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战*峰对决虎王VS斯大林-2 | ||
| 定价 | 58.00 |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 版次 | ||
| 出版时间 | 2018年05月 | |
| 开本 | ||
| 作者 | 大卫 | |
| 装帧 | (精装) | |
| 页数 | 0 | |
| 字数 | 0 | |
| ISBN编码 | 9787111592815 | |
大卫·R.希金斯著的《二战**对决(虎王VS斯大林-2)(精)》以1944-1945年的苏德波美拉尼亚战役为背景,聚焦于虎王和斯大林-2这两型di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经典重型坦克。本书首先详尽介绍了虎王坦克和斯大林-2坦克的研发背景和历程,剖析了它们的性能特点,同时简要介绍了德国国防军/武装党卫军和苏联红军装甲部队的建设思想、官兵培养体系、基本编制和战术战法。其次,以波美拉尼亚战役中的“至日”行动为主线,介绍了1944-1945年的欧洲东线战场战略形势,以及虎王坦克与斯大林-2坦克的对抗过程。后,根据虎王坦克和斯大林-2坦克的实战表现,总结评价了它们的实力对比情况,重型坦克的实战价值,以及苏德坦克研发思想的差异。
本书将经典武器与经典战役**结合,凭借客观的史料、缜密犀利的评论以及精美绝伦的原创彩绘插画,展现出jijia的可读性、观赏性和资料性,是广大军事爱好者不可错过的经典军事科普读物。
出版者的话
引言
大事年表
虎Ⅱ坦克和斯大林-2坦克的设计与演变
虎Ⅱ坦克和斯大林-2坦克的性能特点
1944-1945年的欧洲东线战略形势
德军和苏军的装甲兵编制、训练及战术
波美拉尼亚地区的作战行动
统计与分析
尾声
扩展阅读书目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它成功地避免了陷入单纯的“参数对比”陷阱。不同于一些只关注双方硬碰硬数据的作品,这里的叙述是一条清晰的脉络,从两大阵营对“制胜坦克”的战略构想到设计实现的每一步,都进行了细致的铺陈。特别是关于研发历程的描述,充满了戏剧性。我们看到了设计师之间的争论、资源分配的博弈,以及政治决策如何像无形的巨手一样干预工程的走向。这种宏观叙事与微观技术分析的完美结合,让读者不仅了解了坦克本身,更理解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军事工业体系是如何运作、如何相互制约和推动的。读完后,我对那个时代的工业能力和战争潜力有了更为立体的认识,这已然超越了一本坦克图鉴的范畴。
评分我个人非常欣赏作者在“作战性能介绍”部分所展现出的那种客观和克制的笔法。他没有陷入盲目吹捧任何一方的倾向,而是坚持用事实说话。当描述“虎王”的正面装甲拥有何等惊人的防御力时,紧接着就会指出其侧后方防护的脆弱性,以及对燃油和维护资源的巨大消耗。同样,对于“斯大林-2”的强大穿深和可靠性,作者也毫不避讳地提及了其早期光学设备和火控系统的不足。这种对等视角的呈现,极大地增强了评价的可信度。它让读者得以自己去权衡,在不同的战术环境下,哪一方的设计哲学更具适应性。这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思辨性,激发人不断思考“如果我是当时的指挥官,我会如何选择?”
评分这本关于二战坦克对决的著作,简直是为我这种硬核军迷量身定做的!我本来就对那个时代的机械化战争抱有浓厚兴趣,但很多书要么过于侧重宏观战略,要么就是枯燥的技术规格罗列。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它没有急于跳到实战,而是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构建“虎王”和“斯大林-2”这两大巨兽诞生的时代背景。那种从设计理念的萌芽,到材料选择的挣扎,再到生产线上的种种妥协与突破,描述得细致入微。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为什么”的深挖,比如为什么德方执着于厚装甲和高初速炮管,而苏方则选择了更平衡的火力与机动性组合。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那个时期兵工厂里混合着机油、钢铁和硝烟的味道,对于理解这两款坦克在战场上的“性格差异”非常有帮助。它不仅仅是介绍两款坦克,更像是在重现一场围绕着“重型坦克哲学”的时代辩论。
评分读完前几章,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资料搜集上的严谨和考究程度令人叹服。许多看似微小的细节,比如不同批次生产的“虎王”在悬挂系统上的微调,或者“斯大林-2”在早期型号中面对德军反坦克武器时的火力盲区分析,都被还原得栩栩如生。这种深度的挖掘,远超我以往接触的多数同类书籍。更难得的是,作者在阐述技术规格时,并非简单地堆砌数据,而是巧妙地将其融入到实战场景的推演中。例如,当谈到“虎王”的重量和复杂性对后勤的挑战时,作者立刻联系到其在东线泥泞战场上的机动性困境,这种联系性让原本冰冷的技术参数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历史的张力。我能想象当年操作这些钢铁巨兽的乘员们,他们面对的不仅是敌军,还有自己座驾的机械脾气。
评分翻阅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精密机械和残酷现实的博物馆。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描述性语言极富画面感,即便是关于炮弹弹道和装甲跳弹角度的枯燥分析,也能写得引人入胜。尤其是在对最终的实战检验环节,作者似乎切换到了战场记录员的角色,冷静地叙述着“虎王”如何被“斯大林-2”找到破绽,以及“斯大林-2”如何在面对更坚固的目标时遭遇的困境。这种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捕捉和冷静的总结,让整本书的基调非常沉稳,没有多余的情绪渲染,但历史的重量却自然流露。对于想要深入理解冷战前夜两大军事强国坦克设计思路的军迷来说,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精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