单元(tweeter),以及它们的电声参数(如阻抗、灵敏度、频响曲线、失真度)。 箱体设计原理: 讲解不同类型的扬声器箱体(如密闭箱、倒相箱、带通箱)的设计原理、优势与劣势。我们将提供箱体设计的计算公式和仿真方法。 分频器设计: 深入分析无源分频器和有源分频器的设计原理。我们将探讨不同阶数(一阶、二阶、四阶)分频器的特性,以及如何利用分频器合理分配不同频段的信号给对应的扬声器单元,实现平坦的整体频响。 扬声器布局与指向性: 讨论扬声器在听音空间中的最佳摆放位置,以及扬声器的指向性(dispersion)如何影响声场均匀性。我们将分析扬声器与听音空间声学特性的相互作用。 有源与无源系统比较: 对比有源扬声器系统(内置功放)和无源扬声器系统(外置功放)的优缺点,以及各自适用的场景。 第八章:房间声学优化与调整 房间的声学诊断: 基于第四章的声学测量技术,详细指导读者如何进行系统的房间声学诊断。这包括识别房间的固有声学缺陷,如驻波、梳状滤波效应、不理想的混响时间等。 吸声处理策略: 针对不同频率和不同位置的声学问题,提供详细的吸声处理方案。例如,讨论如何针对低频驻波设计和布置低频陷阱,以及如何使用吸声板、吸声棉等材料处理中高频的反射。 扩散处理策略: 讲解如何利用声扩散体(如QRD扩散体、鼓形扩散体)来打破房间内的声能聚焦,使声场更均匀,提升空间感和声音的自然度。 房间模式的控制与衰减: 整合吸声与扩散技术,提出综合性的房间声学优化方案。我们将给出具体的布局建议和计算方法,以期最大程度地改善房间的整体声学特性。 房间声学处理的案例分析: 提供不同类型房间(如家庭影院、录音棚、Hi-Fi监听室)的声学处理案例,展示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第九章:系统集成与声学校准 功放与扬声器的匹配: 讲解功放功率、阻抗、灵敏度等参数与扬声器需求的匹配原则,以及如何避免功放过载或驱动不足。 信号链的设计: 概述从信号源到扬声器的整个信号链,包括前级、后级、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等的连接与协同工作。 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应用: 详细阐述DSP在扬声器分频、均衡校正、房间声学补偿(如ROOM CORRECTION)、延时设置等方面的具体应用。 声学校准流程: 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声学校准流程,包括扬声器相位校准、频响曲线测量与校正、声像定位调试、声场均匀性评估等。 听音环境的适应性: 探讨如何在不同听音环境下,根据用户需求和房间条件,对音频系统进行个性化调整和优化。 第十章:特定应用场景的音频系统设计 本章将聚焦于几个典型的音频系统应用场景,深入分析其设计要点和优化策略。 音乐厅与场馆的扩声系统设计: 探讨大型音乐厅、剧院、体育场馆等场所的扩声系统设计原则,包括声场覆盖、清晰度、声压级要求,以及如何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应对复杂的声学环境。 录音棚与混音监听环境设计: 详细讲解专业录音棚和混音监听室的声学设计要求,包括近场监听、无染声场、准确的瞬态响应等,并介绍相关的声学处理和设备选择。 家庭影院与Hi-Fi系统设计: 针对家庭用户,提供高品质家庭影院和Hi-Fi音响系统的设计指南,强调房间声学与设备选择的协同优化,以及沉浸式音频格式(如Dolby Atmos, DTS:X)的应用。 耳机音频系统设计: 介绍耳机音频系统的独特性,包括人头相关传递函数(HRTF)、虚拟环绕声技术,以及如何优化耳机与播放设备以获得最佳听音体验。 结论 本书致力于成为音频设计和声学优化的权威参考,为读者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实用的实践经验。通过深入理解声音的物理特性、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的核心算法,并灵活应用于实际的系统设计与声学调整,读者将能够构建出令人满意的音频系统,实现卓越的听音体验。我们相信,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推动音频工程领域的技术进步,并为广大音频爱好者和专业人士带来深刻的启发。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正版书籍 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第2版)》这本书的评价,只能用“相见恨晚”来形容。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我音响知识体系中的诸多空白,让我对声音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它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启迪智慧的书。 书中关于“声音的传播机制”的讲解,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声音是如何在空间中运作的。作者从声波的形成、传播,到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反射、吸收、衍射,都进行了非常详尽的分析。我以前总觉得声音就是“声音”而已,但现在我明白了,它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物理过程。 我尤其赞赏书中对“房间声学”的处理方法。我以前以为房间就是一个单纯的听音空间,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房间的声学特性才是影响音质的关键。作者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处理房间的声学问题,比如如何利用吸音材料来控制混响时间,如何利用扩散体来营造自然的声场。 书中对“扬声器”的深入剖析,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介绍扬声器的类型,更重要的是分析了扬声器单元的材质、磁路设计、分频器电路等,以及这些因素对声音表现的影响。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扬声器听起来细节丰富,有些则饱满有力。 而且,这本书在讲解“放大器”时,也触及到了核心的技术原理。作者分析了不同类型放大器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声音的动态、瞬态和音色。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同样的信号,经过不同的放大器,听起来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还深入探讨了“数字音频处理”的方方面面。从数字信号的采集、编码、传输,到D/A转换、数字滤波,作者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让我对数字音频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触及到其内在的逻辑。 书中关于“线材”的论述,也显得尤为客观和科学。作者并没有盲目推崇某种线材,而是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线材对信号传输可能产生的影响,并给出了合理的选择建议。这让我明白,线材确实有其作用,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它的原理,而不是人云亦云。 让我感到非常欣慰的是,这本书在讲解“听音室设计”时,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还融入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作者分享了许多实际项目的案例,并详细分析了他们是如何解决声学难题,如何进行系统优化的。这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接地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书中对“声学测量”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介绍了各种测量仪器和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测量数据来评估房间的声学特性和系统的频率响应。这让我明白了,科学的优化,离不开客观的数据支持。 总而言之,《正版书籍 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第2版)》这本书,是一本真正能够帮助我提升音响理解和实践能力的宝典。它不仅仅提供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一套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本书带来的价值,将会在我未来的音响探索之路上,持续地闪耀光芒。

