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文书物证司法鉴定理论与实务
定价:85.00元
作者:贾晓光
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65330537
字数:
页码:42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文书物证司法鉴定理论与实务》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应用性,充分反映文书物证司法鉴定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新成果:从科学、法律、鉴定技术的角度,阐明文书物证司法鉴定各主要项目类别的科学原理、鉴定程序方法与条件、鉴定标准与技术规范,以满足通用教材的基本要求;注意总结近年来解决文书物证鉴定疑难鉴定事项的科学思路和技术方法,以突出教材的特色;力求反映相关法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新规定,并适当介绍受到外认同度较高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成熟经验,以满足不同读者的知识需求。
《文书物证司法鉴定理论与实务》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公安司法高等院校的法律、司法鉴定学、刑事技术以及物证技术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通用教材,警官、检察官、法官、律师、司法鉴定人以及其他司法工作人员教育培训的基础教材,也可作为文书物证司法鉴定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章 绪论
节 文书物证司法鉴定及其相关概念
第二节 文书物证司法鉴定对象和主要内容
第三节 文书物证司法鉴定的任务
第四节 文书物证司法鉴定的程序和方法
第五节 文书物证司法鉴定意见的适用
第二章 文书物证司法鉴定的科学基础
节 物质交换与转移原理
第二节 种属鉴别理论
第三节 同一认定理论
第四节 文书物证系统鉴定理论
第三章 笔迹鉴定的依据与程序方法
节 笔迹鉴定的科学原理
第二节 笔迹特征
第三节 笔迹鉴定的程序方法
第四章 伪装笔迹鉴定
节 一般性伪装笔迹鉴定
第二节 故意改变字体、笔形笔迹鉴定
第三节 左手伪装笔迹鉴定
第五章 摹仿笔迹鉴定
节 摹仿笔迹概述
第二节 摹仿笔迹的手段与特点
第三节 制约摹仿笔迹特征相似程度的相关因素
第四节 摹仿笔迹特征变化的一般规律
第五节 摹仿笔迹的识别
第六节 摹仿笔迹检验要点
第六章 书写条件变化笔迹鉴定
节 书写条件变化笔迹概述
第二节 内部条件变化笔迹鉴定
第三节 外部条件变化笔迹鉴定
第七章 笔迹鉴定
节 笔迹概述
第二节 笔迹的手段及其特点
第三节 笔迹的检验要点
第八章 特殊文字符号笔迹鉴定
节 拼音文字笔迹鉴定
第二节 阿拉伯数字笔迹鉴定
第三节 标点符号笔迹鉴定
第九章 印章印文鉴定
节 印章印文鉴定概述
第二节 印章的制作工艺及印文特点
第三节 印文形成方式鉴定
第四节 印章印文同一性鉴定
第五节 印章印文伪造、变造方法鉴定
第十章 朱墨时序鉴定
节 朱墨时序鉴定概述
第二节 朱墨时序鉴定依据的表观特征
第三节 朱墨时序鉴定的主要方法
第十一章 专业制版印刷文书鉴定
节 专业印刷文书鉴定概述
第二节 平版印刷文书鉴定
第三节 凸版印刷文书鉴定
第四节 凹版印刷文书鉴定
第五节 孔版印刷文书鉴定
第六节 印刷文书来源鉴定
第十二章 办公机具印刷文书鉴定
节 电子打印文书鉴定
第二节 静电复印文书鉴定
第三节 传真文书鉴定
第四节 数码速印文书鉴定
第十三章 货币票据鉴定
节 货币鉴定的依据与方法
第二节 票据鉴定的依据与方法
第三节 银行卡鉴定的依据与方法
第四节 发票鉴定的依据与方法
第五节 商标标识鉴定的依据与方法
第十四章 证书鉴定
节 证书鉴定概述
第二节 居民身份证鉴定
第三节 护照鉴定
第四节 证书鉴定
第十五章 篡改变造文书鉴定
节 擦刮文书鉴定
第二节 消退文书鉴定
第三节 涂抹掩盖文书鉴定
第四节 添改文书鉴定
第五节 拼补文书鉴定
第六节 换页文书鉴定
第十六章 损毁文书鉴定
节 破碎文书鉴定
第二节 烧毁文书鉴定
第三节 浸湿粘连文书鉴定
第四节 不易见文字鉴定
第十七章 文书制成时间鉴定
节 文书制成时间鉴定概述
第二节 常见文书色痕的成分和性质
第三节 文书制成时间鉴定的化学检验方法
第四节 文书制成时间鉴定的物理检验方法
第五节 文书制成时间鉴定的系统检验方法
第十八章 文书物质材料及书写工具鉴定
节 文书物质材料和书写工具与文书鉴定的关系
第二节 文书纸张鉴定
第三节 文书印刷油墨鉴定
第四节 文书书写墨水鉴定
第五节 文书盖印色料鉴定
第六节 文书黏合剂鉴定
第七节 文书书写工具鉴定
第十九章 中国书画司法鉴定
节 中国书画传统鉴定概述
第二节 中国书画与文书物证
第三节 中国书画司法鉴定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中国书画司法鉴定的趋势方向
作者介绍
贾晓光,女,广东警官学院教授,1990年毕业于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文件检验专业,中山大学法学硕士学位。现任广州市司法鉴定协会文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协会文检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文书物证鉴定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科研、鉴定工作。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上教研、科研项目10余项,编写教材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完成各类文书鉴定3000余起。
