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正版【包邮】Paul Jackson Mansfield《基礎肌動學》愛思唯爾 港台原版 繁体

现货正版【包邮】Paul Jackson Mansfield《基礎肌動學》愛思唯爾 港台原版 繁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Paul Jackson Mansfield 著
图书标签:
  • 肌动学
  • 基础解剖学
  • 运动学
  • 康复
  • 物理治疗
  • 运动医学
  • Paul Jackson Mansfield
  • 爱思唯尔
  • 港台原版
  • 繁体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拓特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台灣愛思唯爾
ISBN:9789866052361
商品编码:2814621262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12-31
页数:416頁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购物提醒,本书目前盗版猖狂,请先阅读以下文字:本书由台灣愛思唯爾出版,定价998元新台币约等于230元人民币。
虽然出版社会给书店一定的折扣,但是这种专业的出版社折扣很硬,并且图书进口要交13%的增值税。以我们专业人士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目前售价低于200元的肯定不是正版书。请大家购买家认真考量(有关本书的相关信息可以到台湾 爱思唯尔官方网站上查询http://www.store.elsevierhealth.com/taiwan/)
基礎肌動學

Essentials of Kinesiology for the Physical Therapist Assistant

    • 作者: 
    • 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3/01/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6052361
    • 規格:平裝 / 416頁 / 16k / 19 x 2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為這門蓬勃發展的學科提供完美具有深度的詳細解說!

本書中清楚扼要的解釋加上詳細的圖解,您會發現即使是*複雜的概念也很容易理解。每章皆以肌動學的基本原則開始,建立上下肢、軀幹、頭部及頸部的應用。身體分區的章節以獨特、圖譜式的編排方式對照肌肉的附著處、神經支配及動作的圖解。此種「邊看邊學」的方式,加上有用的輔助表格,例如:關鍵字、學習目標及臨床特色和總整理boxes。學習肌動學沒有比閱讀此書更容易的方式了!

.超過650幅照片及插圖協助您瞭解主要的概念。

.容易閱讀的討論將複雜的主題簡單化,提供與物理治療相關的臨床資訊。

.臨床的精闢見解及動動腦時間提醒讀者肌動學原理該如何的應用以及如何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

.總整理以視覺化來幫助您記憶每個段落的主題。

.關鍵字在每一章中先提供介紹並在詞彙表中解釋其定義,讓您掌握肌動學的語言。

.延伸閱讀資源讓您知道哪裡可以查找更多感興趣的資訊。

.學習目標為每個章節提供概要,也可當作方便的查核表以供讀者複習檢討。

.Evolve線上資源提供您互動式專有名詞的閃卡及配對練習。可完整搜尋的書目資料提供Medline連結,讓您可以快速方便查找研究所需的文獻。

作者簡介

Paul Jackson Mansfield, MPT

Professor and Program Coordinator, Physical Therapist Assistant Program, Milwaukee Area Technical College, Milwaukee, WI

Donald A. Neumann, PhD, P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hysical Therapy, College of Health Sciences, Marquette University, Milwaukee, WI

編譯者簡介

郭怡良

慈濟大學物理治療系 助理教授

李映琪

慈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物理治療科  講師

目錄

1 肌動學之基本原則 1
運動學 2
專有名詞 3
骨骼運動學 4
關節運動學 8
動力學 11
力矩 11
生物力學槓桿 12
拉力線 13
向量 15
總結 18
牛刀小試 18
延伸閱讀 19

2 關節的結構和功能 21
中軸骨與附肢骨 21
骨頭:解剖學和功能 22
骨頭的種類 24
關節的分類 25
不動關節 25
少動關節 25
可動關節:滑液囊關節 25
結締組織 28
結締組織的組成 28
結締組織的種類 30
總結 33
牛刀小試 33
延伸閱讀 34

3 骨骼肌的構造和功能 35
肌肉的基本性質 36
肌肉的收縮類型 36
肌肉專有名詞 37
肌肉解剖學 38
肌節:肌肉的基本收縮單位 38
肌肉的型態和功能 39
橫切面積 40
形狀 40
拉力線 41
肌肉的長度—張力關係 42
主動長度—張力關係 42
被動長度—張力關係 43
長度—張力關係應用於跨多關節肌肉 44
肌肉的力量—速度關係:速度有關係 44
重要的臨床考量:將原則運用在病人身上 46
肌肉緊繃 46
肌肉組織的牽張 46
肌力訓練 47
肌肉擔任主動穩定肌 47
總結 48
牛刀小試 48
延伸閱讀 49

