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新型肥料及其应用技术
定价:58.00元
作者:崔德杰,杜志勇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12227775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本书系统介绍了当前新型肥料如缓控释肥料、尿素改性类肥料、水溶性肥料、微生物肥料、功能性肥料和其他新型肥料的概念、特点、分类及科学的施用技术。
2.本书详细介绍了新型肥料使用技术,昭显新型肥料应用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安全性。
3.本书紧紧把握新型肥料“新”的特点和与传统肥料相比的优势,力争使读者能将相应技术学得会、用得上、推得好。
内容提要
本书详细介绍了缓控释肥料、尿素改性类肥料、水溶性肥料、微生物肥料、功能性肥料和其他新型肥料的概念、特点、分类及科学的施用技术,使读者在了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学会运用科学原理指导新型肥料的应用,以增强新型肥料应用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安全性。同时,抓住新型肥料“新”的特点和与传统肥料相比的优势及其在应用过程中注意的问题这一难点来总结其应用技术,力争使读者能将相应技术学得会、用得上、推得好,终实现新型肥料应用技术领域的节本增效、高效环保、安全优质。本书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与可操作性。
本书适用于农业肥料科技推广部门、肥料生产企业、设备制造及相关营销企业负责人、大专院校学生、科研技术人员及农资经销商及农业生产者等阅读。
目录
章缓/控释肥料/001
节缓/控释肥料概述002
一、缓/控释肥料概念007
二、缓/控释肥料类型 008
三、施用缓/控释肥料的好处010
四、施用缓/控释肥料的原则010
五、施用缓/控释肥料的注意事项011
六、缓释型氮肥安全施用方法011
七、缓释肥料的鉴别及购买013
第二节聚合物包膜肥料014
一、聚合物包膜肥料简介014
二、聚合物包膜材料014
三、聚合物包膜肥料的特征018
四、聚合物包膜肥料核芯的选择021
五、聚合物包膜肥料包膜材料的筛选021
六、聚合物包膜材料的可降解技术022
七、聚合物包膜肥料的养分释放类型022
八、聚合物包膜肥料的应用特点024
九、聚合物包膜肥料的应用实例025
第三节硫包衣肥料027
一、物理包被法肥料简介027
二、硫包衣核芯肥料选择029
三、硫包衣肥料的优缺点030
四、硫包衣肥料的选购与施用030
第四节包裹型肥料032
一、包裹型肥料简介032
二、包裹材料的选择033
三、包裹肥料的优缺点035
四、包裹肥料的选购与施用035
第五节缓释肥料产品趋势分析037
一、缓释肥料产品市场的发展趋势037
二、缓释肥料产品技术的发展趋势040
第二章尿素改性类肥料/043
节概述044
一、新型肥料的概念与分类044
二、我国增效肥料的分类 046
三、新型尿素的种类与特点046
四、新型尿素的施用方法047
五、目前我国尿素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048
六、发展尿素改性类肥料的意义049
七、我国传统上提高肥料利用率的主要方法050
第二节尿素改性类肥料051
一、改性尿素的概念与突出特点051
二、尿素改性类肥料的增效原理及其效益053
三、尿素改性类肥料的主要类型054
四、改性尿素在不同作物上的应用效果056
五、我国尿素改性技术开展的研究057
第三节脲醛类肥料058
一、脲醛类肥料的概念058
二、生产脲醛类肥料的主要原料059
三、脲醛类肥料的优点与缺点059
四、脲醛类肥料的选择和施用方法061
五、脲醛缓释肥的主要特点061
六、生产脲甲醛复合肥料的方法062
七、脲甲醛复合肥在生产上的施用效果063
第四节稳定性尿素064
一、稳定性尿素的概念064
二、尿素中添加脲酶抑制剂的作用064
三、主要原料及抑制机理065
四、稳定性尿素的优点与缺点067
五、稳定性尿素的选择和施用方法068
六、稳定性肥料田间试验示范069
七、稳定性尿素在生产上的施用效果071
八、含抑制剂新型复合肥料带来的效益072
九、稳定性肥料及其特点073
十、我国稳定性肥料主要生产厂家及行业标准074
十一、稳定性肥料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076
十二、稳定性肥料产业及技术发展趋势与自律合作077
十三、稳定性肥料使肥料产业发展更健康080
十四、“零增长”对稳定性肥料的促进作用082
第五节增值尿素084
一、增值尿素的概念085
二、尿素增值技术及其迫切性085
三、尿素增值的主要技术086
四、生产增值尿素的主要原料089
五、增值尿素的增效机理及其特点090
六、增值尿素主要类型与施用问题091
七、增值尿素增产效果与发展现状093
八、发展增值尿素需进一步做好的工作094
九、聚合氨基酸增效肥料的类型与发展状况096
十、肥料增效剂的作用与增值肥料的发展097
十一、不同种类氮肥的施用方法099
十二、新型肥料的发展方向100
十三、提高肥料利用率需要进一步做好的工作101
第三章水溶性肥料/103
节水溶性肥料概述104
一、水溶性肥料定义104
二、水溶性肥料的特征108
三、水溶性肥料的类型110
四、水溶性肥料品种的选择120
五、水溶性肥料的鉴别121
六、水溶性肥料的贮存122
第二节叶面肥料122
一、叶面肥料定义122
二、叶面肥料的优点与缺点125
三、叶面肥料的选择和施用127
第三节灌溉肥料132
一、灌溉肥料定义132
二、灌溉肥料的优点与缺点133
三、灌溉肥料的选择和施用135
四、灌溉施肥或水肥一体化系统的组成139
五、注肥施肥方法141
六、灌溉施肥或水肥一体化系统的维护146
第四节液体肥料149
一、液体肥料定义149
二、液体肥料的优点与缺点156
三、液体肥料的选择和施用157
第四章微生物肥料/159
节微生物肥料概述160
一、微生物肥料的定义161
二、微生物肥料的主要作用161
三、微生物肥料的种类162
第二节复合微生物菌肥167
一、复合微生物菌肥定义和类型167
二、复合微生物菌肥的优点168
三、复合微生物菌肥的选择和施用169
第三节功能微生物菌肥170
一、功能微生物菌肥定义170
二、功能微生物菌肥类型170
第四节生物有机肥料176
一、生物有机肥料的定义176
二、生物有机肥料的优点176
三、生物有机肥料的施用177
第五节微生物肥料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177
