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新思文库 中国文学史新讲 套装全3册 中信出版社

包邮 新思文库 中国文学史新讲 套装全3册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学史
  • 中国文学
  • 新思文库
  • 中信出版社
  • 包邮
  • 套装
  • 历史
  • 文化
  • 经典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72298
商品编码:28265102255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出版时间:2018-03-01

具体描述

一封来自文化之根的灵魂家书,为你细腻重述中国文学优美的“一生”。作者出身国学世家,曾与袁行霈、叶嘉莹合作讲授中国文学史。以半生打造,呈现中国文学宏大的格局,华语界多所名校的推荐读物。


书名:中国文学史新讲(套装全3册)
定价:188.00元
作者:王国璎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3
页码:1483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08672298


"1、这是一部面向普通人的中国文学史,它重视体悟,以细腻的语言还原文学的力,像讲故事一样将中国文学的“一生”娓娓道来,帮你重新发现文学之美。
2、作者王国璎家学深厚,其父王叔岷是知名中文历史语言学家,曾师从傅斯年、汤用彤,与台静农、许世瑛等国学大师长期共事。王国璎深得其父言传身教,堪称数代中国学人知识的传人。她不仅有扎实的文献功夫,还有比较文学的视角、对新观点的广泛理解、对文学作品的敏锐洞察与精当品评。
3、王国璎曾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台湾大学等世界名校,与学者袁行霈、叶嘉莹合作开课。她以半生所学打造这部《中国文学史新讲》,获得了诸多认可,被台湾辅仁大学等名校推荐阅读。
4、采用新的叙述路线,使文学的体系更为明晰完整。这部书的主要线索是散文、诗、词、曲、小说等不同文体的发展流变,于是唐诗之后的宋诗、宋词之后的金元明清词,这些常受到忽视的作品也走上台前,中国文学中宝贵的“遗珠”纷纷呈现出夺目的光辉。
5、对当代人来说,这部书会是来自文化之根的一封灵魂家书,它传递着中国人古老的思想与情怀,用丰沛、优雅、绵远的力量抚平喧哗时代的浮躁,帮你找回生活的诗意与从容。
6、装帧精美,适合收藏。封面取自北宋画家许道宁《秋江渔艇图》,三卷可连成连绵的山水,意境高远。
"


"这是一部写给普通读者的中国文学史、写给当代中国人的灵魂家书。
学者、国学世家的传承者王国璎延续数代学人的追求,以半生知识积累、海内外百余年的积淀,用细腻亲和的笔调,重新讲述中国文学悠长跌宕的“一生”。从先秦的神话传说,一路走过灿烂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人丰沛的情感与思想跨越3000年岁月,在当代与我们重逢,并激发着血脉深处的共鸣。
这部文学史重视体悟文学之美,而且采用了不同以往的叙述路线——它不是单纯以朝代划分篇章,而是以文学体裁的流变为叙述线索,兼顾中西比较、发展大势、作者评述、作品精读与时代风潮。整部文学史如同一部宏大乐章,散文、诗、词、曲、小说等不同文体的“声部”时而独自奏响,时而震撼地合奏,时而彼此影响、应答。一口气读到终点,中国文学明晰的大格局已呈现在眼前,其壮美与丰饶则将久久震荡心魂。
"


"【第—卷】
总 绪
第—编 中国文学的源头:先秦文学
第—章 绪说 028
章 古代神话 032
第三章 第—部诗歌总集—《诗经》 062
第四章 作家文学的开端—“楚辞” 098
第五章 叙事文学的前驱—历史散文 130
第六章 说理文章的肇始—诸子散文 154
??
编 中国文学的起步与飞跃:两汉文学
第—章 绪说 180
章 两汉辞赋的发展 182
第三章 史传文学的楷模—司马迁《史记》 211
第四章 两汉诗歌的发展 232
??
第三编 乱世文人的心声: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
第—章 建安风骨—雅好慷慨 279
章 文学的自觉 305
第三章 正始之音—诗杂仙心 320
??
第四编 中国诗歌主要类型的形成:两晋南朝诗歌之发展
第—章 绪说—环境背景 342
章 拟古咏史之怀 354
第三章 绮情儿女之思 383
第四章 仙隐玄虚之咏 398
第五章 田园山水之情 431
第六章 咏物宫体之盛—“齐梁诗” 455

