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20世紀的世界--1900年以來的國際關係與世界格局
定價:48.00元
作者:(美)科勒,王寶泉
齣版社:群言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80256151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699kg
編輯推薦
誰主宰20世紀,誰將領導21世紀。
內容提要
本書自齣版以來,修訂5版,是一部的國際關係史。書中分析瞭1900年以來美國、歐洲、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和中東地區的現代關係史。全書分析框架獨特——注重於這些國傢和地區的相互關係而非其各自曆史。這樣有助於讀者更好地瞭解上一個世紀世界各國的關係。本版經過充分修訂,並次增加瞭作者*的學術成果和50多幅曆史圖片。新版還增加瞭難民、無國籍人士、人權、環境,以及9·11事件等問題。增加瞭反恐戰爭、伊拉剋軍事行動、全球化的起因與後果,新版還補充瞭非組織作用的擴大、AIDS病對世界的威脅、非法交易、環境惡化等。本書除作為本科學生與研究生的國際關係史與世界史教材外,也可以供對政治與國際關係感興趣的大眾讀者閱讀,以真正認識我們所處的這一世界。
目錄
第5版序
前言 21世紀初國際關係的全球背景
上篇 三十年的戰爭(1914~1945)
章 德國對歐洲統治的追求(1914~1918)
大決戰之路(哈米吉多頓之路)
整個戰爭的國內後果
僵局、殺戮和話語戰爭
俄國人退齣戰爭的意義
美國乾涉的意義
第2章 巴黎和平與國際新秩序
第3章 西方世界20年:幻覺時期
經濟恢復的幻覺
歐洲大陸安全的幻覺
第4章 30年代的西方世界:幻想破滅
世界經濟秩序的崩潰
歐洲安全體係的崩潰
第5章 德國第二次爭取歐洲霸權(1939~1945)
第6章 美國在拉丁美洲確立霸權地位
直接支配時期(1914~1932)
間接霸權時期(1933~1945)
第7章 日本在亞洲霸權地位的確認
和平滲透階段(1914~1930)
軍事擴張時期(1934~1941)
亞洲的戰爭(1941~1945)
中篇超級大國之間的冷戰(1945-1985)
第8章 杜魯門?斯大林時代兩極世界的形成(1945~1953)
歐洲的政治分化
西德的重新武裝
第9章 共存與衝突(1953~1962)
艾森豪威爾的“新麵貌
和平共存的時代
柏林的反常
危機年代的美國和拉丁美洲
0章 緩和與多極(1962~1975)
軍備控製和戰略均勢
法國挑戰兩極世界
歐洲的政治安排
作為長期以來熱點地區的中東
1章 中國崛起與亞洲冷戰
中國黨在內戰中取得勝利
朝鮮戰爭和美國在遠東重新捲入戰爭
蘇聯和中國:從夥伴到對手
美國和印度
中美友好的形成
2章 東西方緊張重新抬頭(11975~1985)
多元主義和互相依存的前景
重新開始軍備競賽
南亞的混亂局麵
中東的和平與戰爭
3章 拉丁美洲尋求發展與獨立
4章 非洲:從獨立到依賴
5章 遠東:通往新共榮圈之路
日本神話
東亞小虎的興起
鄧在中國推行的革命
下篇 從冷戰到新世界混亂(1985~2005)
6章 莫斯科、華盛頓以及蘇聯帝國的終結
7章 歐洲:融閤與分化
歐洲觀念的復興
巴爾乾悲劇
8章 處在十字路口的亞洲
東亞的經濟增長與安全睏境
南亞緊張局勢
9章 孤立無援的非洲——民族衝突、政治、發展
第20章 中東:迷霧中尋求和平、繁榮與穩定
第21章 拉丁美洲:民主、自由市場和地區安全
第22章 從舊世紀到新世紀
冷戰之後需要國際閤作
全球經濟管理
軍控的復雜記錄
國際非組織作用的擴大
全球化及其弊端
華盛頓的反恐戰爭
作者介紹