一、选购微生物肥料的注意事项178
二、使用微生物肥料的注意事项178
第五章功能性肥料/183
节功能性肥料概述184
一、什么是功能性肥料184
二、功能性肥料的优点184
三、功能性肥料的类型185
第二节保水型肥料188
一、什么是保水型肥料188
二、保水型肥料的优缺点188
三、保水型肥料的选择和施用188
第三节有益元素肥料189
一、什么是有益元素肥料189
二、有益元素肥料的优缺点189
三、有益元素肥料选择和施用195
第四节药肥200
一、什么是药肥200
二、药肥的优点与缺点200
三、药肥选择和施用201
第五节改善土壤结构的肥料201
一、改善土壤结构201
二、改善土壤结构肥料的优点202
三、如何施用土壤结构肥料202
第六节促生型肥料203
一、促生型肥料203
二、促生型肥料特点204
第七节腐植酸肥料205
一、什么是腐植酸和腐植酸肥料205
二、腐植酸类肥料资源及其特性205
三、腐植酸肥料应用效果207
四、施用说明及注意事项207
第六章其他新型肥料/209
节氨基酸类肥料210
一、氨基酸原料资源210
二、复合氨基酸的生产方法210
三、氨基酸在作物生长中的作用210
四、氨基酸肥料及功能210
第二节腐植酸类肥料211
一、腐植酸的元素组成212
二、腐植酸的理化性质212
三、腐植酸在农业上的应用213
四、腐植酸肥料的生产技术215
五、常用的腐植酸肥料217
第三节海藻肥224
一、海藻肥概述224
二、海藻肥应用情况224
三、海藻肥主要特点224
四、海藻肥主要功效225
第四节甲壳素肥料226
一、概述226
二、作用机理226
三、产品特点227
四、简易识别要点229
五、注意事项230
第五节微生物复合缓释肥230
一、概述230
二、分类231
第六节纳米碳肥233
第七节黄腐酸生物肥234
第八节二氧化碳气肥234
一、研究与应用概况234
二、CO2气肥的生产原理及技术240
三、CO2气肥的施用技术243
第七章新型肥料应用中的问题/247
一、液体肥料如何鉴别与选购248
二、几种新型肥料的施用方法248
三、肥料施用应该避免的问题249
四、肥料相克的防治措施249
五、施用沼气肥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250
六、腐植酸肥料与土壤病害251
七、如何合理保管肥料252
八、购买肥料要注意广告陷阱252
九、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选择肥料254
十、肥料能否防治农作物病虫害254
十一、远离肥害,肥料施用“禁忌”255
十二、果园施用新型肥料的问与答259
十三、新型肥料推广应用应注意的问题260
参考文献/263
作者介绍
崔德杰,青岛农业大学,副院长、教授,1986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土壤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土壤化学系获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土壤环境质量调控、土壤污染治理和土壤培肥研究工作。现任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青岛农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土壤与肥料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和山东省旱作技术学会理事,《高教研究》编委,《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编审。
主讲《高级土壤学》、《土壤学》、《土壤肥料学》、《微量元素营养与施肥技术》、《土壤农化分析》等课程。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十几项国家、省部级研究项目,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山东省科技攻关2项、山东省教育厅课题3项。
现主持和参加研究项目11项,其中主持山东省科技攻关“花生连作障碍的风险评估模型建立与生物修复措施探讨”、山东省高等学校基础学科建设专项资金建设课程《土壤肥料学》、山东省教育厅“蔬菜氯氰菊酯农药微生物降解研究”1项, 主持横向合作项目4项;参加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项目“果园酸化土壤改良技术研究”、山东省科技攻关“县域土壤养分管理和施肥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和农业部“青岛市保护性耕作试验于示范”、青岛市科技局“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集成示范”各1项。
获山东省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委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在《Pedosphere》、《土壤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绝对是一本为实践者量身打造的宝典。我一直认为,农业技术的发展最终还是要落到地头上,能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量和效益,才是检验其价值的标准。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停留在理论的海洋里,而是将目光聚焦在“应用技术”上,这一点让我倍感振奋。从书中对各种新型肥料的分类和介绍,我就能感受到作者们对农业生产一线情况的深刻理解。他们清晰地阐述了有机肥料、无机肥料、生物肥料、复合肥料等各类肥料的特点,以及它们在改善土壤结构、提供养分、促进作物生长方面的具体作用。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生物肥料的章节所吸引,它不仅介绍了常见的生物肥料种类,还深入探讨了这些微生物如何参与土壤的物质循环,如何提高养分的生物有效性,以及如何通过施用生物肥料来增强作物的抗逆性。这让我看到了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思路——利用自然的力量来解决问题。