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教育 2018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 中医执业医师强化训练3000题

中公教育 2018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 中医执业医师强化训练3000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医师资格考试
  • 中医执业医师
  • 中公教育
  • 强化训练
  • 3000题
  • 2018年
  • 医学
  • 教材
  • 辅导书
  • 执业医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公教育官方旗舰店
商品编码:28395736200
品牌:中公教育

具体描述

部分中医基础

章中医基础理论2

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2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3

第四单元五行学说4

第五单元藏象学说5

第六单元五脏5

第七单元六腑7

第八单元奇恒之腑8

第九单元精、气、血、津液、神9

第十单元经络11

第十一单元体质12

第十二单元病因12

第十三单元发病14

第十四单元病机16

第十五单元防治原则17

第十六单元养生与寿夭18

参考答案及解析19

第二章中医诊断学31

单元绪论31

第二单元望诊31

第三单元望舌32

第四单元闻诊34

第五单元问诊35

第六单元脉诊37

第七单元按诊38

第八单元八纲辨证39

第九单元病因辨证40

第十单元气血津液辨证41

第十一单元脏腑辨证43

第十二单元六经辨证45

第十三单元卫气营血辨证46

第十四单元三焦辨证47

参考答案及解析48

第三章zhongyao学57

单元zhongyao的性能57

第二单元zhongyao的作用57

第三单元zhongyao的配伍57

第四单元zhongyao的用药禁忌58

第五单元zhongyao的剂量与用法58

第六单元解表药58

第七单元清热药61

第八单元泻下药63

第九单元祛风湿药63

第十单元化湿药65

第十一单元利水渗湿药65

第十二单元温里药68

第十三单元理气药69

第十四单元消食药69

第十五单元驱虫药70

第十六单元止血药70

第十七单元化瘀药71

第十八单元化痰平喘药73

第十九单元安神药75

第二十单元平肝息风药75

第二十一单元开窍药77

第二十二单元补虚药77

第二十三单元收涩药79

第二十四单元攻毒杀虫止痒药80

第二十五单元拔毒化腐生肌药80

参考答案及解析81

第四章方剂学92

单元总论92

第二单元解表剂92

第三单元泻下剂93

第四单元和解剂94

第五单元清热剂95

第六单元祛暑剂97

第七单元温里剂97

第八单元表里双解剂98

第九单元补益剂99

第十单元固涩剂100

第十一单元安神剂101

第十二单元开窍剂102

第十三单元理气剂102

第十四单元理血剂103

第十五单元治风剂105

第十六单元治燥剂105

第十七单元祛湿剂106

第十八单元祛痰剂107

第十九单元消食剂108

第二十单元驱虫剂108

参考答案及解析109

第二部分中医临床医学

章中医内科学120

单元肺系病证120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124

第三单元脑系病证128

第四单元脾胃病证132

第五单元肝胆病证136

第六单元肾系病证140

第七单元气血津液病证143

第八单元肢体经络病证147

参考答案及解析151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168

单元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168

第二单元中医外科疾病辨证169

第三单元中医外科疾病治法170

第四单元疮疡171

第五单元乳房疾病175

第六单元瘿178

第七单元瘤、岩178

第八单元皮肤及性传播疾病179

第九单元肛门直肠疾病183

第十单元泌尿男性疾病186

第十一单元其他外科疾病188

第十二单元周围血管疾病191

参考答案及解析193

第三章中医妇科学208

单元绪论208

第二单元女性生殖器官208

第三单元女性生殖生理209

第四单元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210

第五单元妇科疾病的诊断与辨证210

第六单元妇科疾病的治疗211

第七单元月经病212

第八单元带下病216

第九单元妊娠病218

第十单元产后病221

第十一单元妇科杂病224

第十二单元计划生育226

第十三单元女性生殖功能的调节与周期性变化227

第十四单元妇产科特殊检查与常用诊断技术228

参考答案及解析229

第四章中医儿科学241

单元儿科学基础241

第二单元儿童243

第三单元新生儿疾病243

第四单元肺系病证245

第五单元脾系病证248

第六单元心肝病证251

第七单元肾系病证252

第八单元传染病255

第九单元虫证258

第十单元其他疾病259

参考答案及解析261

第五章针灸学270

单元经络270

