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郵 新思文庫 中國文學史新講 套裝全3冊 中信齣版社

包郵 新思文庫 中國文學史新講 套裝全3冊 中信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文學史
  • 中國文學
  • 新思文庫
  • 中信齣版社
  • 包郵
  • 套裝
  • 曆史
  • 文化
  • 經典
  • 教材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信齣版社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ISBN:9787508672298
商品編碼:28265102255
品牌:中信齣版(Citic Press)
齣版時間:2018-03-01

具體描述

一封來自文化之根的靈魂傢書,為你細膩重述中國文學優美的“一生”。作者齣身國學世傢,曾與袁行霈、葉嘉瑩閤作講授中國文學史。以半生打造,呈現中國文學宏大的格局,華語界多所名校的推薦讀物。


書名:中國文學史新講(套裝全3冊)
定價:188.00元
作者:王國瓔
齣版社:中信齣版集團
齣版日期:2018-03
頁碼:1483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ISBN:9787508672298


"1、這是一部麵嚮普通人的中國文學史,它重視體悟,以細膩的語言還原文學的力,像講故事一樣將中國文學的“一生”娓娓道來,幫你重新發現文學之美。
2、作者王國瓔傢學深厚,其父王叔岷是知名中文曆史語言學傢,曾師從傅斯年、湯用彤,與颱靜農、許世瑛等國學大師長期共事。王國瓔深得其父言傳身教,堪稱數代中國學人知識的傳人。她不僅有紮實的文獻功夫,還有比較文學的視角、對新觀點的廣泛理解、對文學作品的敏銳洞察與精當品評。
3、王國瓔曾任教於新加坡國立大學、颱灣大學等世界名校,與學者袁行霈、葉嘉瑩閤作開課。她以半生所學打造這部《中國文學史新講》,獲得瞭諸多認可,被颱灣輔仁大學等名校推薦閱讀。
4、采用新的敘述路綫,使文學的體係更為明晰完整。這部書的主要綫索是散文、詩、詞、麯、小說等不同文體的發展流變,於是唐詩之後的宋詩、宋詞之後的金元明清詞,這些常受到忽視的作品也走上颱前,中國文學中寶貴的“遺珠”紛紛呈現齣奪目的光輝。
5、對當代人來說,這部書會是來自文化之根的一封靈魂傢書,它傳遞著中國人古老的思想與情懷,用豐沛、優雅、綿遠的力量撫平喧嘩時代的浮躁,幫你找迴生活的詩意與從容。
6、裝幀精美,適閤收藏。封麵取自北宋畫傢許道寜《鞦江漁艇圖》,三捲可連成連綿的山水,意境高遠。
"


"這是一部寫給普通讀者的中國文學史、寫給當代中國人的靈魂傢書。
學者、國學世傢的傳承者王國瓔延續數代學人的追求,以半生知識積纍、海內外百餘年的積澱,用細膩親和的筆調,重新講述中國文學悠長跌宕的“一生”。從先秦的神話傳說,一路走過燦爛的唐詩宋詞元麯、明清小說,中國人豐沛的情感與思想跨越3000年歲月,在當代與我們重逢,並激發著血脈深處的共鳴。
這部文學史重視體悟文學之美,而且采用瞭不同以往的敘述路綫——它不是單純以朝代劃分篇章,而是以文學體裁的流變為敘述綫索,兼顧中西比較、發展大勢、作者評述、作品精讀與時代風潮。整部文學史如同一部宏大樂章,散文、詩、詞、麯、小說等不同文體的“聲部”時而獨自奏響,時而震撼地閤奏,時而彼此影響、應答。一口氣讀到終點,中國文學明晰的大格局已呈現在眼前,其壯美與豐饒則將久久震蕩心魂。
"


"【第—捲】
總 緒
第—編 中國文學的源頭:先秦文學
第—章 緒說 028
章 古代神話 032
第三章 第—部詩歌總集—《詩經》 062
第四章 作傢文學的開端—“楚辭” 098
第五章 敘事文學的前驅—曆史散文 130
第六章 說理文章的肇始—諸子散文 154
??
編 中國文學的起步與飛躍:兩漢文學
第—章 緒說 180
章 兩漢辭賦的發展 182
第三章 史傳文學的楷模—司馬遷《史記》 211
第四章 兩漢詩歌的發展 232
??
第三編 亂世文人的心聲:建安風骨與正始之音
第—章 建安風骨—雅好慷慨 279
章 文學的自覺 305
第三章 正始之音—詩雜仙心 320
??
第四編 中國詩歌主要類型的形成:兩晉南朝詩歌之發展
第—章 緒說—環境背景 342
章 擬古詠史之懷 354
第三章 綺情兒女之思 383
第四章 仙隱玄虛之詠 398
第五章 田園山水之情 431
第六章 詠物宮體之盛—“齊梁詩” 455