4 肩關節複合體的結構及功能 51
骨頭學 52
胸骨 52
鎖骨 52
肩胛骨 52
肱骨的近端到中段 54
關節學 54
胸鎖關節 54
肩胛胸廓關節 56
肩峰鎖關節 57
盂肱關節 58
肩關節複合體內關節間的交互作用 60
肌肉及關節的交互作用 63
肩關節複合體的神經支配 63
肩帶的肌肉 64
綜合論述 69
盂肱關節的肌肉 72
綜合論述 83
總結 86
牛刀小試 87
延伸閱讀 88

5 肘關節及前臂複合體的結構與功能 91
骨頭學 92
肩胛骨 92
遠端肱骨 92
尺骨 92
橈骨 93
肘關節的關節學 93
一般特徵 93
支撐肘關節的結構 96
運動學 97
前臂的關節學 98
一般特徵 98
支撐近端及遠端關節的結構 99
運動學 99
經由骨間膜傳遞的力量 102
肘關節及前臂複合體的肌肉 103
肌肉的神經支配 103
肘屈肌 107
肘伸肌 112
前臂的旋後肌及旋前肌 115
總結 119
牛刀小試 120
延伸閱讀 121

6 腕關節的結構及功能 123
骨頭學 124
橈骨及尺骨的遠端 124
腕骨 124
關節學 126
關節結構 126
腕關節的韌帶 127
運動學 129
肌肉及關節的交互作用 131
腕關節肌肉的神經支配 131
腕關節肌肉的功能 131
總結 142
牛刀小試 143
延伸閱讀 144

7 手的構造和功能 145
骨頭學 146
掌_____骨 146
指骨 148
掌弓 148
關節學 149
腕掌關節 149
掌指關節 152
指間關節 156
肌肉和關節的交互作用 157
手部肌肉的神經支配 157
手部肌肉的功能 158
手指外在肌和內在肌的交互作用 169
手部關節變形 172
常見的變形 172
尺側偏離 172
總結 173
牛刀小試 174
延伸閱讀 175

8 脊柱的結構及功能 177
正常的曲度 178
重力線 178
骨頭學 179
顱骨 179
典型的脊椎 180
椎間盤 181
特化的脊椎與椎間盤 181
不同區域脊椎的比較 182
脊柱的支撐組織 186
脊柱的運動學 189
顱頸區域 190
胸腰區域 197
腰□及□髂關節 204
肌肉與關節的交互作用 206
顱頸區及軀幹肌肉的神經支配 206
顱頸區的肌肉 207
軀幹的肌肉 212
其餘功能性相關的肌肉:髂腰肌及腰方肌 215
總結 221
牛刀小試 224
延伸閱讀 225

9 髖關節的結構及功能 227
骨頭學 228
髂骨 228
坐骨 229
恥骨 230
髖臼 231
股骨 231
關節學 234
一般特徵 234
位於髖關節內的支撐結構 234
位於髖關節外的支撐結構 234
伸直的髖關節之功能重要性 235
運動學 237
肌肉與關節的交互作用 243
髖關節肌肉的神經支配 243
髖關節的肌肉 247
總結 268
牛刀小試 268
延伸閱讀 270

10 膝關節的結構及功能 273
骨頭學 274
股骨遠端 274
脛骨近端 274
腓骨近端 276
髕骨 276
關節學 276
一般特徵 276
正常的關節排列 278
支撐的結構 278
運動學 283
肌肉及關節的交互作用 286
膝關節肌肉的神經支配 286
膝關節的肌肉 288
膝關節的內轉及外轉肌 299
總結 300
牛刀小試 300
延伸閱讀 303

11 踝關節及足部的結構與功能
專有名詞 306
簡述步態周期 306
骨頭學 306
遠端脛骨及腓骨 306
足部的骨頭 307
踝關節及足部的關節學 308
一般特徵 308
踝關節及足部的運動學 308
踝關節及足部的近端關節 309
足部的遠端關節 317
肌肉及關節的交互作用 317
踝關節及足部肌肉的神經支配 317
踝關節及足部的外在肌肉 320
足部的內部肌肉 333
總結 336
牛刀小試 336
延伸閱讀 338