第二单元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272

第三单元腧穴的分类272

第四单元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272

第五单元特定穴273

第六单元腧穴的定位方法274

第七单元手太阴肺经、腧穴275

第八单元手阳明大肠经、腧穴276

第九单元足阳明胃经、腧穴276

第十单元足太阴脾经、腧穴277

第十一单元手少阴心经、腧穴278

第十二单元手太阳小肠经、腧穴278

第十三单元足太阳膀胱经、腧穴279

第十四单元足少阴肾经、腧穴280

第十五单元手厥阴心包经、腧穴281

第十六单元手少阳三焦经、腧穴281

第十七单元足少阳胆经、腧穴282

第十八单元足厥阴肝经、腧穴283

第十九单元督脉、腧穴284

第二十单元任脉、腧穴285

第二十一单元奇穴285

第二十二单元毫针刺法286

第二十三单元灸法287

第二十四单元拔罐法288

第二十五单元其他针法289

第二十六单元头针、耳针289

第二十七单元治疗总论289

第二十八单元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290

第二十九单元妇儿科病证的针灸治疗295

第三十单元皮外骨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296

第三十一单元五官科病证的针灸治疗297

第三十二单元其他病证的针灸治疗299

参考答案及解析300

第三部分西医及临床医学

章诊断学基础318

单元症状学318

第二单元问诊320

第三单元体格检查320

第四单元实验室诊断324

第五单元心电图诊断326

第六单元影像诊断327

第七单元病历与诊断方法329

参考答案及解析330

第二章内科学339

单元呼吸疾病339

第二单元循环疾病342

第三单元消化疾病346

第四单元泌尿疾病350

第五单元血液疾病352

第六单元内分泌与代谢疾病354

第七单元结缔组织病358

第八单元神经疾病359

第九单元常见急危重症360

参考答案及解析363

第三章传染病学374

单元传染病学总论374

第二单元病毒感染376

第三单元细菌感染383

第四单元消毒与隔离387

参考答案及解析388

第四章医学伦理学395

单元概述395

第二单元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395

第三单元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396

第四单元医学道德的规范体系397

第五单元医患关系道德398

第六单元临床诊疗工作中的道德400

第七单元医学科研工作的道德401

第八单元医学道德的评价、教育和修养402

第九单元生命伦理学403

参考答案及解析404

第五章卫生法规408

单元卫生法概述408

第二单元卫生法律责任408

第三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409

第四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410

第五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411

第六单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411

第七单元《事故处理条例》412

第八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414

第九单元《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414

参考答案及解析415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419


《中公版·2018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中医执业医师强化训练3000题》由中公教育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研究中心编著,本书严格按照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编写,内容包含中医基础、中医临床医学、西医及临床医学三部分,本书特点紧扣考纲,紧贴真题;覆盖全面,解析透彻;层次清晰,排面整洁。适应于中医执业医师考生应试备考的各个阶段,便于考生有效地进行有针对性地复习。《中公版·2018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中医执业医师强化训练3000题》包含中医基础、中医临床医学、西医及临床医学三部分,深入分析了历年真题的命题规律,根据真题考点精心选题,能在短时间内帮助考生熟悉题型,夯实基础。本书包含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各类题型及易考考点,覆盖全面,题后附有详细解析,讲解透彻,有助于考生强化记忆,提高答题技巧及灵活应考的能力。部分
  中医基础
  章中医基础理论
  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A1型题
  1.我国现存zui早的医学专著是
  A.《五十二病方》
  B.《神农本草经》