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缓控释肥的阐述,它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缓控释肥的作用机理,以及如何根据作物的不同生育期来精确控制养分的释放时间,这对于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革命性的意义。而“应用技术”的部分,更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书中提供了非常具体的操作指导,比如如何根据土壤养分检测结果来制定个性化的施肥方案,如何选择合适的施肥时期和施肥量,以及各种新型肥料的推荐施用方法。书中还列举了许多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施肥案例,这些案例真实可靠,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科学施肥并非简单的“越多越好”,而是需要精打细算,因地制宜。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全面、实用的新型肥料应用知识库,让我对接下来的农业生产充满了信心。
评分我一直认为,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而肥料作为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投入,其革新直接关系到产量、品质以及环境保护。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契合了我对这一领域的探索。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新型肥料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科学、高效地应用这些肥料的技术指南。书中对新型肥料的分类和介绍,非常清晰且系统。它涵盖了从生物肥料、有机-无机复合肥料,到缓控释肥料、液体肥料等多种类型,并且对每一种肥料的作用机理、优点、缺点以及适用范围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生物肥料的阐述,它详细介绍了各类有益微生物如何参与土壤养分的循环,以及如何通过施用生物肥料来改善土壤的微生态环境,提高作物的抗逆性。这让我看到了未来农业发展的绿色化方向。而对于缓控释肥料,书中更是深入剖析了其“按需供给”的原理,通过不同的包膜技术和缓释配方,实现养分在作物整个生长周期内的精准释放,这不仅提高了肥料利用率,也大大减少了养分流失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这本书的价值,更体现在其“应用技术”的部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肥料的种类,而是提供了非常详尽的、具有操作性的施肥指南。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土壤类型、作物种类、生育期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它提供了各种新型肥料的推荐施用量、施用方法(如沟施、穴施、撒施、叶面喷施等),以及如何将新型肥料与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其他农事操作有机结合,以达到最佳的增产增效效果。书中还穿插了大量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施肥案例,这些案例真实可靠,充满了实践的智慧,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书中的理论知识如何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著作,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且实用的新型肥料应用知识体系,让我对未来的农业生产充满了信心。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拿起这本书之前,我对“新型肥料”这个概念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甚至带着一些怀疑。我总觉得这些新名词可能只是为了包装和营销,效果未必如宣传的那样神奇。然而,这本书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它以一种非常严谨且科学的态度,系统地介绍了当前农业领域前沿的新型肥料技术。作者们显然在这一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他们在书中对各种新型肥料的分类、作用机理、优缺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生物肥料的部分,书中详细解释了微生物在土壤养分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微生物来提高作物对养分的吸收效率,同时还能改善土壤的生态环境。这让我意识到,肥料不仅仅是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元素,更应该是一个促进土壤健康、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书中对有机-无机复合肥的讲解也让我大开眼界,它结合了有机肥的改良土壤作用和无机肥的速效性,是一种非常理想的肥料形式。书中还详细介绍了缓控释肥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控制养分释放的速度来减少养分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这一点对于环境保护来说意义重大。除了理论介绍,这本书的价值更在于其“应用技术”部分。作者们并非纸上谈兵,而是提供了大量基于实践的指导。他们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作物的不同生育期、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等因素,来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书中给出的各种配方建议、施肥量计算方法、以及不同施肥方式的优劣分析,都充满了实实在在的帮助。