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教育 特岗教师考试用书2018河南新疆云南吉林山西贵州陕西内蒙古辽宁宁夏甘肃四川湖南河北省 特岗

中公教育 特岗教师考试用书2018河南新疆云南吉林山西贵州陕西内蒙古辽宁宁夏甘肃四川湖南河北省 特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公教育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 编
图书标签:
  • 特岗教师
  • 教师招聘
  • 教育考试
  • 中公教育
  • 河南
  • 新疆
  • 云南
  • 吉林
  • 山西
  • 贵州
  • 陕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宁夏
  • 甘肃
  • 四川
  • 湖南
  • 河北
  • 2018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惟吾德馨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76817
商品编码:28409825677
丛书名: 特岗教师招聘笔试一本通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具体描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2)

思维导图(2)

考点梳理(2)

第一节教育概述(2)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7)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5)

牛刀小试(27)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30)

思维导图(30)

考点梳理(30)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发展(30)

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38)

牛刀小试(46)

第三章教育目的(49)

思维导图(49)

考点梳理(49)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49)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54)

牛刀小试(61)

第四章教育制度(63)

思维导图(63)

考点梳理(63)

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63)

第二节我国的学制(66)

牛刀小试(71)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74)

思维导图(74)

考点梳理(74)

第一节学生(74)

第二节教师(77)

第三节师生关系(84)

牛刀小试(89)

第六章课程(91)

思维导图(91)

考点梳理(91)

第一节课程概述(91)

第二节课程目标(97)

第三节课程设计(99)

第四节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102)

牛刀小试(106)

第七章教学(109)

思维导图(109)

考点梳理(110)

第一节教学概述(110)

第二节教学过程(111)

第三节教学原则(116)

第四节教学方法(120)

第五节教学组织形式(126)

第六节教学评价(130)

第七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34)

第八节教学模式(138)

第九节课堂教学技能(141)

牛刀小试(152)

第八章德育(156)

思维导图(156)

考点梳理(156)

第一节德育概述(156)

第二节德育内容(158)

第三节德育过程(160)

第四节德育原则(164)

第五节德育的途径与方法(167)

第六节德育模式(171)

附录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173)

牛刀小试(178)

第九章班主任与班级(182)

思维导图(182)

考点梳理(182)

第一节班主任工作(182)

第二节班级与班级管理(189)

第三节良好班集体的培养(192)

牛刀小试(195)

第十章课外、校外教育(197)

思维导图(197)

考点梳理(197)

第一节课外、校外教育概述(197)

第二节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与形式(198)

第三节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与要求(200)

牛刀小试(201)

第十一章教育科学研究(202)

思维导图(202)

考点梳理(202)

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概述(202)

第二节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204)

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06)

牛刀小试(211)

第一章心理与心理学(214)

思维导图(214)

考点梳理(214)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214)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217)

牛刀小试(218)

第二章认知(220)

思维导图(220)

考点梳理(221)

第一节感觉(221)

第二节知觉(222)

第三节意识与注意(225)

第四节记忆(229)

第五节想象(236)

第六节思维(239)

牛刀小试(243)

第三章情绪、情感和意志(246)

思维导图(246)

考点梳理(246)

第一节情绪与情感(246)

第二节意志(250)

牛刀小试(255)

第四章个性心理(257)

思维导图(257)

考点梳理(257)

第一节需要与兴趣(257)

第二节能力(260)

第三节人格(265)

牛刀小试(273)

第五章社会心理与行为(275)

思维导图(275)

考点梳理(275)

第一节社会态度与社会知觉(275)

第二节印象形成(277)

第三节人际关系(278)

第四节群体心理(279)

牛刀小试(281)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284)

思维导图(284)

考点梳理(284)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概况(284)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286)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287)

牛刀小试(289)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290)

思维导图(290)

考点梳理(290)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290)

第二节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294)

第三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296)

牛刀小试(299)

第三章学习与学习理论(301)

思维导图(301)

考点梳理(301)

第一节学习概述(301)

第二节行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304)

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309)

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313)

第五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315)

牛刀小试(316)

第四章学习心理(319)

思维导图(319)

考点梳理(320)

第一节学习动机(320)

第二节学习策略(328)

第三节学习迁移(336)

第四节知识的学习(341)

第五节技能的形成(348)

第六节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354)

第七节态度与品德的形成(361)

牛刀小试(367)

第五章心理健康教育(371)

思维导图(371)

考点梳理(371)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371)