  C.《黄帝内经》
  D.《中藏经》
  E.《伤寒论》
  2.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B.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C.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D.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
  E.以上都不是
  3.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B.疾病病理变化的总过程
  C.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D.患者主观的异常感觉
  E.患者的某些病态变化
  4.“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根本依据在于
  A.辨证论治
  B.对症治疗
  C.辨病治疗
  D.因人而异
  E.因病而异
  5.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主要依据是
  A.病种
  B.病名
  C.症状
  D.体征
  E.证候
  6.适用于“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是
  A.实寒证
  B.实热证
  C.虚寒证
  D.虚热证
  E.阴阳两虚证
  二、B1型题
  (7~8题共用备选答案)
  A.整体观念
  B.望闻问切
  C.四诊合参
  D.同病异治
  E.三因论治
  7.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有
  8.同一患者在疾病发展不同阶段应用的治疗原则是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
  A1型题
  1.中医精气神学说中“神”的含义是指
  A.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B.人的精神意识
  C.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
  D.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E.以上都不是
  2.中医精气神学说的“精”是指
  A.先天之精
  B.水谷之精
  C.脾胃之精
  D.肾中所藏之精
  E.以上都不是
  3.形神关系的确切表述是
  A.精能生神
  B.神附于形
  C.神为形主
  D.形为神宅
  E.形与神俱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A1型题
  1.阴阳学说较准确的说法是
  A.中医的经典理论
  B.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
  C.对立统一的世界观
  D.唯物论
  E.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2.区别事物阴阳属性的“征兆”是
  A.日与月
  B.天与地
  C.水与火
  D.升与降
  E.左与右
  3.适合治疗阳偏衰的治法是
  A.阴病治阳
  B.阳病治阴
  C.阴病治阴
  D.阳病治阳
  E.阴中求阳
  4.《内经》:“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是说明阴阳之间的
  A.相互转化
  B.相生相克
  C.相互对立
  D.互根互用
  E.消长平衡
  5.“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指的是
  A.阴阳对立制约
  B.阴阳互根互用
  C.阴阳协调平衡
  D.阴阳相互转化
  E.阴阳互为消长
  6.以下哪种情况zui易说明阴消阳长的相互转化
  A.一种能量转变成另一种能量
  B.水变成冰
  C.内转变为外
  D.云转为雨
  E.物质转化为精神
  7.根据“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的法则,治宜
  A.热者寒之
  B.寒者热之
  C.壮水制火
  D.益火消阴
  E.以上都不是
  8.阴阳交感是指
  A.阴阳二气的运动
  B.阴阳二气的和谐状态
  C.阴阳二气相互对立的状态
  D.阴阳二气相互感应
  E.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9.“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旨在强调
  A.春夏重在保养阳气
  B.秋冬重在保养阴气
  C.保养阳气的重要性
  D.保养阴气的重要性
  E.调养四时阴阳的重要性
  10.“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是由于阴阳之间哪种关系失常
  A.互根互用
  B.消长平衡
  C.阴阳交感
  D.对立制约
  E.相互转化
  11.脾的阴阳属性是
  A.阴中之阴
  B.阴中之阳
  C.阴中之至阴
  D.阳中之阴
  E.阳中之阳
  第四单元五行学说
