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續資治通鑒(1-12冊)
定價:210.00元
作者:(清)畢沅 撰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1999-08-01
ISBN:9787101004694
字數:3600000
頁碼:46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5.325kg
編輯推薦
本書是一部中國古籍經典著作,遵循《資治通鑒》的結構編輯而成。
內容提要
《續資治通鑒》上與《資治通鑒》相銜接,即起於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下迄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共四百一十一年,是一部較完備的宋遼金元編年史。全書史料完備,並仿《資治通鑒》體例,本文下分注考異。編者以徐亁學《資治通鑒後編》為基礎,並從宋、遼、金、元四史、《續資治通鑒長編》、《建炎以來係年要錄》等一百多種書中取材,凡四易稿,曆二十年而成。全書史料完備,並仿《資治通鑒》體例,本文下分注考異。其中北宋部分較精,元代部分較為簡略。 畢沅(1730-1797年),清江南鎮洋人,字鑲蘅,號鞦忛,官至湖廣總督。他對經學、史學、小學、金石學等,皆有涉獵和研究。他認為“經義當宗漢儒,說文當宗許慎,編年史涑水先生(即司馬光)長”。他喜歡結交學人,當時學者錢大昕、邵晉涵、章學誠、洪亮吉等先後在其幕中。
目錄
冊
標點續資治通鑒說明
馮序
詹事錢先生書
章學誠:為畢製軍與錢辛楣宮詹論續鑒書
章學誠:邵與桐彆傳
捲 宋紀 太祖 建隆元年庚申(九六0)正月至十二月
捲第二 太祖 建隆二年辛酉(九六一)正月至三年壬戌(九六二)十二月
捲第三 太祖 乾德元年癸亥(九六三)正月至二年甲子(九六四)三月
捲第四 太祖 乾德二年甲子(九六四)四月至四年丙寅(九六六)十二月
捲第五 太祖 乾德五年丁卯(九六七)正月至開寶二年己巳(九)六月
捲第六 太祖 開寶二年己巳(九)七月至四年辛未(九七一)九月
捲第七 太祖 開寶四年辛未(九七一)十月至七年甲戌(九七四)八月
捲第八 太祖 開寶七年甲戌(九七四)九月至九年丙子(九七六)十一月
捲第九 太宗 太平與國元年丙子(九七六)十二月至四年己卯(九七九)二月
捲第十 太宗 太平與國四年己卯(九七九)三月至六年辛巳(九八一)九月
捲第十一 太宗 太平與國六年辛己(九八一)十月至八年癸未(九八三)九月
捲第十二 太宗 太平天與國八年癸未(九八三)十月至八年癸未(九八三)九月
捲第十三 太宗 雍熙三年丙戌(九八六)正月至四年丁亥(九八七)十二月
捲第十四 太宗 端拱元年戊子(九八八)正月至二年己醜(九八九)三月
捲第十五 太宗 端拱二年己醜(九八九)四月至淳化二年辛卯(九九一)八月
捲第十六 太宗 淳化二年辛卯(九九一)九月至四年癸己(九九三)九月
捲第十七 太宗 淳化四年癸巳(九九三)十月至五年甲午(九九四)六月
捲第十八 太宗 淳化五年甲午(九九四)七月至至道二年丙申(九九六)六月
捲第十九 太宗 至道二年丙申(九九六)七月至三年丁酉(九九七)十二月
捲第二十 真宗 鹹平元年戊戌(九九八)正月至二年己亥(九九九)五月
捲第二十一 真宗 鹹平二年己亥(九九九)六月至三年庚子(一000)三月
……
第二冊
第三冊
第四冊
第五冊
第六冊
第七冊
第八冊
第九冊
第十冊
第十一冊
第十二冊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一直認為,閱讀曆史,是在為我們當下的生活和未來的選擇提供藉鑒。《續資治通鑒》所記錄的清朝三百年的興衰更迭,充滿瞭寶貴的人生經驗和深刻的社會洞察。從帝王的決策到臣民的命運,從國傢的戰略到個人的奮鬥,無不摺射齣人性的復雜和曆史的規律。畢沅先生的敘事,讓我對“盛世”與“危機”的辯證關係有瞭更深的理解,對“改革”與“守舊”的權衡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如果當時的人們是這樣做的,曆史是否會走嚮另一種可能?這種“假如”的思考,恰恰是曆史閱讀最引人入勝之處。
評分這套書的份量,不僅僅體現在其厚重的紙張和龐大的篇幅上,更在於其背後所蘊含的曆史深度與廣度。它從明朝滅亡的烽火硝煙開始,一路鋪陳開來,直至晚清的動蕩年代。我常常在閱讀的過程中,仿佛能穿越時空,置身於那些波詭雲譎的朝堂之上,聆聽帝王的詔令,感受大臣們的進退,體會時代的脈搏。畢沅先生的筆觸,時而沉雄激昂,描繪金戈鐵馬的徵伐;時而委婉細膩,剖析錯綜復雜的權力博弈。閱讀這本書,絕非僅僅是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更像是一場與曆史對話的旅程,每一次翻頁,都可能開啓一段新的思考,每一次閤上,都留下對過往的無盡迴味。
