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京瓷到日航,
稻盛哲學的不敗秘訣!
★ 80歲高齡
★ 1155天的苦戰
★ 從1800億的虧損到1886億的盈利!★拯救日航是稻盛和夫輝煌的“後一戰”
★詳細披露日航復興背後大量鮮為人知的細節
★日本的財經媒體集團——日經社産經記者深度調查,揭秘稻盛管理哲學
★ 在抱怨自己的不幸之前,為何不再加把勁呢?
★ 我一次都沒有想過自己會不會失敗。
如果我真的懷著那種消極的心態,那麼我恐怕就會真吃敗仗。
日本航空公司JAL是日本乃至整個亞洲有一定規模的航空公司,為世界第三大航空公司,曾一度被視作“日本株式會社”戰後經濟繁榮的驕傲象徵。然而在2010年,日航宣布破産,從而進入由日本政府主導的破産重組程序。這是日本曆史上金融業外的破産案。當時80歲高齡的稻盛和夫臨危受命,執掌瀕臨破産的日航。在短短的1155天之內,讓日航扭虧為贏,而且重新上市,創造瞭管理界的奇跡。日本産經記者大西康之對稻盛拯救日航的曆程進行瞭深度調查,在本書詳細披露瞭日航復興背後大量鮮為人知的細節。藉助這則轟動的經典案例,全麵總結這位管理大師獨特的經營哲學和管理法則。稻盛和夫拯救日航的一戰,不但轟動瞭日本,更是企業傢極其推崇的活教材。
大西康之
日本大的財經媒體集團——經濟新聞社編輯委員,産經記者。
1965年齣生。1988年從早稻田大學法學部畢業。之後進入日本經濟新聞社,擔任産業部記者。自1998年起在歐洲總部(倫敦)工作,2004年開始擔任日經商業記者,2005年開始擔任同部門編輯委員,2008年開始擔任日本經濟新聞産業部副部長。2012年起擔任産業部編輯委員。
著有《三洋電機——井植敏的告白》(日經BP社)等作品,風行日本財經界。
前 言 /007沒有可以復蘇保證的“戰後大破産事件” /009
“生存率7%”的生死戰 /011
JAL 受到瞭政府的偏袒 /014
航空業門外漢引起的怪現象 /016
身為企業傢的後一戰 /018章 次集團爭球
一分錢都不會交給你! /023
就算公司垮瞭,飛機也要照常起飛 /025
隻要坐著當一個“裝飾品”就可以瞭 /028
製造業和服務業的文化差異 /031
沒時間玩什麼“精神論” /033
“這個老爺子的實力是貨真價實的嗎?” /037
“小毛孩軍團”能做企業管理嗎? /039
掌握JAL 的駕駛艙 /042第二章 企業管理沒有“禁句”
目的是追求員工的幸福 /049
茶話會席間飛起來的毛巾 /051
匿名信亂飛的“勞資”“勞勞”矛盾 /053
如果我不用心管理公司,你們可以殺瞭我 /057
就算泄露瞭也沒有關係 /059
被臭罵一頓,纔明白瞭他的真心 /061第三章 從“厭惡”開始的旅程
隻有白手起傢的企業傢纔能改變JAL /065
國土交通部長前原屢敗屢戰,獲得勝利 /068
小澤一郎和稻盛和夫 /071
高明的“破産律師” /073
“能夠力挽狂瀾的隻有稻盛先生一個人” /075
稻盛朗誦西行法師的和歌 /078
隻有漢方醫纔能讓人恢復元氣 /080
奮鬥的企業傢和投資人閤力,重建就有希望 /082
令人失望的“達沃斯論壇” /085
ANA 追求的公平 /086
公司管理隻需遵循“理所當然” /088
稻盛和夫在中國的影響力 /091第四章 壟斷是不好的
ANA 有可能被JAL 收購 /097
反壟斷的血在沸騰 /099
讓索尼的盛田、裏庫路特的江副眼前一亮的通信業
進軍 /100
名為“0077”的劣勢 /102
既然要做就一定要贏 /105
拯救自己“厭惡”的JAL /107
對分限者的反抗 /109
保持“平民”的生活意識 /110第五章 這就是企業管理嗎?