  A1型题
  1.五行学说认为病情较重的色脉关系是
  A.色与脉的五行属性相符
  B.色与脉的五行属性相生
  C.客色胜主色
  D.色与脉的五行属性相克
  E.以上都不是
  2.主要体现按五行学说确立抑强扶弱兼用治则的治法是
  A.抑木扶土法
  B.佐金平木法
  C.培土制水法
  D.泻南补北法
  E.以上都不是
  3.“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从五行学说的角度应理解为
  A.木乘土
  B.木克土
  C.土侮木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4.五行相克关系中,金的“所胜”是
  A.土
  B.金
  C.水
  D.木
  E.火
  5.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以下说法的是
  A.心火不足,肾水可乘之
  B.木火刑金
  C.肝木乘土
  D.心火过亢,可以反侮肺金
  E.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
  6.五行制化的含义是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相生相克
  D.相乘相侮
  E.乘侮制化
  7.按五行生克规律,五味入五脏,多食苦则伤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8.金气不足,反为木气所衰,属于
  A.己所不胜,侮而乘之
  B.己之所胜,轻而侮之
  C.制己所胜
  D.侮所不胜
  E.以上都不是
  9.“木火刑金”是指
  A.肝火灼伤肺金
  B.心火灼伤肺金
  C.心肝火旺伤肺
  D.肺阴虚,心火旺
  E.肝阴虚,心火旺
  10.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若土气不足,则
  A.木乘土,金侮土
  B.木乘土,水侮土
  C.木侮土,水乘土
  D.土乘木,水侮土
  E.土乘水,木侮木
  11.泻南补北法适用于
  A.肾阴虚而相火妄动
  B.心阴虚而心阳亢
  C.肾阴虚而心火旺
  D.肾阴虚而肝阳亢
  E.肾阳虚而心火旺
  12.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制定的治疗法则以下方法不妥的是
  A.培土生金
  B.培土制水
  C.泻心火以降肝火
  D.补金以生水
  E.益火制土
  13.肝火犯肺,属于
  A.火侮金
  B.木侮金
  C.火克金
  D.火乘金
  E.金乘木
  14.属于“实则泻其子”治则的治疗是
  A.肝火旺泻心火
  B.肝火旺泻胆火
  C.肝火旺泻脾
  D.肝火旺泻肺
  E.肺热旺泻大肠
  第五单元藏象学说
  A1型题
  1.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
  A.以脑为中心的整体观
  B.以经络为中心的整体观
  C.以六腑为中心的整体观
  D.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E.以精气神为中心的整体观
  2.藏象学说主要是研究
  A.脏腑的生理特性
  B.脏腑的病理特性
  C.脏腑的组织结构
  D.脏腑的功能关系
  E.脏腑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五脏具有的共同特点
  A.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
  C.可行气于腑
  D.实体性器官
  E.病则多虚证
  4.六腑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A.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
  B.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C.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D.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E.为实体性器官,病则多虚证
  5.“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因为
  A.心主血脉
  B.心主神志
  C.心脉相连
  D.心为阳脏
  E.心肾相交
  6.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
  A.传化水谷
  B.传化水液
  C.储藏精气
  D.传导糟粕
  E.排泄水液
  第六单元五脏
  一、A1型题
  1.肺的阴阳属性是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以上均不是
  2.肝主疏泄的功能,zui主要是关系着
  A.情志活动
  B.调畅气机
  C.运行血液
  D.消化功能
  E.疏通水道
  3.“命门之火”是指
  A.肺阳
  B.心阳
  C.肝阳
  D.肾阳
  E.脾阳
  4.对全身各脏腑起着温煦生化作用的主要是
  A.卫阳
  B.肺气
  C.心阳
  D.胃气
  E.肾阳