第二节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治疗(372)

第三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376)

第四节学生心理辅导(379)

牛刀小试(384)

第六章教学心理(386)

思维导图(386)

考点梳理(386)

第一节教学设计(386)

第二节课堂管理(392)

第三节教师心理(396)

牛刀小试(403)

第一章我国课程改革概述(406)

思维导图(406)

考点梳理(406)

第一节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与理论(406)

第二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407)

牛刀小试(409)

第二章新课程带来的变革(411)

思维导图(411)

考点梳理(411)

第一节教育观念的变革(411)

第二节学习方式的变革(413)

第三节课程组织的变革(415)

牛刀小试(418)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422)

思维导图(422)

考点梳理(422)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知识(422)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范畴(425)

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427)

第四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428)

牛刀小试(432)

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435)

思维导图(435)

考点梳理(435)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概述(435)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原则、途径和方法(436)

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438)

牛刀小试(440)

思维导图(444)

第一章教育法律基础(445)

考点梳理(445)

第一节教育法基本理论(445)

第二节教育立法、实施与监督(448)

第三节教育法律责任与教育法律救济(450)

第四节依法执教和对教师的法制教育(453)

牛刀小试(455)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汇编(456)

考点梳理(456)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456)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467)

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规划纲要(2010—2020年)》(475)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480)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资格条例》(486)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489)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493)

八、《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495)

九、《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495)

十、《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498)

十一、《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499)

十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507)

十三、《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

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509)

十四、《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509)

牛刀小试(513)

全国教师招聘笔试课程体系(516)

全国教师招聘面试课程体系(517)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518)

 


《中公版·2018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特岗教师招聘笔试一本通》中公教育为2018年参加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的考生奉上内容丰富、使用方便的复习资料!
考生需要、实用为先的编写理念,帮助考生合理、有效地进行考前复习!
《2018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笔试一本通(中公版)》汇集中公教育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的研发团队,仔细研究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要求,梳理考试涉及的考点内容,以精练语言呈现考查的重点内容,配以各地真题、知识拓展、备考锦囊等辅助栏目,帮助考生构建知识框架,读懂真题,了解如何分析、解答相关试题,更好地投入到备考。
为了回馈广大考生对中公教育的支持,本书还配有中公移动自习室,其中的核心考点经过精挑细选,聚焦考试重难点内容;在线题库可以帮助考生进行模拟演练;考友圈方便考生间互动答疑;丰富视频资料任考生根据需要观看。相信这些线上助考资料能够开阔考生复习思路,增强复习效果。

《中公版·2018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特岗教师招聘笔试一本通》全书共设下面五大部分:
一、前言:考生通过其中的内容可以快速了解有关本书的相关信息,方便复习活动开展。
二、备考指导:其中的考情分析、题型解读、备考策略帮助考生明确真题考查的具体信息。
三、正文内容:正文部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新课程改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六大部分。每一部分在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放置拓展类的模块,如考题再现、知识拓展、备考锦囊。每章内容介绍完毕后,牛刀小试中的检测试题方便考生检测本章的学习效果。
四、全国教师招聘笔试/面试课程体系:帮助考生了解相关辅导课程的基本信息。
五、中公移动自习室:核心考点经过精挑细选,聚焦考试重难点内容;在线题库可以帮助考生进行模拟演练;考友圈方便考生间互动答疑;丰富视频资料任考生根据需要观看。

