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辉煌》未能面世的数万字内容此次得以全面呈现!增补数十处罕见历史细节
当下,为什么还要再度阅读《苦难辉煌》?以史为鉴,在新形势下,《苦难辉煌》所提供的历史信息,依然可以为今天的新难题提供丰富的启示。本书不仅是了解真实的中共早期党史必读书,更是了解中国的当下和未来的必读书。
众多高层领导争相阅读大力推荐的历史巨著;中宣部中组部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学习的重点图书;2011年1月14日,《苦难辉煌》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20世纪在世界东方,激动人心与震撼人心的,莫过于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龙、从百年沉沦到百年复兴这一历史命运的大落大起。各种政治力量在中国冲撞与较量,内外矛盾冲突空前尖锐,相互斗争局面极其复杂,各派力量的策略转换空前迅速。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通过万里长征这一中国共产党人的炼狱,通过严酷的围堵、不尽的跋涉、惊人的牺牲……形成的地狱之火,使中华民族探测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深度和时代宽度,终完成了中国历史中富史诗意义的壮举。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革命也由此成为一只火中凤凰,从苦难走向辉煌
金一南,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少将军衔,全国模范教师,全军教师,连续三届国防大学“杰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国家安全战略,国际冲突与危机处理。曾赴美国国防大学和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2006年获全军首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2007年当选全军英模代表大会代表,2008年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军营新闻人物”,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成立后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具有重大影响的先进模范人物”,2010年当选“中华文化人物”。著作《苦难辉煌》获图书出版高奖项“中国出版政府奖”,中组部和中宣部联合向全国党员干部推荐。
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梦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前进。
看似写历史,实则写现在;看似问过去,实则问将来
——国防大学政治委员、空军上将刘亚洲评价《苦难辉煌》
一章地火
一节 孙中山的困惑 / 4
第二节 钢铁斯大林 / 14
第三节 谁人看中毛泽东 / 21
苏俄在中国早看好的是吴佩孚而不是孙中山。斯大林在中国早看好的是蒋介石而不是毛泽东。托洛茨基的警告与斯大林“挤柠檬”。陈独秀也须看共产国际脸色。蒋介石的悲剧,在于与毛泽东同时代。
各方都力图破解: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第二章 东方之梦
一节 一言难尽的一衣带水 / 38
第二节 清水加饭团,酿成法西斯 / 46
第三节 腾空而起的黑翅 / 50
中国是日本早的老师。日本又是中国新的老师。中国革命者从日本译来了《共产党宣言》,日本浪人却在中国炮制出法西斯理论。“三羽乌”从蒸汽浴室腾空而起,给世界的东方带来巨大黑暗。
第三章 岩浆
一节 领袖·思想·意志 / 56
第二节 谁人发现蒋介石 / 60
第三节 笔杆子,枪杆子 / 72
蒋介石不是孙中山选定的接班人,毛泽东也不是共产国际钦定的领导者。共产国际让蒋介石作报告,却给毛泽东发讣告。蒋介石办杂志,毛泽东办报纸,皆由笔杆到枪杆。蒋介石以黄埔起家,毛泽东以井冈山起家。毛泽东通过枪杆子认识了蒋介石。蒋介石也通过枪杆子认识了毛泽东。
