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毛与国民党人的交往
:25.00元
作者:莫志斌,陈特水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5-01
ISBN:978701007499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几十年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国共两党作为当时国内的两大政治势力,彼此分分合合,其中既有作为革命同路人的光荣历史,也有为坚持革命与反对革命,甚至革命的互为敌人的生死斗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斗争曾主宰了中国 的前途和命运。以*为代表的中国党人与国民党人几址年连续不断的往来关系,这是中国特定的国情决定的。
目录
序
1 革命先行 永承其志 ——毛与孙中山
2 以诚为本,功在国家——毛与
3 是非曲直 功过分明——毛与汪精卫
4 肝胆相照 共辱与共——毛与宋庆龄
5 满门忠烈 理当尊重——毛与何香凝
6 诗交与良友——毛和柳亚子
7 “我国不分先后”——毛与李宗仁
8 分久必合 爱国同心——毛和李济深
9 三到延安成佳话——毛与张治中
10 “你为解放北平立了大功”——毛和傅作义
11 爱国一家亲——毛与卫立煌
12 松柏气节 令人敬重——毛与续范亭
13 民主斗士 历史铭记——毛和冯玉祥
14 “我们会合作得很好”——毛与邓宝珊
15 重大义,存疑异——毛与阎锡山
16 为民族利益而共同奋斗——毛与张学良
17 尊重甚于对立——毛与程潜
18 诚心和谈 我们欢迎——毛与刘斐
19 亦城聆教 永生勿忘——毛与蔡元培
20 “宿敌”也要交往——毛与戴季陶、陈果夫、陈立夫
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学术态度令人肃然起敬。它显然是建立在数十年如一日的田野调查和浩如烟海的档案梳理之上的。注释部分详实到近乎苛刻,每一点论断、每一个引述,都有明确的来源标注,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权威性。相较于那些只凭二手资料拼凑起来的畅销书,这种扎根于一手史料的深度挖掘,才是真正的历史研究。即便是对历史不太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种“求真”的学人精神。作者的行文风格虽然严谨,但绝非枯燥的学术腔调,他懂得如何用流畅且富有画面感的文字,将冰冷的史实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确保了专业性和可读性之间的完美平衡。
评分从装帧的触感到内容的广度与深度,这本书都体现出一种匠心独运的品质。它不是一本速读的读物,更像是一份需要耐心对待的“历史信物”。书中所描绘的那些历史人物,不再是教科书上刻板的符号,而是活生生地、带着血肉和情感的个体。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氛围和民间情绪的侧写,那些生活在权力中心边缘的小人物的视角,为整体的宏大叙事增添了人性的底色。翻阅全书,能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它提醒着我们,历史的教训是沉重的,而理解和铭记,是超越时间的一种责任。这是一部值得被珍藏、并多次重读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准,高潮迭起却又不失沉稳,像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总能在最关键的转折点抛出令人深思的细节。作者对于历史细节的捕捉能力简直令人叹为观止,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会议记录、私人信件中的只言片语,经过梳理和印证,竟能揭示出宏观历史进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微妙动力。我最佩服的是其对人物心理刻画的细腻入微,即便是站在对立面的个体,作者也力求展现其人性的多面性,而非脸谱化的标签。这种深层次的挖掘,让读者得以跳出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对立,去理解历史抉择背下的无奈与权衡。读完某个章节,我常常需要停下来,点燃一支烟,让思绪在历史的迷雾中缓缓沉淀,那种被知识和情感双重冲击的满足感,久久萦绕不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年代感,封面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和略带粗糙的印刷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分量感也让人对其中收录的史料充满了期待。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言中那种克制而又深沉的叙事基调,没有激昂的口号,也没有过度的渲染,只是平静地铺陈出一个宏大历史背景下,个体命运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复杂图景。整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大量的原始文献和手稿图片穿插其中,那些隽秀或潦草的笔迹,仿佛是历史的呼吸声,能让人真切感受到当时人物的纠结与挣扎。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耳边似乎能听到那些久远的谈话声,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是现代快餐式阅读无法给予的。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文物,值得反复摩挲和品味。
评分这本书对我个人世界观的冲击是巨大的,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许多自以为已经定论的历史事件。作者并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将大量的、甚至相互矛盾的史料并置,留给读者自行判断的空间。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恰恰是对历史复杂性最大的尊重。它展现了历史不是一条笔直的轨道,而是无数次岔路口选择的结果,每条岔路背后都隐藏着巨大的代价。阅读过程中,我频繁地与自己既有的认知进行对话、甚至是辩论,这种思维上的碰撞,比单纯接受信息来得更加宝贵。它教会了我,在看待任何重大的历史现象时,都必须抱持一种审慎的、多维度的视角,切不可被单一的叙事所蒙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