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常见心理疾病康复家属指南
:20.00元
作者:白汉平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562267249
字数:
页码:12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常见心理疾病康复家属指南》主要从科普的角度介绍了心理疾病的分类,表现,原因,诊断和治疗,《常见心理疾病康复家属指南》特色之处在于指导家属辅助对患者进行疾病的康复,让患者终能够回归社会。《常见心理疾病康复家属指南》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内容涉及到心理疾病患者和家属关心的不同问题,解答了他们的疑惑,改变了大众对心理疾病的传统认识,使治疗和康复更趋于人性化,是值得心理疾病患者、家属及其学校心理咨询老师阅读的一本好书。
《常见心理疾病康复家属指南》告诉身陷心理疾病的患者及其家属,心理疾病并不可怕,只要能及时发现并得到有效的治疗就可以康复。患者在疾病的康复过程中需要家属的日常护理和心理支持。良好的心理支持是非常有效的康曼途径。
目录
部分 常见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
一、焦虑症
二、强迫症
三、恐怖症
四、心境障碍
五、精神分裂症
六、摄食障碍
七、物质依赖
八、应激相关障碍
九、网络依赖
第二部分 大众对心理疾病及其治疗的常见疑问
一、大众对心理疾病认识的常见疑问
二、药物治疗的常见疑问
三、心理治疗的常见疑问
第三部分 心理疾病康复的家属护理指南
一、家属日常护理的主要内容
二、家属日常护理的常见困扰
三、家属心理护理的基础
作者介绍
文摘
《常见心理疾病康复家属指南》:
(1)遗传因素:有人发现,恐怖症具有较明显的家族聚集性,Crowe1983年的调查发现广场恐怖症病人的近亲中,该症发病危险率(11%)较对照组的发病危险率(4.2%)高,同时发现广场恐怖症病人的亲属中惊恐发作的患病率也高。有人作双生子调查发现13对单卵双生子中,有4对同患广场恐怖症和(或)惊恐发作;而16对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0。该调查显示广场恐怖症可能与遗传有关,并与惊恐发作有一定联系。
(2)生理因素:有人发现恐怖症患者的神经系统的预警水平增高,使人很敏感、警觉,处于觉醒状态,其体内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占优势,肾上腺素、甲状腺素分泌增加,约50%的社交恐怖症患者,出现恐惧时肾上腺素血浓度升高。
(3)素质因素:也有人认为,患者病前性格多具有胆小、羞怯、被动、依赖、高度内向、容易焦虑等特质。
(4)家庭教养方式:如果自小就受到母亲过多的保护,成年之后也容易发生恐怖症。
(5)条件反射理论:认为恐怖症是因某些无害事物或情景与令人害怕的刺激多次同时出现,形成条件反射,成为患者的恐惧对象,并引起焦虑,这可促使患者采取某种行为加以回避。如果回避行为使患者的焦虑减轻,便可成为一种强化因素,并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使这种行为固定下来。
3.我的孩子真倒霉!
一般群体中有1%以上的人会对某些环境出现恐怖障碍,然而仅有不到1%的会有明显的功能下降。国外报告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为6‰左右,我国1982年数据报告为0.59‰。
……
序言
一本让我茅塞顿开的书,让我终于能以更平和、更理解的心态去面对家人的情况。过去,面对家人的情绪波动和行为异常,我总是感到无助、焦虑,甚至有些恐惧。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心中的迷雾。它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安的症状,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各种常见心理疾病的成因、表现以及发展过程。最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大量切实可行的方法,教我如何与家人沟通,如何给予支持,如何观察和记录病情变化。我不再是那个只能在一旁干着急的人,而是拥有了应对策略和专业知识的“盟友”。书中那些关于“同理心”的论述,更是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过去的沟通方式,学会了站在家人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作者的声音在耳边低语,充满着温暖和力量,让我相信,即使身处困境,我们也能找到走出阴霾的路。这本书不只是一本指南,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一次自我成长的契机。
评分如果说过去我对家人的情况是“瞎子摸象”,那么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终于能“窥见全豹”了。它就像一本详细的“地图”,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并详细标注了可能遇到的“雷区”和“避难所”。书中对各种心理疾病的科学阐释,让我对家人的行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将其简单地归结为“不听话”或“不懂事”。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关于“康复”的路线图,详细讲解了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这让我的心态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过去的绝望和焦虑,变成了现在的从容和坚定。我不再被动地等待奇迹发生,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康复过程中,成为家人的有力支持者。这本书的力量在于它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它让我相信,只要方法得当,耐心足够,我们一定能迎来黎明。
评分我本来对这类书籍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总觉得理论的东西离实际操作太远。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鲜活的案例和真实的经验。作者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复杂的心理学知识转化成普通人也能理解的语言,并且提供了许多“实操性”极强的建议。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如何与不同性格的家人有效沟通”的部分,这部分内容简直就是我的“救命稻草”。我过去总是因为沟通不畅而陷入僵局,看了这本书后,我学会了倾听、提问,并且懂得如何在不引起对方反感的情况下表达自己的担忧和期望。书中的一些小故事,更是让我感同身受,仿佛看到了自己和家人的影子,也因此,我更加坚信,这本书的力量是真实存在的,它能够切实地帮助我们走出困境,重拾生活的希望。
评分不得不说,这绝对是一本性价比极高的读物,绝对是值得每一个有此困扰的家庭必备的“急救箱”。它打破了我过去对心理疾病的刻板印象,让我认识到这并非“精神失常”或“无法治愈”,而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持续的努力得到改善的。书中对不同疾病的区分和特点介绍,非常细致,这让我能够更精准地理解家人的状况,不再笼统地进行揣测。特别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详细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可以应用的技巧,比如如何创造一个积极、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如何引导家人参与康复活动,甚至是如何在突发状况下保持冷静和应对。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康复”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那种一蹴而就的期望,而是更加务实和有耐心。这本书让我明白,家属的理解、支持和陪伴,是多么关键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家属的“康复”同样重要。它让我卸下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变得更加坚定和有信心。
评分这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书籍,它不仅关注心理疾病本身,更将目光投向了深陷其中的家庭。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书中流露出的理解、同情和鼓励所打动。作者并没有将家属描绘成“救世主”,而是强调这是一个共同面对、共同成长的过程。书中关于“接纳”与“放手”的论述,让我受益匪浅。我曾经试图控制和改变一切,结果却适得其反。这本书让我明白,有时候,真正的帮助在于接纳现实,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支持,而不是试图去“修理”一个人。它教会我如何识别自己的情绪,如何在照顾家人的同时,也照顾好自己,不让自己在巨大的压力下崩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心理疾病康复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成熟、更有智慧、更有爱的家属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