第四章 “围剿”
第一节 李立三惊醒了蒋介石 / 82
第二节 战场与战将(一) / 91
第三节 战场与战将(二) / 103
第四节 外国的月亮圆(一) / 129
第五节 碉堡──典型的中国特色 / 136
李立三把舵的船,是一艘既勇猛奋进又剧烈摇摆的船。被称为“蒋何”的蒋军与被称为“朱毛”的红军在红色根据地迎面相撞,皆是战将如云。建议碉堡政策围困“朱毛”的并非德国顾问,而是朱德云南讲武堂丙班二队的同学金汉鼎。
第五章 崛起
第一节 来自海军中尉的刺杀 / 142
第二节 大和民族的血祭 / 146
第三节 流泪更疯狂 / 154
中国是一块肥肉。为了吞下这块肥肉,昭和军阀的皮靴连续踏过三位首相。田中义一参加甲午战争时,河本大作还在穿开裆裤。张作霖爱国家,但更爱张家。吞下万斛泪水的石原流出鳄鱼的眼泪。即使政府首相,也只是军队的司务长。
第六章 陷落
第一节 外国的月亮圆(二) / 164
第二节 彭德怀·蔡廷锴·宋美龄 / 179
第三节 突围──是苦难也是辉煌 / 188
第四节 嬗变(一) / 199
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也要打假。由于博古的苦衷,李德扮演起现代钟馗。第五次“围剿”蒋介石三遇其险,最伤心处是打碎了毛福梅的腌菜坛。一个前共产党员攻占红都瑞金。出发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最深重的苦难,也是最耀眼的辉煌。
第七章 突破
第一节 国民党不缺智商 / 206
第二节 “朱毛确在军中” / 212
第三节 狭路相逢 / 216
白崇禧、陈济棠皆对红军行动了若指掌。对李汉魂微妙不言的指责,尽在“保境安民”四个字。杨永泰提出的方向别说蒋介石,连红军自己也未意识到。掩盖了48年的隐秘,仍在《难忘的岁月》中维持岁月的尘封。
第八章 湘江,湘江
第一节 “老蒋恨我们比恨朱毛还更甚” / 232
第二节 就蒙一个蒋介石 / 235
第三节 枪林弹雨中的一军团 / 240
第四节 蒋介石仰天长叹:“这真是外国的军队了!” / 248
第五节 军人与政治 / 251
认为“有匪有我,无匪无我”的白崇禧,突然开放全、灌、兴铁三角,红二师却痛失宝贵战机。向来披坚执锐的红一军团,对自己战斗能力还能支撑多久发生动摇。湘军悍将李觉却至死不承认抄了林彪的军团部。
第九章 烈火真金
第一节 嬗变(二) / 258
第二节 残兵·火种 / 264
第三节 风火来去一陈毅 / 271
第四节 万劫也复 / 277
造就大英雄的时代,即是产生大叛徒的时代。有多少至死不渝的忠诚,就有多少寡廉鲜耻的叛卖。将领与将领的思想交锋中,王耀武不是胜者。陈毅向真理低头,却从不向困难低头。孔荷宠没有龚楚幸运,却幸运地早早结束了吞噬灵魂的痛苦。
第十章 瞩目大西南
第一节 一石数鸟 / 282
第二节 量变,质变 / 286
第三节 中国出了毛泽东 / 293
第四节 薛岳苦了王家烈 / 296
第五节 刘文彩,刘文辉,刘湘 / 302
蒋介石首次进军大西南。川军刘湘、黔军王家烈、滇军龙云,皆是收拾对象。
遵义会议人事变动在黄平橘林商定。张闻天心中的“钦公塘”。毛泽东不是先知先觉,却以最大的历史自觉来到转折点。红军作战讲究出敌不意,入川行动却落入刘湘意料之中。
第十一章 苦难辉煌
第一节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 310
第二节 火中凤凰 / 316
第三节 鲁班场,周浑元 / 324
第四节 赤水不是逍遥津 / 332
第五节 入滇,危局中的大智大勇 / 338
毛泽东一生四次败仗,两次发生在四渡赤水;遵义会议后又差点丢掉前敌总指挥职务。吴奇伟穷追红军一路,1949年10月1日却立于开国大典的观礼台。 红军战略决策的变化令人眼花缭乱。没有句句是真理,只有步步实事求是。
第十二章 大渡桥横铁索寒
第一节 滔滔金沙江,军神刘伯承 / 346
第二节 会理裂痕:无法回避 / 350
第三节 永恒的青铜像 / 361
红军长征期间,林彪急过两次,蒋介石兴奋过三次。各军团都在创造急行军速度的纪录,连李德都走着走着睡着了。刘伯承的六只小船,让全军渡过金沙江。会理会议的裂痕,一直延续到1959年庐山会议。背挎马刀、腰缠手榴弹、攀援铁索的勇士,成为一尊永恒的青铜雕像。
第十三章 阴间多云
第一节 暗流 / 370
第二节 残阳如血 / 381
