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述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与法国国王、奥斯曼苏丹在意大利与地中海的较量!
看安史之乱后,三代世袭、雄踞齐鲁近六十年的淄青(平卢)李氏家族,如何被唐宪宗一朝打倒!
回顾1862年马里兰会战,再现M国内战期间骇人听闻并促使林肯总统宣布《解放宣言》的安提塔姆战役!
描绘迦太基、叙拉古、古罗马三方势力对西西里的争夺,着重阐述*一次布匿战争。
系统梳理清朝旧式战船、水师与海防,以此勾勒清朝海军大致水平。
指文烽火工作室:由众多历史、战史作家组成,从事古今历史、中外战争的研究、写作与翻译工作,致力于通过严谨的考证、精美的图片、优美的文字、独到的视角为读者理清历史的脉络。目前已经出版军事历史类图书四十余本,其中包括《战争事典》《战场决胜者》《透过镜头看历史》《信史》四款MOOK系列丛书,以及《中国古代实战兵器图鉴》《倭寇战争全史》《明帝国边防史》《拿破仑战记》《秘密战三千年》《帝国强军:欧洲八大古战精锐》《帝国强军:中国八大古战精锐》等专题性图书。
赵恺:江苏苏州人,生于鱼米之乡,求学于燕赵之地。寒窗十载,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自知无才经邦济世,唯能以相关理论谋一温饱而已。大学时代,无其他嗜好,只爱出没于图书馆中,故虽未到而立之年,已是书虫一只。专好于近代历史,常自诩略有小成,现出版有《一言难尽:全元历史现场》《军国凶兽:日本战史》《猛禽崛起:美国战史》《军部当国》等历史科普读物。
不朽如梦:本名季庆丰,文史爱好者,精通中外军政历史文章写作,曾参与《秘密战三千年》《战争事典》《透过镜头看历史》等图书的写作。
张宏伟:北京宅男奶爸一枚,自幼颇爱历史,尤好19世纪军事史,在超音速论坛上发表过《普鲁士之鹰复活:罗斯巴赫与洛伊滕战役》《美国—墨西哥战争史》。
七丘之狼:本名丁毅,80后历史爱好者,喜好古典希腊、希腊化时代以及罗马共和时期的历史,并对欧洲中世纪史有涉猎。
李元骏:从小喜欢历史与文学,工作之余爱钻研历史,对较为冷门的历史片段有着浓厚的兴趣。
《战争事典043:地中海上的较量·唐宪宗平藩淄青·清朝旧式战船》共收录了五个不同时期的历史、战争故事。
其一,详述16世纪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的宏图壮志,他在任期间,不仅与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展开了夺意大利的战争,还与奥斯曼苏丹苏莱曼一世在地中海上进行了一番较量。
其二,安史之乱平定后,藩镇割据成了大唐又一棘手问题,淄青叛乱就是其中之一,回顾唐宪宗对雄踞齐鲁近六十年的淄青李氏家族的分化瓦解。
其三,M国内战期间,南北双方为争夺马里兰,爆发了骇人听闻的血腥“一日战役”——安提塔姆战役。全面讲解这场促使林肯宣布《解放宣言》的大会战。
其四,再现古罗马与迦太基为争夺西西里岛爆发的*一次布匿战争,此役后,罗马取代迦太基成为地中海上不可招惹的强者。
其五,系统梳理清朝旧式战船、水师与海防,以此勾勒清朝海军大致水平,解答其为何在鸦片战争中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前言
大视野下的意大利战争——查理五世和他的地中海时代
一代强藩的崩塌——唐宪宗平定淄青李师道之役始末
血色金秋——1862年马里兰会战
三腿的美杜莎——迦太基和罗马的西西里争夺战
外强中干,华而不实——清朝旧式战船、水师与海防
我对冷兵器时代的步兵与骑兵的协同作战模式有一种近乎痴迷的研究兴趣。这两种兵种,代表了古代军事理论的两个极端:骑兵追求速度、冲击力与机动性;步兵则代表了防御、阵型稳定与持续作战能力。如何在战场上让这两者形成“如臂使指”的配合,是所有优秀将领必须掌握的课题。我想知道,在特定的地形条件下,比如山地、平原或者河流附近,指挥官会如何调整这个黄金比例。是增加重装步兵来稳固阵线,还是用轻骑兵进行侧翼骚扰?更进一步说,军队的后勤补给体系,对这种协同作战的成败起到了多大的制约作用?好的补给线能让精锐部队长时间保持战斗力,而一旦补给断绝,再强大的军队也会瞬间土崩瓦解。