文摘
序言
章 绪论
节 文书物证司法鉴定及其相关概念
第二节 文书物证司法鉴定对象和主要内容
第三节 文书物证司法鉴定的任务
第四节 文书物证司法鉴定的程序和方法
第五节 文书物证司法鉴定意见的适用
第二章 文书物证司法鉴定的科学基础
节 物质交换与转移原理
第二节 种属鉴别理论
第三节 同一认定理论
第四节 文书物证系统鉴定理论
第三章 笔迹鉴定的依据与程序方法
节 笔迹鉴定的科学原理
第二节 笔迹特征
第三节 笔迹鉴定的程序方法
第四章 伪装笔迹鉴定
节 一般性伪装笔迹鉴定
第二节 故意改变字体、笔形笔迹鉴定
第三节 左手伪装笔迹鉴定
第五章 摹仿笔迹鉴定
节 摹仿笔迹概述
第二节 摹仿笔迹的手段与特点
第三节 制约摹仿笔迹特征相似程度的相关因素
第四节 摹仿笔迹特征变化的一般规律
第五节 摹仿笔迹的识别
第六节 摹仿笔迹检验要点
第六章 书写条件变化笔迹鉴定
节 书写条件变化笔迹概述
第二节 内部条件变化笔迹鉴定
第三节 外部条件变化笔迹鉴定
第七章 笔迹鉴定
节 笔迹概述
第二节 笔迹的手段及其特点
第三节 笔迹的检验要点
第八章 特殊文字符号笔迹鉴定
节 拼音文字笔迹鉴定
第二节 阿拉伯数字笔迹鉴定
第三节 标点符号笔迹鉴定
第九章 印章印文鉴定
节 印章印文鉴定概述
第二节 印章的制作工艺及印文特点
第三节 印文形成方式鉴定
第四节 印章印文同一性鉴定
第五节 印章印文伪造、变造方法鉴定
第十章 朱墨时序鉴定
节 朱墨时序鉴定概述
第二节 朱墨时序鉴定依据的表观特征
第三节 朱墨时序鉴定的主要方法
第十一章 专业制版印刷文书鉴定
节 专业印刷文书鉴定概述
第二节 平版印刷文书鉴定
第三节 凸版印刷文书鉴定
第四节 凹版印刷文书鉴定
第五节 孔版印刷文书鉴定
第六节 印刷文书来源鉴定
第十二章 办公机具印刷文书鉴定
节 电子打印文书鉴定
第二节 静电复印文书鉴定
第三节 传真文书鉴定
第四节 数码速印文书鉴定
第十三章 货币票据鉴定
节 货币鉴定的依据与方法
第二节 票据鉴定的依据与方法
第三节 银行卡鉴定的依据与方法
第四节 发票鉴定的依据与方法
第五节 商标标识鉴定的依据与方法
第十四章 证书鉴定
节 证书鉴定概述
第二节 居民身份证鉴定
第三节 护照鉴定
第四节 证书鉴定
第十五章 篡改变造文书鉴定
节 擦刮文书鉴定
第二节 消退文书鉴定
第三节 涂抹掩盖文书鉴定
第四节 添改文书鉴定
第五节 拼补文书鉴定
第六节 换页文书鉴定
第十六章 损毁文书鉴定
节 破碎文书鉴定
第二节 烧毁文书鉴定
第三节 浸湿粘连文书鉴定
第四节 不易见文字鉴定
第十七章 文书制成时间鉴定
节 文书制成时间鉴定概述
第二节 常见文书色痕的成分和性质
第三节 文书制成时间鉴定的化学检验方法
第四节 文书制成时间鉴定的物理检验方法
第五节 文书制成时间鉴定的系统检验方法
第十八章 文书物质材料及书写工具鉴定
节 文书物质材料和书写工具与文书鉴定的关系
第二节 文书纸张鉴定
第三节 文书印刷油墨鉴定
第四节 文书书写墨水鉴定
第五节 文书盖印色料鉴定
第六节 文书黏合剂鉴定
第七节 文书书写工具鉴定
第十九章 中国书画司法鉴定
节 中国书画传统鉴定概述
第二节 中国书画与文书物证
第三节 中国书画司法鉴定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中国书画司法鉴定的趋势方向
我一直认为,法律领域的知识是非常枯燥且难以理解的,但这本书却让我改变了这一看法。它以一种极其生动有趣的方式,将“文书物证司法鉴定”这一专业领域展现在我面前。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厚重的学术专著,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笔触非常流畅,语言也很接地气。书中不仅仅是讲解了鉴定技术,更多地是在讲述“故事”。每一个案例都是一段充满悬念和智慧的冒险,让我跟着作者一起去探寻隐藏在文件中的秘密。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笔迹鉴定”和“印章鉴定”的部分,这些都是我平时接触最多的,但却从未深入了解过。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向我展示了这些鉴定是如何进行的,以及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比如,它会详细讲解不同人写同一个字时,笔画的粗细、角度、压力都会有所不同,而这些细微的差别,正是鉴定师识别真伪的关键。而且,作者在阐述理论时,也非常注重逻辑性,层层递进,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每一个知识点。这本书让我看到,司法鉴定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种艺术,一种将科学、逻辑和经验融为一体的智慧。它让我对那些默默守护正义的鉴定师们充满了敬意。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揭示事物真相的专业领域充满好奇,而文书物证司法鉴定无疑是其中一个充满神秘感的领域。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心,而且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世界。作者在书中构建了一个非常宏大的知识体系,将看似分散的知识点巧妙地串联起来。例如,它会从法律的视角出发,阐述文书物证在诉讼程序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迅速切换到技术层面,讲解不同类型的文件材料在物理和化学特性上的差异。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痕迹”的论述所吸引。