12 人類步態的肌動學 339
專有名詞 340
步態周期的詳述 341
站立期 341
擺盪期 345
步態周期中矢狀面上肌動學的總結 345
步態周期中額狀面上肌動學的總結 347
步態周期中水平面上肌動學的總結 347
步態偏移 348
總結 354
牛刀小試 354
延伸閱讀 355

13 咀嚼及換氣的肌動學 357
顳下頷關節 358
骨頭學與相關的結構 358
下頷骨 358
顳骨 358
上頷骨 359
顴骨 360
蝶骨 360
舌骨 360
支撐的結構 360
運動學 360
前移及後移 360
外側偏離 361
下壓與上抬 361
肌肉與關節的交互作用 362
顳下頷關節的肌肉 362
總結 366
換氣 366
肺容積 367
吸氣及呼氣 367
換氣時的肌肉作用 368
吸氣的肌肉 368
用力呼氣的肌肉 370
總結 370
牛刀小試 371
延伸閱讀 372

牛刀小試的答案 373
詞彙表 375
索引 381__

「基礎肌動學」一書希望為學生在人體動作之肌動學上立下紮實的基礎。本書著重在肌肉骨骼系統的結構及功能,是物理治療科系的學生必須修習的重要科目。內容完整且清楚的解釋人體的正常動作,並為很多常見的代償方式、治療技巧及不正常的動作模式的討論作準備。骨頭、關節、支撐韌帶及肌肉的解剖學方面詳盡的內容,穿插了臨床相關運用之重點。

肌動學是物理治療臨床實務的重中之重。要為肌動學紮根必須先對解剖學及肌肉骨骼系統有紮實的學理基礎。此知識為瞭解正常及不正常動作的基石,唯有先擁有這方面的知識,臨床人員才能清楚地治療功能性障礙、費力、無力及疼痛的動作。

.讀者群

此書是專為物理治療科系學生的課程所編製的,然而本書的實用性並不僅止於此。本書的內容對於物理治療系學生的臨床實務,或是想要清楚瞭解肌動學介紹的專業人員,都是一本有用的工具書。

.獨特的作者群

結合我們的經驗,提供給物理治療學生族群一本全面性、有豐富的解剖圖及臨床相關的肌動學教科書。Paul Jackson Mansfield 在物理治療*已執業十年,現在是Milwaukee Area Technical College的物理治療生系的主任。Mansfield 先生在此系任教的科目有肌動學、肌肉骨骼解剖學、骨科學、進階運動治療及神經學。這些經驗提供Mansfield先生獨特的見解來瞭解教授物理治療學生時的需要、臨床相關性及方法。Donald A. Neumann 博士則是在物理治療*執業超過三十年, 現為Marquette University物理治療系的教授。Neumann 博士教授肌動學超過二十年,其暢銷著作為“Kinesiology of the Musculoskeletal System: Foundations for Physica Rehabilitation”。「基礎肌動學」一書由以上兩位擁有豐富經驗的作者撰寫成。Mansfield 先生提供內文的撰寫方向及其相關性,而Neumann 博士則提供紮實的學理背景及多年的教育經驗。

.概念

本書中很多圖片來自於Neumann 博士所著的“Kinesiology of the Musculoskeletal System: Foundations for Physical Rehabilitation” 一書。這本成功的核心教科書是刺激我們撰寫此書的動力。我們花了無數的時間仔細地思考對物理治療學生有用的內容,也努力保存圖片的真實性、內文撰寫的清晰性、仔細度及臨床相關性。

.哲學面思考

當您閱讀「基礎肌動學」後可能就會發現它簡潔、開門見山的敘述方式, 讓人易學易讀。此書也並非Neumann 博士“Kinesiology of the Musculoskeletal System: Foundations for Physical Rehabilitation” 一書的精簡版。藉由此書的發行,我們希望本書精采的圖片及說明能協助學生有很棒的學習經驗,而且我們也高度期盼學生及老師能在此專業上繼續精進。一項專業的養成必須透過教育,現今物理治療學生的教育必需跟上整個物理治療專業快速且繼續前進的腳步。

