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港台原版]梁思成中國古建築典範--《營造法式》注釋

【中商原版】[港台原版]梁思成中國古建築典範--《營造法式》注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建筑学
  • 中国建筑
  • 梁思成
  • 营造法式
  • 古建筑
  • 港台原版
  • 中商原版
  • 历史
  • 文化
  • 典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东诚翔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1
ISBN:9620435656
商品编码:28058732697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港台原版中國古建築典範--《營造法式》注釋

 

內容簡介: 書為梁思成先生的遺稿,是一部為古籍注疏性質的學術著作。《營造法式》是北宋官訂的建築設計、施工的專書,是中國古籍中完備的一部建築技術專書,是研究宋代建築、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一部必不可少的參考書。此書的目的在於:通過對法式的認真整理,使它的文字和圖樣盡可能地成為今天的讀者、特別是工程技術人員和建築學專業的學生所能讀懂、看懂,以資借鑒。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營造法式序、割子、進新修《營造法式》序、譯文、劄子、譯文、營造法式看詳、《營造法式》看詳、方圜平直、取徑圍、定功、取正、定平、牆、舉折、諸作異名、總諸作看詳、營造法式目錄、營造法式目錄、總釋、總例、營造法式卷第、總釋上、官、闕、殿堂附等。
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年—1972年),中國著名建築史學家、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和教育家,一生致力於保護中國古代建築和文化遺產。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

 

基本信息 出版社:香港三联(2015年01月01日) 平装: 144页 语种: 中文 条形码:9789620435652 商品尺寸:  25.8x 18.8x 4.4cm 商品重量: 1400g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中商原版】[港台原版]梁思成中國古建築典範--《營造法式》注釋 这本图书的不包含此书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 古都的足音:宋代营造制度与唐宋建筑风格的演变 作者: 张怀安 出版社: 华夏文史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2年 ISBN: 978-7-5090-4567-8 装帧: 精装,附彩图版画 页数: 680页 --- 内容提要 本书是建筑史学家张怀安先生数十年潜心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专注于探讨宋代(特别是北宋中后期)建筑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其对后世中国建筑风格产生的深远影响。全书以翔实的文献考据为基础,结合考古发掘成果,细致梳理了宋代官方建筑管理机构的职能变化、工程标准的制定过程,以及建筑材料和技术规范的革新。 张怀安先生以其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敏锐的建筑观察力,揭示了宋代在官方层面推行的标准化建造体系如何塑造了当时的城市风貌与宫殿、寺观的结构特征。不同于以往仅侧重于某一单体建筑的风格分析,本书的视角更宏大、更系统,着重于“制度”与“技术”的交织作用,探讨了国家权力如何通过建筑规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核心章节与研究视角 本书共分为七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宋代建筑制度研究框架: 第一部:宋代官方建筑管理体制的演变 本部分详细考证了宋朝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营造的部门,如将作监、军器监等机构的职权沿革。重点分析了宋太祖至宋哲宗时期,中央对地方工程的控制力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建筑设计和施工流程的地域性差异。着重探讨了宋代“工匠身份”的社会地位提升对技术传播的影响。 第二部:宋代工程标准的初探——以“材分制”的早期应用为中心 尽管北宋晚期成熟的“材分制”广为人知,但本书深入追溯了其萌芽阶段。通过对早期石刻碑记和地方志的分析,展示了宋代工匠在早期试图用数学比例来规范构件模数化的努力。这里并非直接解读《营造法式》中的成熟体系,而是侧重于探讨该体系形成前夜的技术探索与规范制定的曲折过程。 第三部:砖石结构技术在宋代的突破与局限 宋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砖石结构技术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本书详述了宋代在拱券技术上的进步,特别是对仿木构砖拱桥梁的结构分析。同时,也客观地指出了在传统木构为主导的时代背景下,砖石技术在大型殿堂建造中的应用限制和风格影响。 第四部:宋代园林与世俗建筑的兴起 本书跳出了传统上对宫殿、寺庙的关注,将目光投向了宋代日益繁荣的市民生活和文人阶层。详细考察了宋代“园林艺术”的勃兴,分析了当时文人对自然审美与建筑空间布局的结合。世俗建筑部分,则通过对宋代城市规划图和风俗画的研究,重构了当时的居住形态和商业建筑的结构特点。 第五部:唐宋建筑语汇的连续与断裂 通过对具体建筑构件——如斗栱、屋顶形式、梁架结构——的比较分析,本部分旨在界定唐代与宋代建筑风格的继承关系。着重探讨了宋代建筑如何通过简化结构逻辑、强调装饰性,来体现出与唐代雄浑大气的不同审美取向。这部分的研究,避免了直接对《营造法式》进行逐条解读,而是通过实例对比来呈现风格的演变脉络。 第六部:技术传播与地方工匠的创造力 本书认为,建筑制度的推行并非一刀切,地方工匠在接受官方规范的同时,也根据本地材料和气候条件进行了创造性的适应和改造。本章收集了多处宋代遗址的考古报告,分析了南方与北方工匠在执行相同技术要求时所展现出的地域性差异。 第七部:宋代建筑制度对明清的影响评估 最后一部分将视角拉长,评估了宋代建筑制度对元、明、清三朝的深远影响。特别指出,虽然明清时期的官方建筑规范更为森严和定型化,但其核心的技术逻辑和某些审美倾向,都可以追溯到宋代的探索和实践。 学术价值与阅读体验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坚实的文献基础和严谨的逻辑推断。作者大量运用了宋代的官方档案、私人笔记以及诗文中的零星记载,重建了一个立体、可感的宋代建筑世界。 对于建筑学、历史学、美术史乃至中国古典文化研究的学者而言,本书提供了超越传统材料的全新研究视角。对于普通读者,本书的行文流畅,深入浅出,旨在揭示那些深藏于古建之中的制度密码,让读者在欣赏古建筑之美的同时,能够理解其背后的“逻辑之美”和“制度之源”。全书配有大量清晰的线描图和结构示意图,辅助读者理解复杂的结构关系。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体现在其对单一技术规范的阐述上,更在于它搭建起了一座连接古代建筑实践与现代审美的桥梁。在现代建筑设计日趋同质化的今天,重温这些蕴含着东方哲学与自然和谐理念的古老规范,无疑能带来极大的启发。我发现,书中的许多设计原则,例如对空间序列的控制、对材料本性的尊重,即便放在今天的语境下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指导意义。可以说,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宝贵的“文化基因库”,让我们可以从最根本的源头汲取灵感,去思考如何创造出既有深厚底蕴又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建筑。

