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论红楼梦思想一中国文库.文学类
:12.00元
作者:冯其庸
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1-01
ISBN:9787531643463
字数:200000
页码:23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深入研究了从明后期至清乾隆时期社会政治、思想、经济、文化和习俗,并将曹雪芹的思想与其时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思潮结合起来,指出《红楼梦》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初步民主主义的理想”,论证了曹雪芹不仅是一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富有超前意识的思想家。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研究了从明后期至清乾隆时期社会政治、思想、经济、文化和习俗,并将曹雪芹的思想与其时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思潮结合起来,指出《红楼梦》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初步民主主义的理想”,论证了曹雪芹不仅是一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富有超前意识的思想家。
目录
自序
卷
论<红楼梦)的思想
一 《红楼梦》的时代
一 明代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
二 清代前期的经济恢复和发展
三 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之风
四 清代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
五 土地兼并和财富的集中
六 残酷读书人的
二 《红楼梦》时代的统治思想和社会思潮之一
一 明代的朱学及其反对者
二 明代社会的虚伪颓靡之风
三 异端之尤的李贽
三 《红楼梦》时代的统治思想和社会思潮之二
一 程朱理学的统治
二 程朱理学的反对者及清前期的学术盛况
三 清前期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
四 《红楼梦》时代的社会现实
一 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 商业大都市的出现和富商们对生活的追求
三 城市繁荣掩盖下农村的贫困
四 八股科举制度毒害下的虚伪世风
五 康、乾盛世下的贪官污吏
六 程朱理学毒害下悲惨的妇女命运
七 封建社会的病疮——娼优与
五 论红楼梦的思想
一 《红楼梦》里的现实世界
二 《红楼梦》里的理想世界
三 释《红楼梦》里的真假、有无、虚实、梦幻
四 论《红楼梦》的思想
五 作者的立场
余论
第二卷
千古文章未尽才
——为纪念曹雪芹逝世220周年而作
一 天才的诞生
二 《红楼梦》的思想性质
三 《红楼梦》的现实意义
第三卷
后记
再记
梦后的记忆——对几片图版的说明
作者介绍
冯其庸,名迟,字其庸,号宽堂。1924年2月生,江苏无锡县前洲镇人。1948年毕业于无锡国专。1949年5月在苏南行署工作。1950年任教于无锡市女中。1954年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1980年、19811982年,两度赴美在斯坦福、哈佛、耶鲁、柏克莱等大学讲学,获富布赖特基金会荣誉学术证状。1984年12月由国务院、外交部、文化部派往前苏联鉴定列宁格勒藏本《石头记》,达成两国联合出书协议。后又历访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作学术讲演,均获高度评价。1986年调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1996年应邀访问德国、法国,并在柏林和巴黎考察两国所藏敦煌、吐鲁番文献。1998年5月25日至5月30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冯其庸书画展”。1998年8月,冯其庸以76岁的高龄,第二次上帕米尔高原,于海拔4700米的明铁盖山口,发现玄奘取经回国的山口古道,此古道为玄奘回国以后1355年来的次发现。冯其庸的这一发现,轰动了中外学术界。同年10月4日至酒泉金塔县访汉代雄关肩水金关、地湾城。10月5日(旧历中秋节)至内蒙额济纳旗访古居延海、西夏黑水城、汉甲渠候官遗址,对以上各处都作了详细的调查。冯其庸以研究《红楼梦》于世。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论庚辰本》、《梦边集》、《漱石集》、《秋风集》等专著二十余种,并主编《红楼梦》新校注本、《红楼梦大词典》、《中华艺术百科大辞典》等书。他治学严谨,对中国文化史、古代文学史、戏曲史、艺术史等都有深入的研究,近十多年,着重研究中国大西部的历史文化艺术,著有考证丝绸之路和支架取经之路的大型摄影图册《瀚海劫尘》,获得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冯其庸先生还擅于书法和绘画,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加入个人学养,严谨而潇洒豪放,具有浓郁的文人气息和书卷气。他的绘画,初学青藤、白石,尤擅画葫芦、紫藤、牡丹、葡萄等,率意而天真,放浪形骸,自成一家。所作书画为国内外所推重,被誉为真正的文人画。现为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中国汉画学会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红楼梦学刊》主编、敦煌吐鲁番学会顾问。
文摘
序言