.本書的結構

本書透過層級式的方式教授肌動學。每個特定身體部位的章節都先從骨頭的解剖學及功能描述開始。接著會更詳細地說明關節及相關的支撐組織,然後會有肌肉的解剖學及動作的說明,包含近端及遠端附著處、動作及神經支配。特定區域的每一條肌肉都會從解剖結構上仔細且清楚地說明。接著也會從解剖學去說明肌肉及關節如何共同的作用。一旦出現疾病或是外傷會如何的破壞此關係,造成不正常動作的出現。*後解釋這些內容與臨床運用的相關性。每一章節都有很多的表格,其包含臨床案例、推論及圖示,來更進一步為學校所學與臨床運用作連結。*一、二及三章提供肌動學在專有名詞上紮實並相關的學理、基礎生物力學、關節的結構、肌肉解剖學與生理學。*四章到*十一章則著重在身體不同區域的解剖學與肌動學原則,是本書真正的心臟及靈魂所在。*十二章及*十三章則分別關於行走、咀嚼及換氣的肌動學,包含必要的肌動學基礎並結合之前其他章節的內容。

本書的特色

.精緻的繪圖:圖文並茂的編排方式讓本書遠遠領先其他類似的書籍。

.圖譜式的肌肉解說:單獨的肌肉或是肌肉群以獨特的圖解方式,說明肌肉的附著處、神經支配及動作。此種方式在教學上及臨床參考上是相當實用的工具。

.優秀的作者陣容:從四十年物理治療臨床經驗及約二十五年的教學經驗中,為物理治療學生淬鍊出可信賴及獨特的學習方式。

.臨床相關性:本書中肌動學的概念結合了物理治療臨床運用的相關性。先瞭解人類動作的基礎知識,接著再瞭解其臨床的相關性及特徵。

學習的特色

.色彩繽紛、清楚及完整的圖片:將近四百幅高品質的圖片,本書大部分的圖片為雙色,圖片皆附上說明,以補充文字敘述的不足。

.圖譜式的肌肉說明:圖片與文字對照的獨特編排方式,提供讀者*有效的閱讀方式。

.特色Box:「臨床的精闢見解」及「動動腦時間」為補充的內容,連結肌動學的概念與物理治療在臨床上的運用。

.整理表格:幾個段落的文字說明後,會以方格或是表格將主要的概念整理起來,內容整合後讀者可以較容易學習及快速的瀏覽。

.牛刀小試:每一章節的內容結束後,會在章節末附上20~30 題的單選題及是非題,讓讀者可以自我評估對於章節內容的瞭解程度。

.關鍵字:必須先熟悉肌動學的語言才能充分了解內容,每一章節會列出一些關鍵字,在內容中則以粗黑字體顯示。

.詞彙表:章節的關鍵字是按字母順序排列,附在本書後面作為參考。

.學習目標:章節一開始會列出學習該章節的*終目標,提供內容的整理及學生在準備考試前快速的瀏覽清單。

.章節概要:每一章節的首頁列出主要的標題,瞭解內文概要及內容架構。

Paul Jackson Mansfield 
Donald A. Neumann


深入探索人体运动的奥秘:《人体运动学原理与应用》 本书旨在为运动科学、物理治疗、康复医学以及运动解剖学等领域的学习者和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实用的参考指南。我们摒弃枯燥的理论堆砌,致力于构建一座连接基础生物力学原理与实际临床及运动表现之间的坚实桥梁。全书结构紧凑,内容详实,力求以最清晰的逻辑阐述人体复杂的运动系统如何协同工作,实现从最基础的关节活动到复杂技能表现的每一个动作。 第一部分:基础构建——运动学的基石 本部分奠定理解后续复杂内容所需的一切核心理论框架。我们首先从宏观角度审视人体作为一个生物力学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 第一章:生物力学的视角与人体力学基础 本章着重于建立分析人体运动的数学和物理学基础。我们将详细介绍力(Force)、力矩(Torque)以及力偶(Couple)的概念,并解释它们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特别地,会深入探讨平衡(Equilibrium)与稳定性(Stability)的原理。稳定性不仅被视为静态的保持,更被视为动态运动控制的关键。书中提供了大量关于重心(Center of Gravity, COG)在不同姿势和运动状态下位置变化的实例分析,并解释了如何通过调整支撑面来优化稳定性。 第二章:人体运动学的描述系统 为了科学、客观地描述运动,精确的术语至关重要。本章系统地界定了解剖学姿势、运动学平面(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以及运动轴。在此基础上,我们详细解析了三大基本关节运动类型:滑动(Gliding)、滚动(Rolling)和旋转(Torsional),并解释了它们在实际关节运动中是如何复合出现的。随后,引入了关节运动度的量化方法,包括角度测量和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ROM)的临床评估标准。 第三章:关节结构与运动的生物力学特性 关节是运动的枢纽,本章深入探讨不同类型关节(如球窝关节、铰链关节、鞍状关节等)的结构特点如何决定其功能限制与活动潜力。我们将重点剖析关节囊(Joint Capsule)、韧带(Ligaments)和滑液(Synovial Fluid)在限制过度活动和润滑中的关键角色。