第一部分
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育目的●教育制度
●学生与教师●课程
●教学●德育
●班主任与班级●课外、校外教育
●教育科学研究
第一节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词源
“教育”一词zui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西方,education一词由拉丁语educare而来,前缀“e”有“出”的意思,意为“引出、导出”。
(二)教育的定义
一般说来,可以从社会和个体两个角度给“教育”下定义。
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
(1)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广义的教育是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出现的教育活动,它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系统的。
(2)狭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3)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学校教育中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
2.从个人和社会两方面来说,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形态(教育的组织形式)
1.根据正规化程度,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
(1)正规教育:教育部门认可的教育机构(学校)所提供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其特点是统一性、连续性、标准化和制度化。
(2)非正规教育:在正规教育体制以外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和培训活动。
2.根据教育场所,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1)家庭教育: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感染性、针对性、及时性和连续性。它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家庭教育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现为:①家庭教育的条件不平衡;②家庭教育易感情用事;③家庭教育比较封闭。
(2)社会教育: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环境以外的社区、文化团体、社会组织等给予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
(3)学校教育:学校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施加影响,使受教育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一般称为“三结合”教育,也称教育合力,其中,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zui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为“教”的主体具有的特点包括:①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②教育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授者;③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整个教育活动的展开起领导作用;④教育者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指导者;⑤教育者也是一个具有自我提高能力的学习者。
(二)受教育者(学习者)
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活动是使受教育者将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内化为他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观点和品质的过程,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级参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是不会获得好的效果的。
(三)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物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具体包括教育内容、教育媒体、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组织形式、教育环境等。
四、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有意识地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动物界所谓的“教育”现象只是一种本能活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一代的成长。
因此,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详细介绍见本部分第二章第一节。
五、教育的功能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教育功能在系统内部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表现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见表1-1-1)
表1-1-1教育功能的类型
六、教育的起源学说(见表1-1-2)
表1-1-2教育起源的学说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古代教育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教育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
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从生产劳动和“原始礼仪”中分离出来,教育活动是在生产过程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和专门的教育人员,由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随时随地进行教育。
2.教育没有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是公有的,因此决定了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教育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该时期的教育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生产劳动服务。一致的教育目的,也决定了平等的教育权利。
3.教育水平低下
人类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积累的经验很少,所传递的是以生产劳动技能和社会生活习俗为主要内容的直接经验,教育内容很简单,教育方法也很单一,只限于动作示范、观察模仿、口耳相传和耳濡目染等。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精粹》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有志于投身教育事业的考生,提供一套系统、全面、深入的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学习资料。我们深知,特岗教师的岗位肩负着重要的使命,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敏锐的教育实践洞察力。因此,本书的编写,聚焦于最核心、最常考、最能体现教育者素养的关键知识点,力求让每一位使用者都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为未来的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篇 教育学基础理论 第一章 教育概述 本章将深入剖析教育的本质、功能与基本要素。我们将从教育是社会现象的角度出发,阐述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分析教育的功能,例如传递社会文化、培养社会成员、促进社会成员发展等,帮助读者理解教育在个体与社会发展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我们将详细介绍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环境,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概念基础。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本章将重点探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我们将详细阐述教育在促进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文化繁荣和社会变革中的关键作用。例如,通过人力资本理论,分析教育如何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进而推动经济增长;通过社会流动理论,说明教育如何为个体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缓解社会矛盾;通过文化传承与创新,阐述教育在保持民族特色、促进文明交流中的意义。此外,本章还将讨论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例如教育的普及化、公平化、多样化和国际化等趋势,帮助读者认识到教育发展的时代性与前瞻性。 第三章 教育制度与教育关系 本章将系统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制度,并分析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社会制度之间的相互影响。我们将以比较教育的视角,考察不同教育模式的特点、优势与局限,例如以德育为中心的教育制度、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以及多元化发展的教育体系等。同时,我们将深入分析教育制度的设计与实施,如何体现国家意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并促进文化价值的传播。此外,本章还将探讨教育公平的问题,分析不同社会群体在教育机会上的差异,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制度的改革来促进教育公平。 第四章 教育学发展简史 本章将带领读者回顾教育学思想的演变历程。我们将从古代的教育思想,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到近代的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和“教育即生活”,再到现代的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等,系统梳理教育学理论发展的脉络。我们将重点介绍教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其核心教育思想,分析不同时期教育思潮的产生背景、主要观点和历史影响。通过对教育学发展历程的梳理,帮助读者建立宏观的教育学理论框架,理解教育理论的演变与创新。 第五章 教学过程及其规律 本章将聚焦于教学的本质、结构和基本规律。我们将深入剖析教学的涵义,理解教学是教育者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旨在促进受教育者认知、技能、品德等全面发展的过程。我们将详细阐述教学过程的结构,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环节,并分析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本章还将深入探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例如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的直观性与启发性等。理解这些规律,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 第六章 教学原则 本章将系统介绍并深入阐释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指导性原则。我们将逐一讲解并分析教学的各项基本原则,包括但不限于:教育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以及教学民主化原则。对于每一项原则,我们将不仅阐述其核心含义,还将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说明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重要意义,帮助读者将理论原则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实践。 第七章 教学方法 本章将分类介绍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并探讨不同方法的适用情境与特点。