这本《论红楼梦思想——中国文库·文学类》实在是让人忍不住要大书特书一番。初捧此书,我本以为会是那种老生常谈、翻来覆去就那几套说法的红学著作,毕竟市面上打着“深度解读”旗号的书籍太多,真正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实在罕见。然而,这本书的开篇就如同一股清流,直入核心,作者似乎对《红楼梦》的文本肌理有着一种近乎苛刻的钻研精神。它没有急于拔高到宏大的历史批判层面,而是先沉下心来,细致入微地剖析了书中那些看似寻常的场景、对话和人物的微表情,将其置于清代中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精密的“X光扫描”。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情”这一核心概念的界定,作者似乎开创了一种新的解析路径,不再将“情”简单等同于男女之爱或封建礼教的束缚,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哲学张力,是生命个体对虚无的抵抗,对美的执着。这种细腻的笔触和严谨的论证,使得即便是对《红楼梦》烂熟于心的读者,也能在字里行间发现被以往研究忽略的幽微之光。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场与文本的重新深度对话,充满了智识上的愉悦和惊喜。
评分翻开此书,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沉静而又内敛的学术气息,但内容却一点也不沉闷。作者的文字风格是那种典型的“大家风范”,用词精准,结构严谨,但绝不故作高深。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对“叙事策略”与“思想表达”之间关系的独特见解。作者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贾宝玉的“悟”并非一蹴而就的顿悟,而是在无数次“错位”与“幻灭”中缓慢渗透形成的,这恰恰是曹雪芹对传统说教式主题的超越。书中对“大观园”的空间象征意义的解读,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它不再仅仅是青春的乌托邦,而被视为一个高度浓缩的“世界模型”,是作者用来试探和检验各种生命哲学的实验场。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回想自己对书中某些情节的既有理解,发现作者的视角能轻易地将我带入一个更广阔的诠释空间。这本书需要的不仅仅是阅读时间,更需要的是沉思的时间,它是一本需要被“消化”的书。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痛快”——一种思想上的彻底释放。很多时候,我们谈论经典,总怕“亵渎”了前人的高论,于是瞻前顾后,言辞闪烁。但这本《论红楼梦思想》却展现出一种令人敬佩的勇气和洞察力。它的行文风格极为老辣,带着一股子“不服老”的劲头,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历来争论不休的焦点问题时,作者的论述如同手术刀般精准而果断,毫不拖泥带水。它没有沉溺于文学形式的华丽辞藻,而是直捣曹雪芹思想构建的底层逻辑。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将《红楼梦》的思想性置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的一个特定坐标系中进行定位,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一下子拓宽了我们对这部小说的理解维度。它让我意识到,我们过去可能过多地被“才子佳人”的窠臼所框限,而这本书则引导我们去关注潜藏在繁华背后的,那种对“存在”本质的深刻追问。读毕全书,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立刻重读一遍《红楼梦》,去验证那些被作者提点出的、此前我从未注意到的结构性线索。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它成功地将我们从“谁是最好的”这类无谓的比较中解脱出来,转而关注《红楼梦》作为一个文化现象的深层意涵。作者的笔法非常克制,从不使用过于情绪化的词语来渲染悲情,而是通过冷静的结构分析,让悲剧的力量自然地从文字中涌现出来。它对书中一些配角的思想价值的挖掘尤为出色,比如对探春和湘云的论述,它们不再是依附于宝玉或黛玉的边缘人物,而是具有独立哲学立场的个体。这种对整体文本的尊重和对细节的挖掘,构建起一个无比坚实的论证基础。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体现出其文库系列的严谨性,阅读起来十分舒适。总的来说,它不是一本让人读完就束之高阁的消遣之作,而是那种会时常被翻阅,每次重读都能发现新意、激发出新思考的案头必备之书。它让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深度有了全新的认知。
评分老实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颇具挑战性的,但绝对是物有所值的。它的逻辑推演是环环相扣的,仿佛一座精心设计的迷宫,你得全神贯注才能跟上作者的思绪。它不像那些面向大众的解读读物那样,提供现成的、温吞的结论,而是要求读者主动参与到论证的过程中去。作者在论述中频繁引用一些相对冷僻的史料和哲学典籍,这无疑增加了阅读的门槛,但同时也赋予了这本书坚实的学术重量。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悲剧意识”的论述,作者没有采用西方悲剧理论的僵硬框架去套用,而是深入挖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宿命感与个体觉醒之间的张力。这种将宏大理论与微观文本巧妙结合的能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对文本的非凡掌控力。对于那些希望超越皮相、直抵《红楼梦》思想内核的严肃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珍贵的“藏宝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