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汉本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典词语研究 陈明 北京大学出版社

梵汉本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典词语研究 陈明 北京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明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
  • 律典
  • 梵汉对比
  • 说一切有部
  • 语言学
  • 词语学
  • 佛教研究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陈明
  • 翻译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百脑汇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91733
商品编码:28393263982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梵汉本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典词语研究
作者 陈明
定价 88.00元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1291733
出版日期 2018-05-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古汉译的根本说一切有部系列律事以及其他律典为研究对象;以梵汉本《破僧事》《药事》《皮革事》、《摩诃僧祇律·明威仪法》、《出家事》等律典为重点,进行汉语史意义上的分析。本书稿利用已刊的梵语律典,与汉译律典进行比较研究,运用语言接触理论,不仅解释疑难词语的含义,而且梳理常用词语的演变历程,以揭示律典在中古汉语史研究方面的独值,对目前中古汉语史研究提供梵汉对勘的实证语料以及词语的解读,为探索中古汉语的词汇与语法演变的规律提供实证分析。


   作者简介

   目录

目 録
序 言 王邦維
前 言
章 中古佛教律典的梵漢語料概觀
節 中古律典的梵漢文本概述
第二節 中古漢譯律典詞語研究的語料來源
第三節 中古律典詞語的研究趨勢與方法
第二章 根本説一切有部律典的翻譯及其流傳
節 “遍翻三藏、偏功律部”:義浄的翻譯事業
第二節 根本説一切有部律典漢譯本的敦煌與西域寫卷及其比勘
餘 論
第三章 梵漢本根本説一切有部律典的名物詞選釋
節 音譯名物詞選釋
第二節 意譯名物詞選釋
第四章 梵漢本根本説一切有部律典的疑難詞選釋
節 音譯疑難詞選釋
第二節 意譯疑難詞選釋
第五章 梵漢本根本説一切有部律典的常用詞選釋
節 有梵本對應的常用詞選釋
第二節 無梵本對應的常用詞選釋
第六章 根本説一切有部律典譯本的句法處理
節 漢譯本對梵本的句式轉换或句型改譯
第二節 漢譯時不改變句型而對句子内部的成分加以調整
結 語
主要參考文獻
詞語索引
致 謝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梵汉本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典词语研究》一书,聚焦于佛教早期律典中的关键概念及其在梵语与汉语语境下的演变与对应。本书并非对某部具体律典内容的详尽解读,而是深入探究构成这些律典的语言基础——词语。通过对梵汉文本的细致比对,旨在揭示早期佛教思想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词语承载的意义如何在不同语言体系中得以转化、解释和发展。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根本说一切有部”的律典,这一部派在早期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律藏内容对后世佛教律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对于这些古老文本的理解,词语的准确把握是首要且至关重要的一环。许多佛教概念的精微之处,往往蕴含在特定的梵语词汇之中,而这些词汇在翻译成汉语时,又会面临选择、权衡与创造的挑战。本书正是致力于弥合这一理解鸿沟,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佛教律典词汇的窗口。 首先,本书会梳理“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典的形成背景与学术史。我们会简要回顾这一部派的兴起,以及其律典在印度佛教史上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对历代译经学者的成就与局限进行初步的考察,特别是针对律典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词汇难题,为本书的研究奠定学术史的基石。 接着,本书将进入核心的词语研究部分。我们会选取律典中具有代表性且意义深刻的梵语词汇,逐一进行考释。这些词汇可能涉及戒律的根本原则、僧团的组织规范、修行的方法论,乃至佛教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等多个层面。对于每一个词汇,本书都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梵语词源考辨:追溯该梵语词汇的词根、构成方式,以及其在早期印度吠陀及婆罗门教文献中的可能含义。这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该词在佛教语境下被赋予的特定意义是如何从更广泛的文化土壤中孕育而生的。 二、佛教语境下的语义演变:考察该词在“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典文本中的具体用法,分析其在不同章节、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我们会通过大量的引证,展示该词在律典中的多重含义以及与其他词汇的关联,揭示其在佛教哲学和实践中的核心功能。 三、汉译词汇的对应与选择:重点关注该梵语词汇在汉译律典中的对应译名。我们会对比不同译本的译法,分析译者在选择汉字时所考虑的音译、意译、兼顾音义等多种策略。深入探讨汉译词汇的内涵与梵语原词在意义上的契合度、差异性,以及这种差异可能带来的理解偏差或新的阐释空间。例如,某些关键的戒法名相,其汉译的微妙差异,可能直接影响到对戒律精神的理解。 四、词语的文化意涵:超越字面意义,探讨该词汇所承载的深层文化意涵。佛教的传播是跨文化的,许多梵语词汇的引入,也必然伴随着其背后文化观念的传递。我们会尝试分析这些词汇在汉译过程中,如何与中国本土的哲学思想、社会观念产生碰撞与融合,以及这种融合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本书的研究方法将是严谨的考据与细致的分析相结合。我们将大量借鉴梵文佛典、汉译佛典、古代印度语言学文献以及近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同时,我们也可能借助计算机辅助的文本分析技术,对律典文本进行量化研究,以期发现更隐秘的语言规律和词汇联系。 为了使研究更加系统和深入,本书可能会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词汇范畴进行专题研究。例如: 关于戒律的词汇:如“戒”(śīla)、“律”(vinaya)、“学处”(śikṣāpada)、“遮”(pratiṣeṣa)等,探究其在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典中确切的含义,以及这些概念是如何通过特定的词语来界定和传承的。 关于僧团组织的词汇:如“僧”(saṃgha)、“和合众”(saṃghasya samaghata)、“大众”(mahāsaṃgha)等,分析这些词汇如何体现僧团的组织结构、内部运作以及与俗众的关系。 关于修行实践的词汇:如“定”(samādhi)、“慧”(prajñā)、“解脱”(vimokṣa)等,考察这些核心修行概念在律典文本中的具体表述,以及这些词语如何指导僧侣的日常修行。 关于佛教伦理与道德的词汇:如“善”(kuśala)、“不善”(akuśala)、“业”(karma)、“果”(phala)等,研究这些词语如何构建佛教的伦理框架,以及它们在律典中是如何被阐释和应用的。 本书的读者群体将主要包括佛教史、佛教哲学、宗教学、语言学、古典文献学等领域的学者、研究生以及对佛教经典语言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研究,能够为深化对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典的理解提供坚实的语言学基础,促进中国佛教经典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特别注重避免将已有的、成熟的佛教理论直接套用到词语的解释上,而是力求从原始文本出发,还原词语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真实面貌。对于存在争议的词语,我们将审慎分析,提供不同的解释角度,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 本书的写作风格将力求严谨、清晰、客观,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而难以理解的术语,同时尽量保持学术的深度。每处引文都会注明出处,参考文献目录也将力求详尽,以供读者进一步查阅。 我们深知,对古代语言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本书的完成,离不开前人扎实的研究基础,也可能存在不足之处。我们衷心希望本书能够成为一座连接古代梵语世界与汉语佛教世界的桥梁,为理解佛教律典的智慧提供一条新的路径。通过对这些基础词语的深入探究,我们希望能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早期佛教思想的独特魅力,以及其在汉语文化中经历的丰富而漫长的演变过程。本书的研究,既是对古代语言文字的梳理,也是对佛教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生命力的追溯。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罢此书的初稿部分(我借阅的是样书),最大的感受是它那种近乎于“考古发掘”般的学术精神。在浩如烟海的佛教文献中,要精准地锁定“根本说一切有部”这一特定部派的“律典”用语,并且还要进行“梵汉”对照,这需要何等的耐心和定力。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那些音译词的源流时,显示出极强的文献敏感度,很多看似陌生的梵语词根,在作者的梳理下,其语义的流变和在汉译中的定型过程被清晰地勾勒了出来。这对于我们理解汉传佛教,特别是律学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坚实的词汇学基础。它不是那种人云亦云的综述性著作,更像是为后来的研究者铺设了一条清晰的、可追溯的词源学路径。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惊世骇俗的新结论,而在于它以无可辩驳的文本证据,为我们提供了探究古代知识体系的精细工具。