对于关节的接触几何形状(Contact Geometry)如何影响运动轨迹的讨论,为理解运动限制提供了结构基础。 第二部分:动力学解析——驱动运动的因素 如果说运动学描述了“如何”运动,那么动力学则解释了“为何”运动,以及“驱动”运动的内在和外在因素。 第四章:肌肉作为动力生成器 肌肉是人体的发动机。本章详细剖析骨骼肌的微观结构,从肌纤维、肌节到肌丝的收缩机制。核心内容集中在力量-长度关系(Force-Length Relationship)和力-速度关系(Force-Velocity Relationship)。我们解释了等长收缩、向心收缩和离心收缩在产生或吸收力矩中的作用差异,以及它们对运动控制和损伤预防的重要性。 第五章:力矩与力偶的应用:杠杆系统分析 人体骨骼系统被视为一系列复杂的杠杆系统。本章将运动学原理与牛顿运动定律结合,重点分析力矩的计算以及杠杆的分类(一类、二类、三类杠杆)在人体中的实例(例如,踝关节背屈、肱三头肌伸肘)。通过分析力臂(Moment Arm)的长度,读者可以理解为什么某些肌肉在特定关节角度下具有更强的力矩输出能力,这对于力量训练的设计至关重要。 第六章:生物力学测量与评估技术 本章介绍当前用于量化运动的先进技术。包括运动捕捉系统(Motion Capture)在三维空间重建运动轨迹的应用、测力板(Force Plates)在分析地面反作用力(Ground Reaction Force, GRF)中的作用,以及表面肌电图(sEMG)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肌肉的激活时序。通过这些工具的案例分析,说明如何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有意义的生物力学见解。 第三部分:整合与应用——复杂运动的控制与表现 本部分将前述的理论应用于更具挑战性的复杂人体运动和功能性活动中,侧重于协调性、步态分析和运动损伤预防。 第七章:步态分析:行走与跑步的动力学 步态分析是运动科学中最成熟的应用领域之一。本章细致地分解了正常步态周期(Gait Cycle)的各个阶段,包括支撑期和摆动期。深入讨论了地面反作用力向量的变化如何驱动身体的推进和减速。在跑步分析中,特别强调了垂直振幅和垂直振动对能量效率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跑姿(如前足触地与后足触地)的生物力学差异。 第八章:上肢运动的精细控制:投掷与抓握 上肢运动的特点在于高自由度(Degrees of Freedom)和对精确时序的依赖。本章聚焦于肩关节的复杂运动链,尤其是肩胛骨与肱骨之间的相互作用(肩胛肱骨节律)。在投掷动作分析中,我们将应用角动量守恒原理来解释如何通过身体链条传递和释放能量,实现投掷力量的最大化。抓握动作则侧重于接触点压力分布和指间协同对物体稳定性的影响。 第九章:运动损伤的生物力学基础与预防 理解损伤的发生机制是预防的第一步。本章将具体的损伤(如ACL撕裂、肩袖损伤、踝关节扭伤)与其特定的生物力学应力联系起来。我们分析了应力-应变曲线,解释了过度负荷(Overload)和重复微创伤(Repetitive Microtrauma)如何导致组织失效。预防策略部分,则侧重于离心控制训练的生物力学优势,以及如何通过生物力学评估识别高风险个体。 第十章:特殊人群的运动生物力学考量 本章将主题扩展到特殊生理或环境条件下的运动分析。包括高龄人群的平衡能力衰退机制(如感觉输入依赖性的变化)、超重与肥胖对下肢关节负荷的影响,以及在高海拔或水下环境中运动时,流体力学和密度变化对力学分析的修正需求。 本书的每一章节都辅以大量的图表、示意图和临床/运动表现的实际案例,确保理论知识能够被有效地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其严谨的科学性与清晰的阐述方式,使之成为任何希望精通人体运动科学的专业人士的必备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冲着作者在运动表现优化领域的声誉去的,但我最惊喜的发现是它在损伤预防方面的论述。很多肌动学书籍的重点都在于“如何发力”,但本书却花了大量篇幅去讨论“何时会失稳”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运动模式来减少结构应力”。这对我日常指导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书中对常见运动损伤(比如肩袖损伤、膝关节不稳定)的生物力学成因分析,逻辑链条清晰得惊人,它不是简单地归咎于“过度使用”,而是从关节囊张力、韧带松弛度与肌肉代偿模式的复杂关系中找到了病理性的触发点。我甚至发现了一些自己过去忽略的、关于微小代偿动作如何长期积累成大问题的关键细节。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是停留在基础知识的层面,它更像是一本高级的“故障排除手册”,指导你如何从力学角度去预防和矫正身体的“机械缺陷”。

