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儒林外史 吴敬梓著 ISBN:9787519020774
中国文联出版社 页码:370 定价:26.00元
2.俗世奇人(足本) 冯骥才 ISBN:9787020110933
人民文学出版社 定价:26.00元
总定价:52.00元
《儒林外史(古典文学名著全本典藏)(精)》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书中所表现的是作者吴敬梓亲身的所历所闻,也寄托了他看重文行出处、鄙视功名富贵的高尚情操。小说以生动形象的笔墨,逼真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
作者吴敬梓以深厚的文学素养、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贪官污吏的卑劣丑恶刻画得入木三分。
《俗世奇人》(足本)在旧版的基础上增加18篇新作而集成,并独家收录冯骥才先生亲自手绘的39幅生动插图。
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故而随想随记,始作于今;每人一篇,各不相关,冠之总名《俗世奇人》耳。
《俗世奇人 足本》
序
苏七块
刷子李
酒婆
死鸟
张大力
冯五爷
蓝眼
好嘴杨巴
蔡二少爷
背头杨
认牙
青云楼主
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鏊
泥人张
绝盗
小达子
大回
刘道元活出殡
黑头
神医王十二
皮大嘴
黄金指
四十八样
马二
冷脸
一阵风
张果老
狗不理
钓鸡
龙袍郑
陈四送礼
燕子李三
鼓一张
洋相
黄莲圣母
甄一口
自画小说插图记
《儒林外史》
第一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第二回 王孝廉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第三回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第四回 荐亡斋和尚吃官司 打秋风乡绅遭横事
第五回 王秀才议立偏房 严监生疾终正寝
第六回 乡绅发病闹船家 寡妇含冤控大伯
第七回 范学道视学报师恩 王员外立朝敦友谊
第八回 王观察穷途逢世好 娄公子故里遇贫交
第九回 娄公子捐金赎朋友 刘守备冒姓打船家
第十回 鲁翰林怜才择婿 蘧公孙富室招亲
第十一回 鲁小姐制义难新郎 杨司训相府荐贤士
第十二回 名士大宴莺腽湖 侠客虚设人头会
第十三回 蘧耽夫求贤问业 马纯上仗义疏财
第十四回 蘧公孙书坊送良友 马秀才山洞遇神仙
第十五回 葬神仙马秀才送丧 思父母匡童生尽孝
第十六回 大柳庄孝子事亲 乐清县贤宰爱士
第十七回 匡秀才重游旧地 赵医生高踞诗坛
第十八回 约诗会名士携匡二 访朋友书店会潘三
第十九回 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业横遭祸事
第二十回 匡超人高兴长安道 牛布衣客死芜湖关
第二十一回 冒姓字小子求名 念亲戚老夫卧病
第二十二回 认祖孙玉圃联宗 爱交游雪斋留客
第二十三回 发阴私诗人被打 叹老景寡妇寻夫
第二十四回 牛浦郎牵连多讼事 鲍文卿整理旧生涯
第二十五回 鲍文卿南京遇旧 倪廷玺安庆招亲
第二十六回 向观察升官哭友 鲍廷玺丧父娶妻
第二十七回 王太太夫妻反目 倪廷珠兄弟相逢
第二十八回 季苇萧扬州入赘 萧金铉白下选书
第二十九回 诸葛佑僧寮遇友 杜慎卿江郡纳姬
第三十回 爱少俊访友神乐观 逞风流高会莫愁湖
第三十一回 天长县同访豪杰 赐书楼大醉高朋
第三十二回 杜少卿平居豪举 娄焕文临去遗言
第三十三回 杜少卿夫妇游山 迟衡山朋友议礼
第三十四回 议礼乐名流访友 备弓旌天子招贤
第三十五回 圣天子求贤问道 庄征君辞爵还家
第三十六回 常熟县真儒降生 泰伯祠名贤主祭
第三十七回 祭先圣南京修礼 送孝子西蜀寻亲
第三十八回 郭孝子深山遇虎 甘露僧狭路逢仇
第三十九回 萧云仙救难明月岭 平少保奏凯青枫城
第四十回 萧云仙广武山赏雪 沈琼枝利涉桥卖文
第四十一回 庄濯江话旧秦淮河 沈琼枝押解江都县
第四十二回 公子妓院说科场 家人苗疆报信息
第四十三回 野羊塘将军大战 歌舞地酋长劫营
第四十四回 汤总镇成功归故乡 余明经把酒问葬事
第四十五回 敦友谊代兄受过 讲堪舆回家葬亲
第四十六回 三山门贤人饯别 五河县势利熏心
第四十七回 虞秀才重修元武阁 方盐商大闹节孝祠
第四十八回 徽州府烈妇殉夫 泰伯祠遗贤感旧
第四十九回 翰林高谈龙虎榜 中书冒占凤凰池
第五十回 假官员当街出丑 真义气代友求名
第五十一回 少妇骗人折风月 壮士高兴试官刑
第五十二回 比武艺公子伤身 毁厅堂英雄讨债
第五十三回 国公府雪夜留宾 来宾楼灯花惊梦
第五十四回 病佳人青楼算命 呆名士妓馆献诗
第五十五回 添四客述往思来 弹一曲高山流水
第五十六回 神宗帝下诏旌贤 刘尚书奉旨承祭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1942年生于天津,中国当代作家和画家。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其文学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已出版各种作品(集)五十余种,其中《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等均获全国文学奖。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等十余种文字,出版各种译本三十余种。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清代*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林山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