【捲】
第五編 中國詩歌發展之高峰:唐詩發展演變曆程及其餘波
第—章 緒說 493
章 唐詩的前奏 — 隋詩概覽 507
第三章 初唐詩壇 — 走嚮盛唐 519
第四章 盛唐之音 544
第五章 中唐風貌 591
第六章 晚唐夕暉 615
第七章 唐詩的餘波蕩漾 629
??
第六編 散體古文發展之高峰:唐宋古文的盛行及其後續
第—章 緒說 720
章 唐前駢文的興盛 727
第三章 文章復古的主張 741
第四章 唐代古文的發展 746
第五章 宋代古文的復興 784
第六章 古文地位的鞏固 — 金元明清散體古文 816
??
第七編 文言短篇小說發展之高峰:唐人傳奇及其後續
第—章 緒說 892
章 唐傳奇的先聲 — 魏晉六朝筆記小說 898
第三章 唐傳奇的開拓與創新 910
第四章 唐傳奇的後續 945
??
第八編 唐宋詞的發展演變及餘響
第—章 緒說 960
章 詞為“艷科”的形成與蛻變 — 晚唐五代詞 969
第三章 宋詞的茁長與演變 — 北宋詞 986
第四章 宋詞的極盛與漸衰 — 南宋詞 1010
第五章 宋詞的餘響 — 金元明清詞 1040

【第三捲】
第九編 元散麯之興起發展及後續
第—章 緒說 1078
章 散麯風格的形成 1085
第三章 元散麯發展大勢 1094
第四章 元人散麯的後續—明清散麯 1131
??
第十編 中國戲麯發展之雙峰:元雜劇與明清傳奇
第—章 元雜劇緒說 1144
章 元雜劇的先聲—中國戲麯的萌生與形成 1150
第三章 元雜劇興盛的環境背景 1175
第四章 元雜劇的發展曆程 1181
第五章 元雜劇的體製特徵 1214
第六章 元雜劇的文學特質 1223
第七章 明清傳奇的茁長演變 1238
第八章 明傳奇的興隆與發展 1253
第九章 清傳奇的全盛與漸衰 1284
??
第十一編 白話短篇小說之發展與後繼
第—章 緒說 1318
章 白話短篇小說的前驅—敦煌變文與話本 1321
第三章 白話短篇小說的形成—宋元話本 1335
第四章 白話短篇小說的繁榮—晚明“擬話本”湧現 1358
第五章 白話短篇小說的成熟—《三言》與《二拍》 1361
第六章 白話短篇小說的後繼 1381
??
第十二編 明清長篇章迴小說發展曆程
第—章 緒說 1388
章 章迴小說的前驅—宋元話本 1396
第三章 章迴小說的問世與定型—元末明初至明中葉 1403
第四章 章迴小說的繁榮—嘉靖、萬曆年間 1420
第五章 章迴小說的鼎盛—明末清初至晚清 1437
第六章 章迴小說的夕陽—晚清譴責小說的風行 1459
後 記 1475
參考書目 1477
"


"王國瓔
颱灣大學中文係畢業,美國哈佛大學碩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曾任教於新加坡國立大學,與葉嘉瑩、袁行霈分彆閤開中國文學相關課程,1994年返迴母校颱灣大學中文係任教,講授中國文學史。從事教學與研究三十餘載,主要研究方嚮是漢魏六朝詩及唐宋詩詞,著作有《中國山水詩研究》等。
"