文件上的每一个压痕、每一滴墨水、每一条划痕,在鉴定师的眼中都可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它不仅仅是识别真假,更是对文件“生命周期”的还原,从它的诞生、流转到可能存在的篡改,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这本书让我认识到,鉴定师就像是历史的“考古学家”,通过对这些微观痕迹的研究,来还原事件的真相。而且,作者在讲解过程中,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大量精心挑选的案例,将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那些案例的曲折性和戏剧性,让我欲罢不能,也更深刻地理解了鉴定工作的重要性。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它彻底颠覆了我对“证据”和“真相”的固有认知。我之前以为,只要有文件,就有了证据,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文件本身也需要被“审视”和“验证”。作者以一种近乎哲学的视角,探讨了文书物证的“存在性”和“可信性”。它不仅仅是在教你如何鉴别文件的真伪,更是在引导你思考,为什么一份文件会产生,它在传播过程中经历了什么,以及如何才能确保它的“原汁原味”。书中关于“文件形成的环境”和“使用痕迹的分析”部分,让我觉得非常震撼。例如,它会详细解释在不同的温度、湿度环境下,墨水和纸张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变化,这些变化又如何能够精确地推断出文件的形成时间。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微观的世界,在那里,时间、空间、物质都在悄悄地诉说着它们的故事。而且,作者在论述时,语言非常精练,但又不失深度,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了反复斟酌。这本书让我感觉到,鉴定工作不仅仅是科学技术,更是一种对事实的尊重,一种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它让我看到,在每一个看似简单的文件背后,都隐藏着无数的细节和可能性,而鉴定师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可能性转化为确凿的证据。
评分这本书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对“文书物证司法鉴定”这个领域完全是门外汉,只知道好像是需要专业知识来鉴别文件真伪什么的,但具体怎么操作,需要哪些理论支撑,里面牵扯到哪些细致的环节,我一点概念都没有。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就像是从一片混沌中走出来,看到了一个清晰而复杂的世界。它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将那些高深的法学、化学、物理学原理,巧妙地融入到实际案例的分析中。比如,它会详细讲解不同类型纸张的微观结构差异,油墨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甚至是笔迹形成过程中肌肉运动的细微变化。当我看到那些用各种精密仪器,比如显微镜、光谱仪等,对一份文件进行层层剥离的分析过程时,真的会被那种严谨和科学所折服。书里列举的案例也特别有代表性,从伪造遗嘱到篡改合同,再到冒签借条,每一个案例都像一部悬疑剧,让你跟着作者一起抽丝剥茧,寻找真相。而且,作者在解释复杂概念时,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形象化的描述,即便是我这种初学者,也能很快理解。尤其是关于笔迹鉴定那一部分,以前总觉得是凭经验,看了书才明白,原来里面包含了那么多统计学、心理学和人体工程学的知识。这本书真的让我认识到,司法鉴定不是简单的“一看就知道”,而是一门需要深厚理论功底和精湛实践技能的专业科学。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来理解司法鉴定领域的“看不见的战争”。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技术性的教科书,更多地关注于各种鉴定的仪器和流程,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部关于证据“灵魂”的探索史。作者并没有直接教你怎么操作某个仪器,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文书物证背后所承载的“信息”是如何被提取、解读和证明的。这本书让我理解到,每一份文件,无论多么普通,都可能隐藏着关键的线索,而鉴定师的工作,就是让这些线索“开口说话”。书中关于文件形成的时间性、使用痕迹的分析,以及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瑕疵”如何成为定罪量刑的关键,都让我印象深刻。它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有些文件看起来天衣无缝,却依然会被识破?答案就在于那些“不易察觉”的物理和化学痕迹,以及隐藏在笔画、墨迹中的“时间印记”。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是在学习鉴定技术,更是在学习一种“侦探思维”,一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它让我看到了,在法庭上,一份看似平常的文件,如何能够颠覆整个案情,成为决定命运的关键。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技术层面,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让我对“真相”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