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此書
第一部:自我
個人
大熊貓的女兒 1
擁有堂吉訶德的傻勁 6
讓人受不瞭的精英主義 9
“臥薪嘗膽” 13
一個遵循佛法的無神論者 17
友情與孤獨 21
外在美與內在美 25
我是運動狂 29
我為什麼選擇單身 33
傢庭
歐思禮路的簡樸生活 37
溫馨而快樂的生日 40
舉傢齣遊 44
父母的愛情故事 48
心疼母親所受的苦 52
當邏輯在愛麵前崩潰 56
我的娘惹祖母 60
關於顯龍的傢書 64
學業和工作
父母從未給我壓力 69
虎媽式教育 73
我心目中好的補習老師 77
所謂醫者仁心 81
醫療體係助長的歪風陋習 85
“人類偉大的醫院”沒能教會我的事 89
醫生不該走昂貴的捷徑 93
與父親同行
與父親同行 97
新加坡人到中國 101
驀然想起淪陷歲月 105
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古老國度 108
華府寄簡 111
第二部:國傢
領導力
建國功臣 116
錢所買不到的 120
無名英雄 124
願Y世代在逆境中成長 128
萊佛士生為何給人這般印象? 132
無私奉獻——我的故友巴拉吉 136
與眾不同並非選擇 141
國傢認同感
我為什麼要留在新加坡 144
國慶日慶典 148
為什麼懷念北京和倫敦? 152
不是中國人,也不是西化的華人 156
先是新加坡人,後是華人 160
種族與文化
Y世代和新自戀主義 164
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取名偏好 168
勿落入過度政治正確的陷阱 172
真正拋開種族偏見 176
事業
選一條更有人情味的艱難道路 180
令人費解的判決 184
有尊嚴地離去 186
誰來關心看護者? 188
醫療護理不是商品 192
加強管製醫生的貪婪行為 196
美顔與醫學醜陋的一麵 199
我為何反對舉辦奧運會 203
性彆歧視與新航空姐 207
教育
要有優質非精英式學前教育 211
改進小六會考製度 215
毫不奏效的雙語政策 219
彆執意讓孩子補習 223
把品格教育做好 226
外事
新加坡需要外來人纔 230
吸引人纔的錯誤方式 234
來自沙巴的卡達山清潔工 239
善良的新西蘭人 243
澳大利亞人比從前開明 247
邁剋菲助我躲過牢獄之災 250
自由的另一麵 254
後記
懷念母親…… 258
懷念父親…… 262
新加坡人的關懷感動瞭我 267
為全國各界的悲痛而感動 271
延續父親的精神 276
到托格漢諾剋瀑布公園散心 280
在這特彆的日子說聲謝謝 284
沒有爸爸的國慶日慶典 288
鳴謝 293
詞匯錶 294
索引 298
《一個客傢女子的新加坡故事》為新加坡已故著名政治傢李光耀的女兒李瑋玲的迴憶錄。李瑋玲在過去十多年間一直為新加坡《海峽時報》和《星期日時報》的專欄撰稿,本書從其約180篇專欄文章中選取75篇,設“自我”與“國傢”兩大部分,分“個人”“傢庭”“學業和工作”“與父親同行”“領導力”“國傢認同感”“種族與文化”“事業”“教育”“外事”十章,組成迴憶錄,副題“作為女兒、醫生、愛國的新加坡人的心路曆程”,講述自己作為客傢女子、作為李光耀的女兒、顯赫政治傢族中一員的成長過程,自己與父母、兄弟的相處,也講述她作為腦神經科醫生、教授,對事業的投入,對國傢醫療體係、公共衛生政策、學前兒童教育的思考,更有她作為愛國的新加坡人,對一切關乎新加坡和新加坡人的事務的思慮,如國慶日慶典、教育的精英主義、職場的歧視行為等等。
女兒
“你母親和我或許齣於私心,樂意看到你不嫁人,繼續留在我們身邊照顧我們終老。但你會感到孤獨。”
——李光耀對自己的女兒的忠告
“我知道你會更想看到我結婚生子,但我沒有遺憾。能在你和媽媽的晚年照顧你們,我沒有遺憾。”
——李瑋玲
醫生
“我行醫已有三十年。在這段時間裏,醫學技術已取得巨大的進步與突破,但醫者的價值觀卻似乎大不如前。醫生重要的是要有同理心。如果我們能將心比心瞭解病人感受的疼痛與苦楚,我們就會盡力幫助他們,並把他們的福祉看得比什麼都重要。”
愛國的新加坡人
“我選擇以新加坡為傢,因為新加坡是我效忠的國傢。我們要勇於走齣屬於自己的路,不要盲目跟隨殖民地統治者或祖先傢鄉的腳步。
我是一個新加坡華人,先是新加坡人,後是華人。”
李瑋玲Lee Wei Ling(1955- )
齣生於新加坡,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之女。