【卷】
第五编 中国诗歌发展之高峰:唐诗发展演变历程及其余波
第—章 绪说 493
章 唐诗的前奏 — 隋诗概览 507
第三章 初唐诗坛 — 走向盛唐 519
第四章 盛唐之音 544
第五章 中唐风貌 591
第六章 晚唐夕晖 615
第七章 唐诗的余波荡漾 629
??
第六编 散体古文发展之高峰:唐宋古文的盛行及其后续
第—章 绪说 720
章 唐前骈文的兴盛 727
第三章 文章复古的主张 741
第四章 唐代古文的发展 746
第五章 宋代古文的复兴 784
第六章 古文地位的巩固 — 金元明清散体古文 816
??
第七编 文言短篇小说发展之高峰:唐人传奇及其后续
第—章 绪说 892
章 唐传奇的先声 — 魏晋六朝笔记小说 898
第三章 唐传奇的开拓与创新 910
第四章 唐传奇的后续 945
??
第八编 唐宋词的发展演变及余响
第—章 绪说 960
章 词为“艳科”的形成与蜕变 — 晚唐五代词 969
第三章 宋词的茁长与演变 — 北宋词 986
第四章 宋词的极盛与渐衰 — 南宋词 1010
第五章 宋词的余响 — 金元明清词 1040

【第三卷】
第九编 元散曲之兴起发展及后续
第—章 绪说 1078
章 散曲风格的形成 1085
第三章 元散曲发展大势 1094
第四章 元人散曲的后续—明清散曲 1131
??
第十编 中国戏曲发展之双峰:元杂剧与明清传奇
第—章 元杂剧绪说 1144
章 元杂剧的先声—中国戏曲的萌生与形成 1150
第三章 元杂剧兴盛的环境背景 1175
第四章 元杂剧的发展历程 1181
第五章 元杂剧的体制特征 1214
第六章 元杂剧的文学特质 1223
第七章 明清传奇的茁长演变 1238
第八章 明传奇的兴隆与发展 1253
第九章 清传奇的全盛与渐衰 1284
??
第十一编 白话短篇小说之发展与后继
第—章 绪说 1318
章 白话短篇小说的前驱—敦煌变文与话本 1321
第三章 白话短篇小说的形成—宋元话本 1335
第四章 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晚明“拟话本”涌现 1358
第五章 白话短篇小说的成熟—《三言》与《二拍》 1361
第六章 白话短篇小说的后继 1381
??
第十二编 明清长篇章回小说发展历程
第—章 绪说 1388
章 章回小说的前驱—宋元话本 1396
第三章 章回小说的问世与定型—元末明初至明中叶 1403
第四章 章回小说的繁荣—嘉靖、万历年间 1420
第五章 章回小说的鼎盛—明末清初至晚清 1437
第六章 章回小说的夕阳—晚清谴责小说的风行 1459
后 记 1475
参考书目 1477
"


"王国璎
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曾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与叶嘉莹、袁行霈分别合开中国文学相关课程,1994年返回母校台湾大学中文系任教,讲授中国文学史。从事教学与研究三十余载,主要研究方向是汉魏六朝诗及唐宋诗词,著作有《中国山水诗研究》等。
"