特别是书中关于如何利用新型肥料提高农产品品质的论述,让我看到了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这本书就像一本农业生产的“百科全书”,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更激发了我探索和实践的信心。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农业专家,耐心地为我解答了关于新型肥料的所有疑问。我一直想了解如何才能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同时兼顾土壤的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性,而这本书则为我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实用的方法。书中对各种新型肥料的介绍,做得非常到位,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产品名称,而是深入到它们的科学原理和实际功效。例如,在讲解生物肥料时,作者们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如何参与土壤养分的转化,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分泌生长激素来促进作物生长,增强作物的抗病性和抗逆性。这一点让我对生物肥料的神奇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介绍有机-无机复合肥时,书中则着重强调了有机质对土壤结构、通气性、保水能力以及微生物活性的积极影响,并结合了无机肥的速效性,提供了一种更加均衡、全面的营养供给方案。而对于缓控释肥,书中更是深入剖析了其“按需释放”的核心理念,通过先进的包膜技术和缓释配方,实现养分在作物生长不同阶段的精准供应,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养分流失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本书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其“应用技术”部分的详尽讲解。书中提供了非常详细的、具有操作性的施肥指南。它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土壤类型、作物种类、生育期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它提供了各种新型肥料的推荐施用量、最佳施用时期和施用方法,以及如何将新型肥料与其他农事管理措施(如灌溉、病虫害防治)有机结合,以发挥最佳的协同增效作用。书中穿插的众多案例分析,更是真实可信,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书中的理论知识如何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集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于一体的宝贵著作,它为我提供了实现高效、绿色、可持续农业生产的有力武器。
评分当我拿到这本书,第一眼就被它务实的气息所吸引。标题中的“新型肥料”和“应用技术”让我预感到这将是一本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书,而不是一本空泛的理论探讨。果不其然,这本书的内容深深地抓住了我。它并没有回避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挑战,比如土壤肥力下降、养分利用率低、环境污染等问题,而是直面这些痛点,并为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书中对新型肥料的介绍,从基础的生物肥料、有机-无机复合肥,到更先进的缓控释肥、液体肥料,都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生物肥料的讲解,它不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深入到微生物的种类、作用机制、以及如何培育和应用这些微生物来改善土壤健康,提高作物抗病虫害能力。这一点对于追求绿色、健康农业的我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而对于缓控释肥,书中则详细阐述了其“按需释放”的原理,以及如何根据不同作物的养分需求曲线来选择合适的缓释期和养分释放模式,这极大地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少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让我赞赏的是,本书的“应用技术”部分做得非常扎实。它提供了详尽的施肥指南,包括如何根据土壤肥力水平、作物种类、生长阶段来计算施肥量,如何选择最合适的施肥方式(如条施、穴施、撒施、叶面喷施等),以及如何将新型肥料与其他农事操作(如灌溉、病虫害防治)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的协同增效作用。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来自于真实的农业生产场景,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书中的理论知识如何落地生根。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实用、接地气的著作,它为广大农业生产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科学指导,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参考文献。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样的农业从业者解决了一大难题。我一直关注着农业科技的最新动态,希望找到能够真正提升产量和品质,同时又能兼顾环保的新型肥料。而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为我指明了方向。