评分

最近我读了《正版书籍 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第2版)》这本书,这本书的价值之大,简直让我难以置信。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音响的书,更是一次关于声音艺术和科学的深度探索。我以前对音响的理解,更多的是一种感性的追求,而这本书则将这种感性与严谨的科学理论完美地结合起来。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声波的物理学”的讲解。它从声波的产生、传播、衰减,到声音的频率、相位、振幅,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析。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这些复杂的物理概念解释得一清二楚,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不同的乐器、不同的音乐风格,听起来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房间声学”的详细讲解。我一直以为只要把房间装修得漂亮,声音就不会差,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房间的声学特性才是影响音质的关键。作者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处理房间的声学问题,比如如何利用吸音材料来控制混响时间,如何利用扩散体来营造自然的声场。 书中对“扬声器”的详细剖析,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介绍扬声器的类型,更重要的是分析了扬声器单元的材质、磁路设计、分频器电路等,以及这些因素对声音表现的影响。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扬声器听起来细节丰富,有些则饱满有力。 而且,这本书在讲解“放大器”时,也触及到了核心的技术原理。作者分析了不同类型放大器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声音的动态、瞬态和音色。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同样的信号,经过不同的放大器,听起来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还深入探讨了“数字音频处理”的方方面面。从数字信号的采集、编码、传输,到D/A转换、数字滤波,作者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让我对数字音频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触及到其内在的逻辑。 书中关于“线材”的论述,也显得尤为客观和科学。作者并没有盲目推崇某种线材,而是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线材对信号传输可能产生的影响,并给出了合理的选择建议。这让我明白,线材确实有其作用,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它的原理,而不是人云亦云。 让我感到非常欣慰的是,这本书在讲解“听音室设计”时,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还融入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作者分享了许多实际项目的案例,并详细分析了他们是如何解决声学难题,如何进行系统优化的。这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接地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书中对“声学测量”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介绍了各种测量仪器和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测量数据来评估房间的声学特性和系统的频率响应。这让我明白了,科学的优化,离不开客观的数据支持。 总而言之,《正版书籍 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第2版)》这本书,是一本真正能够帮助我提升音响理解和实践能力的宝典。它不仅仅提供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一套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本书带来的价值,将会在我未来的音响探索之路上,持续地闪耀光芒。

