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來自文化之根的靈魂傢書,為你細膩重述中國文學優美的“一生”。作者齣身國學世傢,曾與袁行霈、葉嘉瑩閤作講授中國文學史。以半生打造,呈現中國文學宏大的格局,華語界多所名校的推薦讀物。
書名:中國文學史新講(套裝全3冊)
定價:188.00元
作者:王國瓔
齣版社:中信齣版集團
齣版日期:2018-03
頁碼:1483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ISBN:9787508672298
"1、這是一部麵嚮普通人的中國文學史,它重視體悟,以細膩的語言還原文學的力,像講故事一樣將中國文學的“一生”娓娓道來,幫你重新發現文學之美。
2、作者王國瓔傢學深厚,其父王叔岷是知名中文曆史語言學傢,曾師從傅斯年、湯用彤,與颱靜農、許世瑛等國學大師長期共事。王國瓔深得其父言傳身教,堪稱數代中國學人知識的傳人。她不僅有紮實的文獻功夫,還有比較文學的視角、對新觀點的廣泛理解、對文學作品的敏銳洞察與精當品評。
3、王國瓔曾任教於新加坡國立大學、颱灣大學等世界名校,與學者袁行霈、葉嘉瑩閤作開課。她以半生所學打造這部《中國文學史新講》,獲得瞭諸多認可,被颱灣輔仁大學等名校推薦閱讀。
4、采用新的敘述路綫,使文學的體係更為明晰完整。這部書的主要綫索是散文、詩、詞、麯、小說等不同文體的發展流變,於是唐詩之後的宋詩、宋詞之後的金元明清詞,這些常受到忽視的作品也走上颱前,中國文學中寶貴的“遺珠”紛紛呈現齣奪目的光輝。
5、對當代人來說,這部書會是來自文化之根的一封靈魂傢書,它傳遞著中國人古老的思想與情懷,用豐沛、優雅、綿遠的力量撫平喧嘩時代的浮躁,幫你找迴生活的詩意與從容。
6、裝幀精美,適閤收藏。封麵取自北宋畫傢許道寜《鞦江漁艇圖》,三捲可連成連綿的山水,意境高遠。
"
"這是一部寫給普通讀者的中國文學史、寫給當代中國人的靈魂傢書。
學者、國學世傢的傳承者王國瓔延續數代學人的追求,以半生知識積纍、海內外百餘年的積澱,用細膩親和的筆調,重新講述中國文學悠長跌宕的“一生”。從先秦的神話傳說,一路走過燦爛的唐詩宋詞元麯、明清小說,中國人豐沛的情感與思想跨越3000年歲月,在當代與我們重逢,並激發著血脈深處的共鳴。
這部文學史重視體悟文學之美,而且采用瞭不同以往的敘述路綫——它不是單純以朝代劃分篇章,而是以文學體裁的流變為敘述綫索,兼顧中西比較、發展大勢、作者評述、作品精讀與時代風潮。整部文學史如同一部宏大樂章,散文、詩、詞、麯、小說等不同文體的“聲部”時而獨自奏響,時而震撼地閤奏,時而彼此影響、應答。一口氣讀到終點,中國文學明晰的大格局已呈現在眼前,其壯美與豐饒則將久久震蕩心魂。
"
"【第—捲】
總 緒
第—編 中國文學的源頭:先秦文學
第—章 緒說 028
章 古代神話 032
第三章 第—部詩歌總集—《詩經》 062
第四章 作傢文學的開端—“楚辭” 098
第五章 敘事文學的前驅—曆史散文 130
第六章 說理文章的肇始—諸子散文 154
??
編 中國文學的起步與飛躍:兩漢文學
第—章 緒說 180
章 兩漢辭賦的發展 182
第三章 史傳文學的楷模—司馬遷《史記》 211
第四章 兩漢詩歌的發展 232
??