我们将系统梳理并详细讲解各种教学方法的分类,例如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实践法、演示法、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对于每一种方法,我们将分析其基本原理、操作要领、优点和局限性,并提供具体的教学范例,说明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选择和运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同时,本章还将强调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融合,鼓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八章 教学模式 本章将介绍几种经典的教学模式,并分析其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我们将深入探讨几种广为人知的教学模式,如:杜威的“五步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当前流行的“项目式学习”(PBL)、“翻转课堂”等。对于每一种教学模式,我们将阐述其核心理念、构成要素、实施步骤以及在不同学科和年级中的应用价值,帮助读者拓宽教学视野,掌握更加多元化的教学策略。 第九章 德育及其原则 本章将深入探讨德育的内涵、目的、途径与基本原则。我们将从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角度出发,分析德育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良好品德、社会责任感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将详细阐述德育的目标,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法治观念、社会公德等。同时,本章还将重点讲解德育的各项基本原则,如:德育的成人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疏导性原则、知行统一原则、长期性原则、一致性原则、以及结合性原则。通过对这些原则的理解和运用,帮助读者掌握科学有效的德育方法。 第十章 班级管理 本章将聚焦于班级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我们将分析班级作为教育教学基本单位的重要性,并阐述班级管理的目标,包括维护班级秩序、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我们将详细介绍班级管理的基本内容,如:班级组织管理、班风建设、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班级纪律管理、以及家校沟通与合作等。此外,本章还将提供实用的班级管理策略和技巧,帮助读者有效处理班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升班级管理效能。 第十一章 教师素养与职业道德 本章将深入探讨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和职业道德规范。我们将从教师的专业素养、心理素养、身体素养和道德素养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特别强调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职业道德方面,我们将重点阐述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基本规范,并通过分析典型的师德失范案例,帮助读者深刻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第二篇 教育心理学基础理论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本章将对教育心理学进行全面的介绍,阐述其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方法以及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意义。我们将界定教育心理学的概念,理解它作为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中,个体心理发展和学习规律的学科,如何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将详细介绍教育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等,并分析其优缺点。同时,本章还将阐述教育心理学在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如促进学生学习、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第二章 学习心理学 本章将深入探讨学习的本质、类型、影响因素以及学习理论。我们将从认知、行为、建构等多个角度,阐述学习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的学习,如知识性学习、技能性学习、品德性学习等,并探讨影响学习效率的各种因素,包括内在因素(如动机、兴趣、智力、认知风格)和外在因素(如教学方法、学习环境、家庭教育)。此外,本章还将系统介绍主要的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图式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帮助读者理解学习的发生机制。 第三章 学习动机 本章将重点关注学习动机的理论与实践。我们将深入剖析学习动机的内涵、功能和构成要素,理解学习动机是驱动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维持学习行为、并朝着学习目标努力的内在动力。我们将介绍几种主要的学习动机理论,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等,并分析这些理论如何解释个体学习行为的差异。同时,本章还将提供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如设置恰当的学习目标、提供积极的反馈、鼓励自主学习、培养学习兴趣等,帮助读者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引导者。 第四章 认知过程与学习 本章将深入探讨各种认知过程如何影响和促进学习。我们将详细分析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过程的特点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例如,我们将阐述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感知效率;如何利用注意的规律,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如何运用记忆策略,提高知识的保持和提取;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解决学习中的难题;以及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创造性学习。本章还将探讨不同认知风格对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因材施教。 第五章 意志与品德心理 本章将关注学习过程中意志力的发展和品德的形成。我们将深入分析意志的本质、功能、意志行动的发生过程以及意志力的培养方法。理解意志力对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至关重要。在品德心理方面,我们将探讨品德的构成要素,如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以及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规律。我们将分析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并提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策略,如榜样示范、道德教育活动、道德评价等。 第六章 个体差异与教育 本章将深入探讨个体在智力、人格、学习风格、兴趣、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教育教学的意义。我们将分析智力结构与发展,探讨如何因材施教,满足不同智力水平学生的需求。我们将研究人格特质,如内外向、神经质、责任心等,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我们将阐述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如何看待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干预。此外,本章还将关注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性别和年龄差异在教育中的体现,最终目标是帮助教育者理解和尊重个体差异,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育。 第七章 学生心理健康 本章将聚焦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我们将分析学生心理健康的内涵、重要性以及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家庭问题等。我们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学生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学习障碍、行为问题等,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表现。本章还将提供预防和干预学生心理问题的实用策略,包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心理辅导活动、以及与家长和专业人士合作等,旨在帮助读者成为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支持的教育者。 第八章 师生关系 本章将深入探讨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建立和维护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将分析影响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如教师的沟通方式、情感态度、评价方式,以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背景等。我们将阐述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如合作型、依赖型、对立型等,并分析其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影响。本章还将提供一系列建立和改善师生关系的实用技巧,如积极倾听、有效沟通、公平对待、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等,帮助读者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 第九章 学习困难与辅导 本章将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提供系统的分析和有效的辅导策略。我们将探讨学习困难的常见类型,如学习动机不足、学习方法不当、认知能力障碍、情绪困扰等,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我们将详细介绍如何诊断和评估学生的学习困难,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辅导方案。辅导策略将涵盖学习策略指导、学习兴趣激发、情绪调适、自信心培养等方面,旨在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提升学习能力和自信心。 第十章 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 本章将对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进行系统介绍和深入分析。我们将重点阐述并区分几种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它通过操纵自变量来探究因果关系;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信息;观察法,对自然情境下的行为进行记录和分析;测验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测量心理特征。我们将分析每种方法的特点、适用范围、优点和局限性,并结合具体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案例,说明如何恰当地运用这些研究方法来解答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从而推动教育科学的发展。 本书的编写,力求语言精炼,逻辑清晰,条理分明。我们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指导,帮助读者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希望本书能够成为您在特岗教师考试复习道路上的得力助手,助您顺利实现成为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梦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里,一股熟悉的油墨香扑面而来,那种感觉就像是回到了学生时代,对知识的渴望瞬间被点燃。封面设计得简洁大气,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直奔主题,让人一眼就知道它的用途。内页的纸张质量相当不错,摸起来光滑细腻,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这对于需要大量刷题和阅读的备考者来说,简直是太贴心了。我尤其欣赏它排版的清晰度,字体大小适中,段落之间的留白也恰到好处,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复杂的教育理论和历年真题,也能迅速找到重点,进行有效的知识点梳理。光是翻阅目录,就能感受到编纂者在内容组织上的用心良苦,结构逻辑性很强,从基础知识到高阶应用,层层递进,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旁边细心引导。