第三节 开裂的坚冰 / 385
蒋介石想打苏联牌,苏联也想打蒋介石的牌。蔡元培一边说抗日一边老泪纵横,眼泪滴到汤盘里。红军穿插于赤水河之际,“东方劳伦斯”走遍大半个中国。“三羽乌”是弃物,刺客就不是了吗?被蒋介石也被个人野心涮惨了的张学良,灼热的灵魂已成滚烫的岩浆。
第十四章 福兮祸所伏
第一节 “张国焘是个实力派” / 392
第二节 毛泽东的三个九月九 / 401
第三节 山丹丹花开 / 410
工农红军战史中最兴奋的会师,却演化为最严重的分裂。毛泽东一生中,三个9月9日深深嵌入生命。阎锡山的讲话成了陕北有块根据地的通知。陕北根据地也搞起了肃反。历史最无情,历史也最有情。徐海东、刘志丹都对中国革命立下大功。
第十五章 历史与个人
第一节 踌躇分水岭 / 426
第二节 一句顶一万句 / 437
第三节 个人决心中的历史,历史决心中的个人 / 449
降日与抗日,皆在一念之间。只会唱《大刀进行曲》,还不能明白那段历史。毛泽东被蒋介石通缉,又被张国焘通缉。连陈昌浩都发生动摇,铁锤还能成其为铁锤么?秘密谈判破裂,蒋介石要“围剿”到底。但历史的决心从来不属于个人。
第十六章 狂飙歌 / 467
历史是兴衰,也是命运。在世界东方,不知多少人因中国而失掉名誉,又因中国而恢复名誉。“盖棺论定”讲一个人生命的完结,却不能讲一段历史完结。不是每个人,都能以短暂的生命辉映漫长的历史。常说殊途同归,殊途永远无法同归。
无终结的历史。
无终结即是一切的终结。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地火
苏俄在中国早看好的是吴佩孚而不是孙中山,斯大林在中国早看好的是蒋介石而不是毛泽东。托洛茨基的警告与斯大林“挤柠檬”。陈独秀也须看共产国际脸色。蒋介石的悲剧,在于与毛泽东同时代。
各方都力图破解: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历史不论多么精彩纷呈、多么惊心动魄,当活动于其中的那些鲜活的生命逐渐消失之后,也就逐渐变成了书架上一排又一排积满灰尘的故纸。
静悄悄的图书馆内,靠角落那个书架上,有本如秋叶般枯黄脆裂的书,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0月重庆初版。翻到95页,见一篇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2月12日的日记:
……凌晨五时半,床上运动毕,正在披衣,忽闻行辕大门前有枪声,立命侍卫往视,未归报,而第二枪发;再遣第二人往探,此后枪声连续不止……
颇像一部拙劣惊险小说的开头。可以想见,当年写到这里,作者握笔的手定在不住颤抖。
接着往下写:
……出登后山,经飞虹桥至东侧后门,门扃,仓促不得钥,乃越墙而出。此墙离地仅丈许,不难跨越;但墙外下临深沟,昏暗中不觉失足,着地后疼痛不能行。约三分钟后,勉强起行,不数十步,至一小庙,有卫兵守住,扶掖以登。此山东隅并无山径,而西行恐遇叛兵,故仍向东行进,山巅陡绝,攀援摸索而上……
竟然连“离地丈许”的高墙也认为“不难跨越”,上墙之后未及细看又飞身纵下而跌入深沟,出逃之狼狈仓皇与求生之急切鲁莽,浑然一体。
难以想象,这个越墙攀山身手不凡之人已年逾五十。
他就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
所记之事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史称“西安事变”。
事变第二天上午,中共中央在保安召开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大多数人的意见是审蒋、除蒋。当天中午,毛泽东、周恩来致张学良电,14日红军将领致张学良、杨虎城电,15日红军将领致国民党、国民政府电,都是这个态度。
事变第三天,苏联《真理报》发表社论:“毫无疑问,张学良部队举行兵变的原因,应当从不惜利用一切手段帮助日本帝国主义推行奴役中国的事业的那些亲日分子的阴谋活动中去寻找。”他们认为张学良是日本特务,事变乃日本阴谋所主使。
日本政府则认为莫斯科同张学良达成了“攻防同盟”,张学良是苏俄工具。苏俄才是事变真正的后台。东京《每日新闻》发表社论:“中国中央政府如在抗日容共的条件下与张妥协,日本决强硬反对。”
南京方面,何应钦调兵遣将要动武,宋美龄穿针引线欲求和,戴季陶摔椅拍桌、大哭大叫,连平日颇为持重的居正也用变调的嗓音呼喊:“到了今日还不讨伐张、杨,难道我们都是饭桶吗?!”
