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绍芳著的这本《美国教育学界精英群体的兴起》是对美国教育学界精英群体的社会史考察,以默顿学派所构建的科学社会学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尝试挖掘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众多学者将研究兴趣集中于教育领域的根本原因,以及美国教育学术秩序构建的社会过程。
导言
第一章 教育学界精英群体及其测定指标
第一节 学科精英与学科知识的生产
第二节 教育学界精英的测定指标
第二章 美国教育学界精英群体的社会结构图谱
第一节 美国教育家群体社会结构特征总体图谱
一、家庭出身或父母职业
二、出生地区分布
三、性别结构
四、族裔结构
五、婚姻状况
六、宗教信仰
七、就读初等学校地区与性质
八、就读中等学校地区与性质
九、就读高等教育院校性质
十、留学情况
十一、学位结构及其分布情况
十二、职位或职务结构
十三、学术活动地区分布
十四、学术工作领域分布
第二节 美国大学教育学界精英群体的特质及社会结构
一、全美大学教育学教师学会及其会员构成
二、全美大学教育学教师学会教授群体结构特质
第三章 以教育为业:美国教育研究的黄金时代
第一节 时代的舆论气候:教育研究兴趣的增长
第二节 大转折时代:美国社会结构转型与学校变革
一、大转折时代的美国社会结构
二、教育家的使命:公立学校改革
第三节 教育家群体的社会特质与教育学界精英的崛起
一、教育学界精英的社会出身与职业兴趣
二、教育学界精英的知识结构与学术趣味
第四章 美国教育学界精英群体的学术阵地
第一节 教育学界精英的有形学院与无形学院
第二节 教育学界精英的孵化地:哥伦比亚大学与芝加哥大学
一、大学教育研究的肇始
二、美国教育学术传统的形成
三、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教育学术研究取向及其风格
四、芝加哥大学的教育学术研究取向与风格
第三节 无形学院:教育学界精英的知识生产与学术互动
一、教育知识的生产及其扩散
二、专业学会中教育家的学术互动
第五章 美国教育学界精英群体中的不同流派及其取向
第一节 实验主义取向:杜威及其追随者
一、杜威及其教育研究团队
二、杜威式的教育科学及其研究范式
第二节 科学主义取向:桑代克及其继承者
一、一切存在都可以被测量:桑代克及其门生
二、**的专业化:贾德的教育学术帝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从叙事风格上讲,这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相当到位,它不像传统的学术专著那样沉闷枯燥,反而带有一种近乎侦探小说的张力。作者在铺陈历史背景和理论框架的同时,总能在关键时刻抛出一个令人侧目或醍醐灌顶的案例或引述。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的历史节点时的克制与精确,他没有进行过度的道德审判,而是倾向于展示事实的复杂性。这种处理方式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审视和探究的状态,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结论。它成功地避免了将教育精英简单地“妖魔化”或“神化”,而是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语境中进行考察,使得分析结果更具说服力和现实意义。这本书读起来非常“有料”,读完后会让人忍不住想去查阅更多相关的原始文献,进行二次探究。
评分这本书对于理解当前美国教育体系的“滞后性”与“创新性”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极富洞察力的解释。作者很敏锐地指出了,当一个系统由高度同质化的精英群体主导时,尽管他们可能拥有最先进的知识和资源,但其视野和应对危机(比如社会不平等加剧)的能力反而可能受到限制。书中对“精英网络”的描绘,如同解剖一个精密的、自我维持的生态系统。我注意到,书中多次引用了关于“知识分子公共角色”的讨论,并对比了不同历史时期中,教育精英在社会责任感方面的变化。这让我开始思考,教育的进步是否必然要求更广泛的知识民主化,而不是仅仅集中于少数顶尖人才的决策。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描述了现状,更提出了一个关乎未来教育生态的深刻命题。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次智力上的挑战,但绝对是值得的。它强迫我跳出日常对教育新闻的碎片化认知,进入一个更加系统化、结构化的分析层面。我之前对某些教育改革的起源一直感到困惑,比如为什么某些看似反直觉的政策能够通行无阻,这本书的分析框架几乎为我点亮了地图上的所有隐藏路径。它所构建的知识体系是层层递进的,从对早期精英的家族背景梳理,到中期专业化机构的崛起,再到近期全球化视野下的新精英的形成,整个逻辑链条清晰而有力。对于任何试图深入理解美国社会结构如何通过教育管道来复制和强化自身优势的学者或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奠基性著作。它提供的工具和视角,能让你在面对任何新的教育议题时,都能迅速穿透表象,直达权力核心。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教育政策分析框架,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在幕后推动美国教育改革浪潮的精英群体。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权力结构和知识体系之间复杂互动的剖析。从福柯式的权力分析到布迪厄式的文化资本积累,作者巧妙地将这些理论工具应用到对特定人物和机构的考察中。读完之后,你很难再以一种线性的、英雄主义的方式去看待教育改革,而是会发现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利益博弈和意识形态的较量。例如,书中对某些智库和基金会的描述,揭示了他们如何在看似中立的学术讨论中植入特定的改革议程,这种对“看不见的手”的揭露,让我对当前的教育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警惕。它强迫读者去思考,究竟是谁在定义“好教育”,以及这种定义背后的社会基础是什么。这种批判性的深度,使得这本书远超一般性的行业报告,更像是一部社会学和政治学的交叉研究。
评分我最近读到一些关于美国社会转型与教育系统之间张力的作品,但很少有能像这本一样,将焦点聚集在“人”——那些构成精英群体的具体个体——身上。作者在梳理这些精英的成长轨迹时,不仅关注了他们的学术背景,更细致地描绘了他们职业生涯中的关键转折点,以及他们如何利用这些转折点来巩固其在话语权上的主导地位。这种对个体叙事的强调,使得宏大的改革议题变得具体可感,不再是抽象的口号。我感觉自己仿佛拿到了一份详尽的“人物志”,通过了解这些关键人物的价值观、他们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我更好地理解了为什么某些改革方案能够迅速获得推行,而另一些则被边缘化。这种对微观权力的关注,为我们理解教育系统中的路径依赖现象提供了极佳的切入点,让人不得不反思,精英的“共识”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种共识对更广大群体的影响究竟如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