评分

拿到《正版书籍 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第2版)》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是既期待又有点忐忑的。期待是因为我对音响的热爱一直都在,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干货”;忐忑是因为我知道音响设计和优化是一个非常专业且复杂的领域,担心这本书的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让我望而却步。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以一种非常令人惊讶的方式,成功地将复杂的科学原理和实用的技术方法融为一体,让我深深地着迷。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声场”的讲解。以前我总觉得音响就是把声音“搬”到房间里,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音响设计,是关于如何“重塑”空间,如何在这个空间里创造出一个逼真、立体的声音舞台。作者详细分析了声场的前后延伸、宽度、深度以及高度,甚至还讨论了声场定位的准确性,这些细致的分析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房间里的声音表现。 书中关于“房间的声学处理”部分,更是让我豁然开朗。我一直以为房间里铺地毯、挂窗帘就能解决吸音问题,但作者通过详实的图表和数据,告诉我房间的声学特性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他详细讲解了不同频率的声音在不同材料上的吸收和反射特性,以及如何通过声学材料的选择和布局,来有效地控制房间的混响时间、减少驻波和梳状滤波效应。我这才明白,原来那些听起来“闷”或者“散”的声音,都是房间声学出了问题。 这本书在讲解“扬声器摆位”时,也显得尤为严谨。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三分之一原则”或者“等边三角形”,而是深入分析了扬声器离墙的距离、高低、朝向等因素对声音传播的影响。作者甚至还提供了一些量化的指导,比如如何通过简单的测量来找到最佳的摆位。这让我明白,摆位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声学原理。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系统匹配”的论述。很多音响爱好者都喜欢追求极致的设备,但这本书却强调了系统整体的协调性。它解释了为什么不同阻抗、不同灵敏度的扬声器需要搭配不同功率、不同阻尼系数的功放,以及前级和后级之间的信号传输损耗问题。这种“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理念,让我对音响系统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而且,这本书还涉及了“数字音频处理”的理论,比如D/A转换、数字滤波等。虽然我不是技术出身,但作者用清晰的逻辑和形象的比喻,让我能够理解这些复杂的概念。他甚至还讨论了不同解码芯片和数字处理算法对声音可能产生的影响,这让我对数字音频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 书中对“听音室的声学设计”的理念,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不再是简单的“吸音”或“扩散”,而是强调了对声场的“塑造”。作者介绍了如何通过墙面角度、扩散体、吸音体的巧妙组合,来营造出更自然、更宽广的声场。他甚至还讨论了如何通过声学设计来“隐藏”房间的缺陷,让声音听起来更流畅、更自然。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心理声学”的探讨。它让我明白,声音的感知不仅仅是客观的物理现象,还受到人的心理和生理因素的影响。作者分析了声音的响度、音色、空间感等是如何影响人的情绪和听觉体验的,这让我对“好声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本书的“优化”章节,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提供了各种技巧,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一套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如何去分析问题,如何去定位问题,以及如何去解决问题。这种思维方式,不仅适用于音响领域,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同样适用。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吸引人。作者的文笔流畅,逻辑严谨,即使是面对复杂的声学理论,也能被他讲解得既专业又易懂。他善于运用类比和图表,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和吸收。 总而言之,《正版书籍 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第2版)》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是一次思维的启迪。它让我从一个“音响发烧友”晋升为一个对声音有更深刻理解的“声音探索者”。这本书带来的价值,远超我最初的预期,我将会把它作为我音响学习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伙伴,不断去实践,去体会。