  5.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A.气血互用方面
  B.气机升降方面
  C.血液运行方面
  D.精神互养方面
  E.以上都不是
  6.以下哪种说法是的
  A.肺者,气之本
  B.心者,五脏之本
  C.肝者,罢极之本
  D.脾者,仓廪之本
  E.肾者,封藏之本
  7.症见恶寒、发热、鼻塞、咳嗽、气喘、脉浮,其证属
  A.肺气失宣
  B.肺气虚弱
  C.脾虚及肺
  D.肺肾两虚
  E.肾气不足
  8.下列哪一项不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A.主统血
  B.主藏血
  C.主升清
  D.主运化水谷
  E.主运化水液
  9.心和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A.血液生成和精神情志活动
  B.血液运行和精神情志活动
  C.血液运行和气机调畅
  D.血液生成和气机调畅
  E.精血的相互滋生、转化
  10.脾和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A.先天和后天的相互资生、促进
  B.先天和后天的相互转化、制约
  C.水液的代谢和气血的生成
  D.气血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
  E.水液的代谢和呼吸运动
  11.肺和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A.血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
  B.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
  C.气血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
  D.气血的运行和气机的调畅
  E.水液的代谢和呼吸运动
  12.心和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A.阴阳升降,相互既济
  B.动静结合,互为阴阳
  C.精血互生,精神互用
  D.心火上炎,肾水润下
  E.水升克火,生中有克
  13.“玄府”是指
  A.胞宫
  B.大脑
  C.肛门
  D.血脉
  E.汗孔
  14.脾主升清的确切含义是
  A.脾之阳气主升
  B.脾以升为健
  C.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D.升已而降,若雾露之溉
  E.脾运化水液,转输周身
  15.肝和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A.血液运行和精神情志活动
  B.水液的代谢和气机调畅
  C.精血的相互滋生、约制
  D.精血的相互滋生、转化
  E.水液的代谢和呼吸运动
  16.五体在五脏,下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在体为脉
  B.肺在体为毛
  C.脾在体为肌肉
  D.肝在体为筋
  E.肾在体为骨
  17.五脏主五液,则涎为
  A.心之液
  B.肺之液
  C.脾之液
  D.肝之液
  E.肾之液
  18.脏与脏之间主要表现为气血互助关系的是
  A.肺与肾
  B.肾与肝
  C.脾与肾
  D.肺与脾
  E.心与肺
  二、B1型题
  (19~23题共用备选答案)
  A.小肠
  B.大肠
  C.膀胱
  D.胆
  E.胃
  19.与肝互为表里的是
  20.与心互为表里的是
  21.与脾互为表里的是
  22.与肺互为表里的是
  23.与肾互为表里的是
  (24~26题共用备选答案)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24.“后天之本”指的是
  25.“先天之本”指的是
  26.“气之主”为
  第七单元六腑
  A1型题
  1.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理论基础是
  A.六腑的形体特点是空腔器官
  B.六腑都是饮食物的受盛器官
  C.六腑都不是储藏精气的器官
  D.六腑的共同作用形成二便
  E.六腑既是受盛水谷又是传化糟粕的器官
  2.六腑生理功能共同的特点是
  A.传化水液
  B.传导糟粕
  C.传化水谷
  D.泌别清浊
  E.排泄水液
  3.“决渎之官”是指
  A.小肠
  B.大肠
  C.三焦
  D.胆
  E.膀胱
  4.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化的内脏是
  A.脑
  B.肺
  C.三焦
  D.脾
  E.肾
  5.胃的特性之一是
  A.喜润恶燥主升
  B.喜燥恶湿主升
  C.喜燥恶湿主降
  D.喜润恶燥主降
  E.以上都不是
  6.症见腹部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水肿者,常为
  A.肺胃两虚
  B.脾胃同病
  C.肝脾不和
  D.脾肾俱病
  E.肾、膀胱并病
  7.脾有升清的功能,其“升清”是指
  A.宗气的上升与输布
  B.水谷精微的上升与输布
  C.营气的上升与输布
  D.卫气的上升与输布
  E.元气的上升与输布
  8.胆汁生成主要依靠的物质是
  A.肝之余气