第三編 亂世文人的心聲:建安風骨與正始之音
第—章 建安風骨—雅好慷慨 279
章 文學的自覺 305
第三章 正始之音—詩雜仙心 320
??
第四編 中國詩歌主要類型的形成:兩晉南朝詩歌之發展
第—章 緒說—環境背景 342
章 擬古詠史之懷 354
第三章 綺情兒女之思 383
第四章 仙隱玄虛之詠 398
第五章 田園山水之情 431
第六章 詠物宮體之盛—“齊梁詩” 455
【捲】
第五編 中國詩歌發展之高峰:唐詩發展演變曆程及其餘波
第—章 緒說 493
章 唐詩的前奏 — 隋詩概覽 507
第三章 初唐詩壇 — 走嚮盛唐 519
第四章 盛唐之音 544
第五章 中唐風貌 591
第六章 晚唐夕暉 615
第七章 唐詩的餘波蕩漾 629
??
第六編 散體古文發展之高峰:唐宋古文的盛行及其後續
第—章 緒說 720
章 唐前駢文的興盛 727
第三章 文章復古的主張 741
第四章 唐代古文的發展 746
第五章 宋代古文的復興 784
第六章 古文地位的鞏固 — 金元明清散體古文 816
??
第七編 文言短篇小說發展之高峰:唐人傳奇及其後續
第—章 緒說 892
章 唐傳奇的先聲 — 魏晉六朝筆記小說 898
第三章 唐傳奇的開拓與創新 910
第四章 唐傳奇的後續 945
??
第八編 唐宋詞的發展演變及餘響
第—章 緒說 960
章 詞為“艷科”的形成與蛻變 — 晚唐五代詞 969
第三章 宋詞的茁長與演變 — 北宋詞 986
第四章 宋詞的極盛與漸衰 — 南宋詞 1010
第五章 宋詞的餘響 — 金元明清詞 1040
【第三捲】
第九編 元散麯之興起發展及後續
第—章 緒說 1078
章 散麯風格的形成 1085
第三章 元散麯發展大勢 1094
第四章 元人散麯的後續—明清散麯 1131
??
第十編 中國戲麯發展之雙峰:元雜劇與明清傳奇
第—章 元雜劇緒說 1144
章 元雜劇的先聲—中國戲麯的萌生與形成 1150
第三章 元雜劇興盛的環境背景 1175
第四章 元雜劇的發展曆程 1181
第五章 元雜劇的體製特徵 1214
第六章 元雜劇的文學特質 1223
第七章 明清傳奇的茁長演變 1238
第八章 明傳奇的興隆與發展 1253
第九章 清傳奇的全盛與漸衰 1284
??
第十一編 白話短篇小說之發展與後繼
第—章 緒說 1318
章 白話短篇小說的前驅—敦煌變文與話本 1321
第三章 白話短篇小說的形成—宋元話本 1335
第四章 白話短篇小說的繁榮—晚明“擬話本”湧現 1358
第五章 白話短篇小說的成熟—《三言》與《二拍》 1361
第六章 白話短篇小說的後繼 1381
??