评分

我最近读完《正版书籍 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第2版)》这本书,感觉自己就像经历了一次音响世界的“大启蒙”。它所提供的知识深度和广度,让我对音响系统有了颠覆性的认识,从一个“音响发烧友”真正成长为一个对声音有更深刻理解的“声音探索者”。 书中对“声音的物理学”的讲解,绝对是这本书的亮点之一。它将抽象的声波理论,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精美的图示,化为易于理解的知识。我第一次明白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例如反射、衍射和吸收,这些都是影响音质的关键因素。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房间声学”的详细阐述。我之前一直认为房间的装修风格和大小是决定音质的唯一因素,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房间的声学特性才是影响音质的核心。作者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处理房间的声学问题,比如如何利用吸音材料来控制混响时间,如何利用扩散体来营造自然的声场。 书中对“扬声器”的深入剖析,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简单介绍扬声器的类型,更重要的是深入分析了扬声器单元的材质、磁路设计、分频器电路等,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对声音的表现产生影响。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扬声器听起来细节丰富,有些则饱满有力。 而且,这本书在讲解“放大器”时,也触及到了核心的技术原理。作者分析了不同类型放大器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声音的动态、瞬态和音色。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同样的信号,经过不同的放大器,听起来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还深入探讨了“数字音频处理”的方方面面。从数字信号的采集、编码、传输,到D/A转换、数字滤波,作者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让我对数字音频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触及到其内在的逻辑。 书中关于“线材”的论述,也显得尤为客观和科学。作者并没有盲目推崇某种线材,而是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线材对信号传输可能产生的影响,并给出了合理的选择建议。这让我明白,线材确实有其作用,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它的原理,而不是人云亦云。 让我感到非常欣慰的是,这本书在讲解“听音室设计”时,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还融入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作者分享了许多实际项目的案例,并详细分析了他们是如何解决声学难题,如何进行系统优化的。这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接地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书中对“声学测量”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介绍了各种测量仪器和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测量数据来评估房间的声学特性和系统的频率响应。这让我明白了,科学的优化,离不开客观的数据支持。 总而言之,《正版书籍 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第2版)》这本书,是一本真正能够帮助我提升音响理解和实践能力的宝典。它不仅仅提供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一套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本书带来的价值,将会在我未来的音响探索之路上,持续地闪耀光芒。

评分

我最近刚刚合上了《正版书籍 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第2版)》的最后一页,内心充满了对这本书作者的敬意。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音响世界的认知。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声音艺术和科学的百科全书。 书中对“声音的物理学”的讲解,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是如何传播的。作者用精妙的比喻和清晰的图示,将抽象的声波概念具象化,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声波的反射、衍射、吸收等现象,以及它们对音质的影响。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房间声学”的全面分析。我以前总以为房间的装修风格决定一切,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房间的声学特性才是影响音质的关键。作者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处理房间的声学问题,比如如何利用吸音材料来控制混响时间,如何利用扩散体来营造自然的声场。 书中对“扬声器”的深入剖析,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介绍扬声器的类型,更重要的是分析了扬声器单元的材质、磁路设计、分频器电路等,以及这些因素对声音表现的影响。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扬声器听起来细节丰富,有些则饱满有力。 而且,这本书在讲解“放大器”时,也触及到了核心的技术原理。作者分析了不同类型放大器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声音的动态、瞬态和音色。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同样的信号,经过不同的放大器,听起来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还深入探讨了“数字音频处理”的方方面面。从数字信号的采集、编码、传输,到D/A转换、数字滤波,作者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让我对数字音频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触及到其内在的逻辑。 书中关于“线材”的论述,也显得尤为客观和科学。作者并没有盲目推崇某种线材,而是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线材对信号传输可能产生的影响,并给出了合理的选择建议。这让我明白,线材确实有其作用,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它的原理,而不是人云亦云。 让我感到非常欣慰的是,这本书在讲解“听音室设计”时,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还融入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作者分享了许多实际项目的案例,并详细分析了他们是如何解决声学难题,如何进行系统优化的。这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接地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书中对“声学测量”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介绍了各种测量仪器和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测量数据来评估房间的声学特性和系统的频率响应。这让我明白了,科学的优化,离不开客观的数据支持。 总而言之,《正版书籍 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第2版)》这本书,是一本真正能够帮助我提升音响理解和实践能力的宝典。它不仅仅提供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一套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本书带来的价值,将会在我未来的音响探索之路上,持续地闪耀光芒。