  B.肾中精气
  C.水谷之气
  D.肺之宗气
  E.心之营气
  9.上焦的生理特点是
  A.主气之升发
  B.喜润恶燥
  C.通行元气
  D.原气之
精进医术,圆梦执业——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冲刺宝典 引言 踏上中医执业医师的道路,是无数怀揣悬壶济世之志者的庄严承诺。这条道路充满挑战,但也回报丰厚。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作为检验和选拔合格医师的重要关卡,其难度与广度不容小觑。想要在这场严峻的考验中脱颖而出,精准高效的复习策略至关重要。本书,正是为广大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考生量身打造的深度辅导材料,旨在帮助您系统梳理知识脉络,强化核心技能,自信迎考,圆梦执业。 本书特色 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于其 “精”、“准”、“全”、“练” 四大核心理念的有机融合。我们深知,考生的时间宝贵,每一分精力都应投入到最有价值的学习环节。因此,本书在内容设计上,力求做到: 精炼核心,聚焦考点: 紧密围绕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大纲,深入剖析历年真题,提炼考试核心知识点、高频考点及易错点。我们摒弃了冗余、零散的知识点,将精华浓缩,帮助您快速锁定复习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精准解析,深入理解: 对于每一个知识点,本书不仅提供答案,更提供详尽的解析。解析力求深入浅出,从理论根源到临床应用,从病因病机到辨证施治,层层剖析,帮助您真正理解知识点背后的逻辑,而非死记硬背。这种理解式的学习,能有效提高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 全面覆盖,无遗漏: 尽管追求精炼,但本书绝不以牺牲全面性为代价。我们对照考试大纲的每一个章节、每一个知识模块,确保涵盖了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所需的所有关键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推拿学等。力求让您在复习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无所畏惧。 海量演练,巩固提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理论知识的学习,最终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检验和巩固。本书精选了数千道高质量的练习题,题型多样,难度适中,既有基础巩固题,也有能力提升题,更有模拟实战题。通过反复练习,您可以熟悉考试题型,检测知识掌握程度,发现薄弱环节,并通过针对性训练进行弥补。 内容精要 本书的内容编排,充分考虑了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特点和考生的学习习惯,力求科学、系统、实用。 一、 中医基础理论: 这部分是中医体系的基石,本书将深入浅出地讲解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核心概念。我们着重于理论的系统性梳理,帮助考生建立清晰的知识框架,理解中医的思维方式。例如,在讲解“藏象”理论时,我们会从五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相互关系出发,结合临床表现,让考生真正掌握“观其外知其内”的精髓。对于“病因病机”的论述,我们不仅会介绍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常见病因,还会深入探讨其发生的内在联系和病理演变过程,为后续的辨证论治打下坚实基础。 二、 中医诊断学: 本书将详细介绍望、闻、问、切四诊的理论和实践要领。对于望诊,我们将从神色、形态、舌象、排出物等方面进行细致讲解,提供丰富的图例辅助理解。闻诊部分,则侧重于声音、气味等感官信息的分析。问诊将提供详细的问诊条目和提问技巧,帮助考生全面获取病情信息。切诊则会对脉象的变化、按诊的方法和意义进行详尽阐述。此外,本书还将重点讲解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常用辨证方法,并辅以大量临床实例,帮助考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辨证过程中。 三、 中药学: 中药学是中医临床应用的核心内容。本书将系统介绍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药配伍、禁忌与不良反应。我们注重对药物的归类记忆,如按功效分类(解表药、清热药、补益药等),并深入讲解其药物炮制、药物的配伍原则(如十八反、十九畏)以及临床用药的剂量和疗程。对于部分重要或特殊的中药,我们会进行重点讲解,如温里药中的干姜、附姜,以及解毒消肿药中的蒲公英、连翘等,深入分析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四、 方剂学: 方剂学是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学科。