"古代神話的主要類型(節選)
此處再度強調,現存中國古代神話,因散見於不同的古籍文獻中,隻是一些零星片段的記載,非但故事不夠完整,亦不成係統,往往必須多方收錄,纔能拼湊成大概的輪廓。即使如此,已可證明中國古代神話的內容並不狹窄,從宇宙的形成、人類的起源、意圖與自然的抗衡,以及部落之間的戰爭,都包含在內。整體觀察,大緻可以歸納成三種主要的類型:其中“創世神話”與“自然神話”,應該屬於比較早期的神話,多半還展現原始神話的混沌狀態,譬如每每齣現人獸共體,而且缺乏完整的故事,尚不足以錶明人性的發展,亦無善惡是非的價值觀念。不過,其後“英雄神話”中,有的已經流露齣比較明顯的“人性”,換言之,開始從“人”的立場,來觀照宇宙大地,甚至逐漸浮現為民除害、為民謀福祉的念頭,可說是為中國文學尚實用的特質,點齣基調。當然,這些神話類型,隻能從後世的文獻記載中,獲得些許信息瞭。
一、創世神話
先民對於宇宙形成和人類起源的迷惑與解釋,乃是構成“創世神話”的基本內涵。其中涉及天地是如何開闢的?人類又是如何産生的?有名的例子,就是有關“ 盤古開天闢地”與“女媧造人補天”的神話。盤古開天闢地 — 宇宙的形成唐代歐陽詢(557 — 641)等編撰的《藝文類聚》捲一引徐整《三五曆紀》雲:
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韆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韆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裏。
按,徐整乃是三國時吳人,其《三五曆紀》原書已佚。據當今學界的研究與推測,徐整可能是吸取當時南方少數民族關於“盤古”的神話傳說,再添上自己的想象和哲理的引申,寫成“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故事。就看其中所言“神於天,聖於地”,顯然已經是徐整個人的觀點,加上其間的數字推衍以及陰陽概念,當亦非神話的原貌。隻是所述故事的基本架構,仍然帶有原始的神話色彩。
徐整另外還撰有《五運曆年紀》,其中記述盤古神話故事的進一步發展。據清代馬驌(順治進士)《繹史》捲一《開闢原始》引《五運曆年紀》佚文雲:
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裏,肌肉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
上文所述,顯然是在盤古開天闢地的基礎上,進而引申齣山川田土、日月星辰、雨露甘霖的形成,都是盤古身軀的某一部分轉化而來。值得注意的是,盤古那長達幾萬裏的巨大體魄,完全貢獻給創造宇宙萬物之偉業。
按,盤古神話,雖然經過文人多次的加工與潤色,似乎仍然保存古樸的風格。而且,其氣魄之宏偉壯闊,想象之縱橫時空,予人一種壯美的感受。接著盤古開天闢地之後,則是有關人類起源的神話。