我渴望看到关于这些细节的探讨,因为这些才是决定沙场胜负的“幕后英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光是看着就让人热血沸腾,立刻联想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最近迷上了那些关于古代战争和军事史的书籍,尤其是那些能把宏大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的战役细节结合起来的作品。我期待能在这本书里看到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战争策略的深入剖析,比如,不同文明在遭遇冲突时,他们是如何利用地理环境、技术优势以及人员调动来制定战术的。我特别希望作者能挖掘一些鲜为人知的战役,那些在主流历史叙事中被忽略的小规模冲突,因为往往在这些地方,能看到军事思想最纯粹的体现。一个好的军事史作品,不应该只是枯燥的年代和人名堆砌,而应该是一场思想的交锋,展示出人类在极端压力下所爆发出的智慧与勇气。如果能配上详尽的地图和战术示意图,那就更完美了,毕竟“兵者诡道也”,没有直观的图像,很多精妙的布局是很难理解的。我希望读完后,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对战争的本质——那种人类集体意志的较量——有一个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琢磨古代海军力量的演变,尤其是那些在特定海域称霸一时的海上力量。海战和陆战的逻辑是完全不同的,它涉及到对风向、洋流、船只设计,以及更关键的——海军纪律和指挥艺术的完美结合。想象一下,在没有现代通讯工具的情况下,如何协调庞大的舰队进行复杂机动,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工程。我非常看重作者在描述这些海上对抗时的专业性,最好能涉及到那个时代船只的建造材料、武器射程对比,以及如何应对恶劣天气。真正的历史爱好者追求的不是简单的胜利或失败的记录,而是背后的“为什么”。是什么样的技术迭代使得一种船型淘汰了另一种?是人才的匮乏还是资源的限制导致了某个帝国的海军衰落?如果一本书能解答这些深层次的问题,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描写,那它就具有了收藏价值。我希望它能像一个透视镜,穿透历史的迷雾,让我们看到那些航行在历史长河中的铁血身影。
评分谈到内部的稳定与外部的威胁,古代王朝总是在处理“藩镇割据”这样的难题上煞费苦心。这不仅仅是军事问题,更是深层次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冲突的体现。我阅读这类题材时,最感兴趣的是皇帝一方是如何运用高超的政治手腕,而不是一味依靠武力来平衡地方势力。平衡术的精妙之处在于,既要展现足够的威慑力,又不能过早暴露底牌,导致地方首领提前反叛。我期待作者能细腻地刻画出那些权力博弈中的微妙瞬间,比如廷议上的唇枪舌战、秘密情报的传递过程,以及关键人物的突然倒戈。一个成功的平藩过程,往往是心理战的胜利。我们都知道结果如何,但精彩之处在于“过程”——那些精心策划的布局、那些充满风险的试探,以及决策者在重压之下的抉择。如果这本书能将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矛盾,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示出来,那将是一次令人振奋的阅读体验。
评分每一次翻开介绍冷兵器时代战争的书籍,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被那些古老而独特的战争器械所吸引。现代人很难想象,在没有钢铁冶炼和精密机械的时代,古人是如何依靠双手和智慧,创造出那些令人胆寒的攻城器械和防御工事的。我对于那些被历史遗忘的,或是逐渐被淘汰的旧式战术和装备特别有感觉。它们或许效率低下,但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它们就是力量的象征。比如,某些特殊的云梯结构,或是早期的火药应用方式,它们的存在本身就讲述了一个关于技术进步的故事。我喜欢那种带着“文物感”的描述,仿佛能触摸到那粗糙的木材和冰冷的金属。通过研究这些“旧式”的对抗手段,我们不仅能了解过去的军事水平,更能体会到人类在面对共同的生存挑战时,那种永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寻求突破的创造精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