本书将详细讲解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用法用量、加减变化等。我们不仅会介绍经典名方,如小柴胡汤、白虎汤、四君子汤等,还会对这些方剂的配伍原理、化裁变化进行深入分析,帮助考生理解方剂的配伍精髓。此外,本书还将按照治法分类(如解表剂、清热剂、补益剂等)进行编排,便于考生系统学习和记忆。对于一些复杂的方剂,我们会提供详细的方解,帮助考生理解君臣佐使的配伍关系。 五、 中医各家学说: 掌握不同医家的学术思想,能够拓宽临床视野,提高辨证的灵活性。本书将选取影响深远的历代名医大家,如张仲景、李时珍、孙思邈、叶天香、吴鞠通、王孟英等,对其学术流派、主要著作、临床经验等进行精要介绍。我们将重点梳理其辨证论治的特色和擅长治疗的病证,帮助考生借鉴前人的经验,融会贯通。 六、 中医内科学: 这是考试的重头戏,涵盖了内科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本书将按照疾病的分类,如呼吸系统疾病(感冒、咳嗽、哮喘等)、消化系统疾病(胃脘痛、泄泻、呕吐等)、心血管系统疾病(胸痹、心悸、头痛等)、神经系统疾病(中风、痿证、痹证等)以及其他常见病证,进行详细的阐述。对于每一种疾病,本书都会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包括中药、方剂、针灸等)、针灸推拿疗法、西医治疗参照等方面进行全面讲解,并结合大量的临床案例,使考生能够熟练掌握辨证论治的思路和方法。 七、 中医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 本书将针对外科学的常见外科感染、疮疡、癥瘕等,妇科学的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等,儿科学的常见儿科病(如小儿感冒、咳嗽、发热、厌食等)进行重点讲解。内容包括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力求全面准确,符合考试要求。 八、 针灸学、推拿学: 针对针灸学,本书将详细介绍常用穴位的定位、主治、操作方法,以及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方案。对于推拿学,我们将介绍常用的推拿手法、作用及其在不同病证中的应用。 本书的价值与考生收益 明确方向,节省时间: 本书紧扣考纲,提炼精华,让您在复习时目标明确,避免在无关紧要的知识点上浪费宝贵的时间。 强化理解,提升能力: 深入细致的解析,帮助您真正理解知识背后的原理,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体系,提升知识的运用能力。 查漏补缺,巩固记忆: 大量的练习题,是检验学习成果的试金石。通过练习,您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巩固和记忆。 模拟实战,降低焦虑: 充分的模拟练习,能让您提前熟悉考试的题型、难度和节奏,有效降低考试时的紧张感和焦虑感,以更自信的心态迎接考试。 专业权威,品质保证: 本书由经验丰富的资深中医教育专家团队倾力打造,内容专业、严谨,紧跟考试动态,是您备考路上的坚实后盾。 备考建议 1. 系统梳理: 建议先通读本书,建立整体知识框架,对各章节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逐章精学: 针对每一个章节,深入学习理论知识,并结合本书的解析,力求理解透彻。 3. 勤加练习: 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完成本书的配套练习题,检验学习效果。对于做错的题目,一定要认真分析错误原因,并及时纠正。 4. 回归教材: 在练习过程中,如果遇到不确定的知识点,应及时翻阅本书或相关教材进行查阅和巩固。 5. 模拟考试: 在临近考试时,本书提供的模拟试题,是您检验复习成果、调整考试状态的最佳工具。 结语 国家医师资格考试是衡量一名中医执业医师专业素质和临床能力的重要标准。本书凝聚了编者多年教学经验与对考试趋势的深刻洞察,旨在为您的备考提供最有力、最精准的支持。我们坚信,通过系统复习和勤奋练习,您一定能够掌握考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顺利通过考试,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执业医师,用精湛的医术守护人民的健康!祝您考试顺利,前程似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对于需要反复翻阅和做笔记的考生来说,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体验指标。我是一个习惯在试题旁边写下关键词、画出逻辑关联图的人。如果纸张太薄,或者油墨容易蹭到手上,那体验感会直线下降。我记得当时拿到手时,它的纸张厚度是令人满意的,至少在用普通签字笔书写和勾画重点时,基本不用担心会洇墨到下一页,这为我进行大量的批注和反复练习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此外,题目的排版布局也很关键,试题和选项之间的间距、题号的清晰度,都直接影响到阅读的速度和准确性。整体来说,中公教育在这些硬件细节上的处理是比较到位、比较贴合考生需求的,没有因为专注于内容而忽略了阅读体验。这种细节上的用心,虽然不直接提高你的医学知识,却能间接地保证你在高强度的复习过程中,不会因为阅读不适而产生额外的疲劳感或干扰。