凡此非常时期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立有一席之地的,无人是饭桶。
量变堆积历史,质变分割历史。人们能够轻松觉出每日每时不息不止的量变,却不易觉出行将到来或已经来到的质变。
1936年12月12日,当中国政治包含的量变已经足够时,所有各方便被一只看不见的手,猝不及防地推到了前台。
历史来到十字路口。
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苏联和共产国际、日本昭和军阀集团,都在既谨慎又顽强,既坚定又游移地探索自己真正的位置,表白着自己的立场,又修改着自己的立场。表白的同时又在修改,修改的同时又在表白。
在华清池跌伤了腰腿的蒋委员长,更是一瘸一拐来到十字路口。
事变大起大落,他也大起大落。先不屈不挠翻墙越院求生,后不管不顾躺在床上寻死;先当着张学良的面,明骂其受赤党指使,后又当着周恩来的面,暗示想念在苏联加入了赤党的儿子。
委员长方寸大乱。他连衣帽都未穿戴整齐,沉重的历史帷幕便落下了。只容他将终生为心痛的一句话,留在那页干枯得几乎要碎裂的纸张上:
此次事变,为我国民革命过程中一大顿挫:八年剿匪之功,预计将于两星期(至多一月内)可竟全功者,竟坐此变几全隳于一旦。
和共产党苦斗8年,后就差了两个星期。8年共2920天。两个星期为14天。8年与两个星期之比,为1000∶4.7。所谓差之毫厘,便失之了千里。
他把这句话一直默念到1975年4月5日清明节。
该日深夜11时50分,他在台北市郊草山脚下的士林官邸内病逝。
共产党人终剿不灭,是其终生不解之谜。
生命不在了,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重庆版的日记也化为纸灰,谜底却依旧留在那里。
节孙中山的困惑
新中国的中心是北京。
北京的中心是天安门。
天安门的中心又是什么呢?
是那幅巨大的毛泽东画像。
年年月月,不论白天还是黑夜,画像上毛泽东那双睿智的眼睛,通过面前这个世界上大的广场,注视着新中国的人民。几乎所有中国人和世界上的很多人,都把天安门和毛泽东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苦难辉煌》2009年出版至今,发行量已逾百万。今天修订,首先为补缺、正误。本书涉及大量历史事件和众多历史人物,成稿年代资料不像今天这样丰富,查询也不像今天这样便捷。例如原书曾经描述国民党将领周浑元:“他是哪里人氏?他有一个什么样的军旅生涯?他在何处而终?此人跟着薜岳,长追红军两万余里,但来也无影,去也无踪。”就为这句话,书籍出版后众多读者来信来电,提供多种周浑元的资料,这一缺憾终得弥补。又如初稿曾以石原慎太郎为“九一八”事变灵魂人物石原莞尔之子,这一失误现在也得到纠正。再如强渡大渡河到底是几条船、是十七勇士还是十八勇士,当年安顺场先锋、红一师一团一营营长孙继先之子提供了其父留下来的珍贵资料,也使新版书的描述更为清晰准确。还有若干建议与修改,不再一一赘述。“众人拾柴火焰高”,《苦难辉煌》根据大家意见进一步修订,势在必行。衷心感谢每一位对本书提出批评建议的人!