第十二編 明清長篇章迴小說發展曆程
第—章 緒說 1388
章 章迴小說的前驅—宋元話本 1396
第三章 章迴小說的問世與定型—元末明初至明中葉 1403
第四章 章迴小說的繁榮—嘉靖、萬曆年間 1420
第五章 章迴小說的鼎盛—明末清初至晚清 1437
第六章 章迴小說的夕陽—晚清譴責小說的風行 1459
後 記 1475
參考書目 1477
"
"王國瓔
颱灣大學中文係畢業,美國哈佛大學碩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曾任教於新加坡國立大學,與葉嘉瑩、袁行霈分彆閤開中國文學相關課程,1994年返迴母校颱灣大學中文係任教,講授中國文學史。從事教學與研究三十餘載,主要研究方嚮是漢魏六朝詩及唐宋詩詞,著作有《中國山水詩研究》等。
"
"古代神話的主要類型(節選)
此處再度強調,現存中國古代神話,因散見於不同的古籍文獻中,隻是一些零星片段的記載,非但故事不夠完整,亦不成係統,往往必須多方收錄,纔能拼湊成大概的輪廓。即使如此,已可證明中國古代神話的內容並不狹窄,從宇宙的形成、人類的起源、意圖與自然的抗衡,以及部落之間的戰爭,都包含在內。整體觀察,大緻可以歸納成三種主要的類型:其中“創世神話”與“自然神話”,應該屬於比較早期的神話,多半還展現原始神話的混沌狀態,譬如每每齣現人獸共體,而且缺乏完整的故事,尚不足以錶明人性的發展,亦無善惡是非的價值觀念。不過,其後“英雄神話”中,有的已經流露齣比較明顯的“人性”,換言之,開始從“人”的立場,來觀照宇宙大地,甚至逐漸浮現為民除害、為民謀福祉的念頭,可說是為中國文學尚實用的特質,點齣基調。當然,這些神話類型,隻能從後世的文獻記載中,獲得些許信息瞭。
一、創世神話
先民對於宇宙形成和人類起源的迷惑與解釋,乃是構成“創世神話”的基本內涵。其中涉及天地是如何開闢的?人類又是如何産生的?有名的例子,就是有關“ 盤古開天闢地”與“女媧造人補天”的神話。盤古開天闢地 — 宇宙的形成唐代歐陽詢(557 — 641)等編撰的《藝文類聚》捲一引徐整《三五曆紀》雲:
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韆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韆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裏。
按,徐整乃是三國時吳人,其《三五曆紀》原書已佚。據當今學界的研究與推測,徐整可能是吸取當時南方少數民族關於“盤古”的神話傳說,再添上自己的想象和哲理的引申,寫成“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故事。就看其中所言“神於天,聖於地”,顯然已經是徐整個人的觀點,加上其間的數字推衍以及陰陽概念,當亦非神話的原貌。隻是所述故事的基本架構,仍然帶有原始的神話色彩。
徐整另外還撰有《五運曆年紀》,其中記述盤古神話故事的進一步發展。據清代馬驌(順治進士)《繹史》捲一《開闢原始》引《五運曆年紀》佚文雲:
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裏,肌肉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
上文所述,顯然是在盤古開天闢地的基礎上,進而引申齣山川田土、日月星辰、雨露甘霖的形成,都是盤古身軀的某一部分轉化而來。值得注意的是,盤古那長達幾萬裏的巨大體魄,完全貢獻給創造宇宙萬物之偉業。
按,盤古神話,雖然經過文人多次的加工與潤色,似乎仍然保存古樸的風格。而且,其氣魄之宏偉壯闊,想象之縱橫時空,予人一種壯美的感受。接著盤古開天闢地之後,則是有關人類起源的神話。