评分

我关注运动生物力学已经有些年头了,手头也有不少英文原版和不同版本的教材。这次入手这本《基礎肌動學》,主要是想看看它在特定运动模式分析上的独到见解。坦白说,市面上很多书对“动态平衡”和“离心收缩的生物力学意义”的阐述都比较蜻蜓点水,只是简单提一下,但这本书似乎花了大篇幅深入剖析了这些复杂的交互作用。我特别欣赏它引入的向量分析方法,虽然一开始看着有点烧脑,但一旦理解了它如何将多关节运动分解成独立的力学组件,你会豁然开朗,对于理解运动控制的精细层次非常有帮助。比如,在分析投掷动作时,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哪些肌肉在发力,而是细致地描绘了各个关节角度下,拮抗肌和协同肌之间如何进行精确的时间同步和力矩调整,这种层次感和严谨性,绝对是业内顶尖水准的体现。对于有一定基础想进一步深挖原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宝库。

评分

就书籍的装帧和细节来说,这本书体现了出版方对专业读者的尊重。版面设计非常“干净”,没有太多花哨的色彩干扰,这对于需要长时间阅读和查阅的专业书籍来说至关重要。图表布局合理,线条清晰,即使是那些复杂的等速收缩曲线图,也能一眼看出关键的拐点和斜率变化。更让我满意的是,它的索引系统设计得非常人性化。当我需要快速定位某个特定的小肌群在特定关节活动度下的募集模式时,我能毫不费力地通过细致的目录和交叉索引找到相关内容,避免了在厚厚的书中大海捞针。这一点在时间宝贵的临床或教学场景中,是衡量一本工具书实用价值的核心标准之一。总体而言,这是一本设计上就处处体现专业考量的优秀教材。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极其客观且注重实证的叙述方式,这一点我非常欣赏。它很少使用绝对化的词语,比如“总是”、“必须”,而是倾向于使用“在XXX条件下,倾向于”、“研究表明,XXX力学结构最有效”。这种严谨的态度,让读者在吸收知识时不会产生不必要的教条主义倾向。例如,在讨论不同训练器械对肌群激活的影响时,它会引用最新的EMG数据和力学模型来佐证观点,而不是停留在经验主义的描述上。这使得我们作为使用者,可以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书中的结论,并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验证和调整。对于希望构建一个基于现代科学证据的运动知识体系的人来说,这种基于实证的表达方式,是建立稳固理论基石的关键要素。它教会你的不仅是如何做动作,更是为什么要那样做。

评分

这本《基礎肌動學》的译本,拿到手的第一感觉就是“扎实”。纸张的手感非常不错,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正经的学术用书。我主要关注的是它在基础概念阐述上的清晰度。很多肌动学著作在讲解肌肉群的起止点和神经支配时,总会陷入过于复杂的术语堆砌,让人读起来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精妙,它似乎非常懂得初学者的困惑点,总能在关键的解剖结构图旁边,用非常直白但又不失专业性的语言进行解释。尤其是关于关节运动轴心和力矩的分析部分,配的图示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清晰到仿佛能立刻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三维的运动模型。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康复训练中的人来说,这种清晰度是至关重要的,它极大地缩短了从理论理解到临床应用之间的鸿沟。虽然内容深度肯定没得说,但它的可读性真的超出了我的预期,完全没有港台版引进书籍那种常见的“翻译腔”带来的阅读障碍,行文流畅自然,这一点非常值得称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