“的計劃”和“的藉口” /115
數字背後都有理由 /117
從數字的羅列中讀齣其背後的故事 /120
天閤聯盟還是寰宇一傢 /121
JAL 的客戶們享受到的優惠會怎麼樣 /123
想到徹底想通為止 /125
當一輩子飛行員 /127
機器會齣故障,人會失誤 /130
拿起蹺蹺闆的支點就可以瞭 /132
不完整的同伴意識救不瞭公司 /135第六章 阿米巴的威力
傳道士的阿米巴人生 /141
人類有追逐數字的本能 /143
可以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實現盈餘 /145
必須讓所有員工擁有企業傢的意識 /147
每一班航班的收支要在第二天統計齣來 /149
把沾上油汙的手套洗瞭再用 /152
必需的服務行業發生虧損是很奇怪的事情 /154
成功剋服787 型客機的難題 /156
自己做決定,自己說 /158
對突發事件的反射神經變得更為敏銳瞭 /161
價格應該由企業傢決定 /163第七章 總人數為4 人的駐軍
一個員工都沒有的“幽靈部門” /167
稻盛親信中的親信 /169
“阿米巴”和“稻盛哲學”是車的兩個輪子 /172第八章 我喜歡能吃苦的笨蛋
組織一定會變得臃腫,人一定會官僚化 /179
心懷佐渡島 /180
造齣新鈔一樣的産品 /182
守護“傢庭”的高領導人應盡的義務 /185
再齣色的計劃也要靠員工來執行 /186
隻能自己解決 /189
公司經營裏沒有魔法 /191
身為“創業傢的妻子”的覺悟 /193
後記 /195
日本強的商業圈 /197
“動”“靜”同時存在的人 /199
把“不可能做到”改成“我要做到” /200
就算登上高峰也不會枯萎 /203
JAL 和空客的絕密高層會議 /204參考文獻 /211
這本《稻盛和夫的最後一戰》我實在是太好奇瞭,簡直是一口氣讀完瞭!作為一名一直以來都對稻盛和夫先生的人生哲學充滿敬意的人,我一直關注著他晚年的動態。這本書的書名就充滿瞭戲劇性,“最後一戰”,這讓人不禁聯想到他一生中無數次麵對挑戰、化解危機、創造輝煌的時刻。然而,這次的“最後一戰”究竟是指什麼?是關於京瓷的接班人問題?還是KDDI的睏境?抑或是日航的重振?亦或是他個人身體上的某種鬥爭?書中的描述引人入勝,將我帶入瞭他晚年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作者通過大量細緻的采訪和查證,勾勒齣瞭稻盛和夫先生在那個特殊時期所麵臨的壓力、他內心的掙紮,以及他如何運用他那套獨特的“經營哲學”來應對。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那些關鍵決策點的詳細解析,讓我仿佛置身於現場,感受他決策時的深思熟慮和果斷。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位企業傢的傳記,更是一次關於人生智慧、領導力以及如何在逆境中保持信念的深刻探討。我從中汲取瞭很多力量,也對“利他”和“敬天愛人”有瞭更深的理解。
評分讀完《稻盛和夫的最後一戰》,我內心湧動著復雜的情感。這本書絕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傳記,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人性中最堅韌、最閃耀的一麵。稻盛和夫先生,這位傳奇人物,在人生的暮年,再次展現瞭他不屈不撓的精神。書中所描繪的“最後一戰”,並非簡單意義上的戰爭,而是他在麵對人生終極課題時,所進行的深刻的自我對話和外界的較量。作者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細膩地展現瞭稻盛先生在關鍵時刻的內心活動,那些常人難以想象的壓力,那些關乎數萬人生計的決策,他又是如何憑藉著超乎尋常的毅力和智慧,一一化解。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他如何處理那些復雜的人際關係,以及如何在看似絕望的境地中找到突破口的部分印象深刻。這讓我深刻地體會到,真正的領導者,不僅要有遠見卓識,更要有敢於擔當的勇氣,以及在孤獨中堅守信念的力量。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成功”的定義,不再僅僅是財富的積纍,更是精神的升華和對他人的貢獻。
評分《稻盛和夫的最後一戰》是一本能夠觸及靈魂的書。我原本以為會讀到一些關於商業鬥爭的技巧,但這本書所傳遞的,遠比這些要深刻得多。它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看到瞭一個偉大的靈魂在生命最後階段的堅持與抉擇。書中的描述,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字字珠璣,直擊人心。稻盛先生身上那種“不為自己,隻為他人”的精神,在“最後一戰”中得到瞭最淋灕盡緻的體現。我被他那種不計個人得失,一心為組織、為社會負責的態度深深打動。書中對於他如何平衡“利己”與“利他”,以及如何在殘酷的商業環境中保持純粹的初心的探討,讓我受益匪淺。我反復咀嚼著那些關於“為何而戰”、“為誰而戰”的思考,仿佛也經曆瞭一場內心的修煉。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強大,並非來自外部的徵服,而是源於內心的平靜與堅定。它提醒我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應該保有那份純粹的初心,並為之不懈奮鬥。
評分《稻盛和夫的最後一戰》這本書,簡直是為那些在人生中迷茫、尋求方嚮的人準備的。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快速緻富的書,也不是一本告訴你如何打敗競爭對手的書,而是一本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如何在復雜的世界中找到自己價值的書。稻盛先生在書中,用他的人生經曆,尤其是他晚年的“最後一戰”,嚮我們展示瞭一種超越物質的追求。他所麵對的挑戰,無論是對企業的拯救,還是對人生的思考,都充滿瞭智慧和勇氣。我被書中那些樸實無華的道理所打動,比如“凡事都要拼盡全力”、“要以利他之心待人”等等。這些看似簡單的道理,卻是在無數次的實踐和反思中提煉齣來的真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成功,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對人生使命的堅守。它像是一位智者,在娓娓道來,引領我走嚮一種更深刻、更持久的幸福。
評分坦白說,拿到《稻盛和夫的最後一戰》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有些猶豫,畢竟“最後一戰”這個詞帶著些許沉重。但當我翻開第一頁,便被深深吸引瞭。書中所描繪的,並非是一場簡單的商業博弈,而更像是一場關於責任、關於擔當、關於生命意義的深刻探索。稻盛先生在生命的晚年,並沒有選擇安享晚年,而是毅然決然地投身於一場又一場的“最後一戰”,去承擔那些彆人無法承擔的重任,去解決那些彆人束手無策的難題。書中對他處理復雜局麵的冷靜與決斷,以及他對人性的洞察,都讓我驚嘆不已。我尤其欣賞書中對那些細節的刻畫,比如他如何在關鍵時刻穩定軍心,如何用簡單的道理化解復雜的矛盾,這些都展現瞭他超凡的智慧和人格魅力。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企業傢在麵臨人生終點時的豁達與擔當,也讓我對“奉獻”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激勵著我,在任何年齡,都應該保持學習和成長的姿態,並用自己的力量去為社會做齣貢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