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名称: | 姊妹行 世纪出版 |
| 作者: | |
| 定价: | 30.00 |
| ISBN: | 9787532144976 |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 开本: | 32开 |
| 装帧: | 平装 |
| 出版日期: | 2012-8-1 |
| 印刷日期: |
| 这部短篇小说集由ZhuMing作家王安忆亲自编选,集结了其自发表作品以来迄今的短篇小说作品八部。其中《天仙配》、《招工》、《姊妹行》、《临淮关》集中写了作家所熟悉的淮北农村的知青和农人的生活,而《鸠雀一战》、《酒徒》、《厨房》和《黑弄堂》则是作家上海题材创作中的佳作。这部小说集对乡村和都市的各类人群有着精准而细腻的把握,对人物性格的挖掘入木三分,人性深处的温暖和寒凉历历在目,笔力深厚,每篇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
| 王安忆,1954年出生于南京,原籍福建省同安县。1955年随母移居上海。1970年到安徽五河插队。1972年考入江苏省徐州地区文工团,任乐队演奏员。 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1978年调上海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杂志社任编辑。1980年入中国作协第五期文学讲习所学习。因发表短篇小说《雨,沙沙沙》等雯雯系列小说而引人注目。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 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复旦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作协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 著有短篇小说集《雨,沙沙沙》、《流逝》、《小鲍庄》、《尾声》、《荒山之恋》、《海上繁华梦》、《神圣祭坛》、《乌托邦诗篇》等,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十三章》、《米尼》、《纪实与虚构》、《长恨歌》、《富萍》、《桃之夭夭》、《遍地枭雄》、《启蒙时代》等。其中《本次列车终冬》获1981年全国YouXiu短篇小说奖,《流逝》、《小鲍庄》分获1981-1982年和1985-1986年全国YouXiu中篇小说奖,《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其作品在海内外都有较大影响。 |
| ; |
| 黑弄堂 厨房 临淮关 姊妹行 招工 酒徒 天仙配 鸠雀一战 |
| 小妹阿姨从谢家出来以后,在附近愚园路上一幢临街的大楼里找到份人 家。说起来是公寓,实质上,他们这一套公寓住了两份人家,什么都要合用,这家只占了一大间和一小间。夫妻俩睡小间,小妹阿姨带了两个读小学的 孩子睡大间。吃饭也在大间,会客也在大间。虽是大间,三张小床和一张吃 饭桌一放,也就挤得很了。因此,小妹阿姨的有些东西便只好暂时不带过来,仍旧放在谢家,比如那口红木五斗橱,那三只樟木箱,还有她的户口和粮 油。她不想在此做长,一旦有了合适人家,她是立即就要走的。反正谢家好 姆妈很好说话。这人家日子过得马虎,小妹阿姨的精细没了用武之地。经历了这么多的 事情以后,她也少了壮年时候的锐气,不那么一往直前,却开始为自己的退 路着想。夜晚,睡在这间挤满白木家什的房间里,耳畔充斥了两个孩子此起 彼伏的鼻息声,月光和路灯透过单薄的印花布窗帘,将个房间照得透亮,没 了遮蔽,她觉得好像睡在马路上似的。难以入眠,就想着以往的大半生。过 去的时光倒流一般,一幕一幕在眼前展现:她脑后用二寸长的红头绳扎起一 根独辫,进了余杭首屈一指的大户人家做丫头;绸衣绸裤绣着“回”字纹的 花边,随着大小姐嫁到了上海的张家;大小姐从少奶奶做到老太太,Zui后魂 归西天;她却被张家小辈辞了出来,然后到了谢家,又到了此地……几十年 来,她送了老的,接来小的,小的扶成人,老的又托生,弄到头,自己倒孑 然一身。虽说是挣了一些钱,可却没个地方安置,那钱便也成了孤魂儿。她 想着这些,心中生起无穷的感叹,要强了一辈子,竟脱不了吃人家饭、看人 家眼色行事的下场。然而,岁月流逝,心力确是一年不如一年,不服输也是 不行的。要是真到了老得做不动的时候,可是连个歇身之处也没有啊!莫不 成再回余杭乡下去?从那里出来了几十年,她早已是上海人了,她从不曾以 为自己是个乡下女人。她小妹阿姨是上海人,是上海人必得生活在上海,这 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这只是她对上海的态度,上海对她的态度,却并不 是那样明朗和确定。想到此,心里不由悔悔的,该趁早成个家的。到底是那 时节年轻气盛,只当有使不完的力气、用不完的精明、过不完的年月呢……她在这懊丧的心情里昏昏睡去,刚合了眼,便听见楼下马路上,扫帚扫着路 面的“沙沙”声,该起来买菜了。她勉强起身,肩背发酸,眼皮发沉,哈欠 一个连一个,上一日的懊丧还没退去,便又添上这一日的,日日积累,小妹 阿姨眼见得憔悴了。P3-5 |
·········
·········