評分從個人的閱讀體驗來說,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們建立一個更為宏觀和完整的曆史認知框架。在學校裏,我們接觸到的曆史知識往往是碎片化的,而《續資治通鑒》則將這些碎片有機地連接起來,勾勒齣清朝三百年的宏偉畫捲。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一些重要人物的詳盡記述,他們的功過是非,他們的政治智慧,他們的性格缺陷,都在書中得到瞭生動的展現。閱讀這些人物傳記,就像在與曆史上的智者對話,從中汲取經驗,反思自身,這對於個人成長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
評分這套書不僅僅是屬於曆史學者的專業讀物,對於任何一位對中國曆史,特彆是明清曆史感興趣的普通讀者來說,它都具有極高的閱讀價值。畢沅先生的敘述風格,在保持史學嚴謹性的同時,也兼顧瞭可讀性。他善於運用生動的語言,將那些復雜的曆史事件和人物關係描繪得清晰明瞭。我曾嘗試閱讀過一些其他版本的清史,但總感覺不如這套書來得紮實和全麵。中華書局的齣版,更是為這套巨著增添瞭光彩,使其成為瞭一部集學術性、思想性和藝術性於一體的經典之作。
評分收到這套書後,我嘗試著每天閱讀幾頁,但常常會沉浸其中,不知不覺地就讀瞭許多。中華書局的印刷質量,無論是紙張的厚度、墨色的濃淡,還是整體的裝幀設計,都達到瞭極高的水準。裝幀上的匠心獨運,使得它既是一套可供研讀的曆史巨著,也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打開書頁,那股淡淡的油墨香撲麵而來,瞬間將我帶入瞭一種寜靜而專注的閱讀氛圍。尤其是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能夠擁有一套如此精美的實體書,靜下心來,與曆史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話,實屬難得的體驗。
評分這本書的體量和內容,都足以讓我沉浸其中很長一段時間。我喜歡那種循序漸進地閱讀曆史的感覺,一點點地拼湊齣曆史的全貌。畢沅先生的史筆,功力深厚,他對於史料的駕馭能力,以及對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都令人嘆服。我常常在閱讀中,發現一些之前未曾注意到的細節,或者對一些已經瞭解的事件有瞭全新的認識。這套書,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思維的鍛煉,它教會我如何去分析曆史,如何去理解人物,如何去洞察時代。在每一次閱讀的間隙,我都感到自己的視野得到瞭拓展,對曆史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評分我一直認為,閱讀曆史,最重要的是要理解那些“為什麼”。為什麼王朝會興盛,又為何會衰亡?為什麼會爆發戰爭,又為何會走嚮和平?《續資治通鑒》恰恰提供瞭豐富的材料,讓我們得以窺探這些曆史“為什麼”的端倪。畢沅先生的敘事,並非簡單的史實堆砌,而是有其獨特的曆史觀和史學方法。他對於事件的因果關係有著深刻的洞察,對於人物的動機和行為有著細緻的考量。通過閱讀,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熟知的曆史事件,發現其中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細節和更為復雜的動因。這種抽絲剝繭、探究本源的閱讀體驗,極大地滿足瞭我對曆史真相的渴求。
評分拿到這套《續資治通鑒》後,我感到非常欣喜。我一直以來都對清史抱有濃厚的興趣,而畢沅先生的這部著作,無疑是瞭解清代曆史繞不開的經典。中華書局的齣版質量,一如既往地令人稱道,精美的裝幀,考究的字體,優質的紙張,都為這次閱讀體驗加分不少。我尤其喜歡它對曆史事件的細緻考證和深入分析,能夠幫助我理解那些事件背後的復雜原因和深遠影響。閱讀這本書,就像是開啓瞭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門,讓我能夠更加全麵、深刻地認識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
評分我在閱讀過程中,不時會與其他曆史資料進行對照。畢沅先生的《續資治通鑒》在史料的取捨和敘述的角度上,都有其獨到的地方。它在繼承《資治通鑒》的嚴謹求實精神的同時,也融入瞭清代學者特有的史學眼光。我非常欣賞它對一些重大曆史事件,例如清初的政治格局、康乾盛世的繁榮景象,以及晚清的內憂外患等,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和細緻的分析。閱讀這套書,就如同站在一個高處,俯瞰曆史的長河,能夠更清晰地看到那些潮起潮落,那些暗流湧動,以及那些不可逆轉的時代趨勢。
評分當收到這套《續資治通鑒(1-12冊)》時,我的心情是既期待又略帶忐忑的。期待,是因為畢沅先生續寫《資治通鑒》的宏偉抱負,以及中華書局精良的齣版質量,一直以來都是我書架上的珍品;忐忑,則源於對這套巨著內容的敬畏,它承載瞭清朝近三百年的曆史風雲,非一朝一夕能夠消化。翻開第一捲,映入眼簾的是那熟悉又莊重的排版,紙張的質感極佳,觸手溫潤,字跡清晰,即便是在昏黃的燈光下閱讀,也毫無壓力。我尤其欣賞中華書局在校勘和注釋方麵的嚴謹態度,那些細緻入微的批注,如同一盞盞明燈,照亮瞭曆史的幽深之處,幫助我這個普通讀者理解那些晦澀的典故和復雜的政治鬥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