"古代神话的主要类型(节选)
此处再度强调,现存中国古代神话,因散见于不同的古籍文献中,只是一些零星片段的记载,非但故事不够完整,亦不成系统,往往必须多方收录,才能拼凑成大概的轮廓。即使如此,已可证明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并不狭窄,从宇宙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意图与自然的抗衡,以及部落之间的战争,都包含在内。整体观察,大致可以归纳成三种主要的类型:其中“创世神话”与“自然神话”,应该属于比较早期的神话,多半还展现原始神话的混沌状态,譬如每每出现人兽共体,而且缺乏完整的故事,尚不足以表明人性的发展,亦无善恶是非的价值观念。不过,其后“英雄神话”中,有的已经流露出比较明显的“人性”,换言之,开始从“人”的立场,来观照宇宙大地,甚至逐渐浮现为民除害、为民谋福祉的念头,可说是为中国文学尚实用的特质,点出基调。当然,这些神话类型,只能从后世的文献记载中,获得些许信息了。
一、创世神话
先民对于宇宙形成和人类起源的迷惑与解释,乃是构成“创世神话”的基本内涵。其中涉及天地是如何开辟的?人类又是如何产生的?有名的例子,就是有关“ 盘古开天辟地”与“女娲造人补天”的神话。盘古开天辟地 — 宇宙的形成唐代欧阳询(557 — 641)等编撰的《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纪》云: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按,徐整乃是三国时吴人,其《三五历纪》原书已佚。据当今学界的研究与推测,徐整可能是吸取当时南方少数民族关于“盘古”的神话传说,再添上自己的想象和哲理的引申,写成“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就看其中所言“神于天,圣于地”,显然已经是徐整个人的观点,加上其间的数字推衍以及阴阳概念,当亦非神话的原貌。只是所述故事的基本架构,仍然带有原始的神话色彩。
徐整另外还撰有《五运历年纪》,其中记述盘古神话故事的进一步发展。据清代马骕(顺治进士)《绎史》卷一《开辟原始》引《五运历年纪》佚文云: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上文所述,显然是在盘古开天辟地的基础上,进而引申出山川田土、日月星辰、雨露甘霖的形成,都是盘古身躯的某一部分转化而来。值得注意的是,盘古那长达几万里的巨大体魄,完全贡献给创造宇宙万物之伟业。
按,盘古神话,虽然经过文人多次的加工与润色,似乎仍然保存古朴的风格。而且,其气魄之宏伟壮阔,想象之纵横时空,予人一种壮美的感受。接着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则是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

•女娲造人补天 — 人类的起源
自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天地间的人类又如何产生?这或许是令先民疑惑,亦令记录神话者关心的问题。关于人类的起源,流传广,且影响深远者,即是有关女娲造人的神话。据宋代李昉(925 — 996)等编《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汉人应劭(140 ?— 206 ?)《风俗通义》云: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一本下有“贤智”二字)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 人也。
按,“女娲”的名称,现存至早的文献记载,见于《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屈原提出的问题是:人类的身体是女娲所造,那么女娲自己的身体又是由谁造成的?或许由此推测,屈原时代,荆楚一带已经流传女娲造人的神话。关于女娲的形象,根据文献资料,汉代王逸(89 ?— 158)《楚辞•天问》注云:“女娲,人头蛇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中国大陆的出土文物,如汉代石刻,以及长沙马王堆汉墓绢画上的女娲,正是“人头蛇身”。
按,应劭《风俗通义》所录女娲造人的神话,令人瞩目的有三点:首先,人类的创造者乃是一位女性。这或许反映史前时代母系氏族社会的现象,故认为人类的祖先是女性。其次,女娲造人的原料乃是黄土,则颇值得玩味。至于人类是由泥土造成,这和其他地区的神话相通。就如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尝记载称,神如何在六天之中创造世界,然后又怎样用黏土塑成第—个人。以后古犹太人借用这个故事,载入自己的《》,称上帝耶和华用地上的尘土造成亚当,又从亚当身上抽出一根肋骨,制出夏娃……此外,古埃及、古希腊也有用泥土塑造为人的类似神话。有趣的是,中国的女娲,用的乃是“黄土”。当今学界一般推测,或许因为中国拥有广大的黄土区域,而中国人的肤色又与黄土相近。再者,据《风俗通义》所记,女娲造人,居然分“富贵”与“贫贱”人之别,则已明显流露阶级上下的社会意识,这是原始氏族社会不可能发生的,显然已是应劭之类的文人,于整理神话资料过程中,掺入了贵贱贫富的阶级观念。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古代神话系统里,女娲不仅是人类的始祖神,还是修补天地的大神。女娲不但创造了人类,甚至还为人类提供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为此,在“造人”之外,女娲的另一项勋业就是“补天”,亦即对洪荒时代有缺陷的天地加以修补。试看《淮南子•览冥训》所述: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按,此二句亦见《列子•汤问篇》),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引文中首先展现的是,往古之时的一片惨烈景象:由于新开辟的天地,毕竟结构不牢,乃至支撑天空的四根巨大梁柱崩塌了,随即半边天幕垮了下来。这时天空出现一个大洞,陆地也破裂出一道深沟。换言之,天不像以前那样覆盖着地,地也不像从前那样牢固地载负着天;森林和草原都烧着炎炎烈火,洪水则从地底奔涌而出,四处泛滥;尤甚者,猛兽还吞食善良的人民,凶禽用锐利的爪子抓捕老弱妇孺……这样一幅凄惨的“人类受难图”,即使是后人的记载,毕竟体会到出自先民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感受,反映远古先民经历的一些天地剧变的自然灾害,诸如地动山摇、火山爆发、洪水、猛兽……先民在惊惧惶恐中,难免渴望消除这些灾难,于是,借助幻想,构思出女娲补天的神话,遂令自然宇宙可以回归正常的秩序,人类恢复正常的生活。
上引所述女娲补天的工程,显然十分浩大。女娲在人类遇难之际,不仅炼取五色石块去弥补天上的洞,又为防范天穹再度倒塌,而折断巨龟的四只脚,充当天柱,遂令天空像帐篷一样撑持着。除此之外,女娲还杀死那条兴风作浪、造成洪水泛滥的黑龙,故而大地得以安宁。至于那些残存的积水,则用芦柴烧成的灰烬堙垫。正由于女娲的努力,宇宙自然终于恢复正常的秩序,人类又获得安定的生活环境,人类的创造神女娲,也成为人类的拯救神。对于女娲造福人类的功勋,《淮南子•览冥训》尝云:
考其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名声被后世,光辉熏万物。
意指其功勋高可达天,深可入地,声名永传于后世,光辉照耀于万物。这当然已经是神话故事的记录者对女娲的推崇和赞颂,含蕴的是文人对功业与声名的重视与向往。
至于女娲后来的结局如何?则必须另外从《山海经•大荒西经》中的零星记载方能获知:
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按,女娲在完成其造人补天伟大的功业之后,终于倒下死去。不过,女娲之死,也是不同凡响。实可谓与开天辟地的盘古一样,女娲的尸体,也为天地增添了异彩:她的肠子化为十个大神,排列在广阔的大荒之野,“横道而处”,永远为人类守护着原野。女娲毕竟遗爱人间,精神永垂。
"