其次,增加、补充了对一些事件及人物的描述,使本书整体上更为丰满。
后,也想借此表达一下修订过程中的内心感受。
中国革命从来不是一场被看好的革命,中国共产党也从来不是一个被看好的政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样从来不是一条两边鲜花盛开、中间铺上红地毯的道路。过去如此,今天如此,今后恐怕也是如此。机缘、时运、窍门从来不属于这个事业。只有依靠不屈不挠的坚韧、义无反顾的顽强、前仆后继的牺牲。过去的革命如是,今天的改革依然如是。披荆斩棘,特立独行。
《苦难辉煌》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扇通往理解中国根源的窗户。作者以“透彻读懂那段历史才能读懂中国当下和未来”为引,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我对历史的刻板印象,展现出那个时代独有的逻辑和发展轨迹。我渴望了解,在那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年代,思想是如何萌发、如何传播、如何影响了亿万人民的。那些激昂的口号,那些深刻的理论,它们是如何在实践中落地生根,又如何在人民心中激起回响?我特别关注那些思想的碰撞与演变,以及最终形成的强大凝聚力。这本书是否能让我理解,为何中国共产党能够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走向胜利?这背后一定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和理论支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那些革命者不仅仅是军事家、政治家,更是思想的先行者,他们所创造的思想财富,是如何指引着中国走向今天的。
评分第一次翻开《苦难辉煌》,我内心是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既有对历史真相的渴求,又担心能否真正领略那段波澜壮阔又充满血与泪的岁月。书名本身就极具冲击力,“苦难”二字直指那段时期中国人民所经历的磨难,“辉煌”又暗示着最终的胜利与成就。我想,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党和军队的历史,更是一部关于民族觉醒与凤凰涅槃的史诗。作者在字里行间,试图勾勒出那个时代的群像,那些在黑暗中摸索、在血雨腥风中前行的革命者们。他们如何从一盘散沙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如何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中,开辟出一条通往新生的道路?这背后必然有着非凡的智慧、坚定的信念,以及无数个默默无闻的牺牲。我期待看到那些鲜活的人物故事,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却又反过来塑造了历史的个体命运。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领袖,更希望了解那些普通战士、工农群众,他们的视角,他们的困惑,他们的希望,他们的呐喊。毕竟,历史是由无数个体组成的,没有他们的参与,革命就只是空中楼阁。这本书能否让我感受到那种身临其境的震撼,能否让我理解为何中国人民会如此坚定地追随那条道路,这是我最期待解答的问题。
评分对于《苦难辉煌》这本书,我抱有的期待是,它能够帮助我穿越时空的迷雾,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书名中的“纪实报告文学”这几个字,预示着它并非是空泛的理论阐述,而是带有鲜活的现场感和细节的真实性。我尤其对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抱有浓厚的兴趣。那些名字,那些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能被放大或被简化,但这本书是否能让我看到他们更真实、更立体的一面?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困惑与挣扎,他们的坚定与执着。我想,只有当我们能够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理解他们为何会做出那些决定,为何会走上那条道路。那些在枪林弹雨中不曾退缩的战士,那些在艰难困苦中默默奉献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才是构成这段辉煌历史最坚实的基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唤醒我对于那个时代的同理心,让我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而是能够试图去理解他们的情感,感受他们的牺牲,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革命的意义。
评分读《苦难辉煌》这本书,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够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来理解中国当下的发展。作者在书的简介中提到“只有透彻读懂那段历史才能读懂中国当下和未来”,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找到那个历史与现在之间的联系。那些在过去的历史事件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是否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那些在革命年代所形成的民族精神,是否仍然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特别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不断调整策略,最终取得胜利的历程,我希望能够得到更深入的解析。这不仅仅是关于政治斗争,更是关于智慧、韧性以及对人民的深刻理解。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历史,不应该只是冰冷的史实罗列,而应该是充满温度的故事。翻开《苦难辉煌》,我期待看到的就是这样一种叙事方式。书名中的“辉煌”二字,背后必然是难以想象的“苦难”。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细腻而真实的方式,展现那个时代人们所经历的艰辛。不仅仅是战争的残酷,更包括生活上的匮乏,政治上的压力,以及精神上的考验。这些细节,往往是塑造人物性格、驱动历史进程的关键。我希望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那种压抑又充满希望的氛围,能够理解那些革命者们是如何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着对未来的信念。我更期待看到,那些普通人的力量是如何汇聚成一股洪流,推动历史前进的。这本书是否能够让我体会到,“人民”的力量,是如何成为那段辉煌的根本支撑?