评分

这套资料的装帧和细节处理,也体现出一种对学习者的尊重。书脊的胶装非常牢固,即使我反复翻阅、折叠书页来标记重点,它也没有出现松散或掉页的现象,这在常年伴随考生的教辅材料中是难能可贵的。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重要知识点旁设置的“易错点提醒”和“高频考点标记”,简直就是我复习过程中的“避雷针”。我过去经常因为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识点而失分,但有了这些明确的警示,复习的针对性就大大增强了。很多时候,正是这些看似微小的设计,决定了考场上能否抓住那关键的几分。

评分

从整体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标价。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个全方位的备考战略地图。我特别喜欢它在每部分最后的总结和归纳部分,那种提炼出来的核心考点,非常适合在考前进行快速、高效的拉网式复习。它没有使用太多晦涩难懂的术语来故作高深,行文风格是那种非常接地气的“过来人”的经验分享,读起来不费劲,但内涵却非常扎实。对于我们这些非教育学专业出身、但立志于投身特岗教师岗位的追梦人来说,它提供了一条清晰、可操作的学习路径,极大地缓解了初次备考的茫然和焦虑感,让人对未来的挑战充满信心。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集合了多个省份考试资料的教辅书一直抱有复杂的期待。通常情况下,跨区域的资料难免会显得“大而空”,很难精准对焦到本省的考点侧重。然而,这套书在宏观把握全国特岗教师考试框架的同时,对不同地区的命题偏好似乎做了细致的观察和区分。比如,在某些章节的解析中,我能隐约看到针对某一特定省份在考察教育法规或学科知识深度上的细微调整,这绝不是简单地把各省真题堆砌在一起就能达到的效果。它更像是一种提炼和归纳,把不同考区“最有可能考”的知识点打磨出来,供我们集中火力攻克。这种精炼度,对于时间有限的考生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时间效率提升器,省去了自己逐一对比、甄别各省考情的繁琐过程。

评分

使用这本书进行模拟测试时,最大的感受是其试题的“实战感”非常强。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点再现,很多题目设置的情境代入感极强,完全模拟了真实考场上的那种压力和对灵活应变能力的要求。比如,在分析案例分析题时,它的参考答案不仅给出了标准答案,更深入地剖析了出题人的考察意图,指出了不同选项之间的细微差别在哪里。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极大地帮助我提升了对题目深层逻辑的理解。我发现自己不再是机械地记忆知识点,而是开始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这对于应对需要综合分析能力的主观题,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