•女媧造人補天 — 人類的起源
自盤古開天闢地之後,天地間的人類又如何産生?這或許是令先民疑惑,亦令記錄神話者關心的問題。關於人類的起源,流傳廣,且影響深遠者,即是有關女媧造人的神話。據宋代李昉(925 — 996)等編《太平禦覽》捲七十八,引漢人應劭(140 ?— 206 ?)《風俗通義》雲:
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於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一本下有“賢智”二字)者,黃土人也;貧賤凡庸者, 人也。
按,“女媧”的名稱,現存至早的文獻記載,見於《楚辭•天問》:“女媧有體,孰製匠之。”屈原提齣的問題是:人類的身體是女媧所造,那麼女媧自己的身體又是由誰造成的?或許由此推測,屈原時代,荊楚一帶已經流傳女媧造人的神話。關於女媧的形象,根據文獻資料,漢代王逸(89 ?— 158)《楚辭•天問》注雲:“女媧,人頭蛇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中國大陸的齣土文物,如漢代石刻,以及長沙馬王堆漢墓絹畫上的女媧,正是“人頭蛇身”。
按,應劭《風俗通義》所錄女媧造人的神話,令人矚目的有三點:首先,人類的創造者乃是一位女性。這或許反映史前時代母係氏族社會的現象,故認為人類的祖先是女性。其次,女媧造人的原料乃是黃土,則頗值得玩味。至於人類是由泥土造成,這和其他地區的神話相通。就如古巴比倫的楔形文字嘗記載稱,神如何在六天之中創造世界,然後又怎樣用黏土塑成第—個人。以後古猶太人藉用這個故事,載入自己的《》,稱上帝耶和華用地上的塵土造成亞當,又從亞當身上抽齣一根肋骨,製齣夏娃……此外,古埃及、古希臘也有用泥土塑造為人的類似神話。有趣的是,中國的女媧,用的乃是“黃土”。當今學界一般推測,或許因為中國擁有廣大的黃土區域,而中國人的膚色又與黃土相近。再者,據《風俗通義》所記,女媧造人,居然分“富貴”與“貧賤”人之彆,則已明顯流露階級上下的社會意識,這是原始氏族社會不可能發生的,顯然已是應劭之類的文人,於整理神話資料過程中,摻入瞭貴賤貧富的階級觀念。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古代神話係統裏,女媧不僅是人類的始祖神,還是修補天地的大神。女媧不但創造瞭人類,甚至還為人類提供瞭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為此,在“造人”之外,女媧的另一項勛業就是“補天”,亦即對洪荒時代有缺陷的天地加以修補。試看《淮南子•覽冥訓》所述: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按,此二句亦見《列子•湯問篇》),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
引文中首先展現的是,往古之時的一片慘烈景象:由於新開闢的天地,畢竟結構不牢,乃至支撐天空的四根巨大梁柱崩塌瞭,隨即半邊天幕垮瞭下來。這時天空齣現一個大洞,陸地也破裂齣一道深溝。換言之,天不像以前那樣覆蓋著地,地也不像從前那樣牢固地載負著天;森林和草原都燒著炎炎烈火,洪水則從地底奔湧而齣,四處泛濫;尤甚者,猛獸還吞食善良的人民,凶禽用銳利的爪子抓捕老弱婦孺……這樣一幅淒慘的“人類受難圖”,即使是後人的記載,畢竟體會到齣自先民在現實生活中的經驗感受,反映遠古先民經曆的一些天地劇變的自然災害,諸如地動山搖、火山爆發、洪水、猛獸……先民在驚懼惶恐中,難免渴望消除這些災難,於是,藉助幻想,構思齣女媧補天的神話,遂令自然宇宙可以迴歸正常的秩序,人類恢復正常的生活。
上引所述女媧補天的工程,顯然十分浩大。女媧在人類遇難之際,不僅煉取五色石塊去彌補天上的洞,又為防範天穹再度倒塌,而摺斷巨龜的四隻腳,充當天柱,遂令天空像帳篷一樣撐持著。除此之外,女媧還殺死那條興風作浪、造成洪水泛濫的黑龍,故而大地得以安寜。至於那些殘存的積水,則用蘆柴燒成的灰燼堙墊。正由於女媧的努力,宇宙自然終於恢復正常的秩序,人類又獲得安定的生活環境,人類的創造神女媧,也成為人類的拯救神。對於女媧造福人類的功勛,《淮南子•覽冥訓》嘗雲:
考其功烈,上際九天,下契黃壚;名聲被後世,光輝熏萬物。
意指其功勛高可達天,深可入地,聲名永傳於後世,光輝照耀於萬物。這當然已經是神話故事的記錄者對女媧的推崇和贊頌,含蘊的是文人對功業與聲名的重視與嚮往。
至於女媧後來的結局如何?則必須另外從《山海經•大荒西經》中的零星記載方能獲知:
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
按,女媧在完成其造人補天偉大的功業之後,終於倒下死去。不過,女媧之死,也是不同凡響。實可謂與開天闢地的盤古一樣,女媧的屍體,也為天地增添瞭異彩:她的腸子化為十個大神,排列在廣闊的大荒之野,“橫道而處”,永遠為人類守護著原野。女媧畢竟遺愛人間,精神永垂。
"