评分《苦难辉煌》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历史并非是冰冷的年代和事件的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抉择。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并没有回避历史的残酷与复杂,反而以一种近乎纪实报告文学的笔触,将那些尘封的往事一一呈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那些关键时刻的决策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在那个信息闭塞、敌我力量悬殊的年代,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关系着无数人的生死存亡,关系着革命的成败。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这些微妙的心理活动和高层博弈的?我期待书中能有更多关于智谋、策略以及在绝境中如何寻找出路的论述。这不仅仅是关于军事上的排兵布阵,更是关于政治上的判断、战略上的谋划。读到那些充满智慧的谈判,那些大胆的突围,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不仅为先辈的勇气所折服,更惊叹于他们的智慧。我想,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何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能够孕育出如此强大的领导力量,能够带领中国走向胜利。
评分在翻阅《苦难辉煌》这本书之前,我总觉得历史是一本厚重的、但又有些遥不可及的书。然而,书名中的“纪实报告文学”以及“透彻读懂那段历史才能读懂中国当下和未来”这样的表述,让我看到了它试图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生动、真实、充满人情味的方式,讲述中国共产党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我希望能够看到那些鲜活的人物,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情感,他们的思考,而不仅仅是抽象的概念和事件。我更想了解,那些在历史巨变中,普通人民的命运是如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的。这本书能否让我感受到,那段历史中的奋斗与牺牲,是如何为今天的中国奠定基础的?
评分读《苦难辉煌》之前,我对中共党史的认知,大多停留在教科书式的概念和一些零散的片段。总觉得那是一段遥远而模糊的过去,与我们当下的生活似乎没有那么多的联系。然而,当我深入阅读这本书,特别是那些关于早期革命斗争的描写时,我才真正开始理解“读懂中国当下和未来”这句话的深意。那些在极端困境中,为了理想而前赴后继的身影,他们所付出的代价,所坚守的信念,并非是简单的历史事件,而是塑造了今日中国精神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特别关注的是,在那些看似绝望的时刻,领导者们是如何做出决策的?他们依据的是什么?是绝对的理性,还是某种超越时代的力量?那些牺牲,不仅仅是生命的消逝,更是对一种信仰的殉道。我试图去体悟,是什么让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愿意为之奋斗,为之奉献,甚至不惜生命?这种精神的传承,是否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最深刻的展现?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梳理历史脉络,更是试图挖掘出那份沉淀在中国人心底的民族精神,那份在苦难中锤炼出的坚韧与不屈,那份在辉煌中绽放出的勇气与担当。
评分《苦难辉煌》这本书,以其深刻的书名,已经吸引了我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关注。我期待它能够以一种更具感染力的方式,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书中的“苦难”二字,让我联想到那个时代无数的牺牲和付出,而“辉煌”则预示着最终的胜利和成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那种从绝望走向希望的历程,那种在困境中绽放出的生命力。我尤其对那些关键的转折点和决策过程感兴趣。在那些生死攸关的时刻,领导者们是如何做出判断的?他们的决策依据是什么?是否存在一些我们现在看来不可思议却又无比正确的选择?这本书是否能够让我看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艰难困苦中,一步步走向辉煌的?
评分《苦难辉煌》这本书,给我的初步印象是,它试图构建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但又不失个体的情感温度。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作者是如何处理宏观的历史发展与微观的人物故事之间的关系的。毕竟,历史是由无数个体汇聚而成,而个体的命运又深刻地受到历史洪流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在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背后,有哪些鲜活的个体在发挥作用?他们的选择,他们的牺牲,他们的坚持,是如何影响了历史的走向?我渴望了解那些隐藏在历史帷幕后的故事,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情感。这本书是否能够让我感受到,在那个充满挑战的年代,革命者的情感世界是怎样的?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的理想与彷徨,他们的坚定与无畏,这些都应该成为构成历史真实的一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