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後身體:文化、權力和生命政治學——話語行動譯叢
定價:28.50元
作者:汪民安
齣版社:吉林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4-08-01
ISBN:9787206043550
字數:410000
頁碼:48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5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自從尼采和福柯以後,身體日漸成為當代理論的一個焦點,成為刻寫曆史痕跡的一個媒介,文化、權力、政治在這裏展開瞭歧異的紛爭。而身體不僅僅是被動的刻寫機器,它有時成為一股積極主動的爆發性力量。這種兩重性使身體和包圍它的社會語境存在著一種復雜的關係。本書收集的論文從各個方麵對這一關係進行瞭探討,在德勒茲、鮑德裏亞、齊澤剋、硃迪絲、巴特勒等人的論述中重新打開瞭身體的秘密。而且,福柯的論述或隱或現地幾乎貫穿在每一篇論文中。
目錄
編者前言——身體轉嚮
一、身體與哲學
身體問題:社會理論的新
近發展
身體,或符號的巨大墳墓
如何令身體陷入僵局?
身體
二、身體與生命政治學
無器官的身體
身體及其敵視者
自然的身體:我們這些離
經叛道者
古典時代有關人類主體擁有自己身體的方式的觀點
以及笛卡爾對它的反駁
三、身體的性彆政治
身體至關重要
虛擬女性:身體與代碼
繪畫中的女孩形象:現代性、文化焦慮與想象
芭比與人體測量學:通俗文化中令人不安的女性身體理想
四、身體與消費文化
消費文化中的身體
姿態、身體形象與性玩具的時尚
身體的“控製”——身體技術、相互肉身性和社會行為的呈現
福利與身體秩序:建立身體
話語轉換的理論
飲食話語
現實的身體果真站得住腳嗎?:有關虛擬文化的邊緣故事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吸引人,簡潔卻充滿力量。封麵上“後身體”三個字赫然醒目,配閤著一種略帶科幻感的字體,瞬間就激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我一直對科技發展如何影響人類社會和個體存在的話題很感興趣,而“身體”這個詞本身就承載瞭太多的文化、倫理和哲學意味。這本書的標題暗示瞭它將探討身體在當下的意義,以及它如何被重新定義和建構。封麵的配色我也很喜歡,一種深邃的藍與一點亮眼的橙色形成對比,仿佛預示著在沉重的學術探討中,也隱藏著一絲思想的火花和變革的可能。我特彆關注“文化、權力和生命政治學”這幾個關鍵詞,它們勾勒齣瞭本書探討的宏大框架。文化如何塑造我們對身體的認知?權力又是如何通過各種機製來規訓和控製身體?而“生命政治學”則指嚮瞭更深層的社會結構和治理模式,這讓我聯想到一些關於人口控製、健康政策以及生物技術倫理的討論。這本書的譯叢信息也讓我對其內容和深度有瞭初步的判斷,能夠被選入“話語行動譯叢”,想必其學術價值和思想深度是不容小覷的。總而言之,僅僅從封麵和標題,我就已經被深深吸引,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
評分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不斷地將書中提齣的概念與我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對比。例如,社交媒體上對身體形象的過度關注,健身産業對身體的極緻追求,以及各種“黑科技”産品對身體的改造和監測,這些都似乎與書中描繪的“後身體”圖景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作者對於“身體的異化”和“身體的去魅化”的論述,讓我理解瞭為何在某些情況下,我們會感到身體不再屬於自己,而是成為一種被動的承受者或被操縱的對象。書中對於“身體的政治性”的強調,也提醒我,身體並非僅僅是一個生物性的存在,它始終與權力、身份、社會地位等緊密相連。每一次閱讀,都能從中發現新的理解層次。作者的思考具有一種前瞻性,他所提齣的問題,或許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需要思考的問題。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當下所處的時代特徵,以及我們未來可能麵臨的挑戰。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對我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充滿瞭大量的專業術語和復雜的理論建構。初讀時,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甚至需要藉助一些輔助材料來理解其深意。然而,正是這種挑戰,讓我體會到瞭智識上的樂趣。作者在構建他的理論體係時,展現瞭深厚的學養和敏銳的洞察力。他並非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將不同的思想流派巧妙地融閤,並從中提煉齣具有原創性的觀點。我特彆欣賞他對“身體”這一概念的解構,不再將其視為一個固定的、天然的存在,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動態的、社會性建構的産物。書中對於“主體性”的討論,在“後身體”的語境下被重新審視,也讓我深思。我們所認為的“自我”,是否也隨著身體的改變而發生著悄然的蛻變?這種跨學科的探討,涉及哲學、社會學、文化研究、科學技術研究等多個領域,展現瞭作者廣闊的學術視野。雖然閱讀過程需要付齣額外的努力,但每一次理解上的突破,都帶來瞭巨大的滿足感。
評分這本書讓我深刻反思瞭科技進步與人類自由之間的張力。在“後身體”的時代,我們似乎獲得瞭前所未有的能力來改造和增強我們的身體,例如基因編輯、人機接口等。然而,這種能力的背後,是否隱藏著新的不平等和控製?作者對“生命政治學”的探討,讓我看到瞭技術理性如何被納入到社會治理的框架中,從而對個體的生命過程進行精細化的管理和塑造。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規訓”與“去規訓”的討論,在數字時代,身體的邊界變得模糊,傳統的規訓模式是否已經失效,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隱蔽和柔性的控製?書中提齣的“身體的商品化”和“身體的商品化”也讓我感到擔憂,當身體的每一個部分都可以被衡量、被交易、被優化,我們的人性又將何去何從?這種對未來身體形態的想象,既充滿瞭科技的魅力,也伴隨著深刻的倫理睏境。這本書無疑為我們理解當下和展望未來提供瞭一個重要的理論視角。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仿佛踏入瞭一場思想的迷宮,每一頁都充滿瞭挑戰與啓迪。作者以一種極為嚴謹而又富有洞察力的筆觸,層層剝開瞭“後身體”這一概念的多重麵嚮。我尤其被他對身體的“再物質化”和“數字化”的分析所震撼。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的身體似乎變得越來越抽象,越來越脫離其固有的生物性,而是被數據、算法和虛擬現實所重塑。這種轉變不僅影響著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也深刻地改變瞭我們的社會交往和身份認同。我反復思考書中關於“身體作為信息載體”的觀點,這是否意味著我們正走嚮一個身體不再是獨立個體的時代,而是成為更大網絡中的一個節點?作者對於權力如何滲透到身體的每一個細胞,如何通過生物技術、醫療手段甚至日常習慣來實施規訓的論述,讓我感到既警醒又不安。那種無處不在卻又難以捉摸的控製力量,正是這個時代最令人費解的睏境之一。書中引用的案例和理論,雖然晦澀,但一旦理解,便會豁然開朗,仿佛看到瞭前所未有的社會圖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