评分

最近我终于读完了《正版书籍 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第2版)》这本书,感觉就像完成了一次音响世界的“探险”。这本书不仅拓展了我的知识边界,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用一种更科学、更系统的方法去理解和玩转音响。 书中对“声音的物理学”的讲解,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是如何传播的。作者用精妙的比喻和清晰的图示,将抽象的声波概念具象化,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声波的反射、衍射、吸收等现象,以及它们对音质的影响。 我尤其赞赏书中对“房间声学”的全面分析。我以前总以为房间的装修风格决定一切,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房间的声学特性才是影响音质的关键。作者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处理房间的声学问题,比如如何利用吸音材料来控制混响时间,如何利用扩散体来营造自然的声场。 书中对“扬声器”的深入剖析,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介绍扬声器的类型,更重要的是分析了扬声器单元的材质、磁路设计、分频器电路等,以及这些因素对声音表现的影响。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扬声器听起来细节丰富,有些则饱满有力。 而且,这本书在讲解“放大器”时,也触及到了核心的技术原理。作者分析了不同类型放大器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声音的动态、瞬态和音色。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同样的信号,经过不同的放大器,听起来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还深入探讨了“数字音频处理”的方方面面。从数字信号的采集、编码、传输,到D/A转换、数字滤波,作者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让我对数字音频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触及到其内在的逻辑。 书中关于“线材”的论述,也显得尤为客观和科学。作者并没有盲目推崇某种线材,而是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线材对信号传输可能产生的影响,并给出了合理的选择建议。这让我明白,线材确实有其作用,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它的原理,而不是人云亦云。 让我感到非常欣慰的是,这本书在讲解“听音室设计”时,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还融入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作者分享了许多实际项目的案例,并详细分析了他们是如何解决声学难题,如何进行系统优化的。这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接地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书中对“声学测量”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介绍了各种测量仪器和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测量数据来评估房间的声学特性和系统的频率响应。这让我明白了,科学的优化,离不开客观的数据支持。 总而言之,《正版书籍 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第2版)》这本书,是一本真正能够帮助我提升音响理解和实践能力的宝典。它不仅仅提供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一套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本书带来的价值,将会在我未来的音响探索之路上,持续地闪耀光芒。

评分

拿到《正版书籍 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第2版)》这本书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终于有一本书能系统地讲解音响设计和优化了!我一直对音响充满热情,但总感觉自己掌握的都是零散的知识点,很多原理都停留在模糊的认知层面。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将我从迷雾中引了出来,让我看到了音响世界的全貌。 书中对“声音的本质”的探讨,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讲频率、响度这些基本概念,而是深入到声音的波形、频谱分析,以及声音的动态范围、瞬态响应等等。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这些复杂的物理概念解释得一清二楚,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不同的乐器、不同的音乐风格,听起来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房间声学”的详细讲解。以前我总以为房间就是一个容器,声音进去就完事了,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房间本身就是音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灵魂”。作者分析了房间的尺寸、形状、材质对声音的反射、吸收、衍射等影响,并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处理房间的声学问题,比如如何减少驻波、如何控制混响时间。 书中对“扬声器”的分类和特性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扬声器(如书架箱、落地箱、同轴箱等),更重要的是分析了它们的单元构成、箱体设计、分频器原理等,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声音的表现。这让我明白,选择合适的扬声器,需要考虑很多因素,不能只看外形或者品牌。 让我感到特别惊喜的是,这本书在讲解“功放”部分时,也深入到了内部电路的设计和工作原理。作者分析了不同类型功放(如甲类、乙类、AB类)的特点,以及它们对声音的影响。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功放听起来温暖、柔和,有些则强劲有力。 而且,这本书还详细讲解了“信号链”的优化,从音源、解码器、前级、后级,到线材,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作者强调了“短板效应”,即整个系统的表现取决于其中最弱的环节。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拥有再好的扬声器,如果前端信号有问题,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潜力。 书中关于“声学测量”的部分,也让我眼前一亮。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测量仪器(如声压计、频谱分析仪)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测量数据来评估房间的声学特性和系统的频率响应。这让我明白了,科学的优化,离不开客观的数据支持。 让我感到特别钦佩的是,作者在讲解“听感”和“客观测量”之间的关系时,做得非常到位。他并没有偏向于某一方,而是强调了两者结合的重要性。既要相信科学的测量数据,也要相信自己的耳朵。这种平衡的理念,让我对音响的评价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这本书的“优化”部分,更是让我找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作者提供了各种实用的技巧和方法,比如如何调整扬声器的摆位、如何选择合适的吸音和扩散材料,以及如何进行系统的调校。这些方法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让我能够轻松地将其应用到自己的音响系统中。 总而言之,《正版书籍 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第2版)》这本书,是一本真正能够帮助我提升音响理解和实践能力的宝典。它不仅仅提供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一套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本书带来的价值,将会在我未来的音响探索之路上,持续地闪耀光芒。