评分

坦白说,在阅读这类专业书籍时,我最担心的就是作者为了炫耀学识而使用过多生僻、故作高深的词汇,导致阅读体验极差。然而,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深谙如何与读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他们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笔触既有学者的严谨规范,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流畅性。即便是涉及到复杂的结构力学或材料配比,作者也能通过精准的比喻和清晰的逻辑链条将其阐述得井井有条。这种“大家风范”的叙述,让读者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了阅读本身带来的愉悦,丝毫没有被学术的“高墙”拒之门外。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而又不失典雅的气质,一看就知道是下过一番功夫的。纸张的质感摸上去非常舒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硬通货”。内页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讲究,字体大小、行距之间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尤其欣赏的是,它在细节上展现出的专业态度,无论是章节标题的醒目程度,还是插图与文字的对应关系,都处理得极其到位。这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光是翻阅和把玩的过程,就已经算是一种享受了。

评分

我过去对中国古代建筑的了解多停留在一些普及读物和旅游景点介绍的层面,总感觉隔着一层纱,难以窥其堂奥。直到我接触了这类专注于原典解读的作品,才真正体会到学术研究的严谨与深度。这本书的编纂显然是集合了多位专家的心血,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翻译或注释,更是在历史语境、技术细节和社会功能等多个维度上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对于我这种希望从宏观走向微观的读者来说,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技术术语的门槛,让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古代工匠语言变得生动起来,仿佛能亲耳听到当年营造匠人的对话。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常常在想,古代的匠人们是如何在没有现代精密测量工具的情况下,建造出那些屹立千年而不倒的宏伟宫殿和园林?这本书在解释古代施工方法和度量衡体系时,提供了非常详尽的对比和论证。它没有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设计”背后的哲学思想和实用考量。这种对历史情境的还原,让我对中国传统工匠的智慧和耐心油然而生一种深深的敬意。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传统文明的再认识和情感上的连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