它没有一开始就用晦涩的专业术语轰炸读者,而是从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问题——土壤健康和作物营养需求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认识新型肥料的重要性。书中对各类新型肥料的介绍,都非常详尽且具有深度。例如,在讲解生物肥料时,它不仅仅是简单提及,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类别的微生物肥料(如固氮菌肥、解磷菌肥、解钾菌肥等)的作用机理,以及它们如何通过生物转化来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进而促进作物生长。这一点让我大开眼界,认识到肥料的生物学维度有多么重要。在介绍有机-无机复合肥时,书中分析了有机质对土壤结构、持水保肥能力以及微生物活性的积极影响,同时结合了无机肥的速效性,提供了一种更加均衡的营养供给方式。而对于缓控释肥,书中更是详细阐述了其“按需供给”的原理,通过不同的包膜材料和工艺,实现养分在作物生长不同阶段的定向释放,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养分流失造成的环境污染。这本书最让我称赞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大量的篇幅用于“应用技术”的讲解。书中提供了非常详细的施肥指南,包括如何进行土壤养分检测,如何根据检测结果制定科学的施肥配方,以及如何根据不同作物(如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等)的生长特性和不同生育期来调整施肥策略。书中还对各种新型肥料的最佳施用方法(如基肥、追肥、叶面喷施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案例,这些案例生动形象,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书中的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实际生产。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为我打开了新型肥料应用的新视野。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全新认知。我一直对传统的施肥方式有些疑虑,总觉得效率不高,而且对土壤和环境可能存在一定影响。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新型肥料”世界的大门。书中对各类新型肥料的介绍,既全面又深入。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肥料进行分类,而是详细阐述了每一种肥料的作用机理,以及它们在改善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方面的具体优势。我特别被书中关于生物肥料的讲解所吸引,它详细介绍了各种有益微生物如何通过自身的代谢活动,为作物提供养分,同时还能改善土壤的微生态环境,增强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这让我看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在介绍有机-无机复合肥时,书中则着重强调了有机质对土壤结构、持水保肥能力以及微生物活性的积极影响,并结合了无机肥的速效性,提供了一种更加均衡、高效的营养供给方式。而对于缓控释肥,书中更是深入剖析了其“按需释放”的原理,通过先进的包膜技术和缓释配方,实现养分在作物生长不同阶段的精准供应,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养分流失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本书最让我赞赏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介绍,而是将大量的篇幅用于“应用技术”的讲解。书中提供了非常详细的、具有操作性的施肥指南。它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土壤类型、作物种类、生育期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它提供了各种新型肥料的推荐施用量、最佳施用时期和施用方法,以及如何将新型肥料与其他农事管理措施(如灌溉、病虫害防治)有机结合,以发挥最佳的协同增效作用。书中穿插的众多案例分析,更是真实可信,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书中的理论知识如何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实用、接地气的著作,它为广大农业生产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科学指导,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参考文献。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就被其内容深深吸引。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肥料”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聪明地”施肥,如何通过科学的肥料应用来提升作物产量和品质,同时又能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的书。书中对新型肥料的介绍,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每一类肥料的作用原理、优势劣势以及最佳的应用场景。例如,在介绍生物肥料时,作者们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几个菌种的名字,而是详细解释了这些微生物如何通过固氮、解磷、解钾等过程,将土壤中不易被作物吸收的养分转化为可利用的形式,同时还能分泌生长激素,促进作物根系发育。这一点让我深感生物肥料的奇妙之处。对于有机-无机复合肥,书中则细致地分析了有机质对土壤团粒结构的改善作用,以及其持水保肥能力的提升,这些都是传统单一化肥难以实现的。而缓控释肥的章节,更是让我对肥料的“智能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详细阐述了不同包膜材料和制作工艺如何实现养分的缓释和控释,使得养分能够与作物的需求同步,避免了因养分过剩或不足而造成的浪费和损害。