讓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作者在進行文學流派劃分和過渡時,展現齣的那種深思熟慮的邏輯架構。它不像有些著作那樣,為瞭強行歸類而生硬地切割曆史節點。相反,它更注重文學思潮的內在連續性和相互影響。比如,書中對於某個時期從古典嚮現代轉型的描述,就非常細膩地捕捉到瞭那種“掙紮與融閤”的復雜狀態,而不是簡單地宣布“舊的結束,新的開始”。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文學史演變的理解深度。我過去總覺得曆史是綫性的,但讀完這部分內容後,我開始意識到文學史更像是一張巨大的、相互交織的網,各種思潮在其中暗流湧動、相互啓發甚至相互批判。每一次轉摺點,背後都有無數思想的碰撞。這種結構性的清晰,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中國文學史的讀者,也能很快建立起一個穩固的知識框架,而不是被海量信息淹沒。
評分這本書的敘述方式簡直是一股清流,完全顛覆瞭我對傳統文學史教材那種刻闆、堆砌人名和作品年錶的印象。作者在處理那些經典作傢和流派時,沒有采用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而是用一種近乎“講故事”的口吻,將曆史的脈絡梳理得清晰又生動。我記得讀到某個斷代史的時候,作者突然插入瞭一段關於當時社會風俗的側寫,一下子就把那些文學作品的誕生背景給“點亮”瞭。你不再是孤立地看待一首詩或一篇小說,而是能真切感受到它們是如何從那個時代土壤中生根發芽的。這種將文學與社會、思想、甚至日常生活緊密結閤的敘述策略,讓原本枯燥的知識點變得鮮活起來,充滿瞭人情味和探索的樂趣。我常常讀著讀著,就忘記瞭時間,完全沉浸在作者構建的曆史場景之中,仿佛自己也成為瞭那個時代的觀察者。這種閱讀的沉浸感,是很多同類書籍難以企及的。
評分我個人對它在古代文人的“生活側寫”部分尤為欣賞。它沒有將這些文學巨匠塑造成高不可攀的符號,而是將他們還原成瞭有血有肉的個體。比如,書中穿插描繪瞭某個大詩人晚年漂泊的窘迫,或者某個小說傢在創作高峰期內心的掙紮與外在的應酬。這些“人”的維度,極大地拉近瞭我們與曆史的距離。我突然意識到,那些流傳韆古的傑作,往往誕生於極其復雜甚至痛苦的個人境遇之中。這種結閤瞭曆史考據和人文關懷的筆法,讓閱讀體驗充滿瞭情感的共鳴。它不再是冷冰冰的文獻整理,而是一部充滿張力的“群像劇”。通過這些生動的側寫,我不僅記住瞭作品的風格,更記住瞭創造這些風格的人們所經曆的時代風雲和內心波瀾,這讓知識的記憶點變得異常牢固和深刻。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真是沒得挑!我拿到手的時候就覺得挺驚喜的,外殼的質感非常棒,摸上去有種厚重而又不失細膩的感覺,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讓人感覺這套書的分量。而且,封麵那種素雅的配色,加上恰到好處的字體排版,透露著一種低調的文化氣息。我特彆留意瞭紙張的選擇,內頁的紙張沒有那種刺眼的亮白,是偏嚮米黃色的那種,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真的舒服多瞭,完全沒有廉價印刷品的廉價感。要知道,一套涉及到文學史這樣宏大主題的書,如果裝幀粗糙,真的會讓人提不起興趣去深入研究。但新思文庫這次的錶現,完全體現瞭中信齣版社在齣版物審美上的高標準。它不僅僅是一套書,更像是一件可以擺在書架上細細品味的藝術品。翻開書頁,那種油墨的清香混閤著紙張的微澀感,簡直是閱讀體驗的完美開端。我毫不猶豫地把它們放在瞭我的“重點研讀區”,每次看到它們,都覺得自己的書房品味都提升瞭好幾個檔次。細節決定成敗,而這套書的每一個細節都做得無可挑剔,讓人感受到齣版方對知識和讀者的尊重。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視野無疑是非常開闊的,它不像某些專注某一朝代的專著那樣隻深挖一點,而是能將整個中國文學的宏大圖景盡收眼底,同時又不失對具體文本的精妙解讀。更難得的是,它似乎刻意避免瞭陷入某種主流意識形態的單一敘事。在評價那些處於爭議中的作傢或作品時,作者展現齣瞭一種非常審慎和多維度的分析態度。它會引述不同的學派觀點,讓你看到同一個曆史現象可以被如何解讀,從而引導讀者形成自己獨立的判斷,而不是被動接受既定的“標準答案”。這種鼓勵批判性思維的寫作方式,對於我們這些渴望在信息爆炸時代保持獨立思考的讀者來說,無疑是非常寶貴的。它教我們如何去“看”文學史,而不是簡單地“背誦”文學史,這纔是真正的啓迪。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