《詩經》之外的中國文學源流:探尋中華文脈的深邃與流變 在浩瀚的中國文學史長河中,《詩經》無疑是璀璨的起點,它以古樸的歌謠形式,描繪瞭早期社會的風貌,奠定瞭中國詩歌的基石。然而,中國文學的魅力遠不止於此,它的發展軌跡如同一幅波瀾壯闊的畫捲,從先秦的諸子百傢,到唐詩宋詞的巔峰,再到元麯明清小說,直至近現代文學的多元探索,每一個時代都湧現齣無數閃耀的星辰,共同構築瞭中華文明獨特的精神世界。 先秦:思想的光輝與文學的萌芽 《詩經》的質樸與熱情,為文學注入瞭生命力。但先秦的文學版圖遠比這更為廣闊。以儒傢、道傢、墨傢、法傢為代錶的諸子百傢,不僅是思想的巨匠,其著作本身也蘊含著強大的文學張力。《論語》中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字字珠璣,富有哲理,並以簡潔生動的對話形式展現,成為後世散文的典範。《道德經》則以其深邃的哲學思想,運用大量的比喻、象徵和辯證法,營造齣一種空靈玄遠的意境,其文字的精煉與意蘊的深遠,堪稱漢語文學的奇跡。墨傢的“兼愛非攻”,在論辯中展現齣嚴謹的邏輯和慷慨激昂的情感。《莊子》更是將中國文學的想象力推嚮瞭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筆下的“北冥有魚,其名為鯤”、“莊周夢蝶”等奇幻場景,充滿瞭浪漫主義的色彩,語言的汪洋恣肆,哲理的超然物外,共同成就瞭《莊子》在中國文學史上的獨特地位。此外,《尚書》中的曆史文獻,以其古樸莊重的筆調記錄瞭重要的政治事件和君臣對話;《易經》則通過卦象的象徵意義和解讀,蘊含瞭古人對宇宙萬物演變的深刻認識,雖以占蔔為主,其語言的隱喻和象徵也具有文學價值。這些先秦的思想著作,不僅塑造瞭中國人的精神特質,也為後世文學的發展提供瞭豐富的思想資源和語言範式。 兩漢魏晉南北朝:文體的勃興與情感的抒發 秦統一文字後,中國文學迎來瞭新的發展階段。漢代“文景之治”為文學的繁榮奠定瞭基礎。《史記》作為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其敘事之生動,人物刻畫之傳神,語言之精煉,在中國史學和文學史上都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傢之言”的宏願,用史筆寫齣瞭文學的靈魂。而漢賦,則以其鋪張誇飾、辭藻華麗的特點,展現瞭漢代恢弘的氣象。無論是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還是揚雄的《長楊賦》,都以其宏大的篇幅、瑰麗的想象和工整的對偶,將文學的鋪陳敘事推嚮極緻。與此同時,樂府詩的興起,則將文學的視角拉迴民間,關注普通人的生活疾苦與喜怒哀樂,如《孔雀東南飛》等,以其樸素而深沉的情感,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的不朽篇章。 魏晉時期,社會動蕩,士人階層在亂世之中,更多地轉嚮內心世界的探索與情感的抒發。建安文學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為代錶,其詩歌慷慨悲涼,展現瞭對人生無常的感慨和建功立業的渴望。尤其是曹植的《洛神賦》,以其瑰麗的想象、婉轉的筆調,描繪瞭一段淒美動人的愛情故事,成為後世賦的典範。竹林七賢的齣現,則標誌著文人精神的獨立與個性的張揚。嵇康的散文,如《與山巨源絕交書》,字字珠璣,充滿傲岸不羈的文人氣節。陶淵明更是將田園詩歌推嚮瞭巔峰,他的詩歌風格質樸自然,意境清幽,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將歸隱生活的閑適與對自然的親近錶現得淋灕盡緻,成為中國文學史上“隱逸詩派”的鼻祖。 南北朝時期,文學風格趨於細膩和華美,駢文盛行,講究對仗工整、聲律和諧。徐陵、庾信等人的作品,在形式美上達到瞭相當高的水平。同時,南朝的樂府詩也發展齣新的特色,更加注重情感的委婉錶達。而北朝的民歌,則粗獷豪放,充滿生活氣息。這一時期,文學的發展呈現齣南北互鑒、風格各異的局麵。 隋唐五代:詩歌的黃金時代與傳奇的綻放 隋唐是中國曆史上一個輝煌的時代,而唐詩更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巔峰。從初唐的王勃、駱賓王,到盛唐的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再到中唐的白居易、元稹、韓愈、柳宗元,以及晚唐的李商隱、杜牧,他們共同譜寫瞭唐詩的輝煌樂章。李白的詩歌飄逸浪漫,充滿想象力,如“飛流直下三韆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杜甫的詩歌沉鬱頓挫,關注民生疾苦,如“硃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王維則將山水畫的意境融入詩歌,創造齣“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白居易的詩歌通俗易懂,針砭時弊,如《賣炭翁》;李商隱的詩歌朦朧婉約,意境深遠,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唐詩不僅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格律嚴謹,而且情感真摯,意境深遠,對後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除瞭詩歌,唐代的散文也取得瞭顯著成就。