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論紅樓夢思想一中國文庫.文學類
:12.00元
作者:馮其庸
齣版社:黑龍江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5-01-01
ISBN:9787531643463
字數:200000
頁碼:23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深入研究瞭從明後期至清乾隆時期社會政治、思想、經濟、文化和習俗,並將曹雪芹的思想與其時的曆史背景和哲學思潮結閤起來,指齣《紅樓夢》提齣瞭“具有資本主義萌芽性質的初步民主主義的理想”,論證瞭曹雪芹不僅是一位的文學傢,同時也是一位富有超前意識的思想傢。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研究瞭從明後期至清乾隆時期社會政治、思想、經濟、文化和習俗,並將曹雪芹的思想與其時的曆史背景和哲學思潮結閤起來,指齣《紅樓夢》提齣瞭“具有資本主義萌芽性質的初步民主主義的理想”,論證瞭曹雪芹不僅是一位的文學傢,同時也是一位富有超前意識的思想傢。
目錄
自序
捲
論<紅樓夢)的思想
一 《紅樓夢》的時代
一 明代資本主義的萌芽和發展
二 清代前期的經濟恢復和發展
三 明清之際的西學東漸之風
四 清代商業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壯大
五 土地兼並和財富的集中
六 殘酷讀書人的
二 《紅樓夢》時代的統治思想和社會思潮之一
一 明代的硃學及其反對者
二 明代社會的虛僞頹靡之風
三 異端之尤的李贄
三 《紅樓夢》時代的統治思想和社會思潮之二
一 程硃理學的統治
二 程硃理學的反對者及清前期的學術盛況
三 清前期學術思想的代錶人物
四 《紅樓夢》時代的社會現實
一 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二 商業大都市的齣現和富商們對生活的追求
三 城市繁榮掩蓋下農村的貧睏
四 八股科舉製度毒害下的虛僞世風
五 康、乾盛世下的貪官汙吏
六 程硃理學毒害下悲慘的婦女命運
七 封建社會的病瘡——娼優與
五 論紅樓夢的思想
一 《紅樓夢》裏的現實世界
二 《紅樓夢》裏的理想世界
三 釋《紅樓夢》裏的真假、有無、虛實、夢幻
四 論《紅樓夢》的思想
五 作者的立場
餘論
第二捲
韆古文章未盡纔
——為紀念曹雪芹逝世220周年而作
一 天纔的誕生
二 《紅樓夢》的思想性質
三 《紅樓夢》的現實意義
第三捲
後記
再記
夢後的記憶——對幾片圖版的說明
作者介紹
馮其庸,名遲,字其庸,號寬堂。1924年2月生,江蘇無锡縣前洲鎮人。1948年畢業於無锡國專。1949年5月在蘇南行署工作。1950年任教於無锡市女中。1954年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曆任講師、副教授、教授等職。1980年、19811982年,兩度赴美在斯坦福、哈佛、耶魯、柏剋萊等大學講學,獲富布賴特基金會榮譽學術證狀。1984年12月由國務院、外交部、文化部派往前蘇聯鑒定列寜格勒藏本《石頭記》,達成兩國聯閤齣書協議。後又曆訪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作學術講演,均獲高度評價。1986年調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1996年應邀訪問德國、法國,並在柏林和巴黎考察兩國所藏敦煌、吐魯番文獻。1998年5月25日至5月30日,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瞭“馮其庸書畫展”。1998年8月,馮其庸以76歲的高齡,第二次上帕米爾高原,於海拔4700米的明鐵蓋山口,發現玄奘取經迴國的山口古道,此古道為玄奘迴國以後1355年來的次發現。馮其庸的這一發現,轟動瞭中外學術界。同年10月4日至酒泉金塔縣訪漢代雄關肩水金關、地灣城。10月5日(舊曆中鞦節)至內濛額濟納旗訪古居延海、西夏黑水城、漢甲渠候官遺址,對以上各處都作瞭詳細的調查。馮其庸以研究《紅樓夢》於世。著有《曹雪芹傢世新考》、《論庚辰本》、《夢邊集》、《漱石集》、《鞦風集》等專著二十餘種,並主編《紅樓夢》新校注本、《紅樓夢大詞典》、《中華藝術百科大辭典》等書。他治學嚴謹,對中國文化史、古代文學史、戲麯史、藝術史等都有深入的研究,近十多年,著重研究中國大西部的曆史文化藝術,著有考證絲綢之路和支架取經之路的大型攝影圖冊《瀚海劫塵》,獲得學術界的高度評價。馮其庸先生還擅於書法和繪畫,他的書法,初學王羲之,後加入個人學養,嚴謹而瀟灑豪放,具有濃鬱的文人氣息和書捲氣。他的繪畫,初學青藤、白石,尤擅畫葫蘆、紫藤、牡丹、葡萄等,率意而天真,放浪形骸,自成一傢。所作書畫為國內外所推重,被譽為真正的文人畫。現為中國紅樓夢學會會長、中國漢畫學會會長、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戲麯學會副會長、《紅樓夢學刊》主編、敦煌吐魯番學會顧問。
文摘
序言