《诗经》之外的中国文学源流:探寻中华文脉的深邃与流变 在浩瀚的中国文学史长河中,《诗经》无疑是璀璨的起点,它以古朴的歌谣形式,描绘了早期社会的风貌,奠定了中国诗歌的基石。然而,中国文学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它的发展轨迹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的巅峰,再到元曲明清小说,直至近现代文学的多元探索,每一个时代都涌现出无数闪耀的星辰,共同构筑了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世界。 先秦:思想的光辉与文学的萌芽 《诗经》的质朴与热情,为文学注入了生命力。但先秦的文学版图远比这更为广阔。以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不仅是思想的巨匠,其著作本身也蕴含着强大的文学张力。《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字字珠玑,富有哲理,并以简洁生动的对话形式展现,成为后世散文的典范。《道德经》则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运用大量的比喻、象征和辩证法,营造出一种空灵玄远的意境,其文字的精炼与意蕴的深远,堪称汉语文学的奇迹。墨家的“兼爱非攻”,在论辩中展现出严谨的逻辑和慷慨激昂的情感。《庄子》更是将中国文学的想象力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笔下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庄周梦蝶”等奇幻场景,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语言的汪洋恣肆,哲理的超然物外,共同成就了《庄子》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此外,《尚书》中的历史文献,以其古朴庄重的笔调记录了重要的政治事件和君臣对话;《易经》则通过卦象的象征意义和解读,蕴含了古人对宇宙万物演变的深刻认识,虽以占卜为主,其语言的隐喻和象征也具有文学价值。这些先秦的思想著作,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特质,也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语言范式。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体的勃兴与情感的抒发 秦统一文字后,中国文学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汉代“文景之治”为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叙事之生动,人物刻画之传神,语言之精炼,在中国史学和文学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愿,用史笔写出了文学的灵魂。而汉赋,则以其铺张夸饰、辞藻华丽的特点,展现了汉代恢弘的气象。无论是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还是扬雄的《长杨赋》,都以其宏大的篇幅、瑰丽的想象和工整的对偶,将文学的铺陈叙事推向极致。与此同时,乐府诗的兴起,则将文学的视角拉回民间,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疾苦与喜怒哀乐,如《孔雀东南飞》等,以其朴素而深沉的情感,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不朽篇章。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士人阶层在乱世之中,更多地转向内心世界的探索与情感的抒发。建安文学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代表,其诗歌慷慨悲凉,展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建功立业的渴望。尤其是曹植的《洛神赋》,以其瑰丽的想象、婉转的笔调,描绘了一段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成为后世赋的典范。竹林七贤的出现,则标志着文人精神的独立与个性的张扬。嵇康的散文,如《与山巨源绝交书》,字字珠玑,充满傲岸不羁的文人气节。陶渊明更是将田园诗歌推向了巅峰,他的诗歌风格质朴自然,意境清幽,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将归隐生活的闲适与对自然的亲近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隐逸诗派”的鼻祖。 南北朝时期,文学风格趋于细腻和华美,骈文盛行,讲究对仗工整、声律和谐。徐陵、庾信等人的作品,在形式美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南朝的乐府诗也发展出新的特色,更加注重情感的委婉表达。而北朝的民歌,则粗犷豪放,充满生活气息。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呈现出南北互鉴、风格各异的局面。 隋唐五代:诗歌的黄金时代与传奇的绽放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而唐诗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从初唐的王勃、骆宾王,到盛唐的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再到中唐的白居易、元稹、韩愈、柳宗元,以及晚唐的李商隐、杜牧,他们共同谱写了唐诗的辉煌乐章。李白的诗歌飘逸浪漫,充满想象力,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关注民生疾苦,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王维则将山水画的意境融入诗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白居易的诗歌通俗易懂,针砭时弊,如《卖炭翁》;李商隐的诗歌朦胧婉约,意境深远,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诗不仅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格律严谨,而且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诗歌,唐代的散文也取得了显著成就。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反对骈文的浮华,提倡质朴自然的文风,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的文章或慷慨激昂,或清新隽永,都极具感染力。 唐代还是传奇小说蓬勃发展的时期。《莺莺传》《李娃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作品,以其曲折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语言,开启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先河,为后世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代时期,虽然政权更迭频繁,但文学创作仍在继续。南唐后主李煜的词,则将词的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作品婉约凄美,充满了亡国之痛,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词史上的绝唱。 宋元:词曲的繁荣与小说的成熟 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个重要的时期,尤以词的繁荣著称。