评分

这本《梵汉本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典词语研究》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对于那些沉迷于佛学经典考据的学人来说,简直就是一本宝库。我最近在整理一些早期佛教文献的词汇时,就深感传统词典的局限性,很多术语的语境和演变在现有的资料中难以查清。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在梵文和早期汉译佛典之间做了大量的细致比对工作,这种跨语言的深入挖掘,远非一般性的佛学概论所能比拟。光是看目录中那些细致的词条分类,就能体会到作者下笔的严谨和细致入微。它不像那种通俗读物,试图用简单的语言去“解释”深奥的教义,而是专注于“词语”本身,这正是学术研究的魅力所在。我尤其欣赏它对特定概念在不同译本中用词差异的梳理,这对于理解译者群体的思想倾向和译经策略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线索。这种扎根于文本细微处的耕耘,才真正称得上是“研究”。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透露着一种老派的、沉稳的学术气质。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出品,一如既往地保持了学术专著应有的严谨性。那些梵文和巴利文的引用,校对得几乎无可指摘,这对于涉及到多语种的文献研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一个学习梵文的朋友也对书中的引文准确性表示赞赏。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论述中并未陷入纯粹的目录式罗列,而是巧妙地将词语的考证融入到对律法精神和僧团实践的探讨之中。例如,对某个特定戒律用语的词源解析,常常能反过来揭示出当时印度僧团内部在某些行为规范上的微妙张力或解释分歧。这种“词语即文化”的视角,使得原本枯燥的词汇对比研究,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历史的温度和思想的深度。

评分

对于一个非专业研究人员来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自然是比较高的,但这绝不意味着它缺乏可读性。它的可读性,体现在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中。当你跟随作者的思路,一步步追溯一个看似寻常的汉译佛学术语,如何从其梵文的本义,经过历史的沉淀,最终被某位高僧确立为特定的含义时,你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智力上的满足感。这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走进了历史的迷宫,最终找到了通往真相的那条暗道。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结论部分对研究意义的提炼,它清晰地指出了这项工作对于重构早期说一切有部在南亚次大陆的实际运作模式的重要性。这本书的厚度,与其说是纸张的堆积,不如说是知识密度的体现,每一页都值得细细咀嚼。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梵汉本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典词语研究》是一部值得被图书馆收藏、被资深学者反复研读的工具书兼学术专著。它没有追求广度,而是将焦点极端集中于一个狭窄但关键的领域——有部律典的词汇学。这种“小切口、深挖掘”的治学态度,是当下学术界所急需的。它无疑会成为未来数年内,研究律学、早期部派佛教思想史,乃至中印佛教文化交流史的学者们案头必备的参考书。我个人在撰写一篇关于戒律“传习”的研究时,已经多次翻阅并从中获得了关键的论据支持。它的系统性和权威性,使其超越了一般性的论文集,具备了奠基性的意义。对于严肃的佛教学者而言,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