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魯迅與《新青年》 |
| 作者 | 上海魯迅紀念館 |
| 定價 | 68.00元 |
| 齣版社 | 上海辭書齣版社 |
| ISBN | 9787532647156 |
| 齣版日期 | 2016-08-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軟精裝 |
| 開本 | 20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為紀念《新青年》創刊100年,上海魯迅紀念館舉辦瞭“魯迅與《新青年》”專題展覽,這本彩色圖錄即是對展覽作品精選後加以重新編排而成。2016年是魯迅先生誕辰135周年、逝世80周年,希望能藉由上海魯迅紀念館編的《魯迅與新青年》,展現20世紀初期的時代風貌和學人風采,為魯迅研究與《新青年》研究提供一種新視野。是對《新青年》這本中國現代文化思想史上重要刊物的紀念,*是對新文化運動革命精神的繼承與弘揚。 |
| 作者簡介 | |
| 由總理題寫館名的魯迅紀念館,是新中國成立後的座人物類紀念館。館藏文物、文獻資料20餘萬件,其中國傢一級文物達93件,珍貴、重要文物20000餘件。該館以大量珍貴的文物,豐富詳實的資料,以及雕塑,場景,影視及多媒體形式等,概括地介紹瞭魯迅先生(1881 -1936)豐富而深刻的精神和思想內容,重點錶現瞭他在上海10年間的社會文化活動和“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愛國奉獻精神。1994年上海市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中央宣傳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8年國傢文物局評魯迅紀念館為首批“國傢一級博物館”。上海魯迅紀念館已經成為上海市的標誌性博物館建築。 |
| 目錄 | |
| 序 初發新聲喚“青年”——《新青年》的誕生和發展 上海創刊 北京發展 重歸上海 果實豐碩育“青年”——魯迅與《新青年》 《新青年》主要編委及代錶作 《新青年》與魯迅文學創作 魯迅與《新青年》同人 青春中國之再生——《新青年》的後繼影響 中國黨建立 深遠的文學影響 附錄 《新青年》雜誌發行年錶 後記 |
| 編輯推薦 | |
| 魯迅說:“凡是關心現代中國文學的人,誰都知道《新青年》是提倡‘文學改良’,後來更進一步而號召‘文學革命’的發難者。”發錶於《新青年》第四捲第五號的《狂人日記》,既是魯迅在文學創作上的開山之作,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篇白話小說,“魯迅”這個筆名被使用。此後,魯迅在《新青年》發錶新詩、隨感錄、小說等共計50餘篇,成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旗手。 |
| 文摘 | |
| 序言 | |
《新青年》這個名字,仿佛是中國近代史上一道劃破黎明的閃電。在那個積貧積弱的年代,它如同一股清流,帶來瞭新思想、新文化,衝擊著舊世界的腐朽。我尤其被那些熱血青年在雜誌上發錶的文章所感動,他們敢於挑戰權威,敢於質疑傳統,用筆作為武器,為民族的復興搖旗呐喊。想象一下,在那個信息閉塞的時代,一本雜誌能夠匯聚如此多的思想火花,能夠點燃如此多的青年人的熱情,該是多麼強大的力量。它不僅僅是一本刊物,更是那個時代精神的縮影,是無數知識分子救亡圖存的呐喊與實踐。讀《新青年》,就像穿越迴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感受到那份濃烈的憂國憂民之情,以及對未來的無限憧憬。
評分魯迅先生,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股穿透歲月的力量。第一次真正被這個名字吸引,是在一次偶然翻閱舊書攤時,一本泛黃的《呐喊》吸引瞭我的目光。那些字裏行間流淌的,是直麵現實的勇氣,是解剖國民性的尖銳,也是對黑暗沉悶社會的絕望呐喊。讀魯迅,就像在黑夜裏行走,他用他那如炬的目光,照亮瞭我們前行的路,也讓我們看到瞭腳下的泥濘。他的文字,不是為瞭取悅,而是為瞭喚醒,那種痛徹心扉的真實,至今仍能直擊人心。每當想起那些“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場景,心中總會湧起一股莫名的悲涼,但也伴隨著一種力量,一種想要改變的渴望。他的作品,如同投入死水的一顆石子,激起瞭層層漣漪,讓我們不得不去思考,去反省。
評分《新青年》的齣現,對於當時的中國社會來說,無疑是一場思想的革命。它所倡導的科學與民主,徹底顛覆瞭傳統的封建思想,為新文化的傳播打開瞭道路。我一直對那個時期知識分子的擔當精神深感敬佩,他們為瞭改變現狀,不惜付齣巨大的代價,用文字的力量去啓迪民智,去喚醒沉睡的國民。讀《新青年》上的文章,仿佛能感受到那種在黑暗中探索光明、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的艱辛與執著。那種勇於發聲、敢於擔當的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提醒著我們,在任何時代,都有那麼一群人,用他們的智慧和勇氣,推動著社會的進步。
評分魯迅先生與《新青年》的結閤,就像一股強大的力量,共同塑造瞭中國近代思想史的一段輝煌篇章。魯迅先生以其犀利的筆觸,剖析國民的劣根性,喚醒民眾的自我認知;而《新青年》則以其開放的姿態,傳播新思想、新文化,為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注入瞭新的活力。二者的結閤,形成瞭一種強大的閤力,共同推動瞭五四運動的爆發,也對後來的中國社會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每當我翻開與這段曆史相關的書籍,總是會想起魯迅先生那如刀一般精準的文字,以及《新青年》那承載著時代使命的刊名。那段曆史,是充滿探索、反思與變革的,也是充滿希望與勇氣的。
評分魯迅先生的文章,總有一種獨特的韻味,讓人讀來欲罷不能。他善於用諷刺和幽默來揭露社會的弊病,那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筆調,既尖銳又充滿悲憫。讀他的《阿Q正傳》,常常在忍俊不禁中感到一絲心酸,因為我們似乎都能在阿Q身上找到一些自己的影子,那些自欺欺人、精神勝利的劣根性,仿佛刻在瞭骨子裏。然而,魯迅先生並沒有僅僅滿足於批判,他更希望的是能夠喚醒國人,讓他們正視自身的缺點,從而尋求改變。他的文字,字字珠璣,句句紮心,卻又蘊含著深沉的愛國情懷和對民族未來的期盼。每次讀完,都會覺得自己的思想被洗禮瞭一番,對人生的看法也多瞭幾分深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