评分

我最近有幸拜读了《正版书籍 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第2版)》这本书,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和启发,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一直认为音响是一个非常“玄”的领域,很多概念都难以捉摸,但这本书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生动的讲解方式,让我对音响系统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中对“声音的传播”的分析,让我大开眼界。它详细讲解了声音的反射、衍射、吸收等现象,以及这些现象是如何影响我们听到的声音。作者用大量的图表和公式,将这些复杂的物理原理解释得一清二楚,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声学实验室,亲身体验声音的奥秘。 我尤其赞赏书中对“房间声学”的处理方法。我以前总以为房间的大小和装修风格决定了一切,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房间的声学特性才是影响音质的关键。作者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处理房间的声学问题,比如如何利用吸音材料来控制混响时间,如何利用扩散体来营造自然的声场。 书中对“扬声器”的详细剖析,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介绍扬声器的类型,更重要的是分析了扬声器单元的材质、磁路设计、分频器电路等,以及这些因素对声音表现的影响。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扬声器听起来细节丰富,有些则饱满有力。 而且,这本书在讲解“放大器”时,也触及到了核心的技术原理。作者分析了不同类型放大器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声音的动态、瞬态和音色。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同样的信号,经过不同的放大器,听起来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还深入探讨了“数字音频处理”的方方面面。从数字信号的采集、编码、传输,到D/A转换、数字滤波,作者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让我对数字音频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触及到其内在的逻辑。 书中关于“线材”的论述,也显得尤为客观和科学。作者并没有盲目推崇某种线材,而是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线材对信号传输可能产生的影响,并给出了合理的选择建议。这让我明白,线材确实有其作用,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它的原理,而不是人云亦云。 让我感到非常欣慰的是,这本书在讲解“听音室设计”时,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还融入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作者分享了许多实际项目的案例,并详细分析了他们是如何解决声学难题,如何进行系统优化的。这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接地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书中对“声学测量”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介绍了各种测量仪器和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测量数据来评估房间的声学特性和系统的频率响应。这让我明白了,科学的优化,离不开客观的数据支持。 总而言之,《正版书籍 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第2版)》这本书,是一本真正能够帮助我提升音响理解和实践能力的宝典。它不仅仅提供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一套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本书带来的价值,将会在我未来的音响探索之路上,持续地闪耀光芒。

评分

最近读完了一本名为《正版书籍 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第2版)》的书,心里真是百感交集,特别想找个人好好聊聊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和启发。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音响的书,它更像是一扇打开我全新视角的窗户。在阅读之前,我对音响的理解还停留在“插上线,能出声”的层面,觉得只要设备好,声音自然就好。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从最基础的声学原理讲起,比如声音的传播方式、反射、衍射、吸收等等,这些概念以前听起来都很抽象,但作者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图示,将它们变得通俗易懂,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同一个音响在不同的房间里听起来效果会天壤之别。 书中对房间声学环境的分析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房间的大小和装修风格决定了一切,但作者详细剖析了房间的尺寸比例、材料的吸音和反射特性、以及各种声学缺陷(如驻波、颤动回声)是如何影响音质的。我这才意识到,原来我房间里的某些家具摆放方式,甚至墙壁的材质,都在悄悄地“扼杀”着音乐的细节。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要怎么做”,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这么做”,这种深层次的原理讲解,让我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而不是只能照搬一些不成文的经验。 而且,这本书的“优化”部分,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的。从扬声器的摆位、角度,到房间的吸音和扩散处理,再到信号链的每一个环节(播放器、解码器、前级、后级、线材)的考量,都有非常详尽的指导。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说“买贵的就好”,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类型设备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匹配关系。比如,他对不同类型功放的特性分析,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搭配不当的功放会导致声音干涩或者肥厚。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听感”和“客观测量”相结合的部分。以前总觉得技术指标是衡量音响好坏的唯一标准,但这本书告诉我,人的听感才是最终的裁判。它教我如何通过主观试听来辨别声音的细微差别,同时又教会我如何运用专业的测量仪器来客观地评估房间的声学特性和系统的频率响应。这种将感性与理性完美结合的方法,让我不再盲目追求数据,而是能更科学、更全面地去评价和调整我的音响系统。 书中关于“主观听音室设计”的章节,让我找到了无数灵感。我之前一直觉得家庭影院或者Hi-Fi房间就是一个简单的房间,但作者的讲解让我明白,这是一个需要精心设计的“声学容器”。从墙壁的处理,到天花板的吸音,再到地板的选择,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书中列举了各种不同的处理方案,并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这让我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我的方法。 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它还提供了大量的实例分析和案例研究。作者分享了许多在实际项目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的,这些真实的案例让我觉得非常贴近,也更容易理解书中的理论。比如,他分析了一个声学环境极其糟糕的房间,是如何通过一系列巧妙的设计和调整,最终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这让我看到了希望,也给了我信心去改造自己的听音环境。 这本书在处理“线材”部分的时候,也显得尤为客观和科学。我之前听过很多关于线材“玄学”的说法,但这本书并没有陷入盲目的推崇,而是从电磁兼容、信号传输的物理特性等方面,分析了线材对音质可能产生的影响,并给出了合理的选择建议。这让我明白,线材确实有其作用,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它的工作原理,而不是人云亦云。 而且,这本书的“优化”不仅仅局限于硬件,它还深入探讨了“软件”层面,也就是音源的选择、音乐的录音质量等等。作者强调了“好马配好鞍”的道理,一个再好的音响系统,如果搭配了低质量的音源,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潜力。他对不同类型音乐的录音特点分析,以及如何挑选高质量的数字母带,都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让我非常欣赏。作者的文笔流畅,逻辑清晰,即使是复杂的声学概念,也能被他讲解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他并没有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而是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这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是非常友好的。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给音响爱好者看的,它对于任何对声音有兴趣的人来说,都会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 总而言之,《正版书籍 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第2版)》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对音响世界的认知。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教会我如何去“听”的书。它让我明白,要获得好的声音,需要从声学原理到设备选择,再到听音环境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深入的理解和精心的设计。这本书带给我的,是长久而深远的价值,我一定会把它当作一本“宝典”,时不时翻阅,不断探索音响世界的奥秘。