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参加了学院,抚院及督院三级地方考试,因病未延试)。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贤祠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后卒于客中。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深得我心,拿到手的时候就被那种典雅又带着历史厚重感的封面吸引住了。纸张的质感摸起来很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一翻就起皱的纸,看得出来是精心挑选过的,油墨印制得非常清晰,即便是那些需要细细品味的古文段落,也毫无阅读障碍。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字体选择,既保留了古典小说的韵味,又兼顾了现代读者的阅读舒适度,字号大小适中,排版疏密得当,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太累。对于我这种喜欢把书拿在手里细细品味的人来说,这样的实体书体验是电子版完全无法替代的。而且,这个版本在内容上似乎也做了细致的校对和整理,很多我过去看其他版本时忽略的细微之处,在这个版本里都变得豁然开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都觉得整个房间的文化气息都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评分自从有了娃,给孩子挑选课外读物就成了一项严肃的任务,既要保证知识性,又得保证趣味性,避免枯燥的说教。我特别留意了市面上各种“青少年版”的改编,但很多都削弱了原著的精髓,变得索然无味。这本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保留了原著的精髓脉络和独特的讽刺力度,但在语言层面进行了非常恰当的现代化处理,使得初中生的理解门槛大大降低,不再需要家长全程陪读进行复杂的注释和解释。我的孩子现在阅读起来非常投入,常常会笑着跟我讨论某个“奇人”的滑稽行为,甚至能主动去思考为什么这些人会那样做。这种激发孩子主动思考、理解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比单纯背诵知识点要重要得多。可以说,这是一套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且兼顾了文化传承与现代阅读习惯的优秀读物,为孩子的暑期阅读增添了重量级的内容。
评分最近沉迷于一个关于古代社会风貌的纪录片,看完后总觉得意犹未尽,总想找点能更深入了解那个时代人情世故的东西来读。机缘巧合下翻阅了这本,简直像是打开了一个通往清代士林生活的秘密通道。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描绘的那些“名士”的做派、官场的尔虞我诈,以及底层文人的酸腐与清高,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读了不禁拍案叫绝,心里暗叹“原来古人也是这么‘卷’的啊!” 里面的讽刺意味极其辛辣,但又不像某些作品那样咄咄逼人,而是用一种带着笑意的、旁观者的角度娓娓道来,让你在会心一笑中反思现实。这本书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刻意去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群像,让你自己去体会“道貌岸然”和“真才实学”之间的巨大鸿沟。读完后,看待现在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总能从中找到似曾相识的影子,这份穿透时空的共鸣感,真是太难得了。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对所谓的“经典名著”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它们要么晦涩难懂,要么就是对现代人来说过于遥远,提不起兴趣。但是,这次尝试阅读体验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情节跌宕起伏,虽然人物众多,但作者巧妙地用各种交织的故事线将他们串联起来,让人欲罢不能。我特别喜欢那种‘群像戏’的感觉,就像在看一出精心编排的大型舞台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光彩和槽点。它里面的幽默感是那种很高级的、需要一定文化积累才能完全领会的“冷幽默”,常常需要停下来回味一下才能明白其中深藏的讽刺之妙。对于我这种时间碎片化的阅读者来说,每一章都能独立成篇,随时停下,回头再看也毫无压力,非常适合通勤或睡前放松时翻阅,既增长了见识,又不会觉得有太大阅读负担。
评分我是一个对历史细节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的人,尤其关注那些非主流历史时期和文化阶层的日常生活切片。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文人阶层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状态。作者的观察力简直像显微镜一样,对服饰、饮食、社交礼仪,乃至口头禅的运用都描摹得一丝不苟,这使得书中的场景具有极强的画面感和真实感。我甚至能想象出那些人在酒桌上推杯换盏、互相吹捧的场景,那种微妙的心理博弈跃然纸上。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并非将古人脸谱化,而是展现了人性的复杂面——有正直的、有迂腐的、有圆滑的,甚至有彻底沦为笑柄的,这种多维度的人性刻画,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超越时代的生命力。它不是一本高高在上的说教书,而是一面映照人性的镜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