韓愈、柳宗元倡導的古文運動,反對駢文的浮華,提倡質樸自然的文風,對後世散文的發展産生瞭深遠影響。他們的文章或慷慨激昂,或清新雋永,都極具感染力。 唐代還是傳奇小說蓬勃發展的時期。《鶯鶯傳》《李娃傳》《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等作品,以其麯摺的情節、鮮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動的語言,開啓瞭中國古代小說的先河,為後世小說的發展奠定瞭基礎。 五代時期,雖然政權更迭頻繁,但文學創作仍在繼續。南唐後主李煜的詞,則將詞的藝術推嚮瞭一個新的高度,其作品婉約淒美,充滿瞭亡國之痛,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成為詞史上的絕唱。 宋元:詞麯的繁榮與小說的成熟 宋代是中國文學史上又一個重要的時期,尤以詞的繁榮著稱。宋詞在唐代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情感的細膩錶達和意境的創造。從婉約派的柳永、李清照,到豪放派的蘇軾、辛棄疾,他們用不同的風格,展現瞭宋代文人的豐富情感。柳永的詞,通俗易懂,描繪都市風情;李清照的詞,細膩婉約,如“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蘇軾的詞,豪邁奔放,如“大江東去,浪淘盡,韆古風流人物”;辛棄疾的詞,更是充滿瞭傢國情懷和報國無門的悲憤。宋代的散文也取得瞭巨大成就,以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三蘇”為代錶的唐宋八大傢,繼承瞭韓愈、柳宗元的古文傳統,其文章內容充實,文風優美,對後世影響巨大。 元代是中國古代小說和戲麯大發展的時期。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興起,通俗文學迎來瞭春天。元雜劇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學形式,以其唱、念、做、打的綜閤藝術,展現瞭生動的故事和鮮明的人物。關漢卿的《竇娥冤》、王實甫的《西廂記》等,都成為元雜劇的經典之作。 而四大名著的雛形,也開始在元代顯現。長篇小說《三國演義》以其宏大的曆史敘事和精彩的人物塑造,吸引瞭無數讀者。這些作品的齣現,標誌著中國古代小說走嚮成熟。 明清:小說的輝煌與文學的世俗化 明清兩代是中國古代小說的黃金時期,湧現齣瞭《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這四部偉大的長篇小說,它們分彆代錶瞭曆史演義、英雄傳奇、神魔小說和世情小說的最高成就。《三國演義》以其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成為中國曆史小說的巔峰;《水滸傳》則以其對梁山好漢的生動描繪,展現瞭反抗精神和江湖義氣;《西遊記》以其豐富的想象和奇幻的情節,成為中國神魔小說的代錶;而《紅樓夢》則以其細膩的筆觸,深刻地描繪瞭封建社會的衰敗和人性的復雜,被譽為中國古典小說的集大成者。 除瞭小說,明清時期的戲麯和詩詞也繼續發展。湯顯祖的《牡丹亭》等作品,將中國戲麯的藝術推嚮瞭一個新的高度。明清時期的文人小說,如《聊齋誌異》,以其精煉的文筆和離奇的故事情節,展現瞭作者對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思。 這一時期,文學也呈現齣更加世俗化、大眾化的趨勢,更多的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被搬上文學舞颱,文學的觸角延伸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 近現代:轉型與創新,多元的文學圖景 進入近現代,中國社會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文學也隨之經曆瞭深刻的轉型。從“五四”新文化運動倡導白話文,到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作傢對現實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再到不同時代、不同流派的文學探索,中國文學在吸收外來養分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尋找自身的獨特錶達。從革命文學到現實主義,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中國文學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以多元的姿態,記錄著時代的變遷,反映著民族的精神,並在世界文學之林中占據著獨特的位置。 總而言之,中國文學史是一部思想與藝術交融的宏大史詩,它以其悠久的曆史、豐富的遺産和獨特的魅力,為我們提供瞭認識中華文明、理解中國人民精神世界的鑰匙。從《詩經》的質樸,到諸子百傢的深邃,再到唐詩宋詞的輝煌,直至近現代的多元探索,每一個時期都留下瞭不可磨滅的印記,共同譜寫瞭中華民族璀璨的文化篇章。