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曾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麻省總醫院和加拿大多倫多兒童醫院接受小兒神經科培訓,2004至2014年間擔任新加坡國立腦神經醫學院院長,目前是該醫學院的小兒神經科高級顧問醫生。
拋開內容和主題不談,單就其敘事節奏的掌控力而言,這本書也是一本教科書級彆的範本。作者深知何時該加速,何時該放慢腳步,以便讓情感在高潮處充分醞釀。例如,在描述關鍵的轉摺點時,她的筆觸會變得異常凝練,寥寥數語便能營造齣山雨欲來的緊張氛圍;而在描繪那些寜靜的、內省的時刻,文字則會變得舒展而悠長,充滿畫麵感。這種對節奏的精準控製,使得整本書讀起來張弛有度,絲毫不會讓人感到疲遝或拖遝。它成功地將個人史詩的宏大敘事與日常生活瑣碎的細膩描摹完美地結閤起來,最終呈現給讀者的是一種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閱讀體驗,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久久不能平復心中的波瀾,迴味無窮。
評分從文化衝擊和身份認同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其寶貴的研究樣本。作者不僅記錄瞭個人在跨越地域文化界限時所經曆的睏惑與適應,更深刻地探討瞭“傢園”的本質。她筆下的“傢”,不再是一個固定的地理坐標,而是一個不斷被重新定義的概念,是記憶、責任和期許的集閤體。這種對身份多重性的坦誠剖析,尤其能引起那些身處全球化背景下的讀者的強烈共鳴。她似乎毫不畏懼地撕開那些關於“歸屬感”的溫情麵紗,直麵那種“兩邊都不是”的漂浮感,並最終找到瞭屬於自己的立足點——那份立足點並非建立在遺忘過去之上,而是建立在勇敢地擁抱所有過往經驗之上。這種內心的整閤過程,是全書最引人入勝的哲學深度所在。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布局堪稱精妙,它沒有采用那種綫性、平鋪直敘的敘事手法,反而像是一張由無數光影交織而成的網。作者巧妙地利用不同人生階段的片段進行跳躍和穿插,這種非綫性的敘述方式,極大地增強瞭故事的張力和可讀性。每一次時間的跳躍,都伴隨著心境的微妙轉變,讀者需要在不同的時空碎片中自己去拼湊齣完整的意義。這種閱讀體驗是主動的、充滿探索欲的,而非被動的接受信息。此外,她對語言的運用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文字時而如清泉般涓涓細流,溫潤人心;時而又如同利劍般直指核心,毫不留情。這種風格上的巨大跨度,完美地契閤瞭人物在不同身份切換時所麵臨的內在衝突與外在壓力,讓人不得不為作者文字駕馭能力喝彩。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魅力簡直令人難以抗拒,作者似乎擁有一種魔力,能將生命中的每一個細微瞬間都打磨得熠熠生輝。我尤其欣賞她那種不動聲色的力量,那種在娓娓道來中,不動聲色地將復雜的時代背景與個人的情感糾葛編織在一起的能力。讀著讀著,我仿佛被拽入瞭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那種身處變遷洪流中的無力感和個體奮力求存的堅韌,都清晰可辨。她對細節的捕捉極其敏銳,無論是對故鄉山巒的描摹,還是對異鄉都市脈搏的感知,都充滿瞭真摯的情感和精準的觀察。這種對“在路上”狀態的深刻體悟,遠超齣瞭一個簡單的迴憶錄所能達到的深度。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無數漂泊者在尋找“根”與“立足之地”時所經曆的心路掙紮與最終的和解。整本書讀下來,留下的是一種沉甸甸的滿足感,仿佛自己也跟隨主人公一同走過瞭一段漫長而意義非凡的旅程。
評分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苛刻的自省精神。作者的筆觸冷靜而客觀,即便是迴顧那些可能令人感到難堪或遺憾的時刻,她也保持著一種近乎外科手術般的精確度去解剖自己的動機和選擇。這種不迴避、不粉飾的勇氣,使得整部作品充滿瞭重量感和真實性。它不是那種一味歌頌成功的勵誌文本,而是一部關於如何在重壓之下保持清醒、如何與自己的局限性共存的誠實記錄。每一次重大的抉擇背後,都隱藏著無數個不眠之夜的權衡和取捨,這些細微的心理鬥爭被她捕捉得淋灕盡緻,讓讀者在欽佩其成就的同時,更能理解其背後的艱辛付齣與掙紮,從而建立起一種更深層次的共情連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