宋词在唐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和意境的创造。从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到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他们用不同的风格,展现了宋代文人的丰富情感。柳永的词,通俗易懂,描绘都市风情;李清照的词,细腻婉约,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苏轼的词,豪迈奔放,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辛弃疾的词,更是充满了家国情怀和报国无门的悲愤。宋代的散文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以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三苏”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继承了韩愈、柳宗元的古文传统,其文章内容充实,文风优美,对后世影响巨大。 元代是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大发展的时期。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通俗文学迎来了春天。元杂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以其唱、念、做、打的综合艺术,展现了生动的故事和鲜明的人物。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等,都成为元杂剧的经典之作。 而四大名著的雏形,也开始在元代显现。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以其宏大的历史叙事和精彩的人物塑造,吸引了无数读者。这些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走向成熟。 明清:小说的辉煌与文学的世俗化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黄金时期,涌现出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部伟大的长篇小说,它们分别代表了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的最高成就。《三国演义》以其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成为中国历史小说的巅峰;《水浒传》则以其对梁山好汉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反抗精神和江湖义气;《西游记》以其丰富的想象和奇幻的情节,成为中国神魔小说的代表;而《红楼梦》则以其细腻的笔触,深刻地描绘了封建社会的衰败和人性的复杂,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集大成者。 除了小说,明清时期的戏曲和诗词也继续发展。汤显祖的《牡丹亭》等作品,将中国戏曲的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明清时期的文人小说,如《聊斋志异》,以其精炼的文笔和离奇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这一时期,文学也呈现出更加世俗化、大众化的趋势,更多的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被搬上文学舞台,文学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近现代:转型与创新,多元的文学图景 进入近现代,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也随之经历了深刻的转型。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到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作家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再到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文学探索,中国文学在吸收外来养分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寻找自身的独特表达。从革命文学到现实主义,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中国文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多元的姿态,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反映着民族的精神,并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 总而言之,中国文学史是一部思想与艺术交融的宏大史诗,它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遗产和独特的魅力,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中华文明、理解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钥匙。从《诗经》的质朴,到诸子百家的深邃,再到唐诗宋词的辉煌,直至近现代的多元探索,每一个时期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在进行文学流派划分和过渡时,展现出的那种深思熟虑的逻辑架构。它不像有些著作那样,为了强行归类而生硬地切割历史节点。相反,它更注重文学思潮的内在连续性和相互影响。比如,书中对于某个时期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描述,就非常细腻地捕捉到了那种“挣扎与融合”的复杂状态,而不是简单地宣布“旧的结束,新的开始”。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文学史演变的理解深度。我过去总觉得历史是线性的,但读完这部分内容后,我开始意识到文学史更像是一张巨大的、相互交织的网,各种思潮在其中暗流涌动、相互启发甚至相互批判。每一次转折点,背后都有无数思想的碰撞。这种结构性的清晰,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中国文学史的读者,也能很快建立起一个稳固的知识框架,而不是被海量信息淹没。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简直是一股清流,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文学史教材那种刻板、堆砌人名和作品年表的印象。作者在处理那些经典作家和流派时,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口吻,将历史的脉络梳理得清晰又生动。我记得读到某个断代史的时候,作者突然插入了一段关于当时社会风俗的侧写,一下子就把那些文学作品的诞生背景给“点亮”了。你不再是孤立地看待一首诗或一篇小说,而是能真切感受到它们是如何从那个时代土壤中生根发芽的。这种将文学与社会、思想、甚至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叙述策略,让原本枯燥的知识点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人情味和探索的乐趣。我常常读着读着,就忘记了时间,完全沉浸在作者构建的历史场景之中,仿佛自己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观察者。这种阅读的沉浸感,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