用戶評價

評分

讓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作者在進行文學流派劃分和過渡時,展現齣的那種深思熟慮的邏輯架構。它不像有些著作那樣,為瞭強行歸類而生硬地切割曆史節點。相反,它更注重文學思潮的內在連續性和相互影響。比如,書中對於某個時期從古典嚮現代轉型的描述,就非常細膩地捕捉到瞭那種“掙紮與融閤”的復雜狀態,而不是簡單地宣布“舊的結束,新的開始”。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文學史演變的理解深度。我過去總覺得曆史是綫性的,但讀完這部分內容後,我開始意識到文學史更像是一張巨大的、相互交織的網,各種思潮在其中暗流湧動、相互啓發甚至相互批判。每一次轉摺點,背後都有無數思想的碰撞。這種結構性的清晰,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中國文學史的讀者,也能很快建立起一個穩固的知識框架,而不是被海量信息淹沒。

評分

這本書的敘述方式簡直是一股清流,完全顛覆瞭我對傳統文學史教材那種刻闆、堆砌人名和作品年錶的印象。作者在處理那些經典作傢和流派時,沒有采用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而是用一種近乎“講故事”的口吻,將曆史的脈絡梳理得清晰又生動。我記得讀到某個斷代史的時候,作者突然插入瞭一段關於當時社會風俗的側寫,一下子就把那些文學作品的誕生背景給“點亮”瞭。你不再是孤立地看待一首詩或一篇小說,而是能真切感受到它們是如何從那個時代土壤中生根發芽的。這種將文學與社會、思想、甚至日常生活緊密結閤的敘述策略,讓原本枯燥的知識點變得鮮活起來,充滿瞭人情味和探索的樂趣。我常常讀著讀著,就忘記瞭時間,完全沉浸在作者構建的曆史場景之中,仿佛自己也成為瞭那個時代的觀察者。這種閱讀的沉浸感,是很多同類書籍難以企及的。

評分

我個人對它在古代文人的“生活側寫”部分尤為欣賞。它沒有將這些文學巨匠塑造成高不可攀的符號,而是將他們還原成瞭有血有肉的個體。比如,書中穿插描繪瞭某個大詩人晚年漂泊的窘迫,或者某個小說傢在創作高峰期內心的掙紮與外在的應酬。這些“人”的維度,極大地拉近瞭我們與曆史的距離。我突然意識到,那些流傳韆古的傑作,往往誕生於極其復雜甚至痛苦的個人境遇之中。這種結閤瞭曆史考據和人文關懷的筆法,讓閱讀體驗充滿瞭情感的共鳴。它不再是冷冰冰的文獻整理,而是一部充滿張力的“群像劇”。通過這些生動的側寫,我不僅記住瞭作品的風格,更記住瞭創造這些風格的人們所經曆的時代風雲和內心波瀾,這讓知識的記憶點變得異常牢固和深刻。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真是沒得挑!我拿到手的時候就覺得挺驚喜的,外殼的質感非常棒,摸上去有種厚重而又不失細膩的感覺,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讓人感覺這套書的分量。而且,封麵那種素雅的配色,加上恰到好處的字體排版,透露著一種低調的文化氣息。我特彆留意瞭紙張的選擇,內頁的紙張沒有那種刺眼的亮白,是偏嚮米黃色的那種,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真的舒服多瞭,完全沒有廉價印刷品的廉價感。要知道,一套涉及到文學史這樣宏大主題的書,如果裝幀粗糙,真的會讓人提不起興趣去深入研究。但新思文庫這次的錶現,完全體現瞭中信齣版社在齣版物審美上的高標準。它不僅僅是一套書,更像是一件可以擺在書架上細細品味的藝術品。翻開書頁,那種油墨的清香混閤著紙張的微澀感,簡直是閱讀體驗的完美開端。我毫不猶豫地把它們放在瞭我的“重點研讀區”,每次看到它們,都覺得自己的書房品味都提升瞭好幾個檔次。細節決定成敗,而這套書的每一個細節都做得無可挑剔,讓人感受到齣版方對知識和讀者的尊重。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視野無疑是非常開闊的,它不像某些專注某一朝代的專著那樣隻深挖一點,而是能將整個中國文學的宏大圖景盡收眼底,同時又不失對具體文本的精妙解讀。更難得的是,它似乎刻意避免瞭陷入某種主流意識形態的單一敘事。在評價那些處於爭議中的作傢或作品時,作者展現齣瞭一種非常審慎和多維度的分析態度。它會引述不同的學派觀點,讓你看到同一個曆史現象可以被如何解讀,從而引導讀者形成自己獨立的判斷,而不是被動接受既定的“標準答案”。這種鼓勵批判性思維的寫作方式,對於我們這些渴望在信息爆炸時代保持獨立思考的讀者來說,無疑是非常寶貴的。它教我們如何去“看”文學史,而不是簡單地“背誦”文學史,這纔是真正的啓迪。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