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的“应用技术”部分,它并没有止步于理论介绍,而是提供了大量切实可行的指导。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进行土壤养分检测,如何根据检测结果来制定个性化的施肥方案,以及如何根据不同作物(如粮食作物、蔬菜、果树等)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具体需求来选择和调整施肥策略。书中还提供了各种新型肥料的推荐施用量、最佳施用时期和施用方法,以及如何将新型肥料与其他农事管理措施相结合,以发挥最佳的协同效应。书中穿插的众多案例分析,更是生动形象,让我能够将书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紧密联系起来。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集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于一体的宝贵著作,它为我提供了实现高效、绿色、可持续农业生产的有力武器。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它不是那种只讲理论、不讲实践的学术著作,而是真正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出发,为我们带来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之所以对它如此着迷,是因为它在“新型肥料”这个概念的引入上,做到了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它没有简单地罗列市面上的肥料产品,而是深入剖析了各种新型肥料背后的科学原理。比如,在介绍生物肥料时,书中详细阐述了微生物在土壤养分循环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如何利用有益微生物来提高养分的生物有效性,同时还能增强作物的抗病性和抗逆性。这一点让我看到了绿色农业的巨大潜力。对于有机-无机复合肥,书中则深刻分析了有机质对土壤结构、通气性、保水能力以及微生物活性的多重益处,并结合了无机肥的速效性,提供了一种更加均衡、全面的营养供给方案。而关于缓控释肥,书中更是详细解读了其“按需释放”的核心理念,通过不同的包膜材料和释放控制技术,实现养分在作物生长不同阶段的精准供应,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养分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这一点对于环境保护和农业效益的双重提升都至关重要。更让我惊叹的是,本书的“应用技术”部分,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延伸,而是充满了实操性的指导。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根据土壤养分检测结果来制定个性化的施肥方案,如何根据不同作物(如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等)的生长特性和不同生育期来调整施肥策略。它提供了各种新型肥料的推荐施用量、最佳施用时期和施用方法,以及如何将新型肥料与其他农事管理措施(如灌溉、病虫害防治)有机结合,以发挥最佳的协同增效作用。书中穿插的众多案例分析,更是真实可信,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书中的理论知识如何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农业技术宝典,它为我提供了实现高效、绿色、可持续农业生产的有力支持。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我最近阅读体验中的一抹亮色,它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又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娓娓道来。一开始吸引我的是“新型肥料”这个概念,我一直觉得传统的化肥对土壤的损害不小,但又苦于找不到更有效的替代方案。当我翻开这本书,简直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从土壤健康、作物生长需求这些最根本的问题入手,一点点地引导读者去理解为什么需要新型肥料。书中对不同类型新型肥料的介绍,例如有机-无机复合肥、缓控释肥、生物肥料等等,都进行了非常详尽的阐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产品名称,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的原理、优势、缺点,甚至连生产工艺都涉及到了,这对于想要深入了解肥料本质的我来说,真是太有价值了。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这些肥料的应用技术讲解得非常具体,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指导,而是结合了实际耕作场景,比如针对不同作物(蔬菜、粮食、果树等)在不同生长阶段(苗期、生长期、成熟期)应该如何施用,用量是多少,施肥方式(底肥、追肥、叶面喷施)的选用原则等等。每一个建议都充满了实践的智慧,读来让人觉得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操可行性。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如何根据土壤检测结果来选择和配施新型肥料的部分,这让我明白,肥料的选择并非“一刀切”,而是需要“对症下药”。书中给出的案例分析也十分生动,让我能更好地理解书中的理论知识如何转化为实际的增产增收。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系统、全面、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新型肥料知识体系,让我对农业生产的科学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