评分

这本《中公教育2018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 中医执业医师强化训练3000题》的定位似乎非常明确,就是针对那些已经对中医基础理论和知识点有了初步掌握,现在急需通过大量实战演练来查漏补缺、提升应试技巧的考生。我记得当时选择它,主要是冲着这个“3000题”的体量去的。坦白讲,市面上同类书籍不少,但真正能把题目数量和质量做到平衡的却不多见。很多时候,题海战术堆出来的题目,知识点重复率高得吓人,或者干脆就是把教材内容生硬地改成了选择题形式,缺乏实际考试的迷惑性和深度。我个人在使用过程中,最看重的是它对历年真题考点的高频覆盖率以及对新大纲的适应性。光是前期基础知识的巩固,我就花了不少时间在翻阅其他参考资料上,所以这套书更像是我的“临门一脚”的利器。我期望它能模拟出考试现场那种紧张感,每一道题都需要我迅速调用记忆、排除干扰项,最终锁定最精确的答案。如果题目设置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偏怪,都无法达到强化训练的预期效果,因为真正的考试,往往是在“似是而非”的选项中考验你的辨析能力和对细节的把握。因此,我对它的期待,更多的是建立在它能否真正有效地将我的知识储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得分能力上。

评分

从我个人的学习习惯来看,一套优秀的考试用书,其“解析”部分的重要性往往不亚于题目本身。毕竟,做错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错,错在哪里。我翻阅了其中几个章节的解析部分,总体的感觉是,它提供了解析,但深度上似乎还有提升空间。对于那些选择题,它通常会给出正确答案和简要的理由,这对于一些基础相对扎实,只是“粗心”或“看错题干”的错误是有帮助的。然而,对于那些涉及复杂临床思维、多因素综合判断的难题,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更为详尽的“思维导图式”解析——比如,为什么选项A的病机更贴切,而选项B虽然部分正确但却不是最佳答案的原因。如果解析能够更深入地结合教材原文中的关键描述,或者能引用一些临床实例来佐证,那么这3000道题的价值将得到几何级的提升。目前看来,它更像是“告诉我是什么”,而我更需要的是“告诉我为什么是这样,以及下次遇到类似情况该如何思考”。这方面的优化,会让这套书从一本“题库”升级为真正的“教练”。

评分

回顾整个复习周期,这套3000题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模拟考试矩阵”。它所涵盖的知识点的广度,确实覆盖了绝大多数考试大纲的要求,尤其是在常见病、多发病的辨证论治和方剂应用这些核心权重部分,练习密度非常高。我通过这些题目,清晰地看到了自己对哪些知识点是“模糊掌握”,哪些是“完全没概念”的。它充当了一个高效的“诊断工具”。然而,作为一套“强化训练”材料,其真正的价值能否完全释放,高度依赖于使用者自身的学习状态。如果一个考生基础知识极其薄弱,上来就做这套题,可能会因为挫败感过强而放弃;反之,如果是一个已经温习过教材、对中医体系有框架认知的人使用,它就能迅速帮你找到那个“临界点”——即你距离成功只差哪几分的距离。所以,对于不同阶段的考生,这本书的使用感受和最终效果可能会有显著差异,它更像是中级水平向高级水平冲刺时的一把精准的“助推器”,而不是零基础的“启蒙砖”。

评分

拿到这套辅导材料时,最大的直观感受是它的编排逻辑似乎比较注重“模块化”的学习路径。我并不是那种可以一口气读完所有内容再开始做题的类型,我更倾向于“学一点,练一点,巩固一点”的循环模式。我注意到它将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核心知识领域进行了细致的划分,比如从基础理论、诊断学、方剂学到具体的经典病证、治法治则,似乎都有一套对应的强化训练单元。这种结构对我这种时间管理比较紧张的在职考生来说非常友好,我可以根据自己薄弱的环节,精准地投入到相应的章节进行“特训”。例如,如果我对“温病学”的某些特定证型区分不清楚,我就可以直接跳到该章节进行高强度的练习,直到感觉自己对那些复杂的辨证要点已经形成肌肉记忆为止。这种高度的针对性和模块化的设计,极大地提升了复习效率,避免了做大量自己已经掌握的题目而浪费时间。不过,我也留意到,在某些极其冷僻的知识点上,题目的深度似乎还有待挖掘,可能更偏向于考察核心和常见考点,对于那种“一分定乾坤”的边缘知识点的考察力度相对较弱,这可能需要考生自己在使用其他资料进行补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