我个人对它在古代文人的“生活侧写”部分尤为欣赏。它没有将这些文学巨匠塑造成高不可攀的符号,而是将他们还原成了有血有肉的个体。比如,书中穿插描绘了某个大诗人晚年漂泊的窘迫,或者某个小说家在创作高峰期内心的挣扎与外在的应酬。这些“人”的维度,极大地拉近了我们与历史的距离。我突然意识到,那些流传千古的杰作,往往诞生于极其复杂甚至痛苦的个人境遇之中。这种结合了历史考据和人文关怀的笔法,让阅读体验充满了情感的共鸣。它不再是冷冰冰的文献整理,而是一部充满张力的“群像剧”。通过这些生动的侧写,我不仅记住了作品的风格,更记住了创造这些风格的人们所经历的时代风云和内心波澜,这让知识的记忆点变得异常牢固和深刻。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挑!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挺惊喜的,外壳的质感非常棒,摸上去有种厚重而又不失细腻的感觉,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这套书的分量。而且,封面那种素雅的配色,加上恰到好处的字体排版,透露着一种低调的文化气息。我特别留意了纸张的选择,内页的纸张没有那种刺眼的亮白,是偏向米黄色的那种,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真的舒服多了,完全没有廉价印刷品的廉价感。要知道,一套涉及到文学史这样宏大主题的书,如果装帧粗糙,真的会让人提不起兴趣去深入研究。但新思文库这次的表现,完全体现了中信出版社在出版物审美上的高标准。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可以摆在书架上细细品味的艺术品。翻开书页,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的微涩感,简直是阅读体验的完美开端。我毫不犹豫地把它们放在了我的“重点研读区”,每次看到它们,都觉得自己的书房品味都提升了好几个档次。细节决定成败,而这套书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得无可挑剔,让人感受到出版方对知识和读者的尊重。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视野无疑是非常开阔的,它不像某些专注某一朝代的专著那样只深挖一点,而是能将整个中国文学的宏大图景尽收眼底,同时又不失对具体文本的精妙解读。更难得的是,它似乎刻意避免了陷入某种主流意识形态的单一叙事。在评价那些处于争议中的作家或作品时,作者展现出了一种非常审慎和多维度的分析态度。它会引述不同的学派观点,让你看到同一个历史现象可以被如何解读,从而引导读者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标准答案”。这种鼓励批判性思维的写作方式,对于我们这些渴望在信息爆炸时代保持独立思考的读者来说,无疑是非常宝贵的。它教我们如何去“看”文学史,而不是简单地“背诵”文学史,这才是真正的启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