威廉·R·凱勒,畢業於美國斯坦,福大學,後獲得芝加哥大學曆史專業碩士與博士學位,波士頓大學曆史與國際關係學教授。1988-2000年期間任曆史係主任。現領導國際曆史研究中心,還擔任法國曆史學會主席。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關係史、美國外交政策史、歐美關係史、現代法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是為我這種追求閱讀樂趣的讀者量身定做的。它完全摒棄瞭那種學院派的僵硬和刻闆,行文流暢自然,讀起來有一種如同聆聽一位博學的老者娓娓道來的感覺。尤其在處理一些極其敏感和充滿爭議的曆史事件時,作者展現齣瞭罕見的剋製與洞察力。比如,書中對某個關鍵曆史轉摺點的描述,並沒有急於給齣非黑即白的道德評判,而是細緻地呈現瞭當時各方勢力基於自身利益和認知局限所做齣的“理性”選擇,即便這些選擇最終導緻瞭災難性的後果。這種曆史的“去道德化”處理,反而讓讀者更能沉浸其中,去思考“為什麼會發生”,而非簡單地指責“誰是壞人”。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揭開一層層曆史迷霧,那種清晰感和智力上的滿足感是其他同類書籍難以比擬的。
評分這套關於20世紀曆史的書籍,光是看封麵設計和排版就讓人眼前一亮,透著一股沉穩的曆史厚重感。我特彆喜歡它那種對復雜事件抽絲剝繭的敘事方式。比如,它對兩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的歐洲列強間錯綜復雜的聯盟體係的梳理,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清晰。我以前總覺得那段曆史像一團亂麻,各種條約、暗流湧動看得我頭疼,但這本書用非常生動的語言,把那些相互製約又相互推諉的政治手腕描繪得淋灕盡緻,讓我這個曆史小白也能迅速抓住核心矛盾。而且,它不止步於宏大的政治軍事層麵,還穿插瞭不少當時社會思潮、科技進步對國際局勢潛在影響的探討,比如工業化對殖民體係的衝擊,這種多維度的觀察視角,讓整個20世紀的畫捲一下子立體瞭起來,不再是枯燥的年代事件羅列,而是充滿張力的人類群像劇。裝幀的質感也很好,拿在手裏閱讀體驗非常舒適,長時間翻閱也不會感到疲憊。
評分我必須承認,最初我對這套書抱有一點點懷疑,覺得“20世紀的世界”這個主題過於宏大,擔心內容會過於碎片化。然而,這本書成功地構建瞭一個強大的內在邏輯主綫,讓所有看似孤立的事件都能串聯起來。這條主綫似乎緊緊圍繞著“權力轉移與意識形態的競爭”這一核心。比如,它巧妙地將兩次石油危機、越南戰爭的結局與全球福利國傢的興衰聯係起來,指齣經濟基礎和全球資源分配如何重塑瞭地緣政治的版圖。特彆是關於全球化初期階段的描述,作者不僅寫瞭技術推動,更深入探討瞭隨之而來的文化衝擊和身份認同的重塑,這對於理解我們今天的世界格局有著極強的現實意義。它不是簡單的曆史迴顧,更像是一份解剖我們當下世界根源的診斷報告,結構嚴謹,論證有力。
評分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套書的編排細節做得極其到位,看得齣齣版方和作者團隊對讀者的尊重。首先,地圖和圖錶的質量非常高,很多關鍵的戰役部署圖、勢力範圍劃分圖,清晰到可以立刻幫助讀者在腦海中建立空間認知,避免瞭讀文字時想象偏差的睏擾。其次,書中的注釋係統做得非常人性化,重要的名詞解釋和人物背景介紹被巧妙地放在瞭腳注或側邊欄,不會打斷主乾閱讀的流暢性,需要時又能隨時查閱。我尤其喜歡它在每個章節末尾設置的“延伸閱讀推薦”部分,這些推薦的書籍涵蓋瞭不同國傢的視角和研究流派,極大地拓寬瞭我的知識麵。這套書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個高效的學習工具,它給予讀者的不僅是信息,更是探索知識的階梯。
評分讀完這本關於全球衝突與秩序重塑的書,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史料挖掘深度令人嘆服。它不像市麵上很多通俗讀物那樣隻是淺嘗輒止地介紹大傢熟知的曆史節點,而是深入到一些被主流曆史敘事略微忽略的角落。舉個例子,書中對於戰間期美國孤立主義的成因分析,就引入瞭大量的國內政治文獻和民間輿論,清晰地勾勒齣美國社會在經曆一戰後的那種“不想再被捲入歐洲泥潭”的集體心理轉變,這比單純地歸咎於幾位總統的決策要深刻得多。尤其欣賞它在描述冷戰格局形成時,不僅僅聚焦於美蘇的對抗,而是花瞭相當篇幅來分析第三世界國傢在兩大陣營夾縫中如何努力爭取自身利益、形成不結盟運動的過程。這種將宏大敘事與微觀個體、邊緣群體的經驗結閤起來的寫法,讓曆史敘述的廣度與深度得到瞭極佳的平衡,讀起來讓人感覺曆史的脈絡是如此的復雜而真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