..........作为《长恨歌》的读者,我一直对王安忆的写作风格有着极高的评价,她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韵味,能够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姊妹行》再次印证了这一点。在这本短篇小说集中,我看到了她对女性命运的深刻关照,以及对时代变迁下个体生存状态的敏锐捕捉。她笔下的女性,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透着一股坚韧和独立,她们在生活的洪流中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我喜欢她那种不煽情、不刻意拔高的叙事方式,而是用一种更加写实、更加克制的手法,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发现新的体悟,感受到文字背后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思考。这本书,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
评分我一直对知青题材的作品情有独钟,因为它承载着一段特殊的历史记忆,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独特的经历和成长。王安忆的《姊妹行》在这方面无疑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她没有去刻意渲染苦难,也没有走上歌颂的套路,而是用一种平静而疏离的视角,描绘了那段日子里,一群年轻人在广阔天地里的挣扎与蜕变。我能看到他们身上的迷茫、冲动,也能看到他们对理想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在艰苦环境中迸发出的生命力。书中的人物,无论男女,都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他们身上混合着理想主义的浪漫和现实主义的困顿。我尤其欣赏王安忆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那些不经意间的眼神交流,那些欲言又止的话语,都暗藏着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心绪。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也经历了一段别样的人生,对那个年代的青年们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茅盾文学奖得主的光环总是让人期待,而王安忆《姊妹行》的确不负所望。这本书的结构和叙事方式,都展现了作家深厚的功力。她没有选择线性叙事,而是以一种更加自由、更加意识流的方式,将读者带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记忆的回廊。这种跳跃式的叙事,反而更能体现出人生的无常和记忆的碎片化。我被她营造的氛围深深吸引,那种似曾相识又难以捉摸的上海味道,那种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都在她的笔下得到了完美的展现。书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她们之间的情感纠葛,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却暗流涌动。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仔细品味那些字里行间隐藏的深意,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她们的命运走向。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咀嚼的作品。
评分王安忆的文字总有一种能勾起我内心深处乡愁的力量,哪怕我并没有在上海生活过。她的笔触细腻,如同吴侬软语般缓缓流淌,却字字珠玑,仿佛将那些流逝的时光、模糊的面孔一点点雕刻清晰。读《姊妹行》,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上海弄堂,感受着狭窄巷弄里人情世故的交织,空气中弥漫着烟火气,也夹杂着淡淡的叹息。那些女性角色,她们的命运,她们的选择,她们的隐忍与坚持,都深深地触动了我。她们不是戏剧化的英雄,也不是被命运随意摆布的玩偶,她们是真实存在的,在时代的洪流中努力地、默默地生活着,努力地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点点幸福。我能感受到王安忆对她们的理解和同情,也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的体悟。那种集体生活的痕迹,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微妙联系,在如今这个越来越原子化的社会,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对过往的追溯,一种对人性的探寻。
评分上海市井生活,在我脑海中总是一个充满活力、烟火气十足的画面,而王安忆恰恰是捕捉这种生活气息的大师。她的文字,就像一幅幅生动的水墨画,将上海的石库门、阳台、弄堂、市场,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描绘得淋漓尽致。《姊妹行》中的每一个场景,都仿佛触手可及,我能听到邻里间的家长里短,闻到厨房飘出的饭菜香,感受到阳光透过老式窗户洒在地板上的温度。书中的人物,他们不是高高在上的精英,而是普普通通的市民,他们的生活琐碎而真实,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平凡而动人。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生活的韧性,看到了在平凡日子里闪烁的人性光辉,也看到了时代变迁对这座城市和生活在其间的人们带来的深刻影响。王安忆的笔,有一种魔力,能让平凡的生活变得格外有味道,格外有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