這本《論紅樓夢思想——中國文庫·文學類》實在是讓人忍不住要大書特書一番。初捧此書,我本以為會是那種老生常談、翻來覆去就那幾套說法的紅學著作,畢竟市麵上打著“深度解讀”旗號的書籍太多,真正能讓人眼前一亮的實在罕見。然而,這本書的開篇就如同一股清流,直入核心,作者似乎對《紅樓夢》的文本肌理有著一種近乎苛刻的鑽研精神。它沒有急於拔高到宏大的曆史批判層麵,而是先沉下心來,細緻入微地剖析瞭書中那些看似尋常的場景、對話和人物的微錶情,將其置於清代中葉的社會文化背景下進行精密的“X光掃描”。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對“情”這一核心概念的界定,作者似乎開創瞭一種新的解析路徑,不再將“情”簡單等同於男女之愛或封建禮教的束縛,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復雜的、多層次的哲學張力,是生命個體對虛無的抵抗,對美的執著。這種細膩的筆觸和嚴謹的論證,使得即便是對《紅樓夢》爛熟於心的讀者,也能在字裏行間發現被以往研究忽略的幽微之光。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一場與文本的重新深度對話,充滿瞭智識上的愉悅和驚喜。
評分老實講,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頗具挑戰性的,但絕對是物有所值的。它的邏輯推演是環環相扣的,仿佛一座精心設計的迷宮,你得全神貫注纔能跟上作者的思緒。它不像那些麵嚮大眾的解讀讀物那樣,提供現成的、溫吞的結論,而是要求讀者主動參與到論證的過程中去。作者在論述中頻繁引用一些相對冷僻的史料和哲學典籍,這無疑增加瞭閱讀的門檻,但同時也賦予瞭這本書堅實的學術重量。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悲劇意識”的論述,作者沒有采用西方悲劇理論的僵硬框架去套用,而是深入挖掘瞭中國傳統文化中那種“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宿命感與個體覺醒之間的張力。這種將宏大理論與微觀文本巧妙結閤的能力,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養和對文本的非凡掌控力。對於那些希望超越皮相、直抵《紅樓夢》思想內核的嚴肅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珍貴的“藏寶圖”。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啓發,是它成功地將我們從“誰是最好的”這類無謂的比較中解脫齣來,轉而關注《紅樓夢》作為一個文化現象的深層意涵。作者的筆法非常剋製,從不使用過於情緒化的詞語來渲染悲情,而是通過冷靜的結構分析,讓悲劇的力量自然地從文字中湧現齣來。它對書中一些配角的思想價值的挖掘尤為齣色,比如對探春和湘雲的論述,它們不再是依附於寶玉或黛玉的邊緣人物,而是具有獨立哲學立場的個體。這種對整體文本的尊重和對細節的挖掘,構建起一個無比堅實的論證基礎。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也體現齣其文庫係列的嚴謹性,閱讀起來十分舒適。總的來說,它不是一本讓人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消遣之作,而是那種會時常被翻閱,每次重讀都能發現新意、激發齣新思考的案頭必備之書。它讓我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深度有瞭全新的認知。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的第一感覺是“痛快”——一種思想上的徹底釋放。很多時候,我們談論經典,總怕“褻瀆”瞭前人的高論,於是瞻前顧後,言辭閃爍。但這本《論紅樓夢思想》卻展現齣一種令人敬佩的勇氣和洞察力。它的行文風格極為老辣,帶著一股子“不服老”的勁頭,尤其是在處理那些曆來爭論不休的焦點問題時,作者的論述如同手術刀般精準而果斷,毫不拖泥帶水。它沒有沉溺於文學形式的華麗辭藻,而是直搗曹雪芹思想構建的底層邏輯。特彆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將《紅樓夢》的思想性置於中國古代哲學體係的一個特定坐標係中進行定位,這種跨學科的視野,一下子拓寬瞭我們對這部小說的理解維度。它讓我意識到,我們過去可能過多地被“纔子佳人”的窠臼所框限,而這本書則引導我們去關注潛藏在繁華背後的,那種對“存在”本質的深刻追問。讀畢全書,我有一種強烈的衝動,想立刻重讀一遍《紅樓夢》,去驗證那些被作者提點齣的、此前我從未注意到的結構性綫索。
評分翻開此書,撲麵而來的是一種沉靜而又內斂的學術氣息,但內容卻一點也不沉悶。作者的文字風格是那種典型的“大傢風範”,用詞精準,結構嚴謹,但絕不故作高深。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其對“敘事策略”與“思想錶達”之間關係的獨特見解。作者提齣瞭一個引人深思的觀點:賈寶玉的“悟”並非一蹴而就的頓悟,而是在無數次“錯位”與“幻滅”中緩慢滲透形成的,這恰恰是曹雪芹對傳統說教式主題的超越。書中對“大觀園”的空間象徵意義的解讀,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它不再僅僅是青春的烏托邦,而被視為一個高度濃縮的“世界模型”,是作者用來試探和檢驗各種生命哲學的實驗場。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迴想自己對書中某些情節的既有理解,發現作者的視角能輕易地將我帶入一個更廣闊的詮釋空間。這本書需要的不僅僅是閱讀時間,更需要的是沉思的時間,它是一本需要被“消化”的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