评分

最近我真的沉迷于《正版书籍 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第2版)》这本书,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我以前也读过一些音响类的书籍,但很多都停留在“买什么设备好”或者“怎么摆放”的层面,缺乏系统性和深度。这本书则完全不同,它像一个循循善诱的导师,一点一点地把我引向音响设计的核心。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声音的物理学”的讲解。它从声波的产生、传播、衰减,到声音的频率、相位、振幅,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析。我以前觉得这些概念都很抽象,但作者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精美的图表,将它们变得生动易懂,让我仿佛亲眼看到了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样子。 书中对“房间声学”的剖析,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只要把房间装修得漂亮,声音就不会差,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房间的声学特性才是影响音质的关键。作者详细讲解了房间的尺寸、形状、材料如何影响声音的反射、吸收和衍射,并提供了各种科学的处理方法,比如如何利用吸音材料来控制混响时间,如何利用扩散体来营造自然的声场。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扬声器”的深入解读。它不仅仅是介绍扬声器的类型,更重要的是分析了扬声器单元的材质、磁路设计、分频器电路等,以及这些因素对声音表现的影响。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扬声器听起来细节丰富,有些则饱满有力。 而且,这本书在讲解“放大器”时,也触及到了核心的技术原理。作者分析了不同类型放大器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声音的动态、瞬态和音色。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同样的信号,经过不同的放大器,听起来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还深入探讨了“数字音频处理”的方方面面。从数字信号的采集、编码、传输,到D/A转换、数字滤波,作者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让我对数字音频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触及到其内在的逻辑。 书中关于“线材”的论述,也显得尤为客观和科学。作者并没有盲目推崇某种线材,而是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线材对信号传输可能产生的影响,并给出了合理的选择建议。这让我明白,线材确实有其作用,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它的原理,而不是人云亦云。 让我感到非常欣慰的是,这本书在讲解“听音室设计”时,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还融入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作者分享了许多实际项目的案例,并详细分析了他们是如何解决声学难题,如何进行系统优化的。这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接地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书中对“声学测量”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介绍了各种测量仪器和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测量数据来评估房间的声学特性和系统的频率响应。这让我明白了,科学的优化,离不开客观的数据支持。 总而言之,《正版书籍 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第2版)》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是一次思维的洗礼。它让我从一个对音响的热爱者,变成了一个对音响有深刻理解的探索者。这本书带来的价值,将会在我未来的音响学习之路上,持续地指引我前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